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2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省级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设计.pptx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572739
  • 上传时间:2022-09-19
  • 格式:PPTX
  • 页数:124
  • 大小:2.98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省级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设计.pptx》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省级 气象 现代化 指标体系 设计
    资源描述:

    1、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是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替进行的过程,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全面建成小康在本质上是发展的问题,其主要内涵是提质增效、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现代化的核心是“人性的解放”和“生产力(效率)的解放”。现代化现代化 国外现代化指标体系根据指定现代化指标体系时的角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定性标准二、定量标准一、定性标准对现代化定性研究,首先是对现代化概念的理解,然后是确定一个核心的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就

    2、是定性的。早期研究现代化的学者,强调现代化的“现代性”,即把现代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理解为现代性,把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的主要特征理解为传统性。于是,某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具有现代性,就成为是否构成现代化社会的定性评价标准。一、定性标准主要模型:1.箱根模型2.现代人模型3.列维模型一、定性标准1.箱根模型:8项标准,包括经济、社会结构、文化、科学技术、人的全面发展等,但比较笼统,被扬弃 人口比较高度集中于城市,整个社会越来越以城市为中心;使用非生命能源的程度比较高,广泛的商品流通和服务设施的增加;社会成员在广大空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在经济和政治事务中的广泛参与;村社和代代相传的社会群体普遍解体,导致个人

    3、有更大的社会流动性,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具有更广泛和多种不同的范围;全面推广文化知识以及随之而来的个人对其周围环境传播的世俗的和越来越科学化的倾向;广大和深入的大众交流网络;政府、商业、工业等大规模社会机构的存在以及这些机构中日益增多的官僚组织;在一个大的民众团体控制下,各大民众团体加强统一(即国家),这些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增强(即国际关系)。一、定性标准2.现代人模型代表人物:英格尔斯(美国社会学家)代表作品:人的现代化、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主张从比较社会学角度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强调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英格尔斯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他关于人的现代性的理论:(

    4、1)个人现代性对于现代化的重要性。如果国民的的心理和精神处于传统意识之中,他就构成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人的现代性并不是现代化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赖以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一个现代社会要有效地发挥作用,它的人民必须具备某种品质、态度、价值观念、习惯和意向;此外,个人现代性还构成了现代化的目标,现代化追求经济发展,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个人现代性是社会现代化最有价值的目标。(2)个人现代性的特征。12个方面:乐于接受新事物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与变化头脑开放,尊重不同的看法注重未来与现在,守时惜时注重效率、效能,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注重计划尊重知识,追求知识相信理性及

    5、理性支配下的社会重视专门技术敢于正视传统,不惟传统是从相互了解、尊重和自重了解生产及过程(3)通过跨文化的实证研究发现,对个人现代性起较大影响和作用的因素是:教育工厂工作经验大众传播媒介大规模的科层组织农村合作社父亲的教育、家庭的环境一、定性标准3.列维模型:对“现代化社会”与“非现代化社会”的特征进行比较,总结归纳了现代化社会的八个特征 现代化社会的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教育组织的专业化程度高;由于高度专业化,各种组织是相互依存的,功能是非自足的;伦理具有普遍主义的性质,而不是由家庭和亲属关系决定的个别性;国家权力是集权而不是专制;社会关系是合理主义、普遍主义、功能有限和感情中立;具有发达的交

    6、换媒介和市场;具有高度发达的科层组织;家庭是小型化的,家庭功能比较少。二、定量标准与比较容易达成共识的定性评价相比,定量评价面对的困难就更大。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如何确定一个能够使意见一致的定量标准。主要模型:1.布莱克标准2.英格尔斯标准3.世界银行的人均收入划分标准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5.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的指标体系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共包括共包括8 8项总目标、项总目标、1818项分目标项分目标和和4848项具体指标项具体指标二、定量标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的指标体系在2000年联合国总部纽约举行的千年峰会上,世界189个国家的147位元首和首脑一致通过一份千年发展目标。指标具

    7、有如下明显的特点:牢牢锁定发展的目标在于“富民”、“国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保障穷人的基本生存”。始终体现不让“平均数掩盖贫困数”。尤其注意不为千差万别的国家划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只是给出了一系列的指标,但不提出具体的指标标准值。强调考核政府在国内外的一系列相关职责和政策。国内有代表性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和标准1.衡量中国现代化的指标和人的现代化2.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3.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4.水利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5.幸福广东指标体系6.海洋强国指标体系 5.幸福广东指标体系: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49个 5.幸福广东指标体系:由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部分组成(1)客

