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8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0年山东高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pptx

  •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 文档编号:358850
  • 上传时间:2020-03-12
  • 格式:PPTX
  • 页数:186
  • 大小:668.64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年山东高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ppt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0 山东 高考 语文 复习 练习 课件 专题 论述 文本 阅读 下载 _二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一、(2019课标全国,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 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 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 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

    2、,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 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 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 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五年高考,A组 山东省卷、课标卷题组,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 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 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

    3、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 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 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 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 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 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 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 上的人民建立

    4、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 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 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 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 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 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 形象的塑造,

    5、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 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 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

    6、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 和本质内容。 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

    7、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 沸腾的生活。 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 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 精,凝聚共识。,一、 1.答案 B 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辨析能力,体现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有助于 考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认识观。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与“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之间 没有条件关系,故A项错误。C.“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错误,原文为“一个普 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另外,选项因果关系不成

    8、立,原文说“一个普普通 通的劳动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理解时代的依据”。D.“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 和消费需求”错,原文为“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有责任感的 艺术家会深深感到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 2.答案 D 本题考查论证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文本论点、论据及论证 方法的能力,体现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培养优秀的思维品质。 D.曲解文意,原文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选项将“以精品奉献人 民”曲解为“正面人物的塑造”。 3.答案 D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体,现了思维发

    9、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D.“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错误,文章指出了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然后论 述了艺术家的创作要出精品的问题,并没有说“少”的问题。,二、(2018课标全国,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 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 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 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

    10、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 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 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 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 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 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 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

    11、 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 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 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 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 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 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

    12、 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 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 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 “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 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 “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

    13、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

    14、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二、 1.答案 D A.对应信息在第一段,由“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 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可知此项表述正 确。B.对应信息在第二段,由“照着讲主要是

    15、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 究”“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 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可知 此项表述正确。C.对应信息在第三段,由“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 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 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可知此项表述正确。D.曲解文意。对应信息在第 四段,由“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 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可知此项中“脱离了既有思想

    16、演进的过程”表 述错误。 解题步骤 信息筛选整合题解题四步骤 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或正确)的一项是”,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加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 念、无中生有等。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将原文信息和选项进行对比,寻找细微 的差别。 步骤一:根据要求,确定目标。步骤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步骤三: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 并整合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要准确找到选项相关内容在原文中的位置,从中筛选提取 信息。步骤四: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相关内容在原文中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进 行对照,辨明正误

    17、。 2.答案 A A.论证与观点不照应,由原文第二段前两句话“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 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可 知,“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的表述是错误的。B.此项是对文本主要 内容的概括,表述正确。C.此项是对文本第三段内容的概括,表述正确。D.此项是对文本第四 段内容的概括,表述正确。 知识归纳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角度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

    18、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答案 B A.“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表述错误。“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指“照着 讲”,“进一步阐发”指“接着讲”。原文观点是“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 离”“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B.表述正确。原文第三段对 此做了阐述,“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 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C.“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表述错误。原文观点是“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 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D.曲解观点,“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 到接着讲”表

    19、述错误。原文观点是“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 互渗入”“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方法技巧 比对法解答曲解观点题 “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 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等,改变其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 意)、“凑”(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的过程中,删了哪些词,改 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这些词语改变以

    20、后,选项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来说,选项中如有 下面这些词语,我们要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 词(如“都”“所有”等),看它是否有扩大或缩小外延的情况;推断词(如“或许”“大概” “必定”“可能”“似乎”等),看它是否存在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错 误。比对关系。看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三、(2017山东,68,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 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

    21、闷悲哀时,似乎 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 了它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 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 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 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 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

    22、,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 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 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 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 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 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 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 客

    23、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 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 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 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 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 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 动,移情源自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

    24、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 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 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 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 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 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 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 无限。 (节选自

    25、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 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 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D.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 时,主体与客体的

    26、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 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 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 理活动,移情源自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C.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 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 有限性,让自我的心灵丰富化

    27、,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 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 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 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

    28、、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 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三、 1.答案 C “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错误,原文为“所欣赏并为之 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 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即人们体验到的是 审美主体自己的情感。 2.答案 B “这种观点不可信”说法错误,属曲解文意。从原文“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 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可知,谷鲁斯 等人的观点是可信的

    29、。 3.答案 D “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错,由原文“在移情之际,不 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可知,主客体融为一体,既使无情的“青 山”有情化,又使“我”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四、(2016山东,68,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 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 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 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

    30、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 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 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 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 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 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 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 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

    31、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 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 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诗选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 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 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 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 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

    32、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 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 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 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

