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七单元之形能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581106
  • 上传时间:2022-09-20
  • 格式:PPT
  • 页数:95
  • 大小:308.5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七单元之形能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单元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七单元第七单元 病之形能病之形能 素问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热论篇第三十一素问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咳论篇第三十八素问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举痛论篇第三十九素问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痹论篇第四十三素问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痿论篇第四十四灵枢灵枢水胀第五十七水胀第五十七素问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v病之形能,语出病之形能,语出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能,通。能,通“态态”。病形即病之症状。病态即病之势态。病。病形即病之症状。病态即病之势态。病之形态即疾病的临床证候表现及其发生、发展、之形态即疾病的临床证候表现及其发生、发展、变化势态。变化势态。v内经内经记载的疾病约三百余种,有的是专篇

    2、论记载的疾病约三百余种,有的是专篇论述,有的则散在于各篇之中,对很多疾病的病因述,有的则散在于各篇之中,对很多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辨证分析、治则治法、预后预病机、临床症状、辨证分析、治则治法、预后预防等都作了扼要介绍。防等都作了扼要介绍。v本单元重点讨论热病、咳病、痛病、风病、痹病、本单元重点讨论热病、咳病、痛病、风病、痹病、痿病、厥病、肿病、脾瘅等疾病。痿病、厥病、肿病、脾瘅等疾病。素问素问热论篇热论篇第三十一第三十一 篇解篇解 v热,热病。泛指一切外感发热性疾病。热,热病。泛指一切外感发热性疾病。v本篇对外感发热性疾病的病因、病机、症本篇对外感发热性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传变、治疗

    3、、预后和禁忌进行了论述,状、传变、治疗、预后和禁忌进行了论述,故以故以“热论热论”名篇。名篇。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v1 1、热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及预后。、热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及预后。v2 2、热病的一般传变规律及其汗、泄治疗大法。、热病的一般传变规律及其汗、泄治疗大法。v3 3、两感热病的预后及其机理。、两感热病的预后及其机理。v4 4、热病遗复的病因、病机、治法及禁忌。、热病遗复的病因、病机、治法及禁忌。教学要求教学要求 v1.1.掌握热病的概念、预后、治疗原则,热病掌握热病的概念、预后、治疗原则,热病的遗留、复发和禁忌。的遗留、复发和禁忌。v2.2.熟悉热病的病证特点。熟悉热病的病证特点

    4、。v3.3.了解热病的预后与胃气的关系。了解热病的预后与胃气的关系。v4.4.掌握温病和暑病的划分及暑病的治法。掌握温病和暑病的划分及暑病的治法。原文原文 701 701 一级一级v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病

    5、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不免于死。注释注释 v1 1、伤寒:病名,外感性热病的总称。有广义与狭义两种。、伤寒:病名,外感性热病的总称。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伤寒,由感受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性热病;狭义伤寒,广义伤寒,由感受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性热病;狭义伤寒,由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性热病。由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性热病。v2 2、“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气也。”v巨阳,即太阳。诸阳,指督脉和阳维脉。属,统率、聚会巨阳,即太阳。诸阳,指督脉和阳维脉。属,统率、聚会之意。风府,督脉经穴,在项后正中入发际一寸处。太阳

    6、之意。风府,督脉经穴,在项后正中入发际一寸处。太阳经统率人身的阳经,其经脉上连风府,而风府会聚督脉和经统率人身的阳经,其经脉上连风府,而风府会聚督脉和阳维脉,督脉为阳脉之海,阳维脉维系三阳经,所以太阳阳维脉,督脉为阳脉之海,阳维脉维系三阳经,所以太阳经主持人身阳经之气。经主持人身阳经之气。v3 3、两感:表里两经同时感受邪气发病,例如太阳与少阴、两感:表里两经同时感受邪气发病,例如太阳与少阴两感,阳明与太阴两感,少阳与厥阴两感。两感,阳明与太阴两感,少阳与厥阴两感。分析分析 v一、阐明了热病与伤寒的关系,提出了一、阐明了热病与伤寒的关系,提出了“今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7、”的理论观点。的理论观点。v二、论述了外感病的特征及其机理。二、论述了外感病的特征及其机理。v三、论述了热病的预后。三、论述了热病的预后。原文原文 702 702 二级二级v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