    8、观指标具体包含两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按就业和收入、教育和文化、医疗卫生和健康、社会保障、消费和住房、公用设施、社会安全、社会服务、权益保障、人居环境十个方面设置,下设二级指标49个客观指标评价方法包括计算水平指数、发展指数和综合指数。水平指数:主要反映各市有关工作的现状。发展指数:主要反映各市较上一年的变化情况。综合指数:反映各市的幸福建设工作的综合情况。该指数由水平指数和发展指数按照40%和60%进行加权平均后得出。5.幸福广东指标体系:(2)主观指标部分主要是反映群众对幸福广东建设实现程度的感受,具体设置一个对个人幸福程度总体评价的总指标,一级指标设置个人发展、生活质量、精神生活、社会环

    9、境、社会公平、政府服务、生态环境七个方面,下设二级指标35个。5.幸福广东指标体系:(3)指标体系的特点 一是突出以人为本,主客并重。二是注重可比可得,简约可行。三是兼顾发展差异、注重分类指导。四是突出工作导向,力求全面客观。五是群众认可度高,体现共建共享。六是注重衔接协调,动态可调。一、编制过程二、框架设计三、指标研制四、评价方法五、指标研制说明六、2014年度评估报告 编制工作从2013年6月初开始,由现代化办具体组织实施。在此之前,2008年中国局组织开展了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并制定了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报告 发展研究中心牵头于2011年开展了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收集研究了江苏、

    10、广东等气象局和水利、农业、海洋、教育等部门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和综合发展指标体系,经反复研究讨论提出了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建议 编制工作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前期设计(2013年06-09月)修改完善(2013年10-12月)最终定稿(2014年01-05月)前期设计(2013年06-09月)完成了资料收集 政策文件、领导讲话、各省指标和工作汇报,江苏等地方政府部门现代化指标、有关研究论文等 加强调研了解 分别与发展研究中心、上挂干部进行座谈 制定工作方案 建立目标、思路 导向性、前瞻性、操作性、公认性 搭建了指标架构 分类对比,提取共性和要点,初步确定了一级和二级指标 召开编制进展情况汇报会 许局长听

    11、取了汇报 多次与职能司、发展研究中心研讨 确定了各级指标,初步完成了指标计算方法的设计 先后赴辽宁、内蒙古调研和征求意见 初步确定指标权重 编写监测考核办法,完成了第一稿 包含两附件:“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修改完善(2013年10-12月)形成第二稿,并征求24个单位意见:职能司、国家级业务单位、试点省和6个非试点省,共收集56条意见 召开中国局上挂干部征求意见会 12位上挂干部 共收集48条意见 向许局长汇报了工作进展,形成第三稿 召开编制进展情况汇报会 许局长听取了汇报 各职能司提出了意见 根据意见,形成第四稿 召开试点省(市)征求意见会 6个试点省(市)共收集33条意见 征

    12、求非试点省(市)意见 Notes下发文件,征求了22个非试点省意见 根据反馈意见,修改形成第五稿 完成了指标评价表格的初步设计,以及试评的前期工作最终定稿(2014年01-05月)1月27日上午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后,现代化办立即落实讨论修改事宜,提出修改思路、明确分工和修改内容。之后向许局长作了专题汇报,许局长同意现代办所提出的修改思路2月13-20日,预报司、观测司、科技司、计财司、发展研究中心研讨。梳理了19条意见,逐条研究修改3-5月 修改指标 一级指标6项 二级指标19项 三级指标42项 制定实施办法 请各职能司会签 编写修改说明20142014年年5 5月月2020日发布省级指标体系评

    13、价办法日发布省级指标体系评价办法一、编制过程二、框架设计三、指标研制四、评价方法五、指标研制说明六、2014年度评估报告1、指导思想 一是引导全国气象部门建立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建立与气象现代化体系相适应的新型事业结构,2020年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二是有效引导和激励各地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以保障气象现代化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为目的,以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为主线,以可检测、可考核、可比较的客观量化数据为基础。三是坚持坚持现代化进程评价和水平评价相结合,指标体系与奋斗目标相衔接,与全面提升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能力的发展要求相融

