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社会救助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五章社会救助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 社会 救助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五章第五章 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本章教学内容本章教学内容:社会救助的概念、特征及对象,社会救助实施的原则,最低生活水平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国社会救助介绍。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内容之一,是最低水平的社会保障。本章教学重点本章教学重点是了解社会救助的对象及标准,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在于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教学课时数:教学课时数:4 学时学时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救助概述社会救助概述 一、社会救助的概念一、社会救助的概念(一)社会救助的含义(一)社会救助的含义 社会救助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基本手段之一。其基本含义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因各种原因导致
2、生活陷入困境,失去最低生活保障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援助,以维持其最低生存需要,维护其基本生存权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子系统,目的在于通过救灾济贫和扶贫帮困等措施来缓解最困难的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二)社会救助的历史演变(二)社会救助的历史演变“社会救助”这一范畴,是从传统的贫民救济和社会救济这一对范畴中演变而来的。历史上的社会救助基本上是临时性的救灾济贫活动,并未形成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救助制度,历史上的社会救助还表现为救济者的施舍和恩赐,使受惠者受到人格和尊严的损害。现代社会中,“社会救助”一词最早见于1909年的一个皇家专门委员会的报告中。把
3、社会救助纳入社会保障体制的,是美国1935年通过的社会保障法案,这部立法把对老人、孤儿、盲人、伤残者和病人的“社会救助”列为社会保障的三大部分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救助”一词在全世界被普遍接受。在现代社会,享受社会救助成为符合法定条件的社会成员的一项基本权利。而提供社会救助则成为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二者均受国家法律的规范。(三)现代社会救助与传统社会救济或济贫的区别:(三)现代社会救助与传统社会救济或济贫的区别:(1)接受和给予的思想基础不同。传统:贫民怀着感激的心情,被看成是恩赐、施舍;现代:公民应当享受的权利。(2)救助的范围不同:传统:对及少数的赤贫人员发放为数甚微的救
4、济。现代:现代社会中生活相对困难一些的家庭和个人。(3)救助的依据不同:传统:无法可依,依靠施舍者的主观意愿。现代:按照法律程序确定(4)救助的管理水平、方式不同,传统:私人救济无所谓管理,即使国家救济也无任何科学管理。现代: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专门机构和经过专业教育的管理人员,按科学的审核和检查实施救助。(5)救助的原则不同 传统:恩赐、是纯消极性的。现代:“以工代赈”和“生产自救”原则。二、社会救助的特征二、社会救助的特征(一)权利、义务的单向性。社会救助体现的是权利义务的单向性特征,即享受社会救助的社会成员只要符合救助的条件就有权利申请得到救助,对受益者而言,其享受的是单纯的权利,无需像社
5、会保险那样得先尽义务后享受权利,受救助者不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二)救助对象的限定性。社会救助的对象是由法律加以规定的,只有符合条件且真正陷入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才有资格享受救助。(三)救助目标的低层次性。社会救助的目标是应付灾害和克服贫困,而非改善或提高福利或生活质量,从而处于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或最基本的层次,因此,社会救助又被称作社会保障的“最低纲领”。(四)救助手段的多样性。社会救助既可采用现金救助,又可采用实物救助,既有临时应急救助,又有长期固定救助,既有官方救助,还有民间救助等等。(五)救助资金运动的单向性。社会救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资金,其受益者与资金
6、提供者是完全分离的,它是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通过政府来进行的横向调剂,并且救助金是无需偿还的。三、社会救助的意义三、社会救助的意义(一)社会救助是稳定社会的重要手段(一)社会救助是稳定社会的重要手段 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救助为低收入和无收入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解决其生活上的困难,使其法定的基本生存权利得到维护,可起到协调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的作用。(二)社会救助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二)社会救助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 社会再生产的周期性运行特征要求暂时处于失业状态的劳动者作为劳动力后备军进行正常的再生产,社会救助在劳动者处于失业状态,失去劳动收入的情况下为其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为劳动
