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高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年北京高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ppt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北京 高考 语文 复习 练习 课件 专题 文言文 阅读 下载 _二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一、(2019北京,711,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 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 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 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 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2、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 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 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氵贲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 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五年高考,A组 20152019年北京高考题组,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 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 “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 伯阳
3、父:周朝大夫。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不概于圣 概:大略 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由:沿着 特天地之物也 特:只是 是恶乎与我谋 恶乎:于何、怎么会 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 糜:使熟烂 抑人事乎 抑:还是 吾既陈于前矣 既:既然 不有他术乎 术:途径、原因 A. B. C. D.,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其文深闳杰异 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 B.其说多诬淫 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 C.彼固有所逼引 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 D.又况天地之无倪 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3.根据文意,下
4、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 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 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认之者不塞则惑 吾无取乎尔也 5.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6分),一、 1.答案 A 本题考查古代诗文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培养阅读
5、中 华优秀传统作品的能力。 概:一致、符合。“不概于圣”的意思是“与圣人之道不相吻合(一致)”。既:已经。“吾既 陈于前矣”的意思是“我已经在前面陈述过了”。 2.答案 B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语句的理解,重点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体 现了把握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的学科素养,培养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其说多诬淫:它的主张许多是荒谬的。诬淫:荒诞歪斜。 3.答案 C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体现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 养,培养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的价值观念。 C项,“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错,柳宗元列举老妇烹调、老菜农汲水灌溉 的事例,是
6、为了说明万物都是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的,都能使物体发生变化。 4.答案 认同伯阳父说法的人不是孤陋寡闻的就是糊涂的 我对于国语的上述说法无所采纳,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词句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 学科素养,培养弘扬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 者:的人。塞:隔阻,这里引申为“孤陋寡闻”。惑:迷乱,这里引申为“糊涂”。尔:代 词,这个说法。 5.答案 文章第三段首先批驳川震亡国说,指出自然界自动自休,与人世间的祸患没有关系;接 着批驳源塞造成财用匮乏从而导致国亡说,指出财用匮乏自有其原因,不能归因于川震;最后批 驳“天之所弃,不过其纪”说,指出此论之荒谬更甚于前者。 解析
7、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论证结构的分析能力,重点考查局部段落的论证层次,体现了思维发 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本段分三层进行论述:第一层,“非曰其孰能知之”,论述了万物都是相互吸引、相互排斥 的,这是客观存在,阴阳之气的流动造成了地震,而非人事。第二层,“且曰而曰是川之为 尤”,论述了若源头堵塞,人乏财用,并不是山川河流之过。第三层,“又曰吾无取乎尔 也”,表明观点,反对伯阳父把国家灭亡归因于三川地震的错误观点。这三个层次,由自然万物 的客观规律,到老妇、老菜农的日常生活,再到驳斥伯阳父的观点,层次分明。,参考译文 左丘明的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的确是世人所特别喜爱而不
8、忍释手的一部书。 可是它的主张许多是荒谬的,与圣人之道不相吻合。我担心世上的读书人沉迷于它的文采而 分不清是非,这就不能沿着中庸之道达到尧、舜之道。根据这个道理,我写了非国语。 (国语记载)周幽王二年,西周的泾河、渭水、洛水流域都发生地震,周朝大夫伯阳父说: “周朝快要灭亡了!天地间的阴阳二气,有一定的秩序;如果失去秩序,那是人为扰乱的。阳气 潜伏在下面不能出来,阴气被压迫得不能上升,于是就发生了地震。现在三河流域发生地震,是 由于阳气错失位置而把阴气压住了。阳气错失位置而处在阴气的位置上,河水的源头必定堵 塞。源头堵塞,国家必定灭亡。人们缺乏财物,不灭亡还等待什么?如果国家灭亡,不超过十 年
9、。十年,正好是数的一纪(数字起于一,终于十,故十是数的一纪)。被上天所抛弃,是不会超过 一纪(十年)的。”就在这一年,三条河流枯竭,岐山崩塌。后来周幽王被杀,周王室也就东迁 了。,(柳宗元)批驳说:山岳河流,只是天地间的自然物;阴与阳,是游动在天地间的元气。阴阳二气自 然运动、自然静止,山岭自然耸立,河水自然流淌,这些现象的存在怎么会与人商量呢?河水会 干枯和阻塞,山会崩塌和陷落,自然界的变化怎么会由人来安排呢?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 作用的条件,认同伯阳父说法的人不是孤陋寡闻的就是糊涂的。用釜鬲烧火煮饭,必然沸水翻 腾蒸气喷涌才能使各种食物熟烂;汲水灌溉菜园,必然因水流迅疾冲散土块石头。这不
10、过是老 妇人、老菜农做的事,尚且能够使物体发生变化,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阴阳二气无穷无尽,它 们弥漫充塞、纵横交错于天地之间,有时会合有时分离,有时吸引有时排斥,像车轮、织机一样 不停运转,这种变化规律谁能预料呢?(伯阳父)还说:“源头堵塞,国家必定灭亡。人们缺乏财 物,不灭亡还等待什么?”这又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了。况且他所说的事究竟是天意造成的呢, 还是人为造成的呢?如果说是天意造成的,那我已经在前面陈述过了;如果说是人为造成的,那 么因缺乏财物而导致国家灭亡的,难道没有其他的原因吗?却说成是河流的过错!(伯阳父)还 说:“被上天所抛弃,是不会超过一纪(十年)的。”这就更加荒谬了! 我对于国语
11、的上述说 法无所采纳。,二、(2019北京,12,7分)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 处:处在、居处。造次:仓促之间。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 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解析 本题考查论语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文意理解、内容概括