    14、合2、基本原则导向性。准确把握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本质内涵,有效引导和激励各地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径,把工作重点切实引导到强化公共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提升业务和服务能力的实践上来。前瞻性。着眼于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确立的气象事业发展目标,着眼于符合气象科技和事业发展规律,着眼于适应国家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和构建公共服务新格局的发展趋势。操作性。坚持以推动工作为目的,充分考虑指标的代表性、动态性和连续性,使指标可采集、可量化、可监测、可对比,力争突出重点、简单易行。2、基本原则主观和客观评价相结合。气象是一个专业性强的行业,气象科学技术的复杂性很大程度难以被社会各方理解,但是为社会各方

    15、提供高效高质的气象服务是气象现代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公众、相关行业和政府部门对气象服务的评价是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成败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指标体系需综合利用主观和客观评价,既体现气象的专业特征和行业特征,也体现满足社会需求的价值取向,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对气象工作的指导作用。动态优化。气象现代化是气象事业发展永无止境的追求,没有一个永久固定的目标,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逐个阶段目标的递进升级。因而,可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阶段性目标任务,对现代化指标的目标值进行适时调整和修订。3、与地方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关系本指标体系内部指标,不对外公布。参考制定本地现代化指标体系,适时向社 会公布,并

    16、开展对地级市、县的现代化监 测评价。4、与年度工作目标综合考评的关系现代化指标评价和综合目标考评是相对独立且相互关联的两个体系。适当扩大数据采集范围,以便于对现代化进程作出评估。现代化评价工作与中国和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在不同时间进行,以减轻年终工作压力,淡化指标评价的考核。省级现代化指标体系年度目标综合考评地方现代化指标体系5、总体架构设计思路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6项 19项 43项防灾减灾、预报预警、装备技术、气象服务 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府化内涵保障支撑 科技、人才、财政保障-气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评价 气象现代化建设综合效益附加:生态文明气象服务贡献度、

    17、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先进性 各地具有先导意义的工作,不列入评价现代化进程综合指标评分 初期在考虑总体架构时,努力在反映现代化指导思想、架构的合理性、兼顾内容的均衡性,设计了三个不同的架构,供讨论确定。现在的架构有以下考虑:(1)一级目录结构更加凸显“三化”的工作要求,契合局党组现代化工作的总体思路(2)人事司已经设计完成人才评估办法,有高度综合的指标。而科技贡献评估也是一项高度综合的指标,因此采用高权重方式体现,不单独设立人才科技一类。由于科学管理可以量化的内容不多,故没有设计相关指标(3)设立社会评价大类,是模仿了江苏省政府现代化指标体系采用的“评判指标”人民群众对现代化的认可度,充分体现民本理

    18、念。由于在其他指标中还含有客观抽样调查的内容,如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和气象科学普及度,考虑到实施全国统一社会调查的方便性,故归为一类一、编制过程二、框架设计三、指标研制四、评价方法五、指标研制说明六、2014年度评估报告处理原则处理原则处理方法及结果处理方法及结果规模和涉规模和涉及工作及工作注重简洁可行、突出重点二级指标25条(实际19条),涉及工作60项(实际43项)全面性和全面性和完整性完整性标志性指标反映全面工作,不追求内容的完整性一些重要的常规工作不纳入指标(如探测环境保护,人工影响天气)。对于内容繁多的工作,重点评价指标性内容(如预报水平只评价短期晴雨等少量要素)。可量化和可量化和可采

    19、集可采集重点考虑是否能够准确采集和客观量化对于不能量化、采集困难、过于主观、条件不成熟的尽量不纳入。社会调查社会调查与评价与评价增加新的社会调查内容,提高评价客观性,强化社会评价重要性在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调查的基础上增加两项社会调查内容:气象现代化成果认可度和气象科学普及度,以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p 充分充分考虑和考虑和借鉴借鉴试点单位试点单位在指标编制中的在指标编制中的经验经验,各各职能司、业务职能司、业务单位、非试点地区单位、非试点地区的意见和建议等的意见和建议等处理原则处理原则处理方法及结果处理方法及结果统一评价统一评价和地区差和地区差异异全国统一评价方法,地区差异则根据指标的特性,采用不