    33、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 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 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 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 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 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

    34、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 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 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 律诗。,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 风不同。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

    35、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 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调感方 面的不同。,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 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

    36、坠,铿 锵成韵。,四、 1.答案 D A.无中生有。对应区域在第二段“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文中并 没有说近体诗具有“生命力”,选项中“逐渐走向衰微”更是无从谈起。B.强加因果。“古 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与“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之间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并列 关系。C.说法绝对。“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错,因为后文有“唐代诗 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 2.答案 C 无中生有。第二段中只是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并没有说“继承汉 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3.答案 C 以偏概全。不仅帮助读者把握古体诗,也帮助读者把握近体诗。,五、(201

    37、5山东,68,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 性。如果不能把握和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真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不能把人物性格的内在矛 盾性成功地揭示出来,就没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就没有真正深刻的典型。 巴金曾经指出:“为了应付新的需要,有人注意到了优点和缺点,于是在正面人物身上加入一些 缺点,在动摇人物身上加入一些优点,总之使得每个人甚至反面人物都带有人情味。但是 作品里面的那些人仍然没有血色,不像真人。为什么呢?我想有一个原因是,除了优点和缺点 以外,活人的身上还有别的东西。”人类复杂的内心图景,不是用几笔鲜明的

    38、色彩可以描画清 楚的,不是“优点”“缺点”这种具有确定范围的概念性语言可以概括的。事实上,人的性格 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性格元素模糊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的:一部分性格 元素表现为肯定性方向,表现为善,表现为美,表现为真,表现为圣洁;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 否定性方向,表现为恶,表现为丑,表现为伪,表现为鄙俗。这种双向性,使一个人的性格表象变,得纷纭复杂,使一个人有时像他自己,有时又不像他自己;有时忠于他自己,有时又背叛他自 己。这就是说,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元素

    39、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确定的方向运动,而正是这种非同 向发展的各种性格因素,才形成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例如,构成阿Q性格整体的元素是非常复 杂的,而这些杂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现为双向性:质朴愚昧又狡黠圆滑,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 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这些元素在自身运动的过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 叉,形成复杂的性格表象。 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 定中包含着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质不可能完全确定,它在不同的情境中总是显示出 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例如,当一个人在追求真理时,“倔强”的性格元素就表现为肯 定性质的“韧性”

    40、,而当真理不复存在时还要硬去碰撞,“倔强”元素就转化为否定性质的 “固执”。一个人的勇敢,在某种情况下可表现为见义勇为的善,在某种情况下则又可能表现 为不义亦为的恶。李逵的勇猛有时表现为非常可爱的战斗精神,有时则表现为“排头砍去” 的鲁莽。 此外,性格元素的本质往往不是直接袒露着的,它会被假象包裹着,从而显现出表里矛盾、似是,而非的情状,使人们感到难以捉摸。狄德罗曾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 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因此,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实 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 (节选自刘再复性格组合论,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41、3分) ( ) A.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充满着内在的矛盾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B.多向的性格构成,杂多的性格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交叉,使人物性格表象纷纭复杂,不断变化。 C.性格元素模糊性对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要刻画鲜明的人物,离不开对人物性格模糊性 的体察。 D.性格元素之间的非同向和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的二重性,是构成性格元素模糊性的两层主要意思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有人将人物的“优点”“缺点”机械叠加,以写出“人情味”,但这样还体现不出人物性格 的模糊性。 B.人物性格具有模糊性,这要求创作者塑造人物不能从表象入手

    42、,以避免人物形象的明确性和 概念化。,C.一个人追求真理时的坚定和自以为是时的固执,显示了倔强这一性格元素在不同情境中的 不同表现。 D.要解读人物性格元素的本质,不能仅仅看他外在的言谈举止,更要努力深入他的内心和灵 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样,都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亦坏。”这 句话道出了人的性格模糊性特征。 B.某作家说自己的写作经历过“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三个阶 段,这体现了他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重视。 C.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朴园这一人物,既伪善霸道,又对侍萍怀有某种真挚的情感

    43、,具有,很强的性格元素模糊性。 D.鲁迅在祝福中通过“我”的叙述,来展现祥林嫂性格元素的模糊性,而“我”自身性格 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五、 1.答案 C A.该项内容是从性格方面说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审美价值,不是本文的 主旨。B.该项内容仅仅是性格元素模糊性带来的影响,并不是本文主旨。D.该项内容只是对 第四、五段内容的概括。 2.答案 B “这要求创作者塑造人物不能从表象入手”错,原文最后一段说“性格元素的本 质往往不是直接袒露着的,它会被假象包裹着,从而显现出表里矛盾、似是而非的情状,使人们 感到难以捉摸”,但这并不能推断出“创作者塑造人物不能从表象入手”。 3.答案 D “而

