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优化设计及应用第七章.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机械优化设计及应用第七章.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机械 优化 设计 应用 第七
- 资源描述:
-
1、 第一节 多目标优化问题多目标优化问题 在实际问题中,对于大量的工程设计方案要评价其优劣,往往要同时考虑多个目标。例如,对于车床齿轮变速箱的设计,提出了下列要求:1)各齿轮体积总和尽可能小,使材料消耗减少,成本降低;2)各传动轴间的中心距总和尽可能小,使变速箱结构紧凑;3)齿轮的最大圆周速度尽可能低,使变速箱运转噪声小;4)传动效率尽可能高,亦即机械损耗率尽可能低,以节省能源。此外,该变速箱设计时须满足轮齿不根切、不干涉等几何约束条件,还须满足齿轮强度等约束条件,以及有关设计变量的非负约束条件等。按照上述要求,可分别建立四个目标函数:若这几个目标函数都要达到最优,且又要满足约束条件,则可归纳为
2、:1234min()min.01,2,01,2,nTRjkVFffffstgjphkqxxxxxxxxLL又例如,在机械加工时,对于用单刀在一次走刀中将零件车削成形,为选择合适的切削速度和每转进给量,提出以下目标:1)械加工成本最低;2)生产率最高;3)刀具寿命最长。此外,还应满足进给量小于毛坯所留最大余量以及刀具强度等约束条件。显然,这个问题也属于多目标优化问题。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列举很多。一般地说,若有个目标函数,则多目标优化问题的表达式可写成为:12min()min.01,2,01,2,nTlRjkVFfffstgjphkqxxxxxxxLLL在多目标优化模型中,还有一类模型,其特点是,在
3、约束条件下,各个目标函数不是同等的被最优化,而是按不同的优先层次先后地进行优化。如某工厂生产:1号产品,2号产品,3号产品,n号产品。应如何安排生产计划,在避免开工不足的条件下,使工厂获得最大利润,工人加班时间尽量地少。若决策者希望把所考虑的两个目标函数按其重要性分成以下两个优先层次:第一优先层次工厂获得最大利润;第二优先层次工人加班时间尽可能地少。那么这种先在第一优先层次极大化总利润,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第二优先层次同等地极小化工人加班时间的问题就是分层多目标优化问题。以上诸例说明,在实际问题中确实存在着大量多目标优化问题。这类问题要同时考虑多个指标,而且有时会碰到多个定性指标,且有时难于判
4、断说那个决策更好。这就造成多目标优化问题的特殊性。多目标优化设计问题要求各分量目标都达到最优,如能获得这样的结果,当然十分理想。但是一般比较困难,尤其是各个分目标的优化互相矛盾时更是如此。如机械优化设计中技术性能的要求往往与经济性的要求互相矛盾。所以解决多目标优化设计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虽然做了许多研究,也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但比起单目标优化设计问题来,在理论上和算法上都还很不完善,也不够系统。本章将在前述各章的单目标优化方法的基础上,扼要介绍多目标优化设计问题的一些基本概念、求解思路和处理方法。由上述有关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可见,多目标(向量)优化问题与单目标(标量
5、)优化问题的一个本质的不同点是:多目标优化是一个向量函数的优化,比较向量函数值的大小,要比标量值大小的比较复杂。在单目标优化问题中,任何两个解都可以比较其优劣,因此是完全有序的。可是对于多目标优化问题,任何两个解不一定都可以比出其优劣,因此只能是半有序的。例如设计某一产品时,希望对不同要求的A和B为最小。一般说来这种要求是难以完美实现的,因此它们没有确切的意义。除非这些性质完全靠不同的设计变量组来决定,而且全部约束也是各自独立的。假设产品有D1与D2两个设计,A(D1)和A(D2)小于全部可接受D的任何一个A(D),而B(D1)和B(D2)也小于全部可接受D的任何一个B(D)。设A(D1)A(
6、D2)和B(D2)B(D1),可见上述D1与D2两个设计,没有一个是能同时满足A与B为最小的要求。即没有一个设计是所期望的。更一般的情形,设 和 是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满足约束条件的两个方案(即设计点),要判断这两个设计方案的优劣,需先求出各自目标函数的值:0 x 1x 0001211112,llffffffxxxxxxLL若 101,2,iiffilxxL则方案 肯定比方案 好。1x 0 x 但是,绝大多数的情况是:对应的某些 的值小于 对应的某些 的值;而另一些则刚好相反。因此对多目标设计指标而言,任意两个设计方案的优劣一般是难以判别的,这就是多目标优化问题的特点。1x 1fx 0 x 0fx