7、力的正常再生产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三)社会救助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三)社会救助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社会救助制度是一种收入再分配制度,也是一种收入调节制度,它会影响社会需求的总量和结构,成为国家调节社会需求,进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四、社会救助目标和项目四、社会救助目标和项目 目标弱势群体的类型时间跨度项目支持防止生活水平下降贫困,辍学,财产匮乏,大额经济支出长期实物折成的现金:津贴(食品券、教育、医疗、住房);实物(食品)和服务(医疗照护)消除事件的负面影响自然灾害:洪水、旱灾、地震短期实物折成的现金:津贴(食品券、教育、医疗、住房);实物(食品)和服务(医疗照护)应付困难
8、处境残疾,重病,年老,失业,无家可归,少数族裔,单身母亲定期现金(定期、定量救济,一次性支付);实物折成的现金:津贴(食品券,教育,医疗,住房);实物(食品)和服务(医疗照护)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对象及其内容社会救助的对象及其内容 一、社会救助的对象一、社会救助的对象 按照造成贫困的原因,可以把社会救助的对象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无劳动能力无依无靠又无生活来源的公民。第二类:因天灾人祸造成一时生活陷入困境的公民。第三类:虽有劳动能力、有收入来源,但收入过少,生活水平低于国家法定最低标准的公民。现代社会救助还可以按具体的公民群体划分。这种划分,其对象是(1)儿童救助(2)老人救助(3)残疾人
9、救助(4)失业者救助(5)病人救助(6)患难者救助(7)不幸者救助新旧脆弱群体的比较类型脆弱群体传统的1.贫困的老年人,鳏寡孤独2.战争的受害者:老兵,战俘和流离失所的居民3.下层阶级4.家庭暴力下的受害妇女5.精神病人6.农村贫困人群7.单亲家庭新出现的1移民:国内或国外2难民:国内或国外3有工作的穷人,城市化过程中的失地农民4失业的年轻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工人5少数族裔6因病致贫者或因病返贫者(包括爱滋病受害者)7吸毒者8街头流浪、乞讨少年德国、瑞典、英国对外国人受益条件的限制德国瑞典英国政治避难自1993年起实施,特殊计划,受益较低1988年后实施特殊方案,受益较低不符合条件,但在紧急情
10、况下提出申请可以提供难民1997年后实施特殊计划,受益较低1988年后实施特殊计划,受益较低假如符合联合国的标准通常有资格,紧急情况下也有可能其他外国人没有严格限制,但是1997年后实施特殊计划没有限制只有在“住居的权利”或合法居住在英国没有限期的离开日期,才符合条件2003年中国社会救助人员构成项目类型和人员构成人数(万人)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在职人员 下岗人员 退休人员 失业人员 “三无”人员 其它人员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传统救济人数 1.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困难户 五保户 其它对象 2.传统救济人数 困难户 五保户 其它对象2246.8 179.3 518.4 90
11、.7 409.1100949.41160.5367.1 114.530.3 32793.4 192.7173.989.3资料来源:中国2003年最低生活保障与农村传统救济与2002年比较统计,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4。美国1959-2001年各年龄段的个人贫困率 二、社会救助的内容和形式二、社会救助的内容和形式 1.从各国的情况看,社会救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自然灾害救助、贫困救助、特殊对象救助、失业救济和扶贫。(1)自然灾害救助)自然灾害救助 自然灾害救助的含义及内容 自然灾害救助简称“救灾”,是指社会成员在遭受自然灾害袭击而失去生活保障时,由政府和社会为其提供紧急救助,使其最低生活水平
12、得到保障的社会救助工作。广义的自然灾害工作包括查灾、报灾、核灾、灾后救助等。狭义的救灾仅指对灾民的生活与生产中的困难给予救济,如基本口粮救济、衣被救济、房屋救济、现金救济、医药救济、部分生产资料救济等。自然灾害救济的特点 第一,救济的对象是在自然灾害中生活无着落、失去生活保障的社会成员。第二,自然灾害救济提供的是保障灾民最低限度生活的急需物资和资金。第三,救济一般是通过社会救济形式进行的,其形式主要包括发放救济款和救济物资。自然灾害救助的形式 自然灾害救助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四种:1)国家救助 国家救助是自然灾害社会救助的主要形式。其中,中央政府承担灾害社会救助的主体责任。2)生产自救
13、生产自救这种形式主要是灾区群众通过自力更生,发展生产,达到克服困难,增加收入,实现自我救济的目的。3)互助互救 互助互救也是自然灾害社会救助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互助互济组织,另一种是互助互济活动。互助互济组织主要是以民政部门为主兴办的救灾合作保险,以及群众自办自治的互助储金会经济组织。这是政府和群众在灾前所采取的互助互济的积极措施,以充分发掘群众中互助潜力,变被动地应付自然灾害为主动地迎击自然灾害,这是自然灾害社会救助的新形式。4)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用赈济资金为有劳动能力的救助对象开拓就业机会(主要是修建公共工程,如兴修水利、疏浚河道、修建码头、修堤筑坝、整修公园
14、、筑路、植树等),使他们通过劳动取得收入维持生活。其方式既有赈款(以现金支付工资),也有赈谷(以粮食、食品支付工资)。(2)农村贫困救助)农村贫困救助 按地域和管理体系划分,贫困救助分为农村贫困救助和城市贫困救助两种类型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贫困人口都生活在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的农村,因此,农村贫困救助是社会救助制度实施的主要内容。我国农村贫困救助包括扶持贫困户和做好“五保户”工作这两项内容。扶持贫困户是指从政策、思想、资金、物资、技术、信息、劳务、就业等方面对农村贫困户给予扶持,使其通过发展生产,增加收入,逐步摆脱贫困的工作。它是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延伸和发展。“五保户”是指中国农村中依靠集体经济
15、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的农民或农户。主要对象是农村中缺乏或丧失劳动能力、无依无靠、没有生活来源的老、弱、孤、寡、残疾人员,由乡村两级政权组织负责向其提供五个方面的保障,即保吃(包括主副食品、食油、燃料;燃料和零用钱)、保穿(保证衣服、鞋帽、被褥和生活必需品)、保烧(保证必要的燃料)、保葬和保教(保证妥善处理丧事;保证未成年孤儿受到必要的义务教育和道德教育),个别由国家给予临时或定期的救济,使“五保户”生活有切实保障。(3)城市贫困救助)城市贫困救助 我国传统的城市社会救助工作主要包括对社会孤老残幼、社会困难户和20世纪60 年代精简退职老职工以及国家规定的特殊对象的救济,其救济范围仅仅局限于无劳动能
