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0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0年浙江高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九 文学类文本阅读.pptx

  •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 文档编号:358805
  • 上传时间:2020-03-12
  • 格式:PPTX
  • 页数:301
  • 大小:1.16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年浙江高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九 文学类文本阅读.ppt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0 浙江 高考 语文 复习 练习 课件 专题 文学 文本 阅读 下载 _二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一、(2019浙江,101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0分) 呼兰河传(节选) 萧 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 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 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 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 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 树,野草,墙头,窗棂,到

    2、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 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 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A组 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 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

    3、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 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 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 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瘸。祖父说请个 兽

    4、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 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 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 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

    5、见。有的时候祖 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棂而脱 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 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 冯歪

    6、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粘糕。黄米粘糕,撒上 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 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 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

    7、思是怕我还要买。 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 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 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 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

    8、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选自呼兰河传第七章,有删改) 1.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 2.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4分) 3.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分) 4.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6分),一、 1.答案 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 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 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 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鉴赏语言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 科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中国,提高社会责任感。 解答本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词

    9、语的锤炼,二是句式的选择,三是修辞的运用,四是语 速与语调。画线的句子描写了黄瓜迅速生长的过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长短交错,语 调轻松愉快。 2.答案 给冯歪嘴子摘递黄瓜,可见“我”的友善。 “故意的不出声”,逗冯歪嘴子说话,表现出调皮可爱的一面。 想吃粘糕,又听话,可见“我”的乖巧。 想吃粘糕又呆在那里不说话,表现出矜持的一面。,解析 本题考查小说形象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概括小说形象特点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 创造的学科素养,提升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修养。 本题要求考生根据相关情节概括出人物形象特征,概括之后注意整合。“我”作为故事的见 证者和参与者,形象特征鲜明:乖巧伶俐,吃粘

    10、糕,表现出非常听话懂事的样子;调皮可爱,故 意不出声,逗冯歪嘴子说话;善良友爱,与冯歪嘴子说话,给冯歪嘴子摘递黄瓜;矜持,扒在西 南角的豁口,既不说吃,也不说不吃。 3.答案 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 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 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 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解析 本题考查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运用叙述相关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 创造的学科素养,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修养。 解答叙述的特征可从叙述的人称、视角、顺序、节奏、腔调等方面入手,如叙述的视角,孩子 的视角,天真有趣,活泼美好;叙述的顺序,时间

    11、顺序,脉络清晰;叙述的节奏,散文化倾向,节奏舒 缓等。,4.答案 选“磨房里外”。 理由: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 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 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 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 选“冯歪嘴子”。 理由: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 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 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作用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升了学生的 审美能力和修养。 “磨房里外”是故事发生的场景,“冯歪嘴子”是故事的主人

    12、公。无论以哪一个为标题,只要 言之有理即可。,解题指导 探究标题的意蕴主要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标题是否运用了双关、比喻、象征、 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手法;二是理解标题的含义,既要理解表层含义,更要理解深层含义 (象征义或比喻义等),深层含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 等方面。探究标题的作用就是思考标题在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的作用。,二、(2018浙江,101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0分)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 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着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

    13、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 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 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 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 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地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 数次揣想过

    14、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素享盛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 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 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 小帽的“市井人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

    15、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 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还是珠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 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 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 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价顾客盈门,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 风么?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

    16、经济政策带来 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 福和口福吗? 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游逛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 再说那灯。 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放花千树”了。 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 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 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 片。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 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夜露

    17、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 的观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 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 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 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许多光华。 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 吹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

    18、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 纵马奔驰的勇士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 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熠熠生辉。 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既 有传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老传统,但人,毕竟是80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 代文明啊! 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 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竹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

    19、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 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云 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 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 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 那红云,那灯影,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 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都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 雨”,洒落在汴京城 (本文有删改) 1.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4分) 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20、5分) 3.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5分) 4.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6分),二、 1.答案 用词夸饰,辞彩绚丽。 运用铺陈、排比语句。 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 兴奋心情。 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精彩语言的能力。语言特点一般指语言的简约质朴、华丽典雅、幽默 风趣、准确周密等。本文画横线的部分主要描述了汴京城灯展的流光溢彩之美,用语华丽。 用语华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锤炼词语,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如“巧夺天工” “千姿百态”等;二是运用铺排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彩灯的绚丽。另外,

    21、要分析“兴奋情绪” 是通过哪些词句体现出来的,如“真是千姿百态”中的“真”就体现了作者观灯时内心无比 的激动、欣喜之情。 知识归纳 常见的7种语言特点 准确周密;简约质朴;华丽典雅;幽默风趣;含蓄蕴藉;生动形象;语体:口语化、 方言化、文言化等。,2.答案 连用10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 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 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艺术效果的能力。本文主要描绘了汴京灯展热闹繁华的场景,画波 浪线部分位于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用特写镜头,