    20、同方法消除差异1.绝对目标值和相对目标值相结合(如:预报质量评价中目标值和提升值结合);2.采用替代指标或替代内容(如灾害性天气种类各地可选,职能司报备);3.设定全国最低标准,具体评价指标各省制定报备(如台站基础设施达标);4.采用附加指标体现客观差异(在同样达标的情况下,用附加指标区分差异);5.个别指标对于少数地区意义不大,但对总体工作有意义(如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量和预报产品精细化等),可作适当处理,如采用替代指标或在直接赋与适当的模拟值。处理方法及结果处理方法及结果设立导向性指标设立导向性指标指标体系中重点考虑的具有导向意义的指标内容一是一是提出考核突发灾害天气(强对流)预警提前量

    21、。临近客观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警,是现代天气业务的重要方面,是目前需要重点推进的工作;二是二是对精细化预报的时空密度和客观评估提出了具体要求;三是三是提出各省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例的客观指标;四是四是提出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需要考察双向信息共享问题;五是五是明确提出气象数据质量和落实质量控制的工作要求;六是六是对观测、通信、信息系统等装备运行保障提出整体要求;七是七是提出气象科技支撑度、人才资源评估包含的相关内容;八是八是提出气象现代化成果认可度指标,建立气象现代化成果应该让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气象职工认可的理念,引导现代化工作的推进中重视构建和谐单位,建立良好部门形象;九是九是提出附

    22、加指标概念,具备先导性工作评价、客观水平区分、指标后备补充的功能;十是十是明确气象标准化工作是完善气象社会管理和内部科学管理的主要抓手。一、编制过程二、框架设计三、指标研制四、评价方法五、指标研制说明六、2014年度评估报告 本指标体系采用综合加权评分的评价方法,同时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1、综合运用各种指标类型比值指标 工作难度大的或重要性相对较弱0/1指标 特别重要的内容 一票否决权区间指标 工作有明确的要求,工作难度较大赋值指标 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可以再实践中作适当调整既有指标 相关职能部门提出实施,按照要求采用不同的指标达标形式1、一般指标计算方法 根据各指标特性和工作要求,按不同方

    23、式进行指标计算 (1)比值指标:正指标:标准值=实际值/目标值 逆指标:标准值=目标值/实际值 当标准值大于1时,值按1计算 省级指标体系中,大部分指标采用的是比值指标如: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配置到位率B2。计算公式:1、一般指标计算方法 (2)0/1指标:正指标:实际值目标值,标准值=1,否则为0 逆指标:实际值目标值,标准值=1,否则为0如:气象数据传输速率(I)数据在限定时间内到达,则 I=1;否则 I=0此方法慎用,易导致差距放大。1、一般指标计算方法 (3)区间指标 正指标:标准值=(实际值-下限值)/(目标值-下限值)。其中,目标值下限值,标准值1时,按1计算,标准值0时,按0计

    24、算。逆指标:标准值=(上限值-实际值)/(上限值-目标值)-原来分子分母颠倒了 其中,目标值上限值,标准值1时,按1计算,标准值0时,按0计算 合理使用区间指标区间指标是吸取广东的经验,为部分指标设定得分上下限,再设置变率的一种方式如: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D1:当准确率比2010-2012年平均值提高3分时,D1=1;当准备率提高小于3分时,则按区间指标计算,具体为:(1)当实际值目标值(88)时,D1=1(2)当实际值目标值(88)时,D1=(实际值-下限值)/(目标值-下限值)公式目标值88,下限值为78,即分母为10,整个D1比分母为100放大了10倍。当实际值小于78时,D1为0。1

    25、、一般指标计算方法 (4)赋值指标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在0到1之间,赋予分值如:政府财政保障度(P)包括P1、P2、P3三个三级指标,当全省气象事业经费全额纳入各级地方财政综合预算,本指标视为全部达标。1、一般指标计算方法 (5)既有指标相关职能司使用的既有指标及指标的标准化值如:人才资源保障度(N)采用中国气象局人事司“气象人才评估指标体系”评价办法人才总体素质程度(人才总体素质程度(60分)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水平(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水平(40分)分)本科以上比例大气和相关专业比例高级职称比例正研与副研比例省级预报人员比例县局中级以上人员比例正研人数国家级人才工程/双百计划创新能力A省级单

