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5.1《论语》十二章+ppt课件59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 上传人(卖家):Q123
  • 文档编号:3580784
  • 上传时间:2022-09-20
  • 格式:PPTX
  • 页数:59
  • 大小:256.61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5.1《论语》十二章+ppt课件59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论语 5.1 十二 ppt 课件 59 统编 高中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下载 _选择性必修上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词。2、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孔子及论语。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

    2、)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春秋末期,正值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周朝的礼制日渐崩坏,名存实亡,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野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生活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恢复

    3、正常的社会秩序,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

    4、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

    5、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n 体式归纳起来有:(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n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

    6、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文学常识诗书礼易乐春秋诗书礼易春秋礼、乐、射、御、书、数也可指“六经”食:名词作动词,吃饭,吃东西 居:居住的环境 敏:勤勉 于:介词,在 而:连词,表并列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而:连词,表顺承 正:形容词作动词,匡正,端正 已:同“矣”,句末语气词【思考1】研读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

    7、求舒适,行事勤勉,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状语后置句判断句本章讲的是君子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思考1】研读第一章这里所谓的“君子”是指什么样的人?,他们的“好学”有什么不同?【思考1】研读第一章这里所谓的“君子”是指什么样的人?,他们的“好学”有什么不同?【思考1】研读第一章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表现是什么?其要点是什么?这说明儒家的学习有什么特点?“好学”的表现有三条:第一是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第二是在言行上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即“敏于事而慎于言”;第三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即“就有道而

    8、正焉”。【思考1】研读第一章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表现是什么?其要点是什么?这说明儒家的学习有什么特点?“好学”的要点:第一是排除干扰;第二是实践锻炼;第三是虚心请教。特点:儒家的学习内容,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培养德行。君子应君子应安贫乐道安贫乐道,谨言,谨言慎行,慎行,重重精神轻物质。精神轻物质。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而:连词,表假设,如果 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八佾(y):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

    9、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思考2】研读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礼呢?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乐呢?”本章讲的是仁与礼、乐的关系。【思考2】研读第二章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礼”和“乐”?根据孔子的观点“仁”与“礼”“乐”是什么关系?理解:在孔子心目中,制礼作乐的周公是万代敬仰的圣贤理解:在孔子心目中,制礼作乐的周公是万代敬仰的圣贤人物,人物,恢复恢复“郁郁乎文哉郁郁乎文哉”的周礼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良药的周礼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良药。据礼记,据礼记,礼礼“辨异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即区分

    10、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乐序则不乱;乐“统同统同”,即抒发感情,使情绪得以纾解,促,即抒发感情,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进社会和谐。三者关系:三者关系:“仁仁”是礼乐的基础是礼乐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不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乐呢?由此可见,不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乐呢?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闻道:知道、懂得真理【思考3】研读第三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译文:孔子说:“早晨明白了道,即使晚上为它而死也可以(或死

    11、而无憾)。”本章讲的是孔子对“道”的渴慕之情,也凸显了仁人志士对生命意义的定位。成语“朝闻夕死”,比喻对真理或目标的追求非常热切。【思考3】研读第三章如何理解孔子所追求的“道”?“道道”字在论语中作为名词时有四种意思:笼统的术字在论语中作为名词时有四种意思:笼统的术语,指道德语,指道德(本立而道生本立而道生)、学术、学术(吾道一以贯之吾道一以贯之)或方法或方法(不以不以其道得之其道得之);合理的行为;合理的行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道路、路;道路、路途途(中道而废中道而废);技艺;技艺(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按照这种。按照这种分类,分类,“朝闻道朝闻道”中

    12、的中的“道道”最接近第一种,即作为笼统的最接近第一种,即作为笼统的术语,但解释为道德、学术或方法,在本句中都欠通。按照术语,但解释为道德、学术或方法,在本句中都欠通。按照现在的理解,可将其翻译为现在的理解,可将其翻译为“真理真理”。注意,。注意,这里的这里的“道道”特指儒家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仁义之道”。【思考3】研读第三章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懂得了仁义的道理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

    13、道,夕死可矣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孟子告子上)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于: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思考4】研读第四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本章讲的是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在义利方面的不同态度。状语后置句【思考4】研读第四章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

    14、“义利观”上有什么不同?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以利害。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小人以外在义,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量。运用运用对偶、对比对偶、对比的手法强调了的手法强调了对义和利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15、。【思考4】研读第四章根据第一章对“君子”的解释,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如果把“君子”理解为有德之人,则“小人”指无德之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君子懂得“义”(即道义),小人懂得“利”(即利益)。这句话就成了判断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义是公心,利是私欲,懂公心者为君子,行私欲者为小人。【思考4】研读第四章根据第一章对“君子”的解释,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如果把“君子”理解为在位之人,“小人”则指平民。在孔子的观念里,在位君子应该有理想人格,而平民小人只知道利害计较,因此执政者要对症下药,满足百姓的利益。这样解释,这句话又成了基于人性假设的治国建议了。贤:形容词作名词,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齐:形容词作动