    8、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藏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注释注释 v1 1、一日:一日与下文二日、三日、四日、五日、一日:一日与下文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都是指外感热病传变的次序及发展的阶段,六日,都是

    9、指外感热病传变的次序及发展的阶段,不能理解为具体的日数。不能理解为具体的日数。v2 2、身热:指身体发热,按之烫手,愈按愈热。、身热:指身体发热,按之烫手,愈按愈热。v3 3、不得卧:阳明受邪,经气壅滞,影响到腑,使、不得卧:阳明受邪,经气壅滞,影响到腑,使胃不和,所以不得卧。胃不和,所以不得卧。v4 4、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人体的经脉阳经连、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人体的经脉阳经连腑,阴经连脏。未入于脏,说明邪气未及于三阴,腑,阴经连脏。未入于脏,说明邪气未及于三阴,乃在肌表,故可汗而已。乃在肌表,故可汗而已。v5 5、烦满而囊缩:、烦满而囊缩:“满满”,通,通“懑懑”,烦闷之意。,烦闷

    10、之意。囊缩,阴囊收缩。囊缩,阴囊收缩。分析分析 v一一 、本节原文论述了六经主要症状表现。、本节原文论述了六经主要症状表现。v二二 、论述了热病传变规律。、论述了热病传变规律。原文原文702702二级二级v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可泄而已。v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

    11、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注释注释 v1 1、各通其脏脉:通,即疏通、调理。脏,泛指内、各通其脏脉:通,即疏通、调理。脏,泛指内脏,即五脏六腑。脏脉,即脏腑之脉。脏,即五脏六腑。脏脉,即脏腑之脉。v2 2、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

    12、已:汗,即发汗。泄,即泄热。而已:汗,即发汗。泄,即泄热。内经内经治热用治热用汗、泄,主要指针刺疗法。汗、泄,主要指针刺疗法。v3 3、遗:指病邪遗留未尽,迁延不愈。、遗:指病邪遗留未尽,迁延不愈。v4 4、热甚强食之:在热尚甚时就勉强进食。、热甚强食之:在热尚甚时就勉强进食。v5 5、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复,病愈而复发。热病、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复,病愈而复发。热病之后,脾胃气虚,运化力弱,食肉则不化,多食则之后,脾胃气虚,运化力弱,食肉则不化,多食则谷气残留,与热相互搏结,故有遗复。谷气残留,与热相互搏结,故有遗复。分析分析 v一一 、论述了伤寒热病的主要治疗原则。、论述了伤寒热病的主要治

    13、疗原则。v二、阐述了二、阐述了“遗热遗热”、“食复食复”产生的机理,产生的机理,及其指导意义。及其指导意义。原文原文703703(2 2)一级)一级v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v 注释注释 v1、暑当与汗皆出,勿止:汗出,则暑邪随之外泄,故不可、暑当与汗皆出,勿止:汗出,则暑邪随之外泄,故不可止汗。止汗。分析分析 v一、本节提出了外感热病,由于发病时间的一、本节提出了外感热病,由于发病时间的不同,有温病和暑病的区别。不同,有温病和暑病的区别。v二、提出了关于暑病的治疗方法

    14、。二、提出了关于暑病的治疗方法。v三、三、素问素问热论热论对对伤寒论伤寒论的影响。的影响。素问素问咳论篇咳论篇第三十八第三十八 篇解篇解 v咳,即咳嗽。咳,即咳嗽。v由于本篇主要讨论了咳嗽的病因、病机、分由于本篇主要讨论了咳嗽的病因、病机、分型、症状、转归及治疗原则等问题,为论咳型、症状、转归及治疗原则等问题,为论咳的专篇,所以篇名为咳论。的专篇,所以篇名为咳论。教学要求教学要求 v1 1、掌握咳的病因病机。、掌握咳的病因病机。v2 2、熟悉咳的辨证分类的方法、症状表现及治、熟悉咳的辨证分类的方法、症状表现及治法。法。v3 3、了解咳与四时气候的关系。、了解咳与四时气候的关系。原文原文 707

