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5.1《论语》十二章ppt课件4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 上传人(卖家):Q123
  • 文档编号:3580845
  • 上传时间:2022-09-20
  • 格式:PPTX
  • 页数:46
  • 大小:6.69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5.1《论语》十二章ppt课件4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论语 5.1 十二 ppt 课件 46 统编 高中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下载 _选择性必修上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新课导入新课导入十二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而这篇节选自论语的课文,焦点就在于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学习这篇文章时,要在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也要再研习中,注意把握这些经典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时代背景之百家争鸣时代背景之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

    2、有重要的地位。实际上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二家而已。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方技家。时代背景时代背景春秋末期,正值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周朝的礼制日渐崩坏,名存实亡,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野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生活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孔子简介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

    3、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简介孔子简介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2)30-50岁,欲仕不能。(3)50-55岁,在鲁从政。(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孔子思想孔子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伦理道德范畴 孔子的“仁”就是“爱人

    4、”,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实现“仁”的重要手段 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思想孔子思想u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也注重身教,要求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u在政治上,孔子提出实行德政,反对统治者无节制地剥削人民。u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朱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

    5、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二十篇,492章,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语录体:偏重于言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不讲求篇与篇之间或者段与段之间在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的散文体式。文本探究第一章文本探究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

    6、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注释:敏:勤勉。而:表并列。而:表顺承。就:到。有道:指 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正:使端正,匡正。已:同“矣”,句尾语 气词表陈述,相当于“了”。译文: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言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文本探究第一章文本探究第一章u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君子要安贫乐道,克制物欲,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排除干扰)、“敏于事而慎于言”(实践锻炼),“就有道而正焉”(虚心请教)才算达到“好学”的要求。君子应

    7、安贫乐道,谨言慎行,重精神轻物质。文本探究第一章文本探究第一章u补充阅读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而:表假设,如果。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礼、乐:名作动,对待礼,对待乐。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

    8、不可忍也。文学常识:“佾”指古时乐舞的行列。按照周礼,天子乐舞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季孙氏为鲁国正卿。文本探究第二章文本探究第二章u 简要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的仁德。同时,乐是表达人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它也是礼的一部分。因此,礼与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仁是礼、乐的根本。礼讲究谦让敬人,乐需要八音和谐。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不会真正遵守礼乐,也无谦让敬人、和谐无

    9、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文本探究第二章文本探究第二章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孟子公孙丑上)子贡说:“看见一国的礼制,就知道它的政治;听到一国的音乐,就知道它的德教。文本探究第二章文本探究第二章u补充阅读文本探究第三章文本探究第三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注释: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闻道:得知真理,即懂得了仁义的道理。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仁义的道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文本探究第三章文本探究第三章u这句话体现了

    10、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刘向说苑文本探究第三章文本探究

    11、第三章 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郑国和弟子走散了,孔子在城墙东门旁发呆等着弟子们,弟子们也在寻找孔子。子贡回来告诉孔子说,他在寻找夫子的时候有个郑国人告诉他:“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 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真理所在之地,即使有千军万马的人来阻拦,我也要勇往直前。u补充阅读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注释:喻:知晓、明白。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u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利”要服从“义”,要

    12、重义轻利。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运用的手法强调了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文本探究第四章文本探究第四章u补充阅读: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心怀的是仁德;小人则怀恋乡土。君子关心的是刑罚和法度,小人则关心私利。文本探究第四章文本探究第四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注释: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齐:形作动,看齐。内:名作状,在心里。译文: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文本探究第

    13、五章文本探究第五章u第五章反映出孔子的什么思想?见贤思齐、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方法。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文本探究第五章文本探究第五章文本探究第六章文本探究第六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注释: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 饰、浮夸。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译文: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

    14、,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文本探究第六章文本探究第六章u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孔子认为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完美的。文本探究第六章文本探究第六章u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

