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2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0年新课标Ⅲ高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pptx

  •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 文档编号:358802
  • 上传时间:2020-03-12
  • 格式:PPTX
  • 页数:226
  • 大小:1.08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年新课标Ⅲ高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ppt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0 新课 高考 语文 复习 练习 课件 专题 论述 文本 阅读 下载 _二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一、(2019课标全国,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 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 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 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 观。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 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

    2、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 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 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五年高考,A组 课标卷题组,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 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 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 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

    3、 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 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 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这 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 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 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

    4、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 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 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 身的传承发展规律。 (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B.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舞台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

    5、思路。 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D.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论证。 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D.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

    6、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 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 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D.活态保护致力于维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一、 1.答案 C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体现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引导关 注传统文化。 “避免西式改编”说法绝对,原文为“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 入现代元素”。 方法技巧 “双合”法准确解答理解分析题 所谓双合,就是符合文意,符合题意。符合文意指在做题时将选项逐一与原文进行比

    7、照,比照该 选项与原文意思是否相同,哪些字句变了,意思变了没有,不要只看大概。符合题意指在比照符 合文意的前提下看看该选项是否符合题干的意思,抓住题干意思中的几个要点,完全符合题干 要点的才是正确答案。,2.答案 C 本题考查论述类文本论证方面的相关知识,考查分析文本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的能力,体现了发展逻辑思维的学科素养,培养优秀思维品质。 第四段论述的是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 3.答案 D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体 现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A项,“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

    8、功”理解错误,原文为“固然能彰显 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B项,“民间各种自 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说法绝对。C项,“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 示则没有价值”说法错误,原文说“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可知选项否定 绝对。,二、(2018课标全国,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 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 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

    9、城市体出 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 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 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 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 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 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

    10、活力、生存与发展间 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 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 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 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 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 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

    11、意义共同性。当一 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 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 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 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 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 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

    12、与命运共同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B.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 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B.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注重

    13、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 C.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D.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二、 1.答案 B A.或然当必然。原文第二段中“片面地强调空间的,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 础”,“会”字说明这是一种可能,但

    14、选项说成“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属必然。B.第三 段中的两个“即使,也”说明无论是正在崛起的城市还是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都需 面对秩序与稳定、活力激活的问题,都需要有制度弹性,故正确。C.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的 表述是“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D.不合文意。文末说文明弹性“对于城市社会的 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但并没有说是“根本原因”。 答题步骤 三步练就“火眼金睛” 第一步,还原,把原文中与选项表述对应或相关的句子找出来;第二步,比对,两个指头同时使用, 一个指头指向选项,一个指头指向原文,同步阅读、比对;第三步,辨析,对选项表述和原文表述 有出入的地方,从内容、逻辑两个方面

    15、细心辨析,发现错误。,2.答案 C A.第二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理论(道理)论证,“目前,人们更多地占有物”指 出了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表述正确。B.第二、三、四段分别论述“空间弹性”“制度 弹性”“意义弹性”,这是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第三段围绕着正在崛起的城市和已发 展起来的城市进行论述,这是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思路 清晰。故表述正确。C.无中生有。“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错误,从论证内容上看,文章对 “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都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但并未涉及“相应 的动态发展过程”。D.最后一段论述表明,保持“文明弹性”是建构城市命运共

    16、同体的基 础、途径,表述正确。 方法技巧 论述类文本“三位一体”阅读法 (1)勾画论点、论据。 (2)标出关键词。画出有助于理清内容、包含提示信息的词语,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 辑错误的词语,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3)思考三类关系。思考概念(对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 系。,3.答案 A A.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是文明弹性的三个方面,三者并无必然联系。 B.根据第三段内容,崛起中的城市和已发展起来的城市面临的问题不同,制度的主要功能也就 因此不同,因此推断正确。C.根据第四段“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发展潜力”,反推可 得出选项结论。D.根据文章第四段,

    17、“意义弹性”一旦减弱,肯定会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但这 种影响并不是直接的。所以D项正确。,三、(2017课标全国,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 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 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 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 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

    18、用品、公共活 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 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 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 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 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 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 的前期规划。,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

    19、葆 “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 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 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 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 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 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 进行精细化、

    20、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 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

    21、业的配套设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

    22、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三、 1.答案 C A.“就不会留下乡痛”,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中不存在这种必然关系。B.“必 须完好保存下来”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中说“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 以,另一方面可以,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并不全是“完好保存”。D.文末说,为使乡 村记忆充满活力,“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 的凝聚力”,而不是使乡村记忆“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答案 C “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错误。对于“保留哪

    23、些乡村记忆”,文中并没有举 例说明“甄选的标准”,只是在第三段阐释了“呵护乡村记忆”的原则:“既要让当地居民生 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3.答案 B 原文末段说“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 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而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是留住 和呵护乡村记忆的结果,故不能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四、(2016课标全国,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 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

    24、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 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 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 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 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 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 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