7、 这样,在单目标优化问题中得到的是最优解,而在多目标优化问题中得到的只是非劣解。而且非劣解往往不止一个。如何求得能接受的最好非劣解,关键是要选择某种形式的折衷。所谓非劣解是指若有m个目标 ,当要求(m-1)个目标值不变坏时,找不到一个 ,使得另一个目标函数值 比 更好,则将此 作为非劣解。0ifxx ifx*ifx*x例例 求求 12minTVFfxfx x 2122,02fxxx fxxDxx 分别求得其最优解:1122121,1,2,2xfxxfx 进一步分析多目标优化问题解的可能情况。1)若 ,对任意 都有 则 是多目标优化问题的绝对最优解。如图所示,在 内,共同最优解*Dx*Dx*1,
8、2,iiffilxxL*x0,1x*1x*11f x 就是绝对最优解。*21f x 2)若 ,又存在 ,有 ,它表示 对应的 中,存在着 的某个或某些解比 对应 的中每个分目标值都要小。所以 就成为劣解。*DxDx*FFxxx 1,2,ifilxLx*x*1,2,ifilxL*x 3)若 ,且不存在 ,有 ,则 为非劣解。这意味着在约束集 中已找不到一个 ,使得对应的 中每个分目标值都不比 中相应的更大,并且 中至少有一个分目标值要比 中相应值为小。如图所示,在 中,所有点都是非劣解。例如b点,不存在另一点 满足 ,所以b点是非劣解。*DxDx*FFxx*x*xx 1TlFff xxxL *1
9、TlFff xxxL F x*F x0,2xb F bF b 4)若 且不存在 ,使 ,则 为弱非劣解,或称弱有效解。*DxDx*FFxx*x 显然,多目标优化问题只有当求得解是非劣解或弱非劣解时才有意义,劣解是没有意义的,而绝对最优解存在的可能性很小。第二节第二节 多目标优化方法多目标优化方法 多目标优化的求解方法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两大类:一类是直接求出非劣解,然后从中选择较好的解。属于这类方法的如合适等约束法等。另一类是将多目标优化问题求解时作适当处理。处理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多目标优化问题重新构造一个函数,即评价函数,从而将多目标(向量)优化问题转变为求评价函数的单目标(标量)优化
10、问题。另一种是将多目标(向量)优化问题转化为一系列的单目标(标量)优化问题来求解。属于这一大类求解的前一种方法有:主要目标法,线性加权和法,理想点法,平方和加权法,分目标乘除法,功效系数法几何平均法,极大极小法等。属于后一种的有分层序列法等。此外还有其它类型的方法,如协调曲线法等。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先介绍几种用评价函数处理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方法。一、一、主要目标法主要目标法 主要目标法的思想是抓住主要目标,兼顾其它要求。求解时从多目标中选择一个目标作为主要目标,而其它目标只需满足一定要求即可。为此,可将这些目标转化成约束条件。也就是用约束条件的形式来保证其它目标不致太差。这样处理后,就
11、成为单目标优化问题。设有 个目标函数 、,其中 求解时可从上述多目标函数中选择一个 作为主要目标,则问题变为:l 1fx 2fx lfxDx kfx minmaxmin1,2,1,1,kkDkiiifDfffikklDxxxxxLL 二、二、统一目标法统一目标法 统一目标法又称综合目标法。它是将原多目标优化问题通过一定方法转化为统一目标函数或综合目标函数作为该多目标优化问题的评价函数,然后用前述的单目标函数优化方法求解。其转化方法如下:1.1.线性加权和法线性加权和法 线性加权和法又称线性组合法,是处理多目标优化问题常用的较简便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因为有一定理论依据,故已被广泛应用。但这种方法
12、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确定方向的凸性条件。如果缺乏凸性,这种方法将归于失败。所谓线性加权和法即将多目标函数组成一个综合目标函数,把一个要最小化的函数规定为有关性质的联合。例如,设计时希望对不同要求的A和B为最小的问题,可写成综合目标函数:FA DB Dx 12FW A DW B Dx或 式中W为某一系数,称为权系数或加权因素 建立这样的综合目标函数,要注意其原有单位已脱离通常概念,例如A的单位为mm,B的单位为元,则A+B作为目标函数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线性加权和法的一般表示如下:根据多目标优化问题中各个目标函数 、的重要程度,对应的选择一组权系数 、,并有 1fx 2fx lfx1W