    26、位博士地方人才工程15分15分105分8分7分15分10分8分5分2分2、综合评分达标值和指标目标值依据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方法计算综合得分,从而得到总体情况判断。计算公式为:单项指标得分=标准值权重;综合指标得分=各单项指标得分之和同时满足综合指标评分达到90分以上,单项指标(一级or二级、三级?)达到80分以上,即为达标如当年遭受大流域洪水灾害,经济损失严重,二级指标“气象服务经济效益”0分,但综合指标90多分(美国飓风卡特里娜、桑迪)一、编制过程二、框架设计三、指标研制四、评价方法五、指标研制说明六、2014年度评估报告(一)防灾减灾(二)预报预警(三)装备技术(四)气象服务(五)支撑保障

    27、(六)社会评价(七)附加指标省级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评价实施办法(2014,35号文件)省级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主要由6项一级指标、19项二级指标、43项三级指标组成,涵盖气象工作的主要方面,指标权重总分为100分。一级指标包括u 防灾减灾(权重13分)u 预报预警(权重20分)u 装备技术(权重20分)u 气象服务(权重12分)u 保障支撑(权重25分)u 社会评价(权重10分)132020122510一级指标一级指标防灾减灾预报预警装备技术气象服务保障支撑社会评价指标的解释说明指标的解释说明 参考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监测指标、幸福广东指标体系等的描述方法,为提高指标科学性和可信度,清楚说明每

    28、个三级指标定义、计算方式、现状和目标值(目标值的依据)、数据来源等 该大类有三条指标,设计思路是通过工作机制,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水平气象应急联动机制部门联动基层气象防灾组织健全度社会参与气象依法行政水平政府主导1、气象应急联动机制完善度 包含三项三级指标: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完备率,气象应急联动部门衔接率,两部门信息双向共享率(1)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完备率用于评价省市县三级气象预案编制完成情况。(2)部门联动开展情况主要考核省级气象部门。联动部门指应急预案列举的相关部门中需要协同开展工作的部门,实现联动部门衔接是指具有双方联合制定的合作文本或书面工作规程。(3)气象应急联动部门信息双向共享指在应急工

    29、作中需要互换信息的部门间建立了稳定可靠的共享机制和手段。对于相关联动部门和信息共享部门的确定有一定的主观性,也不容易核查,本指标作为一般性要求提出。问题:针对省级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评价实施办法,共计收到意见148条。其中职能司10条(预报司7条,观测司2条,计财司1条),省级136条,公服2条1、气象应急联动机制完善度(2)气象应急联动部门衔接率:建议具体化工作规程或以实质性的工作互动为标准。(3)联动部门信息双向共享率:建议将应共享的部门基数进行明确或调整。2、基层防灾组织健全度 包含三项三级指标: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构健全率,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配置到位率,村(社区)气象信息员配置到

    30、位率第一项指标强调工作机构的健全,二、三项指标强调防灾队伍的完善气象防灾乡镇(街道)协调部门指在乡镇(街道)政府部门中成立的气象灾害防御机构,或负有气象灾害防御管理职能的部门。问题:2、基层防灾组织健全度 (1)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构健全率:建议增加一个“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完善度”,考虑是否增加“设有县级气象主管机构”的定语3、气象依法行政水平 包含两项指标:气象法规健全和落实程度,气象标准化体系成熟度(1)气象法规健全和落实程度:包括3项内容,其中气象法规体系完备率主要用于评价省级气象部门法规建设中的工作;而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分省市县三级分权重评价,考核地方政府是否制定印发气象灾害防御

    31、规划;气象行政许可和服务按时办结率工作分市县两级进行评价,各有所侧重;(2)气象标准化体系成熟度作为独立指标列出,这是气象事业发展中一项重要的保障性、前瞻性指标。气象标准化建设既是有效开展社会管理的要求,也是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方面,是引导各地重视标准化、普及标准化工作的指标依据了近10年来气象标准化的进展以及到2020年的发展趋势确定问题:3、气象依法行政水平(1)气象法规健全和落实程度:上海没有人影任务,建议分母改为5.(2)气象标准化体系成熟度:建议调低编制标准的比率而增加应用的比率,增加编制地方标准的比率而调低编制国家标准的比率;建议对现行有效的260个气象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数量进行本地