    15、 707 一级一级v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藏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参,故五藏各以

    16、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甚者为泄,为痛。乘4 4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则肾先受之。注释注释 v1 1、五藏各以其时受病:指五脏在各自所主的时令、五藏各以其时受病:指五脏在各自所主的时令受邪发病。受邪发病。v2 2、非其时各传以与之:非其时,指非肺所主的秋、非其时各传以与之:非其时,指非肺所主的秋季。之,指肺。本句即指五脏在各自所主时令感受季。之,指肺。本句即指五脏在各自所主时令感受邪气发病后,分别波及于肺而引起咳病。邪气发病后,分别波及于肺而引起

    17、咳病。v3 3、治时:指五脏所主旺的时令。、治时:指五脏所主旺的时令。v4 4、乘:趁也。此指当、乘:趁也。此指当之时。之时。分析分析 v一、提出了一、提出了“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发病学观点。的发病学观点。v二、论述了咳嗽的病因病机。二、论述了咳嗽的病因病机。v三、论述了咳病与四时气候的关系。三、论述了咳病与四时气候的关系。原文原文 708 708 二级二级v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心痛,喉中介介如梗

    18、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v 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帝曰:五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帝曰: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

    19、已,则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而面浮肿气逆也。v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藏者治其俞,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

    20、治其经。帝曰:善。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注释注释 v1 1、喉中介介如梗状:形容咽部如有物梗塞之、喉中介介如梗状:形容咽部如有物梗塞之状。状。v2 2、喉痹:指咽喉肿痛,吞咽阻塞不利。、喉痹:指咽喉肿痛,吞咽阻塞不利。v3 3、两胠:左右腋下胁肋部。、两胠:左右腋下胁肋部。分析分析 v一、论述了咳嗽的分类、传变和症状。一、论述了咳嗽的分类、传变和症状。v1 1、咳嗽分为五脏咳和六腑咳。、咳嗽分为五脏咳和六腑咳。v2 2、其传变规律为、其传变规律为“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府”,即表里相传。,即表里相传。v二、提出了二、提出了“皆聚于胃,关于肺皆聚于胃,关于肺”

    21、的理论观的理论观点。点。v三、论述了针刺治疗咳证的大法。三、论述了针刺治疗咳证的大法。素问素问举痛论篇举痛论篇第三十九第三十九 篇解篇解 v举,列举。举,列举。v本篇讨论了由于寒邪客于脏腑经脉所引起本篇讨论了由于寒邪客于脏腑经脉所引起的多种疼痛,并提出了结合望、问、扪及的多种疼痛,并提出了结合望、问、扪及兼见症状以鉴别痛的方法,故取名为兼见症状以鉴别痛的方法,故取名为“举举痛论痛论”。教学要求教学要求 v1 1、掌握引起疼痛的病机。、掌握引起疼痛的病机。v2 2、熟悉痛证的辨证要点。、熟悉痛证的辨证要点。原文原文 709 709 三级三级v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

    22、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惑,可得而闻乎?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帝曰:愿闻人之五藏卒痛,何道之问也?帝曰:愿闻人之五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

    23、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而痛。注释注释 v1 1、要数极:把握重要道理之本源。、要数极:把握重要道理之本源。v2 2、发蒙解惑:启发蒙昧,解除迷惑。、发蒙解惑:启发蒙昧,解除迷惑。v3 3、稽迟:稽,留止也。迟,徐行。此指经脉、稽迟:稽,留止也。迟,徐行。此指经脉气血留滞不行。气血留滞不行。v4 4、泣而不行:泣,同、泣而不行:泣,同“涩涩”。涩而不行,不。涩而不行,不通畅之义。气血运行不通畅。通畅之义。气血运行不通畅。v5 5、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此、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此两句为互文,即客于脉外则血气少,客于脉两句为互文,

