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东部新区产城一体化规划.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淮南市东部新区产城一体化规划.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淮南市 东部 新区 一体化 规划
- 资源描述:
-
1、淮南市东部新区产城一体化规划1.1.规划任务解析规划任务解析2.2.发展条件发展条件3.3.战略定位战略定位4.4.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5.5.城乡发展规划城乡发展规划6.6.政策支持研究政策支持研究7.7.城市运营研究城市运营研究n项目缘起项目缘起(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做“产城一体化产城一体化”)n“产城一体化产城一体化”解析解析(什么是(什么是“产城一体化产城一体化”)n规划总体思路规划总体思路(如何做(如何做“产城一体化产城一体化”)n本次本次“产城一体化产城一体化”规划的范围和目的规划的范围和目的1.1项目缘起(为什么要“产城一体化”)我国当前城市化的焦点是城乡统筹我国当前城市化的
2、焦点是城乡统筹目前我国社会已从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并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在“五个统筹”之首。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是产城一体化发展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是产城一体化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统筹考虑,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一、二、三产业,因此从本质上看,城乡统筹发展应把产业发展与城乡空间作为一个整体,一体规划、综合研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施产城一体化是城乡统筹的基本前提和必要保证,因为城乡规划必须以
3、经济发展为先导,并落实到城乡空间中。淮南市当前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要求必须要产城一体化淮南市当前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要求必须要产城一体化 “十一五”时期淮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二五”是淮南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但产业结构的过度重型化,二次产业的结构单一,第三产业的明显不足,以及依矿而建的多组团的空间格局,要求淮南市必须要在研究产业规模及布局的基础上来研究城市的空间结构,加之近年来长三角产业转移、中部地区崛起、安徽省东向战略、合淮同城等政策的驱动,淮南市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高速铁路的建设改善了城市东部的经济环境,经济开发区发展明显增速,等等一系列的因素,催生了东部
4、新区产城一体化规划。1.2什么是“产城一体化”什么是什么是“产城一体化产城一体化”产城一体化,是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及优化配置,产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产业化,城乡经济社会和空间形态保持持续协调发展的动态过程。实施产城一体化是城乡统筹的基本前提和必要保证,因为城乡规划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先导,并落实到城乡空间中。什么是什么是“产城一体化产城一体化”规划规划产城一体化规划,是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的深度结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和谐的产城互动的综合体,通过对产业用地需求和城乡用地供给的平衡,以及对产业和城市互促机制的激活和优化,使产城互动综合体健康、持续、高效地发展。1.3如何进行“产城一体化”
5、规划分析问题分析问题对产业结构、行业潜力、区域协同、社会效应、现状基础、本地优势、生态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当前产业及城乡空间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在上述分析及研究的基础上,正确拟定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并就产业发展与城乡空间进行深入研究,确定产业发展分目标与城乡发展分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核心的发展策略。落实空间落实空间按照产业发展目标构建产业体系并进行产业布局;结合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较为科学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预测,按照城市发展目标确定城乡空间发展布局。同时二者进行紧密衔接,并相互校核,最终形成一个产业布局合理,城乡空间有序的产城空间。保障实施保障实施提出实施产城一体化的政
6、策措施及新区运营机制,保障产城一体化规划目标的实现。1.3如何进行“产城一体化”规划1.4规划范围与目的(1)规划范围本次淮南东部新区位于淮南市域东部,规划范围北达淮河边界,东向、南向均至淮南市域边界,西至田大路沿舜耕山麓连206国道为界,规划总面积为272.5km2。淮南东部新区的规划范围涉及大通区(大通街道以及上窑镇、洛河镇、九龙岗镇和孔店乡四个乡镇)和田家庵区的部分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村镇建设用地以及生态用地。1.4规划范围与目的(2)规划目的本次产城一体化规划的目的是以产业化推动城市化、以城市化带动产业化、产城融合、一体发展,将淮南东部新区建设成为淮南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先行区、新型