    32、化的定义。标准基数期望值与标准数量基数每年应有变化(2014年为28和260)预报预警大类包含3条二级指标,基本能够代表各省预报业务的总体水平预报业务气象预报准确率气象灾害预报水平灾害性天气预警能力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成果预报产品精细化评价各地基本预报业务的水平,选择了与经济社会活动关系密切、民众最为关注的4个子项作评估,分别是:24小时城镇晴雨预报准确率、24小时气温预报准确率、月降水预测准确率和月平均气温预测准确率社会经济社会活动关系密切的、民众最为关注消除地域差异消除每年质量的波动预报司修订了月、季气候预测质量检验业务规定全国统一的评分目标值或提高值近三年平均值具体方法按现代办的要求执行。5

    33、、灾害天气预报预报能力包含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提升度,暴雨预报准确率、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准确率四项 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是一条新的指标,对于推进临近天气预报、开展突发天气预警有重大意义。但是在操作中有一定难度包括:短时暴雨、雷雨大风、冰雹和强雷电发布方式:一是发出预警信号,二是发出预警提示或临近预报。根据各地制定的短时大风、暴雨、雷电等预警信号进行评定。按照预报司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质量检验办法(试行)计算。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提升度指标通过计算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准确率,评估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的提高程度。为消除地域差异,各省选择本地最重要的3-4种灾害性天气,评价其预警

    34、信号发布质量的提升度在过程性预警信号(暴雨、暴雪)类别中选择1种,在持续型预警信号(大风、沙尘暴、大雾、霾)类别中选择2-3种,对于台风,可选择暴雨、大风两项作为评价对象;预警信号的评定以县域和城市(较大市可分区)为单位,不宜在较大范围内评定。-暴雨预警准确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质量检验办法(试行)-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准确率:评分依据关于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气减函201334号)。问题:5、灾害天气预报预报能力(1)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建议明确强对流天气种类,目标值改为提前20分钟或提高3%,建议增加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的权重。建议在文中修改

    35、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的说明。需进一步细化完善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质量评定方法,否则此项指标较难实施。(2)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提升度:建议降低提升度的标准,明确对台风预警的评价办法。建议在文中修改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提升度的说明。(3)暴雨预报准确率:建议明确该准确率的计算方法。(4)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准确率:由于不好检验,建议删除。不要提出对GIS地图比例的要求。6、预报产品精细化指标反映预报产品系列的精细化水平,是导向性的业务指标对于地广人稀的省份,精细化指标主要考核城市、人口密集区和重点区域,不对整个区域做出要求。时效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客观检验现代天气业务精细化、客观化、定量化和客观检验

    36、问题:6、预报产品精细化(1/2)预报产品时空分辨率:建议根据精细化格点预报实施计划进行修改。(3)预报产品客观检验实现率:建议提供详细的检验内容和计算说明。(三)装备技术该大类由气象观测能力、数据质量和传输速率三条指标 观测能力先进性 数据质量完善性 传输速率管理水平7、综合气象观测能力 包括观测站网完善度和观测装备业务可用性站网完善度指标通过对区域地面站网布设适宜度和观测自动化程度的统计,间接评估气象观测站网建成率和完善程度。气象观测体系的规划、建设、改进是全国一盘棋的工作,各地考核的抓手不多。专业气象观测、垂直气象观测等系统建设进度过于复杂、被考核的单位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余地不大,故给

    37、予了剔除。观测装备业务可用性,通过统计国家级自动气象站、区域自动气象站、天气雷达、探空系统的业务可用性来评价气象观测装备运维保障水平。按照观测司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仪器装备运行状况通报办法进行统计计算。问题:7、综合气象观测能力 (1)观测站网完善度:建议取消g2自动化率的统计。建议结合各地特点明确地面气象观测要素总数 (2)观测装备业务可用性:天津无探空业务,建议只考评3项。8、观测数据质量达标率 对提高观测数据质量起到导向作用。指标通过计算观测数据可用率(自动站)和对观测数据实施质量控制的比例,评价观测数据的质量自动站数据可用率目前仅考核所有的国家级自动站,将来应该扩展到重要的区域站;全部观测