    44、我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推理不正确,人物性格元素是否具 有模糊性,要看其是否符合性格元素模糊性的两个层面的要求。,六、(2014山东,68,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大家来到此地,都抱有求学研究之志,但我要告诉大家说:单是求知识,没有用处,除非赶紧注意 自己的缺欠,调理自己的心理才行。要回头看自己,从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这才算是真 学问;若能如此,才算是真进步。 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皆因人类有一种优越的力量,能改变外界,创造东西。要有此改变外 界的能力,必须本身不是机械的。人类优长之处,即在其生命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这从何处 见出呢?就是在于他能自觉;而更进步的,是在

    45、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我们对外面的东西, 都知道调理他,譬如我们种植花草,或养一个小猫小狗,更如教养小孩,如果我们爱惜他,就必须 调理他。又如自己的寝室,须使其清洁整齐,这也是一种调理。对外界我们尚需调理,对自己则 忘记调理,是不应该的。 不过调理自己与调理东西不甚一样,调理自己要注意心思与心情两方面。心思方面最要紧的 是要条理清楚。凡说一句话,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如缺乏条理,徒增多知识是无 用的,因为知识是要用条理来驾驭的。而心思之清楚有条理,是与心情有关系的。在心情不平 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对心情应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懈,一是乱。懈是一种顶不好的毛病,

    46、偶然懈一下,这事便做不好; 常常散懈,则这人一毫用处也没有。在写文章时的苟且潦草敷衍对付,都是从懈而来。文章写 得短不要紧,最不好是存苟且心理。一有这心理,便字不成字,话不成话,文不成文。苟且随便 从散懈心理来,干什么事都不会成样儿。乱是心情不平,常是像有点激动,内部失掉均衡和平, 容易自己与自己冲突,容易与旁人冲突,使自己与环境总得不到一个合适的关系。乱或暴乱,与 散懈相反;散懈无力,暴乱初看似乎有力,其实一样的不行。因其都是一种机械性,都无能力对 付外面的变化,改造环境。然则如何可不陷于机械而变成一个有能力的人?这就要能自觉,不 散懈,亦不暴乱,要调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这是改变气质的根

    47、本功夫。 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在我们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 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平气稳地去 说去做。譬如写一篇文章,初上来心很乱,或初上来心气尚好,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 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有成就。所以我们的东西不拿出则已,拿出来就要使他有力量。诸 同学中有的却肯用心思,但在写文章时,条理上还是不够,有随便苟且之意,字句让人不易看清 楚。有的同学还更差些。 这不是小事体,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 (选自梁漱溟朝话,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学会心

    48、理的调整,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才是真正的进步。 B.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是因为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 C.说话和写文章时,要想表达清楚明白,心思必须先有条理。 D.调理自己的心情,使之平和有力,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2.根据文意,下列做法不属于“调理心情”的一项是(3分) ( ) A.备考要拟订周密的学习计划,拟订计划前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安定。 B.教室黑板上方的墙壁上,张贴着“净”“静”“敬”“竞”四个大字。 C.写文章不急于下笔,先上网专心浏览,摘取相关精彩段落再加以组合。 D.学习遇到困难时,冷静思考,多方请教,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

    49、 A.学会回头看自己,健全自己的心思心情,是求学的一个重要目的,这比学习知识更重要。,B.心思与心情是密切相关的,但两者有主次之分,要想调理心思,就得先调理自己的心情。 C.心情的暴乱与散懈,两者看似不同,但都能使我们陷于一种机械性,从而导致行事不顺。 D.调整心理,集中精力,心平气和,努力写出有力量的文章,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六、 1.答案 A 本文是围绕“如何才能做成真学问”的话题展开阐述的。文章第一段中“我要 告诉大家说”,表明后面是作者的观点。将这些话概括一下就是A选项的内容。B.在文章第 四段中是说“乱或暴乱因其都是一种机械性”。C项中的“心思必须先有条理”和D项 中的“调理自己的心情”,都只是“调理自己需要注意的两个方面”,只是文章的部分内容,不 能作为全文的主旨。 2.答案 C A项中的“保持内心的平和安定”,B项中的“净静敬竞”,D 项中的“冷静思考”,都是属于心情层面的表现。C项中说到“先上网专心浏览”,是先组织 材料再下笔作文,这是写文章的一种方法,不属于“调理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0年山东高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5885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