7、工业化的示范区、现代服务业高地、融合多种城市功能为一体的,多元复合的创新型城乡统筹新区。(3)规划期限近期规划:2011年2015年远期规划:2016年2030年n宏观背景辨析宏观背景辨析n淮南发展状况淮南发展状况n现状基础条件现状基础条件n相关规划研究相关规划研究2.1宏观背景辨析(1)全球层面经济全球化日益显著经济全球化日益显著,国际生产要素向中国转移,国际生产要素向中国转移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将加快调整、变革,全球化、多极化、信息化、区域化联动并进。国际资本的跨国流动,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国际劳动分工的深化,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相继出现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资本和技
8、术由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向中国扩散。体现国家核心经济实力的区域协作成为全球竞争的主体体现国家核心经济实力的区域协作成为全球竞争的主体在新的国际背景下,参与全球竞争的主体已经由国家转变为若干体现国家核心经济实力的城市群地区。这些城市群已经或正在成为,区域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在国际贸易和科技创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新增长点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新增长点世界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产业升级步伐将加快。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未来制造业生产的产品价值将有70-80来自于服务业。大力发展国际产业链上的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工业经济高速增长、提升制造业产能、提
9、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2.1宏观背景辨析(2)全国层面我国城乡统筹战略不断推进我国城乡统筹战略不断推进1月31日,国务院正式对外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即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产业转移进入加速推进期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产业转移进入加速推进期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已经在最近的二、三年形成基本趋势。这些地区产业的向外转移,并不是简单地转移低效、高耗、有污染的产业项目,而是伴随着技术改造、规模扩大和新项目拓展的产业转移。中部崛起战略加快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加快实施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10、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正式出台,提出了36条政策措施。国家将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标志着中部崛起战略步入实施阶段。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加快截止2009年3月,国务院共确定了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中央财政将对这些城市提供财力性转移支付,以帮助他们从资源枯竭、社会问题丛生的泥淖中转型,重新焕发出活力。2.1宏观背景辨析(3)安徽层面安徽省已进入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安徽省已进入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安徽将加快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步伐,人均生产总值将由3000美元向5000美元跨越,迈入中等收入水平行列,工业
11、化、城镇化相互促进、加速互动,经济发展进入加速成长阶段。“十二五”时期(2011-2015),是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区域协作不断加强,安徽省全面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区域协作不断加强,安徽省全面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合肥经济圈合淮同城化2.1宏观背景辨析(4)淮南层面“十一五十一五”淮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粗放的淮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十一五”期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预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580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
12、20%,年均增速13.2%。但淮南经济总量还不大,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仍然存在。合淮同城化建设进入实质发力期合淮同城化建设进入实质发力期2010年1月,合淮同城化“工业走廊”规划获批。泛长三角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及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三大战略区域优势,将通过合淮工业走廊,更多地造就淮南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优势。合淮同城化将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将推动合淮之间的交通同城、信息同城、产业同城。交通区位条件进入优势突现期交通区位条件进入优势突现期合淮蚌高铁、商杭高铁以及合淮阜高速公路、淮蚌高速公路和淮滁高速公路的建设开通,将使淮南全面进入国家铁路