    25、学, 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 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 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 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 看成史书了。,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 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 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 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26、。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 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 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 其骧就写了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 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 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 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 读者观

    27、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 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 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 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 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 尧、舜、禹等人

    28、物的真实性。 D.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 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 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 入子部小说家类。,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 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 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3.根据

    29、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 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 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 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 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四、 1.答案 C 倒推失当。王国维原话的意思是:有些历史学家“疑古”,虽然怀疑精神可取,但 其实

    30、是由于未充分处理古史材料。而该项倒推结论,“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缺少 证据,说法绝对。 2.答案 D 曲解文意。据尾段可知,原文的观点是“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 料”,而该项却说“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因此错误。 3.答案 B 与文意不符。整体理解第三段的大意可知,“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 话传说”“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的原因,一是没有将历史和神话分而治之,二是没有将 神话传说中的历史成分用来证史或补史,而非该项中所说:“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 上存在争议”。,命题探微 论述类文本阅读设题,不再较多地照搬原文或对原文稍加改造,不再纠缠于局部 的、概念内涵的

    31、细微差别,更多地着眼于对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对繁杂信息的筛选、 把握。,一、(2019课标全国,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 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 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 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 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

    32、之正。就诗 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 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 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 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 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 “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 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B组 课标、课标、自

    33、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 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 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 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 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 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 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

    34、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 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 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 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 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 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 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

    35、戏赠”“戏作”等字样。 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 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36、。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

    37、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一、 1.答案 B 本题考查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体 现发展逻辑思维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项,“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说法错误,原文说“古今长短各种诗 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并未说明杜甫对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的评价。 2.答案 D 本题考查论述类文本论证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分析文本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及论证结构的能力,体现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继承与弘扬古典文化。 D.“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

    38、传统”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可知,杜甫“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 量”,“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最终缘于“杜甫才性之健全”。 3.答案 D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体现 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以彰显文化魅力。 A.推断无据,文中并未明确指出之前的诗人的理性感性特点,且“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于文 无据。B项,“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说法错误,结合文末出处及“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 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得 知。C项,“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错,作者对“正面担荷”

    39、给予高度肯定,这与其对其 他回应危机的方式的态度不同。,二、(2019课标全国,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 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 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 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 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

    40、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 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 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 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 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 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 年

    41、,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 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 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 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 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 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 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

    42、和某一片土地 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 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 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 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 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 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

    43、们有责任通过 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 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 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

    44、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 和本质内容。 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

    45、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 沸腾的生活。 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 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 精,凝聚共识。,二、 1.答案 B 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辨析能力,体现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有助于 考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认识观。 A项,“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与“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之 间没有条件关系,故A项错误。C项,“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错误,原文为“一 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

    46、读者”;另外,选项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说“一个普 普通通的劳动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理解时代的依据”。D项,“无须考虑人民群众 的娱乐和消费需求”错,原文为“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有责 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 2.答案 D 本题考查论证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文本论点、论据及论证 方法的能力,体现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培养优秀的思维品质。 D项,曲解文意,原文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选项将“以精品奉献 人民”曲解为“正面人物的塑造”。,3.答案 D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信

    47、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体 现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D项,“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错误,文章指出了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然后 论述了艺术家的创作要出精品的问题,并没有说“少”的问题。,三、(2019天津,5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资源”这一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资源是指人类生产活动所需要的、 在自然界存在的物质(材料)和动力的天然来源。广义的资源,则是指人类用来帮助从事一定 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一切要素和有利条件的总和。简单地说,资源就是人类活动所必需 的一切东西。从形态上看,人类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贮存、节约的资源

    48、,如资金、材 料、能源等;另一类是不可贮存、节约的资源,如时间、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在信 息社会中,正确认知注意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说注意力是一种资源呢?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定向性,即有意识、有计划地 达到一定的目的。人类活动的定向性,要求人在活动过程中,必须使自己的意志服从这个过程 的目标。人的定向活动是由提出的任何或某种活动计划来组织的,而要完成这种组织活动,一 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就是注意力。所以,注意是人的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人的有目 的活动和定向探索活动的前提,是人的活动达到既定目标的必要条件: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的 效率和成果的质量,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

    49、的一种要素,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人的心理过程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它的选择性和指向性。当我们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时,就是注意。注意和认识过程分不开,它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虽然注意不是一 种独立的认识活动,但它表现在认识过程(知觉、记忆、思维等)的内部而与这些过程不可分 离,在人的一切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操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注 意力表现了人的心理过程进行的动力特征,是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的重要因素。没有高 度发展的注意力,就不能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就不能从事长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的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人的主要精力每次只能执行一 种主要的任务。当大量的信息进入感觉记忆,若不加以注意,很快就会丧失。因此,注意在为进 一步加工而选择感觉信息方面,是起着重要作用的。信息资源具有可替代性、可分享性,而注 意力作为资源是不可替代、不可分享的。今天,人们要学会合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0年新课标Ⅲ高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5880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