13、2WlW1101,2,liiiWWilL 用 与 的线性组合构成一个评价函数 ifxiW 1minliiiFW fxx 将多目标优化问题转化成单目标优化问题,即求评价函数 1minminliiDDiFW fxxxx的最优解 ,它就是原多目标优化问题的解。*x 使用这个方法的难处在于如何找到合理的权系数,以反映各个单目标函数对整个多目标函数中的重要程度。使原多目标优化问题较合理的转化为单目标优化问题,且此单目标优化问题的解又是原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好的非劣解。权系数的选取,反映了对各分目标的不同估价、折衷,故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处理,有时要凭经验、凭估计或统计计算并经试算得出。下面介绍一种确定权系数
14、的方法。对于多目标优化问题的评价函数 1minminliiDDiFW fxxxx其中*1min1,2,iiiiDWfffilxxL 即将各单目标最优化值的倒数取作权系数。可见,这种函数反映了各个单目标函数值离开各自的最优值的程度。在确定权系数时,只需预先求出各个单目标最优值,而无需其它信息,使用方便。此法适用于需同时考虑所有目标或各目标在整个问题中有同等重要的场合。此法的本质也可理解为对各个分目标函数作统一量纲处理。这时在列出综合目标函数时,不会受各分目标值相对大小的影响,能充分反映出各分目标在整个问题中有同等重要含义。若各分目标重要程度不同,则可在上述统一量纲的基础上再另外赋以相应的权系数值
15、。这样权系数的相对大小才能充分反映出各分目标在全问题中的相对重要程度。2.2.理想点法与平方和加权法理想点法与平方和加权法 先对各个目标函数分别求出最优值和相应的最优点。一般所有目标难于同时都达到最优解,即找不到一个最优解使各个目标都能达到各自的最优值。因此对于向量目标函数 来说,向量 这个理想点一般是都达不到的。但是若能使各个目标尽可能接近各自的理想值,那么就可以求出较好的非劣解。1TlFff xxxL12TlFfffL 根据这个思想,将多目标优化问题转化为求单目标函数(评价函数)的极值,构造出理想点的评价函数为:21liiiiffUfxx 求此评价函数的最优解,即是求原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最终
16、解。式中用相除是使之无量纲化。若在理想点法的基础上引入权系数,构造的评价函数为:21liiiiUWffxx 此即为平方和加权法。这个评价函数既考虑到各个目标尽可能接近各自的理想值,又反映了各个目标在整个多目标优化问题中的重要程度。加权系数的确定可参照前面线性加权和法中权系数的确定方法。求得评价函数的最优解,就是原多目标优化问题的解:21minliiiDiWffxx 3.3.分目标乘除法分目标乘除法 多目标优化问题中,有一类属于多目标混合优化问题,其优化模型为:minmaxFVFxDxx 1TrFff xxxL 1TrmFff xxxL 求解上述优化模型的方法可用分目标乘除法。该法的主要特点是将
17、模型中的各分目标函数进行相乘和相除处理后在可行域上求解。即求解 11,min,rx DrmffffxxxxLL 由上述数值极小化问题所得的优化解,显然是使位于分子的各目标函数尽可能小,而位于分母的各目标函数取尽可能大的值的解。以上所述利用极小化乘除分目标函数求解模型的方法,实际上是对它构造了评价函数:111,rmrmffU FUffffxxxxxxLLL 为使上式有意义,在使用上面所述的通过乘除分目标函数求解时,一般要求各自目标函数在可行域上均取正值。其求解极小化方法与单目标方法类同。三、三、分层序列法及宽容分层序列法分层序列法及宽容分层序列法 分层序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多目标优化问题中的个目标
18、函数分清主次,按其重要程度逐一排除,然后依次对各个目标函数求最优解,不过后一目标应在前一目标最优解的集合域内寻优。假设 最重要,其次,再其次,。1fx 2fx 3fx首先对第一个目标函数求解,得最优值*11min ffDxx 在第一个目标函数的最优解集合域内,求第二个目标函数的最优值,也就是将第一个目标函数转化为辅助约束,即求 2*111min fDffxxxx 然后再在第一、第二个目标函数的最优解集合域内求第三个目标函数的最优值,此时,第一、第二个目标函数转化为辅助约束,即求 3*2min1,2iifDffixxxx 照此进行下去,最后求第个目标函数的最优值,即求 *1min1,2,1lli
19、ifDffilxxxxL 采用分层序列法,在求解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中断现象,使求解过程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当求解到第 个目标函数的最优解是唯一时,则再往后求第 、个目标函数的解就完全没有意义了。这时可供选用的方案只有这一个,而它仅仅是由第一个至第 个目标函数通过分层序列求得的,没有把第 个以后的目标函数考虑进去。尤其是当求得的第一个目标函数的最优解是唯一时,则更失去了多目标优化的意义了。k1k 2k lkk 为此引入“宽容分层序列法”。这种方法就是对各目标函数的最优值放宽了要求,可以事先对各目标函数的最优值取给定的宽容量,即 ,。1020 这样,在求后一个目标函数的最优值时,对前一目标函数不严格限