    38、数据种类是44,对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是目前十分紧迫的工作,目标是要对所有的观测资料开展质量控制。问题:8、观测数据质量达标率(1)气象观测数据可用率:建议将原有的依据标准修改为“自动站观测数据质量评定标准按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仪器装备运行状况通报办法(气测函2011141号)”。建议将可用率指标由99%降为98%。应明确数据量的单位,有的省填几亿,有的省填几千。(2)观测数据质量控制覆盖率:建议考虑实际观测数据种类,对原有的44进行修改。开展质量控制如何定义?制定开展质量控制的评判标准。9、气象数据传输速率 是各地省市县气象通信网络性能的综合反映,通过测算地面气象站和雷达数据省内、省际传输速率,

    39、综合评价数据处理和气象通信传输能力。包含国家地面气象站数据到达省内预报员桌面的时间、区域地面气象站和雷达数据到达省内预报员桌面的时间、区域地面气象站和雷达数据到达省际预报员桌面的时间等3个子项问题:9、气象数据传输速率(1)国家地面气象站数据省内到达时间:建议明确开始节点,并调低指标;国家级自动站数据需要进行人工处理(手动输入人工观测数据;人工质量控制)。(2)区域地面气象站和雷达数据到达省内预报员桌面的时间:建议分开考核。去掉雷达体扫的时间6分钟。(3)区域地面气象站和雷达数据到达省际预报员桌面的时间:省际到达时间考核意义不大。建议不考核,实现观测数据省际快速传递,除各省级气象部门作出努力外

    40、,需由国家级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在规划、管理、协调、实施中发挥作用。目前相关观测数据到达预报员桌面的时间的测试需要各地自己开展,指标数据采集不太客观,需要有国家级业务单位和管理部门统一实施评估 广义的气象服务包含了“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前者注重服务能力的评估,后者偏重履行社会管理职能 气象信息社会覆盖面 专业气象服务成熟度 气象灾害经济损失占GDP比例的下降率10、气象信息覆盖面 从气象信息公共媒体覆盖面和气象预警社会单元覆盖率两个方面,评价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和传播能力吸收了江苏、浙江指标,在发挥预警和服务中,人群应该充分覆盖,效益才会更加明显。到村和社区层面的信息发布部分气象部门可以有所作

    41、为。但是对于更小单元的覆盖,有待各地开展创新工作,暂时不作为评价内容。强调“气象信息”社会覆盖面,一是气象预警信息,二是气象服务信息。两种信息用途和传播要求不尽相同,所以针对广电媒体、电信媒体、公共电子媒体提出不一样的要求;特别提出公共电子媒体覆盖面的内容,是要求各地充分利用社会电子媒体的传播功能,也是落实气象服务社会化的重要举措。社会单元主要指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等最基层行政管理和自治单元问题:10、气象信息覆盖面 (2)气象预警信息广电媒体覆盖面:建议改为数字化电视覆盖面,并调低指标。(3)气象预警信息社会机构覆盖率:拥有公共传播媒体的社会机构总数定义不明确,造成填报的随意性太大。建议明确

    42、拥有公共传播媒体的社会机构的总数和具体部门,建议企事业单位不列入。11、专业气象服务能力 该指标用于评价气象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政府和社会各界服务需求,开展的针对不同行业的有针对性的专业气象服务的水平和能力该指标来源于上海,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服务团队和业务系统要求,在提出扩展服务广度的基础上,强化服务的深度;作为全国统一的指标,部分省市提出应该在服务行业确定上有统一要求,因此在指标中确定了农业、交通、水利或环境作为基本要求;鉴于行业有大有小,因此指标只要求与该行业的相关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建立服务关系即为满足;指标只评价省级业务部门开展的专业服务情况,具有全局性的地市气象部门专业服务亦可纳入其中;

    43、12、气象服务经济效益 具体指标为气象灾害GDP影响率。通过计算各省当年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全省GDP之比值,评价气象灾害相对损失的下降趋势,间接反映气象服务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的效益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灾害年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方法简单,资料来源权威,获取方便,是一个比较客观的指标;使用2005-2011年的资料进行计算,采用三年滑动平均方式对比各省的情况发现:1)全国气象灾害直接损失占GDP比例为大约1.3%;2)近4年来全国比值平均下降9%;3)近4年来69%的省市呈现下降趋势,其他为不稳定或上升;4)直辖市和发达地区大多低于1%。该指标可用,并确定了目标值为:1%以下或下降10%