    24、即客于脉外则血气少,客于脉中则血气不通。概括了疼痛的虚实两种病机。中则血气不通。概括了疼痛的虚实两种病机。此句为疼痛机理的总纲。此句为疼痛机理的总纲。分析分析 v一、本段指出了必须把望诊、问诊和切诊结一、本段指出了必须把望诊、问诊和切诊结合起来方可对疾病做出准确的辨证和鉴别。合起来方可对疾病做出准确的辨证和鉴别。v二、本段重点论述了疼痛的病因病机。二、本段重点论述了疼痛的病因病机。原文原文 710 710 二级二级v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

    25、相引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不同形,别之奈何?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则脉寒,脉寒则缩踡踡,缩,缩踡踡则脉绌急,绌急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因重

    26、中于寒,则痛久矣。v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气客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益也。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直上,寒气

    27、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故喘动应手矣。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v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厥气客于阴股,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

    28、,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寒气客于五藏,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寒气客于五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寒气客于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注释注释 v1 1、绌急:屈曲拘急。绌,屈曲。急,拘急

    29、。、绌急:屈曲拘急。绌,屈曲。急,拘急。v2 2、膜原:腹腔内脂膜之间。、膜原:腹腔内脂膜之间。v3 3、侠脊之脉:指脊柱两旁深部之经脉。此指、侠脊之脉:指脊柱两旁深部之经脉。此指邪客脊柱两旁伏冲、伏膂脉。邪客脊柱两旁伏冲、伏膂脉。v4 4、喘动应手,即血脉搏动按之急促应手。喘、喘动应手,即血脉搏动按之急促应手。喘与动同义。与动同义。v5 5、背俞之脉:即足太阳膀胱经。、背俞之脉:即足太阳膀胱经。v6 6、阴股:大腿内侧近前阴处。、阴股:大腿内侧近前阴处。v7 7、大经,特指小肠经脉,相对于络血而言为、大经,特指小肠经脉,相对于络血而言为大经。大经。v8 8、瘅热:热甚也。主要症见大便秘结,唇

    30、焦、瘅热:热甚也。主要症见大便秘结,唇焦口渴。口渴。分析分析 v一、本段论述了十四种疼痛的辨证要点:一、本段论述了十四种疼痛的辨证要点:v发作时间长短,间歇久暂:持续性疼痛(第发作时间长短,间歇久暂:持续性疼痛(第2 2条)、暂时性疼痛(第条)、暂时性疼痛(第1 1、1111条)。条)。v对按压的反应:痛不可按(第对按压的反应:痛不可按(第3 3条)、按之条)、按之痛止(第痛止(第4 4条)、按之无益(第条)、按之无益(第5 5条)。条)。v有无牵引痛:心与背相引(第有无牵引痛:心与背相引(第7 7条)、胁肋条)、胁肋与少腹相引(第与少腹相引(第8 8条)、腹痛引阴股(第条)、腹痛引阴股(第9

    31、 9条)。条)。v其它兼证:喘动应手(第其它兼证:喘动应手(第6 6条)、疼痛伴积条)、疼痛伴积块(第块(第1010条)、疼痛伴呕吐(第条)、疼痛伴呕吐(第1212条)、疼痛条)、疼痛伴腹泄(第伴腹泄(第1313条)、疼痛伴便秘(第条)、疼痛伴便秘(第1414条)。条)。v二、本段为后世临床诊治痛证奠定了基础。二、本段为后世临床诊治痛证奠定了基础。v1 1、提示我们对痛证的辨证不仅要根据疼痛的部、提示我们对痛证的辨证不仅要根据疼痛的部位以确定脏腑经络病位,而且还要根据疼痛的位以确定脏腑经络病位,而且还要根据疼痛的缓解程度、有无牵引痛及其兼症来判断疼痛的缓解程度、有无牵引痛及其兼症来判断疼痛的虚

    32、实寒热,尤其应结合望、问、切诊综合分析。虚实寒热,尤其应结合望、问、切诊综合分析。v2 2、本段提示我们治疗痛证应当辨证治疗。、本段提示我们治疗痛证应当辨证治疗。原文原文710(2)710(2)三级三级v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岐伯曰:五藏六府固尽有部,视其五色,何?岐伯曰:五藏六府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帝曰:扪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视见者也。帝曰:扪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v