20、制在最优解内,而是在前一目标函数最优值附近的某一范围内进行优化,应而避免了计算过程的中断。*11*22*1111*33*2*1min1)min2)min3)1,2min4)1,2,1iiillliiiffDffDffffDffiffDffilxxxxxxxxxxxxxxL LL 不作宽容时,为最优解,它就是第一个目标函数的严格最优解。若给定宽容值 ,则宽容的最优解为 ,它已经考虑了第二个目标函数,但是,对第一个目标函数来说,其最优值有一个误差。x%1 1x例7.2第三节第三节 离散变量优化问题离散变量优化问题 前面研究的优化方法都是针对连续变量而言的。在工程优化问题中,经常会遇到非连续变量的一
21、些参数,它们是整数变量或离散变量。整数变量的如齿轮的齿数,加强肋的数目,冷凝器管子的数目,行星轮的个数等。离散变量如齿轮的模数,型钢尺寸以及大量的标准表格、数据等。整数亦可视为是离散数的一种特殊情形。综上所述,离散变量是指在规定的变量界限内,只能从有限个离散值或整数值中取值的一种变量。离散变量中有等间隔离散变量和非均匀间隔离散变量两种。由于离散变量在工程中大量存在,故研究离散变量的优化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处理离散变量的一种最简易方法是先将这种设计变量视为连续变量来处理,在得出优化解后,圆整成最近的值。这种方法虽简单易行,但有很大盲目性,主要是圆整后的值不在可行域以内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很多约束条件
22、是用“小于”及“等于”某一界限来表示。通常优化解多半只满足于“等于”条件,也就是说,优化解一般是在某一条等值线与可行域边界的切点上,即在可行域的边界上。圆整后的优化解,可能落于非可行域中,从而破坏了约束条件,不能作为整数优化解。纠正这个缺点的方法是校核未取整前优化解附近的所有整数点或离散点,以保证不出现上述圆整后违反约束条件的情况。但这样做需较长的计算时间。此外在多维空间中,未取整前优化解的附近有多少个整数点也较难确定,并且不能排除在离未取整前优化解较远的整数点恰恰是真正优化解的可能性。另外,有些设计变量是不允许最后取整的。如设计变为齿轮传动,优化结果是非整数的齿数、非标准的模数及变位系数,如
23、果将齿数圆整,模数取标准以后,原优化结果的变位系数就不变得毫无意义了。为此,需对离散变量优化问题作为专门的课题予以研究讨论。第四节第四节 离散变量优化方法离散变量优化方法 常见的离散变量优化方法有混合整数优化方法、约束非线性混合离散变量优化方法等。约束非线性混合离散变量优化设计问题的数学模型可表达为 minmaxmin.01,2,1,2,jiiifst gjmxxximxxLL其中1212DCnTDDpTCCppnRxxxRxxxRxxxxxLLnDCRRR 为离散变量的子集合,为全连续变量的子集合。DxCx 为空集时,为全连续变量型问题;反之,为空集时,为全离散型问题;二者均为非空集时为混合
24、型问题。DxCx 若将整数视为离散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则混合离散变量优化问题实际上已包含了混合整数变量的优化问题。解决工程问题离散变量的优化的方法需要有与一般处理连续变量优化技术不完全相同的一种理论和方法。离散最优化是数学规划和运筹学中最有意义,但也是较困难的领域之一。约束非线性离散变量的优化方法有以下四类:1)以连续变量优化方法为基础的方法;如圆整法、拟离散法、离散型惩罚函数法。2)离散变量的随机型优化方法;如离散变量随机试验法、随机离散搜索法。3)离散变量搜索优化方法;如启发式组合优化方法、整数梯度法、离散复合形法。4)其它离散变量优化方法;如非线性隐枚举法、分支定界法、离散型网格与离散型正
25、交网格法、离散变量的组合型法。这些方法的解题能力与数学模型的函数性态和变量多少有很大关系。一、以连续变量优化方法为基础的方法一、以连续变量优化方法为基础的方法1.1.整型化、离散化法(圆整法,凑整法)整型化、离散化法(圆整法,凑整法)该方法是先按连续变量方法求得优化解,然后再进一步寻找整型量或离散量优化解。这一过程称为整型化或离散化。设有n维优化问题,其实型最优点为 ,它的n个实型分量为 ,则 的整数部分 (或它的偏下一个标准量)和整数部分加1即 (或它的偏上一个标准量)便是最接近 的两个整型(或离散型)分量。*nRx*ix*ix*ix*1ix*ix 由这些整型分量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了最邻近与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