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1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0年新课标Ⅱ高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pptx

  •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 文档编号:358787
  • 上传时间:2020-03-12
  • 格式:PPTX
  • 页数:213
  • 大小:1.01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年新课标Ⅱ高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ppt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0 新课 高考 语文 复习 练习 课件 专题 论述 文本 阅读 下载 _二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五年高考,A组 课标 卷题组,一、(2019课标全国,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 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 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 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 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 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

    2、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 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 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 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 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 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 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

    3、竹”;写丑拙 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 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 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 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 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 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 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

    4、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 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 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 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 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 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 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

    5、反而相成的两 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

    6、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

    7、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一、 1.答案 B 本题考查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体 现发展逻辑思维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项,“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说法错误,原文说“古今长短各种诗 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并未说明杜甫对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的评价。 2.答案 D 本题考查论述类文本论证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分析文本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及论证结构的能力,体现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继承与弘扬古典文化。 D.“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可知,杜甫“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 量”,“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

    8、”,最终缘于“杜甫才性之健全”。 3.答案 D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体现 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以彰显文化魅力。 A.推断无据,文中并未明确指出之前的诗人的理性感性特点,且“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于文 无据。B项,“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说法错误,结合文末出处及“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 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得 知。C项,“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错,作者对“正面担荷”给予高度肯定,这与其对其 他回应危机的方式的态度不同。,二、(2018课标全国,13,9分)阅读

    9、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 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 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 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 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 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 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

    10、”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 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 “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 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 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 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 复和更

    11、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 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 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 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 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 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 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 的数字

    12、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 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

    13、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

    14、且影响整个社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二、 1.答案 A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对应原文第一段,“在大数据时代 而记忆却成了常态”。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 的成本太高”于文无据。C.“隐私权”在大数据时代之前就已经存在,“都是为了对抗大数 据”说法错误。D.结合末段内容可知,“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是数字 化记忆霸权,而不是对数字化记忆霸权的对抗。 方法技巧 设误角度:混淆范围、强加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 答题方法: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间,然后仔

    15、细比对分析。 2.答案 D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结合全文及末段的“个人生活 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甚至 限制我们的认同”可知,此项正确。B.结合后三段找到对应的关键词,如第二段的“隐私”,第 三段的“记忆”,第四段的“主体身份”可知,此项正确。C.结合文末出处及文章内容来理解 写作动机,结合第二段的“被遗忘权”与第四段的“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 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可知,“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是正确的。D.“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理解错误。文章着重论证的是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文

    16、中虽然提及“我们的认同问题”,但并未“作出”“全新论证”。 解题技巧 判断论述类文本论点三方法 方法一,据位置判断,如标题、开头、结尾等。 方法二,据论题判断,结合段首句、高频词或选文出处等判断论题,据论题明确论点。 方法三,据论据判断,通过事实或道理论据等判断论点。 3.答案 B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结合文章第二段分析可知, 此项正确。B.原文第三段有“在某种程度上”的条件限制,而选项却抛弃了这一条件,说法过 于绝对。C.与“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相关的内容在第四段,结合第二、三、四段可知,选项 正确。D.“中立”一词在末段倒数第二句,结合文章来理解,此项正确。,三

    17、、(2017课标全国,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 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 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 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 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 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 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

    18、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 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 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 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 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 界时尚。,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 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

    19、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 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 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 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 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 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 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 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

    20、了明代文化的演 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21、。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三、 1.答案

    22、 A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曲解文意。据第二段可知,此时青花瓷 上的中国画元素与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而选项却说“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扩大范围。据第三段第4句可知,“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选项却扩大为“明代社会 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D.强加因果。据尾段尾句可知,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是当时社 会转型的例证,选项“从而”一词,却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误认为是推动当时社会转型 的原因。 2.答案 A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一段在对元明两 代瓷器进行对比论证后,得出了“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的论

    23、点。 3.答案 B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据第三段首句“一般来说” 可知,文中“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并不是绝对的,但命题人去掉“一般来说” 后,该项说法过于绝对。,易错警示 说法绝对,四、(2016课标全国,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 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 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

    24、见闻是它们的共同 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 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 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 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 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 作者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

    25、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 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 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 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 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 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

    26、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 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 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 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 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 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 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 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

    27、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 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 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 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 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 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28、。,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 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 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 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 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传统的故事讲述

    29、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 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 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 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 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四、 1.答案 B 原文第二段中说“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 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意思是早期小说和故

    30、事只是流传形式略有差异,本质并 无太大区别,选项错把形式差异说成本质差异,与原文不符。另外,“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 后的游历见闻”错,原文第一段的表述为“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 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选项把“通常”去掉了,属于混淆范围。 2.答案 C 由文章第四段“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 方式”可知,现代小说重视的是一个故事如何来讲,而非“不太注重”。此外“故事情节已不 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与“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之间也不存在因 果关系。 3.答案 B 根据文章第四段内容可知,“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有误,

    31、应是“这将降 低小说对故事的依赖”。,五、(2015课标全国,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 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 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 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 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 艺术

    32、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 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 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 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 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 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

    33、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 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 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 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 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 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 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 望所有

    34、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 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 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 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 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 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

    35、项是(3分) ( )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 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 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 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 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文本之所

    36、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 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 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 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 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

    37、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 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 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 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 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五、 1.答案 A “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有误,原文是“艺术品的接 受在过

    38、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 2.答案 C “由于,所以”因果倒置。 3.答案 B “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应有前提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距 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有误,属无中生有。,一、(2019课标全国,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 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 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

    39、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 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 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 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 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 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 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 上面

    40、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B组 课标、课标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 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 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 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 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 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

    41、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 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 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 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 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 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 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

    42、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 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 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 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 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 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0年新课标Ⅱ高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5878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