13、网的框架中。合蚌高铁车站坐落在开发区内,淮蚌高速和淮滁高速穿越开发区,以及四座淮河大桥和淮南港的建设,使开发区对外交通将更加快捷,区位优势将更加突现。2.2淮南发展状况(1)综合概况淮南市位于淮河中游,安徽省中部偏北,南与合肥市属长丰县接壤。东与滁州市的凤阳、定远县毗邻,南与合肥市的长丰县相邻,西南与六安市的寿县、霍邱县相连,西及西北与阜阳市的颍上县,亳州市的利辛、蒙城县交界,东北与蚌埠市的怀远县接壤。市辖5区1县,分别为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潘集区和凤台县,以及1个综合实验区毛集区。市域总面积2585.13平方公里,其中划定市区面积1477.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9.44平
14、方公里,总人口240万,是安徽省人口规模第二大的城市,也是皖北地区人口规模最大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能源基地。(2)产业经济经济持续发展。近五年来,淮南市的经济总量保持了持续的上升趋势,可比增速保持在12%以上,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速度约3-5个百分点。2009年淮南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8.8亿元,以当年价格计算的经济总量已增长至2005年的1.93倍。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工业化率明显提高。产业经济总体保持“二、三、一”结构,从三次产业历年增加值变化看,第二产业增加值产值最高,增幅最大;第三产业增加值其次,但增幅较小;第一产业增加值最末,增幅也最小。同时,也要看到,淮
15、南经济总量还不大,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单一,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经济外向度不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城乡、地区发展不够平衡。2.2淮南发展状况(3)发展历程东部城区发展:东部城区发展:1930年,淮南城镇因大通、九龙岗煤矿而建设,东部地区首度形成,后来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田家庵、大通、九龙岗逐渐形成淮南市东部城区的基本骨架。城市向西拓展,西部城区形成:城市向西拓展,西部城区形成:解放后,淮南煤矿迅速崛起。西部矿区居民点逐渐发展成为城镇空间,形成今天的八公山区与谢家集区,随着中心城区的进一步扩大,东西城区形成连片发展
16、的局面。北部煤矿的建设带动城市向北发展:北部煤矿的建设带动城市向北发展:潘集区袁庄、凤台县的新集、顾桥等煤矿的建设,带动了淮南市北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山南新区发展:山南新区发展:2004年,淮南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将合肥市长丰县北部7个乡镇划入淮南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为淮南市中心城区提供了新的发展可能性,根据新一轮淮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山南新区将成为淮南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区域。2.2淮南发展状况(4)城市结构按照淮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及城市的发展需求,淮南中心城区,统筹山南山北、统筹东部西部、统筹河南河北,构筑“三山鼎立、三水环抱、三城互动”的城乡空间格局。三城:即东部城区,
17、西部城区以及山南新区。东部城区主要功能为传统商业中心和装备制造业基地;西部城区主要功能为矿区生活服务、旅游服务中心和传统工业基地;山南新区主要功能为行政办公、文化、科研教育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三水三山:即八公山、舜耕山、上窑山“三山鼎立”;淮河、高塘湖、瓦埠湖“三水环绕”,形成了湖光山色相辉映,山、水、城融为一体的独特城市风貌。淮南东部新区地域广阔,自然条件良好,尤其是淮河百年大堤的修建与淮蚌高速铁路及其淮东站点的建设,使东部新区面临极好的发展条件,是城市远景发展的最佳场所,东部新区的建设将对淮南市远景城市结构进一步优化。2.3现状基础条件(1)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区位分析产业区位分析从产业发
18、展上看,东部新区位于淮南主城区向东发展的延伸轴上,不仅是淮南新型产业集聚区,也是规划中的“T”型合淮工业走廊的组成部分。此外,东部新区位于沿河城市群核心的东南部滨淮地区,未来这一地区将构建蚌埠淮南主城区之间加工制造业、能源化工、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连绵聚集区。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淮南东部新区产业结构上也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主要以城郊农业为主,第二产业以发电、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由于产业发展的重型化,淮南市的第三产业无论产值总量还是人均指标都低于同等规模城市。2008年淮南市各区县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单位:万元)年淮南市各区县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单位:万元)大通区各类农产品占淮南全市
