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33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1.2《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33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齐桓晋文之事 1.2 齐桓晋文 ppt 课件 33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下册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背景解说背景解说: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贰壹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题目中的齐桓公、晋文公,是春题目中的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秋五霸中的二霸。“齐桓晋文之齐桓晋文之事事”,指齐桓公、晋文公用武力称,指齐桓公、晋文公用武力称霸于诸侯的霸于
2、诸侯的“事业事业”。本文记录了。本文记录了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次关于王的次关于“王道王道”问题的谈话。问题的谈话。题目解说:学习目标:u1.1.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u2.2.理清孟子论辩思路,领会孟子的对话技巧理清孟子论辩思路,领会孟子的对话技巧u3.3.积累孟子名言,积累重要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积累孟子名言,积累重要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CONTENTS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
3、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孟子孟子共七章,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 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孟子与孟子缘木求鱼 杯水车薪 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 一暴十寒 与人为善 赤子之心 当务之急 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 舍生取义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人
4、之患在好为人师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成语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4、五十步笑百步。孟子名言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尽信书不如无书。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9、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10、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名言1.则王(wn)乎觳(h)觫(s)褊(bin)小 彼恶(w)知之 挟(xi)太山 忖(c
5、n)度(du)便(pin)嬖(b)莅(l)中国 2.商贾()赴愬(s)畜(x)妻子 放辟(p)邪侈3.衣(y)帛 鸡豚(tn)狗彘(zh)4.庠(xin)序 孝悌(t)胡龁(h)读准字音:思考:细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并概括要点:第一部分:(开始至“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第三部分:(“王曰:否,吾何快于是?”至“孰能御之”)第二部分:(“王说”至“然后快于心与”)第四部分:(“王曰:吾惛”到最后)01020304思考:细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并概括要点:第一部分:肯定齐宣王不忍见牛发抖是仁心的表现,指出这是实行王道的基础。第三部分:说明用武力称霸是靠不住的,只有发政施仁方能称霸;以及实施王道后的
6、宏伟蓝图。批评齐宣王不行“王道”是“不为”非“不能”,并启发他应推广仁心。第四部分: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01020304齐宣王想弟子没有谈论过这样的事,不正面回答,反而把话题引开,转向谈论齐宣王想弟子没有谈论过这样的事,不正面回答,反而把话题引开,转向谈论“王道王道”。你。你文本探究:分析第一部分为什么齐宣王一见孟子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是怎样回答的?齐宣王想像齐桓公、晋文公一样,通过武力施行“霸道”,所以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讨教齐桓公、晋文公成为霸主的途径和方式。孟子借口孔子的弟子没有谈论过这样的事,不正面回答,反而把话题引开,转向谈论“王道”。文本探究:孟子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
7、事”是真的吗?1234孟子撒了谎。孔子曾孟子撒了谎。孔子曾多次与弟子谈论齐桓、多次与弟子谈论齐桓、晋文,论及齐桓公就晋文,论及齐桓公就有有4 4次次,论及晋文公有论及晋文公有1 1次次,论及桓公股肱之论及桓公股肱之臣管仲的也有臣管仲的也有1111次。次。孟子中也多孟子中也多处记录了孟子关处记录了孟子关于齐桓、晋文事于齐桓、晋文事的言论。的言论。孟子的时代,诸侯纷纷称孟子的时代,诸侯纷纷称王,而周天子的力量已经王,而周天子的力量已经微不足道。当时各诸侯王微不足道。当时各诸侯王向往桓文称霸,想的已不向往桓文称霸,想的已不是团结诸夏,维护中国的是团结诸夏,维护中国的“王道王道”,而是攻城掠地,而是攻
8、城掠地,扩大自己的地盘,致使征扩大自己的地盘,致使征战连绵,民不聊生。战连绵,民不聊生。齐宣王也想以武力服人称霸齐宣王也想以武力服人称霸天下。而孟子周游列国则为天下。而孟子周游列国则为推行推行“王道王道”崇尚和推崇尚和推行仁政行仁政,以德服人以德服人,使天下人使天下人民心悦诚服地归顺。所以孟民心悦诚服地归顺。所以孟子不但不称道桓文、管晏之子不但不称道桓文、管晏之徒,甚至以相提并论为可耻。徒,甚至以相提并论为可耻。这是孟子策略:避开霸道引这是孟子策略:避开霸道引入正题入正题“仁道仁道”。文本分析:总结一下这一部分孟子的谈话技巧:“循循善诱”以齐宣王本身的事为例,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地言及为政的大事
9、,使之对“保民而王”产生兴趣。借此打开话题,激发齐宣王施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兴趣,为下文的议论张本。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证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的基本条件。孟子不正面谈王道,而谈“以羊易牛”的事情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仁,心之德,爱之理也。”儒家讲爱,不同于佛教讲的慈悲、墨家的兼爱、基督教的博爱,而是一种有等差的爱,分别是亲亲、仁民、爱物。孟子集注卷十三第四十六章讲“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熹的解释物是“禽兽草木”,爱是“取之有时,用之有节”。意思就是,君子对于禽兽草木这样人类以外的动植物,只是遵照生物的生长时令,有节制地取用,并不需
10、要像对待人一样对待它们。人的本能是最爱自己的亲人,其次是其他人类,再其次是动植物。齐王能够表现出对牛对动物的爱,这一种爱就是爱物,爱物的心是可以上升为仁心的,一个爱物的人是可以成长为仁民之人的。所以孟子说“是心足以王矣”,有这仁心,你就可以治理好天下了。但是这种成长是要修炼的,齐宣王就不能算是一个仁君,因为他“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你的恩惠可以施加给禽兽,却不能给百姓恩惠,能有对物的爱却没有对百姓的仁。齐宣王肯定亲亲,如今又做到了爱物,那么只要再做到仁民,那就可以算仁君了。补充说明:文本探究-分析第二部分011.对话过程齐王悦再问王道孟子以比喻设问王否定孟子提出“不为与不能”王问不为
11、与不能之异孟子提出“推恩于民”孟子问“快心”。033.论证方法u 比喻论证:“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比喻“百姓之不见保”。u 对比论证:恩足以及禽兽VS功不至于百姓。不能挟太山以超北海VS不能为长者折枝。推恩足以保四海VS不推恩无以保妻子。u 引用论证: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022.孟子策略巧设比喻指出问题文本探究:孟子为什么说齐宣王不行王道,非不能也,是不为也?0102齐宣王的不忍之心,亦即仁心只及于禽兽,而沒有推恩于百姓,他欠缺的是仁术,即沒有爱护自己的百姓,其实他有能力去做,只不过他不去做罢了。因此对他來說,是不为,而非不能。文本探究-对话第三阶段对话过程王提出“求大欲”
12、孟子问大欲王笑而不言孟子追问大欲王否定孟子揭露王之大欲并指出错误王问理由孟子警告有灾王问原因孟子以邹楚之战发问孟子再提“发政施仁”。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缘木求鱼。类比论证:邹人与楚人战齐国以一服八。假设论证:今王发政施仁孟子策略步步紧逼陈述利弊。本段重点:孟子民本思想的理论依据。这一部分解释了为何齐宣王有爱物的仁心,却不能行仁政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因为他想靠武力强取天下。孟子说你这是缘木求鱼。你以为用武力夺取天下就能获得万民拥戴,但你恰好理解反了,应该是获得万民拥戴的人才能统一天下。此打开话题,激发齐宣王施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兴趣,为下文的议论张本。01020304孟子在追问齐宣王的“大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