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练习ppt课件2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 上传人(卖家):Q123
  • 文档编号:3580860
  • 上传时间:2022-09-20
  • 格式:PPTX
  • 页数:26
  • 大小:5.66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练习ppt课件2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5.3 人皆有 不忍 练习 ppt 课件 26 统编 高中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下载 _选择性必修上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2023届高二统编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精练课件1、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B.孺子,儿童、幼儿。古代也可以指天子、诸侯的继承人。本文指前者。C.乡党,这里指同乡的人。周制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D.四海,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错误,“四海”指全国各地,指天下、全国。2、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

    2、推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未能实现,所以其在晚年时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C.孟子原本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D.孟子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长于论辩,气势磅礴。【答案】2、答案:C解析:“五经”应为“四书”。3、下列各句中“所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

    3、隆也3、答案:B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所以”表凭借,用来的。其余三项都表原因。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A.义,人之正路也B.羞恶之心,义之端也C.五谷者,种之美者也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4、答案:D解析:A、B、C三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D项为状语后置句,也是省略句。5、下列各组中对加粗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惊骇,恐惧)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运动)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刚刚)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安定)C.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萌芽,发端)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伤害)D.无辞让之心,非人也(谦逊推让)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到

    4、达)5、答案:C解析:A项,运:运转,转动。B项,乍:突然。D项,达:流通,指泉水涌出。6、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交:结交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C.自贼者也 贼:小人D.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6、答案:C解析:贼:伤害。7、下列加粗词活用情况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A.舍相如广成传舍B.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C.知止而后有定D.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7、答案:A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名词用作动词,“事”,侍奉;“舍”,安置住宿。B项,“远”,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C项,“止”,动词用作名词,目标所

    5、在,要达到的“至善”境界。D项,“肉”,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生肉。8、下列选项中,对加粗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治:治理 运:运动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乍:刚刚 入:掉进C.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端:萌芽,发端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始:开始 达:到达【答案】8、答案:C解析:A.运:运转。B.乍:突然。D.达:流通,涌出。9、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交:结交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C.自贼者也 贼:小人D.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答案】9、答案:C解析:贼:伤害。10.

    6、10.下列加色词活用情况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下列加色词活用情况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大学之道,在例句:大学之道,在明明明德明德A.A.苟能充之,足以苟能充之,足以保保四海四海 B.B.苟不充之,不足以苟不充之,不足以事事父母父母C.C.又闻君子又闻君子远远其子也其子也 D.D.欲治其国者,先欲治其国者,先齐齐其家其家10/10/答案:答案:C C 解析:例句,明:彰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解析:例句,明:彰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A.A.保:安定,无活用。保:安定,无活用。B.B.事:侍奉,赡养,名词活用作动词。事:侍奉,赡养,名词活用作动词。C.C.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疏远。远

    7、: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疏远。D.D.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整齐有序。基础测试基础测试1111、下列选项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A.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B.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C.C.谓其君不能者 仁也者,人也D.D.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答案:A A解析:A 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用。B B项,结构助词,的;句末衬字,无意义。C C项,代词,的人;助词,表判断。D D项,介词,在;介词,表被动。121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君子,

    8、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B B小人,统治者对劳动者的蔑称,也用于古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C C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四书”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有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D D礼记大学中提出修身养性的八个条目是:格物、致知、诚信、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答案D D 诚信错,应为诚意1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1)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_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_(2)贼贼其君者也 _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_(3)事不足以事父母 _请事斯语矣 _敏于事而慎于言 _13、答案:(1)萌芽,发端;穿着礼服(2)伤害;对敌人的蔑称(3)侍

    9、奉;实践、从事;事情1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_(2)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运:_(3)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_(4)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誉:_(5)犹其有四体也 四体:_14、答案:(1)怜爱别人(2)运转,转动(3)惊骇,恐惧(4)博取名誉(5)四肢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3)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答案】(1)不是为着要来结交孩子的父母,不是为着要在同乡朋友中博取名誉。(2)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

    10、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国君不行的人,是伤害他的国君的人。(3)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能够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答案】16、答案:(1)从这里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2)有这四种萌芽却认为自己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

    11、人的不善感到憎恶。(2)判断句,“者,也”表判断。端:萌芽,发端。贼:伤害。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_,_。”(3)孟子认为,“仁之端”指的是“_”,“义之端”指的是“_”,“礼之端”指的是“_”,“智之端”指的是“_”。17、答案:(1)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3)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

    12、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_”。(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人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形象地说明其对人的重要性。(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四端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_,_”。(4).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提出“_”“_”分别是“仁之端”“义之端”。18、答案: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3题。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13、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

    14、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19.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

    15、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B.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C.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D.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19.原句为: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首先注意相对的句式,“学”和“问”相对,其结果分别是“立名”“广知”,排除B、C两项;“居”和“动”相对,“是以”是固定结构,是“所以”的意思,排除D项。故选A项。20.下列对文中加粗

    16、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俎豆”,指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中“俎豆”的意思和文中“俎豆”的意思相同。B.“诗”,即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文中的诗句出自鄘风干旄。C.“妾”主要指一夫一妻多妾制结构中,地位低于正妻的女性配偶。也可作为女子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男子自称的“仆”。D.“姑母”,旧时妻称夫的母亲为“姑”或“姥”,夫之父母合称“翁姑”“舅姑”“公姥”。选文中“姑母之道”指的应是“婆婆与儿媳母亲的相处之道”。2.D;“姑母之道”指的应是“婆婆与儿媳的相处之道”。21.下列表

    17、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孟母两次迁徙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孟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这启示我们: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B.孟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同时也告诉我们经过后天的努力是可以成功的。C.孟子非常重视“礼”,因为自己的妻子在家里穿衣不够整齐,所以非常不高兴,于是他就离家出走了。D.孟母以“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3.C;不是在家里,而是在内室,孟子也不是离家出走,只是没有进入内室。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

    18、市傍。(2)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1)孟母见了说道:“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领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集市的近旁。(2)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她(他)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实词和句式。(1)句中“非也”为判断句;去,离开;舍,名词用作动词,住;“傍”,同“旁”。(2)句中“所食”,生活的技艺,指纺织等;“不为则为”翻译为“不是就是”。23.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孟母“善教”?请根据文本简要概述。答案.迁徙住处,给孟子良好的成长环境。(孟母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孟母断织。(孟母懂得做母亲教导孩子的方法。)孟子道歉,挽留妻子。(孟母懂得礼节,而且清楚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再见,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练习ppt课件2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580860.html
    Q123
         内容提供者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