16、力者。而那些有劳动能力者及其家庭的生活困难,则由其所在单位解决。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城市居民的贫困现象并不突出。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竞争的加剧,激烈的经济变革和社会变迁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少数居民生活水平出现相对甚至绝对下降,城镇居民的贫困问题日渐突出,成为改革和社会安定的潜在威胁。城市扶贫迫在眉睫。近年来,城市贫困人口的构成也发生了某种变化,除了原有的“三无”人员和社会困难户以外,不断有新的居民进入贫困层,主要包括失业、下岗职工、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退休较早、原工资较低从而退休金微薄的老职工和农转非或“半边户”职工等,他们构成了城市
17、新贫困群体。2.社会救助的形式社会救助的形式 部分国家的社会救助的基本类型现金救助实物救助一般性救助专项救助澳大利亚瑞典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中国资料来源:Ian Gouhg et al.Social Assistance in OECD Countries.Journe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1997 7(1)。三、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三、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 目前我国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绝对贫困人口有1500万人(2008年)。1自然灾害救助工作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虫灾、风灾、雪灾、地震等。我国把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和减轻自然灾
18、害工作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专门制定了中国减灾规则,并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据民政部门统计,我国现在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800亿元左右(2007年为2300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为6亿亩左右,粮食减收在200多亿公斤,每年因灾害而倒塌的房屋300多万间,受灾人口2亿多人,有1亿多人因受灾而缺粮。现在每年仅中央安排的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一项开支就达10多亿元,每年安排救灾粮30多亿斤,为1亿多灾民安排了口粮,转移安置灾民1000多万人,救济1500多万人。此外,我国政府提倡社会化救灾工作,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海内外社会各界增加社会救助
19、投入。企业所得税暂行条列规定: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行为的捐赠,在年度应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2孤寡病残救助工作孤寡病残救助工作 据统计,1991年孤寡病残人员共约447万人,其中,101万人在城镇,占总数的23%,316万人在农村,占77%,得到救助有348万人,占总数的78%。“五保对象”(保吃、穿、住、行、医、葬)有集中供养(敬老院)和分散供养两种形式。特殊救助对象:主要是符合政策规定的精减退职老职工以及党中央、国务院规定的特殊救助对象,这部分救助对象约76万人,占被救助人员总数的21%。3城乡贫困户救助工作城乡贫困户救助工作中国历年社会救济福利和救灾支出统计(1952-200
20、3)(亿元)中国主要年份农村社会救济费和自然灾害救济费统计(1995-2003)项 目单位1995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一.农村社会救济费二.自然灾害救济费 1.生活救济费 2.灾民抢救转移安置费 3.扶持灾民生产经费4.救灾储备三.占民政事业费支出总额比重农村社会救济费 自然灾害救济费万元 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30425 79082 87321 109063 141819 238222234755 355627 352024 410207 399927 529365170602 269072 274826 343232 339374 39835018
21、504 33489 30560 55771 46587 110125 22973 45418 3690322676 7648 9735 11203 13966 208912.9 4.0 4.0 3.8 3.6 4.1 22.7 18.2 15.0 14.4 10.2 10.6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3,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4。四、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四、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 1变单纯的生活救助为生活救助与生产扶变单纯的生活救助为生活救助与生产扶持相结合。持相结合。在保障救助对象基本生活的前提下,积极扶持他们生产自救,把生活救助与生产扶持结合起来。2大力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的社会化进程
22、。大力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的社会化进程。如救助贫困母亲的“幸福工程”3根据国家的救助方针,积极推进救灾改革。根据国家的救助方针,积极推进救灾改革。实行救灾款包干,探索救灾分级管理的路子。包干内容:以一定时期年度救灾款数的平均数,并考虑一定比例的增长,确定包干基数。包干后,由省(区)统一掌握,不再向下包干。3年为一个包干周期,轻重灾年可调剂使用。引进保险机制,试办救灾保险,常年定额补助,大灾超付借款,特大灾有限救助(简称“定补”)。(河北和湖南试点)4在在“五保五保”供养问题上推行乡镇统筹和供养问题上推行乡镇统筹和集中供养,初步建立了相应的制度。集中供养,初步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如:敬老院第三节第三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