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47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

  • 上传人(卖家):Q123
  • 文档编号:3576128
  • 上传时间:2022-09-20
  • 格式:PPTX
  • 页数:47
  • 大小:4.07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47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烛之武退秦师 武退秦师 ppt 课件 47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下册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左丘明 左丘明,东周春秋末期鲁国之附庸小邾国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传 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

    2、部独立撰写的记史文学作品,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左传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做了深刻生动的记述。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代散文的典范。代表了

    3、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有条理,叙述精准,详略得当、简洁:写人精简,委婉有致,人物栩栩如生。常常是几句话,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均有记述和评论。左传的文学性 补:史书体例 1、编年体:是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2、纪传体: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如史记明史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国语战国策4、纪事本

    4、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5、通史与断代史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如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断代史: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积累语文小知识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 最大的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 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第一部词典 尔雅第一部神话集 山海经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论语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

    5、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

    6、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无能为()也矣共()其乏困秦伯说(),与郑人盟夫()晋,何厌之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wifgngyuffn zhuqu秦军氾()南阙夜缒()而出失其所与,不知()使杞()子、逢()孙戍之 zhq png字词注音学习活动一:阅读文本,梳理文言基础知识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本文的字词句,准确理解文章大意。1)自主学习:自主落实字词句,对照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梳理过程中如遇障碍、疑惑,做好标记。2)重点讲解:针对这篇文章难懂的字词句,重点讲解。晋侯、秦伯晋侯、秦伯围郑,围郑,以以其其无礼于晋无礼于晋,且且贰于楚贰于楚也。晋也。晋军军(于)(于)函陵,秦函陵,秦

    7、军军(于)(于)汜南。汜南。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晋侯、秦伯晋侯、秦伯:晋文公、秦晋文公、秦穆公穆公。五级爵位制五级爵位制。于:对于:对无礼于晋: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于晋无礼。以以:因为。:因为。贰于楚: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于楚。贰,贰,从属二主。从属二主。数数动动军军:驻扎。:驻扎。名词名词动词动词 介绍背景介绍背景晋秦围郑。开篇晋秦围郑。

    8、开篇为下文的情节发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试展埋下伏笔,试分析。分析。佚之狐佚之狐言于郑伯言于郑伯曰:曰:“国危矣,国危矣,若若使使烛之武烛之武见秦君,见秦君,师师必退。必退。”公从公从之之。佚之狐对郑伯说: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郑伯同意了。伯同意了。烛之武、佚之狐,烛之武、佚之狐,都是郑国大都是郑国大夫。夫。师师:军队。:军队。之之:代词,他。:代词,他。若:如果。使:派辞辞曰:曰:“臣臣之之壮也,壮也,犹犹不如人;今老矣,不如人;今老矣,无能无能为也为也已。已。”公

    9、曰:公曰:“吾不能早吾不能早用子用子,今急,今急而而求求子子,是寡人之过也是寡人之过也。然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许之。之。烛之武烛之武推辞推辞说:说:“我年轻时,我年轻时,尚且尚且不如别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我早先没有重用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这是我的过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烛之武就答应答应了。了。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无能为也已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不能干什么了。什么了。为:为:做(什做

    10、(什么)么)已已,同,同“矣矣”子子:古代对:古代对人的尊称。人的尊称。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过,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然:然而。辞:推辞犹:尚且而:才(烛之武)许之写烛之武临危受命写烛之武临危受命,谈谈你对烛之武的谈谈你对烛之武的牢骚与郑伯的认错牢骚与郑伯的认错行为的理解。行为的理解。夜夜,缒缒而出。见秦伯,而出。见秦伯,曰曰:“秦、秦、晋围郑,郑晋围郑,郑既既知其亡矣。若知其亡矣。若亡亡郑而有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益于君,敢以(之)(之)烦烦执事执事。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秦

    11、、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当夜。亡:使灭亡。使动用法。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执事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对方的敬称(烛之武)曰既:已经越越国国以鄙以鄙远远,君知,君知其其难也;难也;焉用亡郑以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邻?邻之?邻之厚厚,君之,君之薄薄也。也。若若舍郑舍郑以为东道以为东道主主,行李之往来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君亦无所害。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