    22、把整个汴京夜景定格在这幅画面上一间 小木楼、一盏八角宫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分析这10个“一”的艺术效果时,不仅要 分析波浪线部分描绘了怎样让人“怦然心动”的画面,还要联系上下文,分析上文绚丽热闹的 大场面与此时安静幽微的红云灯影形成的反差效果。,知识拓展 艺术效果的六度空间,3.答案 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 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埋下伏笔。 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 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构思技巧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作者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在 结构上的妙处,可将问题转化为分析“街人灯”三者之间的关系。整体来说,街是赏灯人 活动的场所

    23、,也是灯展的大背景。具体来说,先写街道繁荣古朴,“相映成趣”,吸引了众多游 人;再写赏灯者人山人海,“黑压压一片”,为下文作者急于观灯而“无法行走”做铺垫,也暗 示灯展之美;最后浓墨重彩绘“华灯”,让人感受到汴京的美丽风景。 解题步骤 三步破解构思技巧类题目,4.答案 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 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 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的“星河梦”。 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位于 本文第5段,“新奇和庆幸”是作者游览辉煌汴京的整体感想。探究其深层意蕴时要联系本文 的主

    24、题来挖掘,尤其是“假如没有改革开放大饱眼福和口服吗?”则直接点明了“庆幸” 的深层意蕴百姓物质生活、精神面貌的改善。而“新奇”则不仅点明了作者对于“现 代科技灯展”的震惊,更重温了作者的星河之梦作者儿时一直想抖落天河里的星星,而今 游览汴京后,果然梦见天上“灯雨”洒落在汴京,这让作者激动万分。 方法技巧 深挖作品的五层意蕴 比喻意蕴;引申意蕴;象征意蕴;双关意蕴;主题意蕴。,三、(2017浙江,101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0分)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 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

    25、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 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 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 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 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 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 腐,是跟年联系在一

    26、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 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 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 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 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

    27、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 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 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 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 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 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 的,新鲜得让人

    28、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 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 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 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 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

    29、哥没进过一天 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 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 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 天晚上,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 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 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

    30、别 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 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 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 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陌生的光: (2分) (2)陌生的气息: (2分)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3.“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分) 4.小

    31、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三、 1.答案 (1)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 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 (2)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 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或短语)丰富含义的体会和对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品味能 力。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必须把它放到具体语境中来分析。(1)“陌生的光”里的“光”是指 眼光。“我”以前总是调皮,没少挨父母的打,可今天拿回来一条鱼,母亲在此情此景中眼光自 然不一样,细心的“我”敏锐地感知到了这一点。要在对比中,来解释其“陌生”。(2)“陌生 的气息”里的“气息”在特定语境中应该是指气氛。因为贫穷,过

    32、去的家里气氛总是沉闷的, 是默不作声的,难得说一句话的父亲今天开始谈天气,两个哥哥说起今年的收成,母亲满嘴笑 意。这些都是“陌生”的。据此,可分析出这“陌生”就是一种精神状态,尤其要看出深层隐 藏着的对只知调皮的“三子”也能做出一点有益的事情了的欣慰和对未来的希望之情。,方法技巧 第(1)题,对比之中看“陌生”。既然今天看到的目光是“陌生”的,那么,熟悉的 是什么?是过去父母对调皮的“我”的不满与责备、失望与伤心。现在呢,母亲换了一种眼 光,那就应该是欣喜的、惊奇的、赞赏的、满意的,心里想着“儿子长大了”的欣慰。第(2) 题,要深究一下,过去家里为什么“沉闷”,现在大家因何而高兴,这不仅仅是因

    33、为有鱼汤可喝, 这从后文的鱼根本就没被煮进汤里可看出。 2.答案 “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 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 “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 “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 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形象的欣赏、对作品内涵的赏析、对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能力。这 个句子出现在全家其乐融融地喝鱼汤,父亲不经意间说出“三子该上学了”的话,两个哥哥忽 然就饱了,先后回屋睡觉去了,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不苟言笑的表情的时候。这时,描写母亲的 神态、动

    34、作,自然都与这些情景有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赏析这个句子:句子使用了哪些词 语,有何特殊含义,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方法技巧 巧抓三点赏析法。欣赏某个句子,要抓住三点分析思考:第一点,找有特色的词语, 抓使用的特殊手法。如本句中“端着碗,出神”“眼神示意”“卸去”。第二点,析含义,这些 有特色的词语或使用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意思。如母亲“出神”,写出了复杂的心理活动,在 为小儿子高兴的时候,突然发现“刺伤”了另外两个儿子的心,从“示意”也可以看出。她内 心既有后悔,又有自责,还有深思,也不否定有些谋划。第三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答案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