    16、词,与.看齐 而:连词,表顺承 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省:动词,反省【思考5】研读第五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译文: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本章讲的是孔子关于“见贤”和“见不贤”两方面加强自我修养的做法。宾语前置句【思考5】研读第五章“见贤思齐”与第一章提及的“就有道而正”有何异同?区别在于区别在于“就有道而正就有道而正”是一种更为是一种更为主动主动的的行为,而行为,而“见贤见贤”则具有则具有随机性随机性,但总的来说,但总的来说,就是遇到更有修养、有学问的人,不要去嫉妒他、就是遇到更有修养

    17、、有学问的人,不要去嫉妒他、排挤他,而要虚心主动地向对方看齐、向对方学排挤他,而要虚心主动地向对方看齐、向对方学习,习,这是君子的美德这是君子的美德。【思考5】研读第五章如何理解孔子在后半句表达的意思?在后半句,孔子并没有讲在后半句,孔子并没有讲“见不贤见不贤”就要去就要去教导人家,那是好为人师的做法。应该做的是反教导人家,那是好为人师的做法。应该做的是反躬自省,看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不贤之心、不贤躬自省,看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不贤之心、不贤之举,然后去改正。可见儒家强调的之举,然后去改正。可见儒家强调的学习无处不学习无处不在在,而学,而学习又是以提高自身修养为要义的习又是以提高自身修养为要义的。

    18、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则:连词,表顺承 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思考6】研读第六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译文: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本章讲的是孔子关于君子具备“文质彬彬”气质的观点。成语“文质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思考6】研读第六章孔子所说的“质”与“文”的关系是什么?这句话是讲君子的气质。质是这句话是讲君子的气质。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

    19、质朴本性;文是是质朴本性;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之类。饰、谈吐文采之类。“质胜文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就会显得粗野、鄙俗。这也是儒家和道家不一样装点,就会显得粗野、鄙俗。这也是儒家和道家不一样的地方,道家特别强调天真、自然。的地方,道家特别强调天真、自然。“文胜质文胜质”,则是,则是一种矫枉过正,装点太多就显得浮华、虚伪。一种矫枉过正,装点太多就显得浮华、虚伪。【思考6】研读第六章为什么君子要“文质彬彬”?君子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君子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协调发展:内心

    20、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正是养,这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质上的体现。【思考6】研读第六章思考:“文”和“质”两者比较起来哪个更重要?应该是质比文更重要。应该是质比文更重要。换句话说,我们的品性比换句话说,我们的品性比我们外在的礼貌、文采要更重要。我们外在的礼貌、文采要更重要。因为如果是质之胜文,质多于文,这个人是一个老因为如果是质之胜文,质多于文,这个人是一个老实憨厚的人,但是没有什么文采,这种人还可以造就。实憨厚的人,但是没有什么文采,这种人还可以造就。可见,质地很重要,做人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质地。可

    21、见,质地很重要,做人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质地。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懂得仁义之道,当晚为它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5.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而:连词,表并列 以为:把.作为 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反问,“不也.吗”而:连词,表顺承,才 已:动词,停止【思考7】研读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

    22、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也很重大吗?死了之后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本章讲的是曾子认为士应该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并说明原因。宾语前置句曾子,本名曾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被后世尊为“宗圣”【思考7】研读第七章本章几句话的因果关系是怎样的?首先,“士不可以不弘毅”是因为“任重而道远”。这是第一层因果关系。为什么“任重”?因为以“仁”为已任,这是第二层因果关系。“仁”是孔子学说中最重要的概念,即“忠恕之道”。最后解释为什么“道远”,因为贯彻“仁”的精神需要终生

    23、不倦、死而后已,这是第三层因果关系。后面两层因果关系合起来是对“任重而道远”的解说,而“任重而道远”又是对“士不可以不弘毅”这一中心句的解说,这种抽丝剥茧的论说方式强调和凸显了首句中的“弘毅”,反问语气又增强了感情色彩,使论断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 为:动词,堆积 篑:盛土的竹筐 止:动词,停止 平地:填平洼地【思考8】研读第八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

    24、还是要自己去干的。”本章讲的是孔子以“为山”和“平地”两个比喻说明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成语“功亏一篑”,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儿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含惋惜意)【思考8】研读第八章孔子运用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为什么要突出“未成一篑”“虽覆一篑”这两种情况?又为什么要强调“吾止”“吾往”呢?道理:运用“为山”“平地”两个比喻说明了做人、做学问、做事情要靠自己坚持,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原因:“未成一篑”“虽覆一篑”是两种极端情况,一是垂成,一是初始,垂成之际容易懈怠,初始之时容易畏难,故孔子特别加以强调。之所以说“吾止”“吾往”,是强调“为仁由己”。知:同“智”,智慧 者:的人【思考9】研读