12、的能力,体现了把握语言 运用规律、提升思维品质的学科素养,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因此可以从这个角度解答此题;全段阐明正确获取“富与贵”、 远离“贫与贱”的手段和途径,孔子鲜明地表达了无论何种原因,都要坚守“仁”的观点。 第一种解读:“去”是“脱离”的意思。第二种解读:“不”字删去后,“得之”的意思就变 为“陷入贫贱”。 参考译文 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通过仁道去得到它,那么就不接受它。 穷困和 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通过仁道去抛掉它,那么就不离开它。 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 就他的声名呢?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就是在仓促的时
13、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 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三、(2018北京,812,19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5题。 (1)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 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 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 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 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 成。诗曰:“德 如毛,民鲜克举之。
14、”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 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 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 :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 然。如可知,如不可知;如可见,如不可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 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
15、其金,则不复 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 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 且:连词,表示转折。管叔、蔡叔之事:指叛乱之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时不胜月 时: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 A. B. C. D.,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事之至也数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
16、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 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德 如毛,民鲜克举之 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5.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6分) 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鲜:少。克:能够。则:那么,就。复:再。 方法技巧 文言语句翻译“三方法”:还原到文中,注意把握整体大意;准确判断句中动词 的意思,并将其联系前后内容来理解整句话的意思;整体把握文句的句式结构,文言文常见句 式有判断句、省
17、略句、倒装句等。 5.答案 第一则:能积微者速成。 第二则:(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第一则 标题:积微(说积微、积微与速成)。理由:本则内容是重视小事,积小事之成才能成 就大事。 第二则 标题:察微(说察微、萌芽与预见)。理由:本则内容是观察到事物微小的萌芽才能有 所预见,避免在大事上犯错。,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和对作者观点的分析能力。第一则从做事到治国, 论证了“积微”的重要性,因此“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可作为中 心论点;第二则先进行道理论证,后进行举例论证,第一段“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 毫,则大物不过矣”是
18、小结句,能够概括全文中心;第二段“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是小结 句,也能概括全文中心。第一则的中心论点是“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 速成”,据此标题可拟为“积微”。第二则中心论点是“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据此标题 可拟为“察微”或“明察秋毫”。拟标题应结合短文论点,从论题的角度进行概括。答题时 注意字数要求。 方法技巧 确立中心论点“三步骤”:找出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找到标志性的词语,如 “故”“所以”等;确定论述对象。,参考译文 (1)从细微处一点一点积累,月不如日重要,季不如月重要,年不如季重要。一般人都爱怠慢小 事,大事到来的时候再努力处理它,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
19、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这是 为什么呢?因为小事情来得频繁(经常发生),存在的时间也长,所以日积月累效果很大;大事情 到来得稀少(不常发生),存在的时间也短,所以积累的成果小。所以善于利用每天的人可以称 王,善于利用每季的人可以称霸,出了漏洞再去补救的人就会很危险,荒淫无度不务正业必然灭 亡。所以王者注重每天的事情,霸者注重每季发生的事情,勉强维持的邦国往往是陷入危险之 后才感到悲伤,而亡国之君直到灭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国破家亡,死到临头才知道死亡。亡国之 祸往往是悔不胜悔。霸主的功业很显赫,可以按季记载;王者的功名,每天都记不完。财物货宝 以大为重,政教功名与之相反,只有能积累小事的人才能快速
20、成功。诗经上说:“德行虽然 看起来轻如毫毛,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假如治世和乱世、生存和死亡之间的区别就像高山和深谷、像白土和黑漆一样分明的话,就没有必要使用智慧,即使愚笨的人也是可以知道的。然而治世和乱世、生存和死亡并不是 这样。好像可知,又好像不可知;好像可见,又好像不可见。所以有才智的人、贤明的人都在用 尽心思去探求治乱存亡的征兆,即使这样还是出现了管叔、蔡叔犯上作乱的事件和东夷八国 不听王命的阴谋。所以说治世和乱世、生存和死亡的征兆,开始时就像鸟兽们秋天长出的新 毛。(如果)能够做到明察秋毫,那么在大事上就不会出现错误了。 鲁国的法律规定,鲁国人在其他诸侯中
21、给人做奴仆,有能够赎回他们的人,可从国库中领取赎 金。子贡从诸侯那里赎回了一个做奴仆的鲁国人,回到鲁国后却推辞,没有从国库中领取赎 金。孔子说:“赐这件事做得有过错。从今往后,鲁国人不去赎做奴仆的人了。”从国库中领 取赎金,不会对人的品行有什么损失;不领取赎金的话,就不会有人再赎人了。子路救了一个溺 水的人,那个人用一头牛来酬谢他,子路收下了牛。孔子说:“鲁国的人一定会救溺水的人。” 孔子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多远啊。,四、(2018北京,13,5分)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22、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 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 斯:就。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解题步骤 内容概括“三步骤”:第一,确定话题内容;第二,确定观点和态度;第三,结合语句分 析。 参考译文 子路问:“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道:“有爸爸哥哥活着,怎么能听到就干起来?” 冉有问:“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道:“听到就干起来。” 公西华道:“仲由问听到就干起来吗,您说,有爸爸哥哥活着(,不能这样做);冉求问听到就 干
23、起来吗,您说,听到就干起来。(两个人问题相同,而您的答复相反,)我有些糊涂,大胆地 来问问。”孔子道:“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勇于 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五、(2017北京,914,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 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 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24、,以有侯王。赖宗庙 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 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 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 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 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 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