    35、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 一种“美味”。 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 味”弥足珍贵。 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 生的特殊“美味”。 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能力。题目虽 然只是从理解“一种美味”出发设题,但对“一种美味”多重意蕴的理解,涉及民族心理背 景、人文精神启示。解答此题,需要仔细阅读全文,画出相关信息文字,如出现“美味”的几个,地方,如母亲煮鱼汤时,尤其是第14段提到“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到底是什么意思?要从表

    36、 层到深层,逐层探析。从满足口腹的鱼汤这个物质意义上的“美味”,到一条小鱼换来家庭成 员间气氛的改变这种精神意义上的“美味”,再到哥哥心里明白的“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 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这种更具深远意义的“美味”,靠勤奋劳 动换来幸福的真正美味。这里传扬的不仅是民族文化勤劳精髓,更是一种不懈奋斗的民族精 神。正是这种精神,使我们的民族不丧失希望,不断走向繁荣。 方法技巧 深层含意探究法。理解文章的含意,不能仅仅只停留在表面含意上,要做深层挖 掘。深层挖掘的方法是,依靠阅读背景,分析作品的生存土壤,追索文章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心理 和精神视阈。有人总是误读作品,认为这样的

    37、作品在“暴丑”,其实不然,它恰恰是在深层追索 存在于人血液里的不屈、忍耐、奋斗、求索的民族心理。在承受重负的父母身上,在暗示希 望改变的哥哥身上,在“我”知道美味深意的句子里,都能发现这一点。 4.答案 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 合相通之处。 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 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 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结构的分析以及艺术手法、艺术魅力的领悟

    38、能力。这样一个结尾,显 然具有逆转作用。前面大力渲染全家人高兴地品尝鱼汤的美味,结果,鱼却早已蹦出锅掉在地 上。读文至此,人心里便突然觉得很不是滋味。一家人真正是在享受一次精神的“鱼汤”。 那鱼眼里闪着一丝诡异的光,在贫困中的人类可能不理解、怀疑,但那其实是在暗示:人类呀, 真的应该看看“外界”是怎么看待我们人类的。文章的意蕴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可以从逆 转的形式、预埋伏笔、深意暗示和文章呼应等角度分析。 疑难突破 做这种结构作用分析题,要从整体把握全文的角度入手,从主题构思的角度入手,从 艺术效果的角度入手。可以回顾以前积累的“欧亨利式”的结尾等,以得到启发,多找几个角 度分析。忌讳浅尝辄止。

    39、,四、(2016浙江,11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母 亲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 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 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

    40、,所以打 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 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 作,忘神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 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

    41、的身边,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 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看见了没有?” “自然看见了,阿南婶!” “象蛇一样的长吗?” “有点儿象。”,“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 “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 “我自己?” 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 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

    42、,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 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世界。不 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 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 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半熟,就是烧焦了半锅。,“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讲话了。” “那末比航船还快?” “自然自然。” “

    43、它是怎样跑的呢?” “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这究竟 是怎样的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 “”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口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 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1.根据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2分) 2.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3分)

    44、 3.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分) 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5分) 5.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6分),四、 1.答案 忙碌 辛苦 解析 细读题干,可知本题要求概括的是母亲劳作的特点,所以大致可以确定答题的方向和角 度。再结合原文中“这几天一放光她就以后又忙着然后”“只穿着 一身单衣一天到晚的打完豆以后,她还得亲自挑上楼去”等具体语句即可归纳 出“忙碌”“辛苦”的特点。 2.答案 透露了母亲内心的急迫。 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 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 解析 “催”透露了母亲内心的焦虑,表现了母亲的忙碌,而这些均源于母亲对自己的高要求, 对

    45、家庭的责任感。 3.答案 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 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 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成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解析 首先考虑情节方面,既然这个情节出现了三次,而且“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分别出现在 开头、中间、结尾部分,所以必然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其次是对母亲形象塑造的作用,包括 所体现的人物的心理、性格。 4.答案 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 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 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 解析 画横线部分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以及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表现母亲

    46、对火车 的痴迷和向往,同时本段文字是小说情节的中间部分,画线文字前后都在讲述母亲一次次地向 别人打听火车的情形,故还应从结构方面考虑。 5.答案 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 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 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解析 评价人物包括两方面,一是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二是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做出一定 的价值判断。所以解答本题应分为两步,首先从文中找到有关母亲形象的语句,进行归纳总结, 如开头对母亲劳作场景的描述,可以看出母亲的朴实、坚忍和勤勉持家;然后根据作者对人物 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作者多次介绍母亲对火车

    47、的向往,可以看出她具有尝试新生 活的内在倾向。但母亲一次次的深深的叹息和文章末尾“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的话 都说明她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五、(2015浙江,11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 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 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 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 饭、花卷、芝麻烧饼

    48、,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 挨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 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 的。女工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了休的 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想吃什么要点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 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

    49、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 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 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 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 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 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 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软和的花 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 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 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0年浙江高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九 文学类文本阅读.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5880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