    12、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以以:相当于:相当于“而而”。鄙:鄙:把把当作(当作(边邑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焉:哪里,怎么。以:相当于“而”,连词,表目的,“来”。陪:增加。以(之)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泛指主人。行李:出使的人,使者。现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之:主谓之间。共:同“供”。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越:跨过。其:这件事厚:增强薄

    13、:削弱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之:主谓之间。也,表判断。夫晋,夫晋,何厌之有何厌之有?既?既东封东封郑,郑,又欲又欲肆肆其西封,不其西封,不阙阙秦,将秦,将焉焉取?取?阙秦阙秦以以利晋利晋,唯唯君君图图之。之。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

    14、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既东封郑: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东:向东。封:疆界,使成为疆界。肆:延伸,扩张。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满足。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阙:侵损,削减焉:从哪里以:而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盟:盟:结盟。结盟。戍:戍:守卫。守卫。说说:通:通“悦悦”,高兴。,高兴。乃乃:于是。:于是。烛之武说退秦师。赏析其高妙的劝说艺术。子犯子犯请击之。公曰:请击之。公曰:“不

    15、可。不可。微夫人微夫人之力不之力不及及此。此。因因人之力人之力而敝而敝之,不之,不仁仁;失;失其其所所与与,不,不知知;以乱以乱易易整,不整,不武武。吾。吾其其还也。还也。”亦亦去去之之。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因:依靠子犯:狐偃的字。之:指秦军敝敝:损害:损害与:结交,亲附知知:同:同“智智”其:表商量语气,还是去:离开易:交换及:达到其:代词,自己的武:战时应遵守

    16、的道义准则之:代郑国结局:晋军亦退师 学习活动二:烛之武的外交艺术 左传工于记言,许多外交辞令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前人将左传的这个特点称之为“行人辞令之美”。“行人”即指“外交特使”。烛之武退秦师的外交辞令,穿越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语言魅力。阅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1、文章虽短,却层次分明,结构严密,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请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梳理本文行文思路,并勾画出表现烛之武外交艺术的语句。行文思路(关键词):晋秦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逼退晋军相关语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17、。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2、为什么会发生烛之武说秦伯这场外交战?请结合当时的背景和课文内容加以探究。提供资料:1)背景介绍2)课文内容第一、二段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

    18、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公子重耳流亡路线图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公元前公元前630年年郑郑函陵函陵氾水氾水为什么是烛之武?为什么是秦伯?1、秦晋围郑,国家危在旦夕需要有人站出来 2、

    19、佚之狐推荐烛之武烛之武成为备选人物 3、郑伯任用烛之武烛之武成为谈判代表4、秦晋围郑,晋为主,秦为辅;郑得罪晋,而没有得罪秦秦可以争取5、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两军没在一起单独与秦接触的机会叙事结构叙事结构秦晋围郑秦晋围郑临危受命临危受命战争原因两军分驻埋下伏笔提供条件夜缒出城开端发展说退秦师说退秦师高潮3、烛之武仅用了短短百余字就劝退了秦军,请结合勾画的语句具体分析烛之武是如何劝退秦军的。烛之武劝退秦军,其言辞体现出了高超的外交游说艺术。请你走进烛之武,透过他的语言表述探究其中运含的说话技巧。重点研读第三段,梳理一下烛之武的游说层次,说说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劝退秦军的?如何一步步说服的相关语句劝说

    20、角度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主动示弱,以退为进:坦然知亡,解除戒心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阐明利害,晓之以理;亡郑利晋,与秦有害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为秦着想,诱之以利:舍郑有利,存郑利秦表格续相关语句劝说角度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引史为例,巧设离间:看历史,晋国言而无信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推荐未来,劝秦谨慎:望未来,晋将阙秦叙事结构叙事结构秦晋围郑秦晋围郑临危受命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说退秦师晋师撤