    15、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文本探究第七章文本探究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注释: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毅:意志坚强。而:表并列。以为:把作为。已:停止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

    16、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文本探究第七章文本探究第七章u 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从精袖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为此奋斗终生。运用的形式,增强语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注释:为:堆积。篑:筐。平:形作动,填平。覆:倾倒。往:坚持。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

    17、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文本探究第八章文本探究第八章u 第八章蕴含了哪些做事和学习的道理?孔子用,说明做事不可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个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除了有明确的目标以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积土成山,最终达于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留下终身遗憾。文本探究第八章文本探究第八章文本探究第九章文本探究第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

    18、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注释:知:同“智”。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u“智者”为何“不惑”,“仁者”为何“不忧”,“勇者”为何“不惧”?请谈谈你的看法。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明达事理,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这才是大勇。文本探究第十章文本探究第十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

    19、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注释:克:约束。复:归复。一日:一旦。归:称赞,称许。由:依靠。目:条目,细则。事:实践,从事。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已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已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堪,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请允许我实践这些话。文本探究第十章文本探究第十章u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这一回答?这是对如何实践仁的回答。“仁”就是克已复礼,克已对内(内

    20、圣),复礼对外(外王),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一旦做到这一点,天下都称赞他具有仁的品格。拥有仁德,关键在自己,自己不去追求,再好的目标也等于零。运用,点明具体是要“”都符合礼。内心向仁,行动合礼。文本探究第十章文本探究第十章u“复”礼:孔子想要恢复的是什么时代礼?参考译文:孔子说:“周代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两代,那么丰富多彩,真是完美啊!我依从周代的。”参考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周朝初年,因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相传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认为古代圣贤之一。u 孔子崇古,对周公的崇

    21、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拜和拥护。文本探究第十章文本探究第十章文本探究第十一章文本探究第十一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注释:言:字。行:实践。其:大概。恕:体谅,以仁爱的心待人: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文本探究第十一章文本探究第十一章u 什么是“恕”?u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已及人 u 即为礼记中所谓的“絮矩之道”。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

    22、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絜矩之道:以推已度人为标尺的人际关系处理法则,指内心公平中正,做事中庸合德。儒家以“絜矩”来象征道德上的规范。文本探究第十一章文本探究第十一章u“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关系,这段话与孔子的“仁”又有何关系?这也是孔子对践行仁的原则的表述:恕道。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是“仁”的内涵之一,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人活于世,要学会相互理解,要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多替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这样做了

    23、,人际关系才会和谐。文本探究第十一章文本探究第十一章u 补充阅读:子曰:“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篇)“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已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注释: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何莫:为什么不。夫:那。兴:指激发人的感情。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指讽刺时政。迩;

    24、近。事:通“侍”,侍奉。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研究诗?读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人际交往,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呢,可以运用其中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呢,可以用来服事君上;而且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文本探究第十二章文本探究第十二章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诲,指出诗的益处。兴-引譬连类、感发志意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调动内在情感。观-观风俗盛衰,考见得失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盛衰和政治得失。群-群相切磋,和而不流诗可以帮助人们沟通感情,切磋砥砺,提高修养。怨-怨刺上政诗可以批评指责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兴观群怨”说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功能)。诗经是我国最

    25、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运用反问和排比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文本探究第十二章文本探究第十二章u 诗究竟有哪几个方面的作用?孔子谈诗的三大功能一是诗教,兴观群怨 修养身心 二是诗用,事父事君 治国齐家 三是诗识,鸟兽草木 致知 文本探究第十二章文本探究第十二章内容总结内容总结论语十二章从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个人的修养等角度,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怎样为学、怎样为文、怎样为人,围绕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完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随堂练习随堂练习(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26、,。(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答案】(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3)朝闻道,夕死可矣。(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随堂练习随堂练习(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自勉。【答案】(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感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5.1《论语》十二章ppt课件4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580845.html
    Q123
         内容提供者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