    33、分析:分析:v 本段说明了望诊、问诊、切诊相结合,进本段说明了望诊、问诊、切诊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方可确定病位与病性。行综合分析,方可确定病位与病性。素问素问痹论篇痹论篇第四十三第四十三 篇解篇解 v痹,闭也,闭塞不通之意。痹,闭也,闭塞不通之意。v由于经络阻滞,营卫凝涩,脏腑气血运行不由于经络阻滞,营卫凝涩,脏腑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的以肢体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畅而致的以肢体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称为痹证。称为痹证。v由于本篇较为系统地对痹证的病因、病机、由于本篇较为系统地对痹证的病因、病机、分类、证候、治则、预后等,进行专门的讨分类、证候、治则、预后等,进行专门的讨论,故篇名为论,故

    34、篇名为“痹论痹论”。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v1 1、论述了痹证的主要成因及分类。、论述了痹证的主要成因及分类。v2 2、论述了五脏痹、肠痹、胞痹的证候。、论述了五脏痹、肠痹、胞痹的证候。v3 3、论述了各种痹证的主要症状及病理机、论述了各种痹证的主要症状及病理机制。制。v4 4、论述了营气、卫气的生成来源、功能、论述了营气、卫气的生成来源、功能及营卫运行失常导致痹证的机理。及营卫运行失常导致痹证的机理。v5 5、论述了痹证的预后及治疗。、论述了痹证的预后及治疗。教学要求教学要求 v1 1、掌握痹的病因病机、分类、传变、痹与营、掌握痹的病因病机、分类、传变、痹与营卫之气的关系。卫之气的关系。v2 2

    35、、痹证的症状特点、治疗及预后。、痹证的症状特点、治疗及预后。原文原文 711 711 一级一级v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v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v 帝曰:内舍五藏六府,何气使然?岐伯

    36、曰:五帝曰:内舍五藏六府,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也。分析分析 一、本段论述了行痹、痛痹、着痹的病因病机及症一、本段论述了行痹、痛痹、着痹的病因病机及症

    37、状特点。状特点。二、本段论述了痹证的分类及传变。二、本段论述了痹证的分类及传变。三、本篇是论痹的专篇,三、本篇是论痹的专篇,内经内经对于痹的论述,对于痹的论述,除本篇外,尚有四十余篇涉及到有关痹的内容,除本篇外,尚有四十余篇涉及到有关痹的内容,其中以痹为病名者,约五十多种。痹证是临床常其中以痹为病名者,约五十多种。痹证是临床常见病,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无论在理论及临床见病,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无论在理论及临床上都有发挥。上都有发挥。原文原文 712 712 二级二级v 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烦满喘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38、,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清涕。v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

    39、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淫气肌绝,痹聚在脾。v 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也。v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故何也?岐伯曰 :其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其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着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着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v 帝曰:其客于六府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帝曰:其客于六府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

    40、处,为其病本也。六府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府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v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藏有俞,六帝曰:以针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藏有俞,六府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廖府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廖也。也。分析分析 v一、论述了五脏痹、六腑痹的症状,这些症状不是一、论述了五脏痹、六腑痹的症状,这些症状不是孤立的,往往是既有五脏痹的症状,又有五体痹的孤立的,往往是既有五脏痹的症状,又有五体痹的症状。症状的出现与经脉循行、该脏腑功能失调有症状。症状的出现与经脉循

    41、行、该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关。v二、指出了五脏痹、六腑痹发生的内在因素二、指出了五脏痹、六腑痹发生的内在因素v三、论述了痹证的治疗及预后。三、论述了痹证的治疗及预后。v1 1、治疗:一是按经脉循行取穴;、治疗:一是按经脉循行取穴;v二是痛处局部取穴。二是痛处局部取穴。v2 2、预后:主要与感邪性质及病位深浅有关。、预后:主要与感邪性质及病位深浅有关。原文原文 713 713 一级一级v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

    42、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分析分析 v本段论述了痹证的发生与营卫之气的关系。本段论述了痹证的发生与营卫之气的关系。原文原文 714 714 三级三级v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歧伯曰:痛者,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歧伯曰

    43、: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踈,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荣卫之行涩,经络时踈,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v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于