    21、离晋师撤离坦然知亡,解除戒心(示弱)阐明利害,晓之以理(有害)为秦着想,诱之以利(有利)层层深入分析利弊开端发展高潮引史为例,巧设离间(离间)推荐未来,劝秦谨慎(瓦解)结尾说话技巧1、示弱:主动示弱,以退为进,既承认自己面临的不利局面,衬托对方的强大,满足对方心理预期,同时降低对方戒心。2、利诱:处处为对方着想。向秦伯分析了亡郑的害处、舍郑的好处,一利一弊,利弊对比,秦伯不会不动心。3、离间:充分利用秦晋间的矛盾。引史为例,指出晋言而无信;推测未来,晋将阙秦。促使秦伯下定决心退兵助郑。学习活动三:形态迥异的人物画像 左传笔下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寥寥几句,就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

    22、闻其声。梁启超中国历史要籍解题及其读法。读左传法之二中称“其记言文渊懿美茂,而生气勃勃,后此亦殆未有其比”,这是对其文学成就,尤其是人物塑造成就的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这从烛之武退秦师中可窥其一斑。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1、本文虽然短小,却成功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其中着墨最多的是烛之武。烛之武的形象可以概括为“三士”辩士、勇士、志士,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三种身份。2、文中提到了三位国君郑伯、秦伯、晋侯,虽然着墨不多,却也是形象鲜明,请你选择其中一位,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如果你是一个士人,你更愿意投效三位君主的哪一位?请结合课文说明理由。)3、你认为佚之狐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本

    23、简要谈谈。1、辩士 烛之武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华解除了国家的危机。他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人,说服了秦君,是一个能说会道、巧言善辩的辩士。2、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缝而出”,勇入秦营,是一个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勇士。辩士、勇士、志士3、志士“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虽长期未被重用,但在大任面前,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郑 伯从谏如流、礼贤下士、勇于自责、精于言辞。秦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善于决策,政治手腕了得。晋 侯清醒理智,有着霸主的胸怀和谋略。郑伯:一位即将亡国的君主,在秦、

    24、晋围攻的危急时刻,当佚之狐推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而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放弃,而是首先自责,动之以情,很好地抚慰了烛之武;然后又晓之以理:“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终使烛之武“许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也展现了一位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精于言辞的君主形象。秦伯:他在这场危机中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作者用了“说”“盟”“使”“还”四个动词来写秦伯,写出了秦伯决策之过程。他先与晋围郑,后与郑结盟,这完全是站在秦国的利益角度来考虑的。与晋围郑,是为了向外护张的需要,当他认识到这样做只会增

    25、强晋国的实力,而秦国不会获取什么好处时,立即决定与郑结盟。最后“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使晋侯不敢击郑,“乃还”。秦伯是一个善于决策、善谋利益的君主形象。晋侯:以“不仁”“不知”“不武”三个理由明智地拒绝了进击秦军,避免了晋国遭受更大的失败。既表现了一个君主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又显示了成霸业者应有的隐忍不发的胸怀和随机应变的谋略。文章中对佚之狐只有一句话: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精准刻画其过人之处:对局势发展研判精准;对烛之武的智慧判断精准;对秦晋之间的关系判断精准;对郑伯的知人善任判断精准。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虚词“焉”1、代词 1)相当于“之”例:犹且从

    26、师而问焉 2)哪里,怎么 例:焉用亡郑以陪邻 2、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朝济而夕设版焉 2)相当于“于何”,译为“到哪里”例:且焉置土石?3、助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例:子亦有不利焉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例: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3)置于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虚词“其”1、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我(的)、自己(的)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2)第二人称代词,你(的)、你们(的)例: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3)第三人称代词,他/它(的)、他/它们(的)例: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4)指示代词,那、那些;其中 例1: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孙膑减灶)例2:择其善者而从之 2、副词 1)表商量语气,还是 例:吾其还也 2)表表推测语气,大概、恐怕 例: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表反问语气,难道、岂 例:其可怪也欤 4)表示期望语气,应当、一定 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其若是,孰能御之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47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57612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