    25、第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译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本章讲的是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到达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思考9】研读第九章结合论语以及自己的理解,你认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原因是什么?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们知道大小、轻重、缓急、不会疑惑,因为他们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所以不疑惑。判断力自然就强,所以不疑惑。仁德的人仁德的人行恕道行恕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不会招人怨恨就不会招人怨恨,行行忠道忠道(立人、达人立人、达人)就会招人感

    26、激,人我关系处理完善了就会招人感激,人我关系处理完善了,就就不会忧虑。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真正的勇者不是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不是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面对横逆忧患,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所以说之心,面对横逆忧患,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所以说“勇者不惧勇者不惧”。为:表判断的动词,是 一日:一旦 归:称赞,称许 由:介词,凭借,靠 乎哉:句末语气词连用 其:代词,它的 目:条目,细则 敏:形容词,聪敏 事:实践,从事 斯:代词,这【思考10】研读第十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27、:“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顏渊颜渊,名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首【思考10】研读第十章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求实践这些话。”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28、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顏渊本章讲的是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实现“仁”的做法。【思考10】研读第十章从孔子的回答来看,“仁”的内涵是什么?达成“仁”的方法是什么?内涵:内涵:“仁仁”就是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克已克已”对内对内(内圣内圣),“复礼复礼”对外对外(外王外王),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生追求。方法:达成方法:达成“仁仁”的境界要靠自身努力,具体的方法有的境界要靠自身努力,具体的方法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勿视勿

    29、视”“”“勿听勿听”就是要就是要克制自己,不被礼崩乐坏的现实同化克制自己,不被礼崩乐坏的现实同化;“勿言勿言”“”“勿动勿动”就是要就是要用礼的准则严格要求自己,起到榜样示范用礼的准则严格要求自己,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作用。【思考10】研读第十章“克己复礼为仁”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要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提高个人修养,我们要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提高个人修养,不与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抗不与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抗(非礼勿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最根本的,要,最根本的,要适应现实的外部环境,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大趋势适应现实的外部环

    30、境,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大趋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既不丧失自我,又能有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既不丧失自我,又能有所作为。作为。一言:一个字 行:实践 其:副词,表推测,大概 恕:体谅,以仁爱的心待人;推己及人之意 于:介词,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思考11】研读第十一章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本章讲的是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末期卫国人。孔子的得意

    31、门生,孔门十哲之一。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怎样理解孔子的“恕”的内涵?在孔子看来,在孔子看来,“恕恕”这个字是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恕”就是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它在根本上与本上与“仁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它看成是“仁仁”的实践原则的实践原则。【思考11】研读第十一章我们从中可以悟出怎样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人活于世,要学会相互理解,人活于世,要学会相互理解,要设身处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以自要设身处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我为中心。只有多替别人考虑,别只有多替别人考虑,别人

    32、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人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这样做了,人际关系才会和谐。这样做了,人际关系才会和谐。【思考11】研读第十一章 小子:古今异义词。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诗:指诗经 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怨:指讽刺时政 迩:近 事:侍奉【思考12】研读第十二章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思考12】研读第十二章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那诗呢?诗

    33、可以激发心志,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本章讲的是学诗的益处。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的含义是什么?指指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兴,是说。兴,是说诗歌能够激发人的广诗歌能够激发人的广泛联想,调动内在感情泛联想,调动内在感情。观,是说。观,是说诗歌可以帮助人认识政诗歌可以帮助人认识政治得失和风俗盛衰治得失和风俗盛衰。群,是说。群,是说诗歌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诗歌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切切磋砥砺,提高修养磋砥砺,提高修养,课文第一章即,课文第一章即“群群”的表现

    34、。怨,是的表现。怨,是说说诗歌可以批评指责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诗歌可以批评指责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之情。“兴、观、群、怨兴、观、群、怨”以以“兴兴”为首,互相结合,关为首,互相结合,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即所谓的,即所谓的“迩之事父迩之事父,远之事远之事君君”。【思考12】研读第十二章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确实需要论语的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确实需要论语的智慧。智慧。论语论语中很多精辟的论断对现代价值观的培育有借鉴中很多精辟的论断对现代价值观的培育有借鉴意义。但是论语的理论体系意义。但是论语的理论体系必须加入科学、民主、法律、公平必须加入科学、民主、法律、公平等等现代文明元素并深入到它的理论内核之中去等等现代文明元素并深入到它的理论内核之中去,才能与健全,才能与健全的商品时代的主流文化相和谐,也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和谐社会。的商品时代的主流文化相和谐,也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和谐社会。一言以蔽之,必须一言以蔽之,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谢谢观赏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5.1《论语》十二章+ppt课件59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580784.html
    Q123
         内容提供者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