    44、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帝曰:善。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帝曰:善。注释注释 v1 1、经络时踈:踈,同疏,空虚之义。经络常、经络时踈:踈,同疏,空虚之义。经络常常空虚。常空虚。v2 2、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指阳虚阴盛、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指阳虚阴盛的体质,益加风寒湿邪,故寒更甚。相益,的体质,益加风寒湿邪,故寒更甚。相益,相加之义。相加之义。分析分析 v本节论述痹证有痛、不痛而不仁、或

    45、寒、或本节论述痹证有痛、不痛而不仁、或寒、或热、或湿、或燥等不同类型的病理机制。热、或湿、或燥等不同类型的病理机制。素问素问痿论篇痿论篇第四十四第四十四 篇解篇解 v痿,同萎,是指肢体痿软无力的一类疾病,痿,同萎,是指肢体痿软无力的一类疾病,以下肢不能随意运动者较为多见。以下肢不能随意运动者较为多见。v本篇论述了痿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本篇论述了痿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为讨论痿证的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为讨论痿证的专篇,故叫做专篇,故叫做“痿论痿论”。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v1 1、阐述了皮毛、血脉、筋膜、肌肉、骨髓与、阐述了皮毛、血脉、筋膜、肌肉、骨髓与五脏

    46、在生理上的关系。五脏在生理上的关系。v2 2、明确指出了五脏气热是发生痿证的主要病、明确指出了五脏气热是发生痿证的主要病机尤其是肺热叶焦。机尤其是肺热叶焦。v3 3、具体论述了痿证的病因、主要症状。、具体论述了痿证的病因、主要症状。v4 4、提出针刺治疗痿证的原则和、提出针刺治疗痿证的原则和“治痿独取阳治痿独取阳明明”的大法。的大法。教学要求教学要求 v1 1、掌握痿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治痿、掌握痿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治痿“独独取阳明取阳明”的机理。的机理。v2 2、熟悉痿的症状特点。、熟悉痿的症状特点。原文原文 715 715 一级一级v 黄帝问曰:五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黄帝问曰:五

    47、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

    48、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注释注释 v1 1、痿:即痿证。是指肢体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类、痿:即痿证。是指肢体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类疾病。痿,同萎,有痿弱和枯萎两个含义,包括四肢功能痿疾病。痿,同萎,有痿弱和枯萎两个含义,包括四肢功能痿废不用和肌肉枯萎不荣两个方面。废不用和肌肉枯萎不荣两个方面。v2 2、肺热叶焦:形容肺叶受热、灼伤津液的病理状态。、肺热叶焦:形容肺叶受热、灼伤津液的病理状态。v3 3、急薄:皮肤干枯不润,肌肉消瘦。、急薄:皮肤干枯不润,肌肉消瘦。v4 4、痿躄:指四肢痿废不用,包括下文的脉痿、筋痿、肉痿、痿躄:指四肢痿废不用,包括

    49、下文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等各种痿证。躄,两腿行动不便。骨痿等各种痿证。躄,两腿行动不便。v5 5、枢折挈:枢,枢纽,此指关节。折,断也。挈,提也,、枢折挈:枢,枢纽,此指关节。折,断也。挈,提也,用手提物曰挈。枢折挈,是形容关节弛缓,不能提举活动,用手提物曰挈。枢折挈,是形容关节弛缓,不能提举活动,犹如枢轴折断不能活动。犹如枢轴折断不能活动。分析分析 v一、指出了五体与五脏在生理上的关系,即一、指出了五体与五脏在生理上的关系,即五脏在内,其所藏的精微滋养在外相应的五五脏在内,其所藏的精微滋养在外相应的五体。体。v二、指出了肺热叶焦是痿证发生的主要机理二、指出了肺热叶焦是痿证发生的主要机理之

    50、一。之一。v三、三、1 1、指出了五脏气热是痿证发生的主要原、指出了五脏气热是痿证发生的主要原因。因。v2 2、指出了五体痿的主要症状。、指出了五体痿的主要症状。原文原文 716 716 二级二级v 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藏之长也,为心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悲焦。故曰: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数溲血也。故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七单元之形能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58110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