19、的比例(单位:大通区各类农产品占淮南全市的比例(单位:%)2.3现状基础条件(1)产业发展现状第一产业第一产业东部新区近年来近郊型农业发展迅速,2008年农业总产值59.34亿元,比2007年增长19%;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为2.84亿元,处于淮南市各近郊区县中等水平。奶产品有明显优势。从各个乡镇2008年情况来看:孔店乡农业生产总值2.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35元。养殖、林果、蔬菜、水产四大产业初具规模。沈大郢村西葫芦面积发展到3000亩,被省评为“一村一品”示范基地,被市政府命名为“西葫芦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上窑镇农业生产总值1.3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74元。建成了水产、奶牛、蔬
20、菜、水果等一批特色农业种养基地。洛河镇农业生产总值0.7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71元。近年大力实施“3315”产业兴农计划,即3个食用菌基地、3个蛋鸡养殖基地、1个蔬菜生产基地和1个5000亩优质粮生产基地。九龙岗镇农业生产总值0.9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51元。近年把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重点发展“农家乐”休闲农业。2008年淮南市各区县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单位:万元)年淮南市各区县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单位:万元)大通区各类农产品占淮南全市的比例(单位:大通区各类农产品占淮南全市的比例(单位:%)2.3现状基础条件(1)产业发展现状第一产业第一产业东部新区近年来近郊型农业发展迅速,
21、2008年农业总产值59.34亿元,比2007年增长19%;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为2.84亿元,处于淮南市各近郊区县中等水平。奶产品有明显优势。淮南农场是东部新区农业发展的主体之一,农场占地面积4.3万亩,目前2万亩主要种植优质小麦、水稻等作物,年产粮食总产达2万多吨,在全省农垦系统率先实现了“吨粮田”的目标。2009 年淮南市委、市政府设立“淮南农场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淮南农场为东部新区产城一体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从各个乡镇情况来看:孔店乡养殖、林果、蔬菜、水产四大产业初具规模。上窑镇建成了水产、奶牛、蔬菜、水果等一批特色农业种养基地。洛河镇近年大力实施“3315”产业兴农计
22、划,即3个食用菌基地、3个蛋鸡养殖基地、1个蔬菜生产基地和1个5000亩优质粮生产基地。九龙岗镇则把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重点发展“农家乐”休闲农业。2.3现状基础条件(1)产业发展现状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东部新区第二产业发展较快,增速超过淮南市经济发展平均速度和淮南市第二产业发展平均速度,但总量在全市第二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小。工业比较集中,主要位于淮南经济开发区和大通区“两区两园”内。淮南经济开发区是东部新区第二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近年来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10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9亿元;支柱产业集聚上升,形成了化工、医药、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电器、轻工食品六大支柱产业;园区规模得到扩展,2
23、009年开发区园区规划面积规模拓展到20平方公里。大通区的“两区两园”为大通工业新区、上窑工业集聚区、洛河服装工业园以及洛河医药包装工业园。2.3现状基础条件(1)产业发展现状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东部新区第三产业薄弱,现状没有大型商店、超市及商业街。农贸市场较大的有4处,分别为田东集贸市场、田城市场、大通集贸市场、九龙岗集贸市场等。物流供给仍处在低水平阶段,以运输公司、仓储公司或企业自有车队为主,规模很小。旅游业起步较晚,总体薄弱,与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不符。主要围绕舜耕山、高塘湖、蔡城塘的天然旅游资源发展农村生态旅游,编制修订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高塘湖、上窑森林公园等景区旅游开发规划。形成
24、了“新四军纪念林”、“思源茶社”、“蔡城塘垂钓”、“高塘湖水上运动”等10个乡村旅游景点。2.3现状基础条件(2)空间发展现状行政区划及人口行政区划及人口淮南东部新区规划范围涉及大通区(大通街道以及上窑镇、洛河镇、九龙岗镇和孔店乡四个乡镇)和田家庵区的部分用地。规划范围包括上窑镇11个行政村,29368人;淮南农场5624人;九龙岗镇8个行政村,12463人;孔店乡15个行政村,30704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0个行政村,65750人;中心城区,34800人,总人口为178709人,人口密度为656人/平方公里。2.3现状基础条件(2)空间发展现状交通交通交通区位交通区位新区位于合肥与蚌埠的地
25、理中心,并处于由合徐高速合巢芜高速皖赣铁路组成的南北发展轴上。随着合淮蚌高铁的贯通,新区将纳入上海2小时商务活动范围内,大大加强了其与长三角地区在产业、资本、信息、物流等方面的联系。对对外交通外交通现状主要有206国道,合阜铁路淮南段、合徐高速公路连接线,合淮蚌高速站点已经开始动工。此外,还有在建的还有淮蚌高速、淮滁高速以及贯通南北的九龙大道,总体而言,对外交通便捷,联系通畅。对内交通对内交通由于规划范围内大部分地区为非城市建设用地以及生态用地,现状路网系统不完善,级配不合理;过境交通干扰,道路分工不明确;组团联系薄弱,社会停车场缺乏等问题。2.3现状基础条件(2)空间发展现状现状用地构成现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