    44、。问题:12、气象服务经济效益 气象灾害GDP影响率:指标的偶然性大,建议进行修改。建议降低权重。本部分包含四条指标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科技保障支撑能力财政保障支撑能力人才保障支撑能力基层气象部门协调发展水平台站基础设施达标率13、气象科技支撑度 指标通过气象科技成果应用水平、气象科技研发能力和气象科技投入共3个子项,评价气象科技的贡献程度气象科技成果应用水平主要指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比例。登记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项目;以应用为目的开发形成的系统、平台、设备、软件、流程等成果,通过了验收认定并实现业务应用的项目。限定研发经费就是为了排除将小型开发和改进作为科技应用成果,提高其门槛。科技研

    45、发能力与人员构成及科技产出综合评分构成综合和指数,科技产出综合评分有一个评估体系;科技人员、科技产出综合评分、人均科研经费占人均事业费的比例等每年都有动态变化,因此需要做三年平均处理;全省气象部门事业经费投入指年内决算的实际事业费投入,包括中央、地方和科技服务补充事业费不足的部分,在职人员包括编内编外人员总数。问题:13、气象科技支撑度(1)气象科技成果应用水平:1.5倍是如何来的?建议调低研发经费的5万元限额。(2)气象科技研发能力:建议专利、软件著作权所占比率降低;对科技奖励的计算进行细化;建议去掉“高级职称科技人员“因子;建议明确科技项目成果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建议取消技术报告、科技规划计

    46、划项。(3)气象科技投入水平:科研投入经费与业务经费存在交叉,很难与其他经费界定,建议调整指标算法,并调整计算周期。14、人才资源保障度评价各省气象部门人才总体素质程度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情况,评价气象队伍对现代化工作的支撑和保障程度由人事司在前期一项研究报告“全国气象人才工作评估报告”提供指标采集11项数据,采用择优赋分法和极限择优综合法处理原始数据,统一做出全国各省人才工作的综合评价,形成人才总体素质程度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两个子项。问题:14、人才资源保障度人才资源保障度:建议将绝对值改为相对值。建议不要三级指标,直接给出二级指标,目标值为90.15、基础设施完备度 指标反映各省

    47、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评价基层气象事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指标依据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基层气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气发201416号)各省(市、区)应该根据中国气象局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结合本级实际,制定完善相关实施细则和统计指标。充分考虑了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问题:15、基础设施完备度 基础设施完备度:16号文已经被暂停使用。建议明确统计和评价标准。16、政府财政保障度 通过统计各级公共财政对气象事业运行和现代化项目的资金保障程度,评价公共财政对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水平体现气象服务在地方党委政府得到的支持力度,间接反映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体现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48、。指标可以随着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加以改进;政府财政保障重点考虑纳入财政预算和补充预算,或不须年度申请,稳定增长的定项补助,为了消除年度差异,采用三年平均值计算;如果事业经费全额纳入各级地方财政综合预算,视为全部达标指标设计中考虑了地域和经济差异。地方中央财政支撑匹配度地方现代化项目经费到位率政府财政支撑满足度问题:16、政府财政保障度(1)地方中央财政支撑匹配度:与国家正在进行的财税改革方向不一致,建议分别制定中央、地方资金支撑保障率。建议调整计算周期;建议降低指标。(2)政府财政支撑满足度:建议调整计算周期;建议取消。(3)地方现代化项目经费到位率:现代化项目不好界定,建议删除或明确定义;建议

    49、调整计算周期。写的是赋值指标,实际是比值指标。本部分包含三个指标,全部采用第三方社会问卷调查进行,以体现客观与公正。已经建议中国局将社会调查统一进行,开展常规年度评估工作 气象高影响行业、以及气象部门职工及国内气象同行对气象现代化成果认可,推进现代化工作应该为行业带来荣誉感,为单位带来美誉度。气象高影响行业认可度、气象部门职工认可度调查结果由中国气象局统一组织,由专业调查机构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取。气象部门同行认可度由各省市区气象局领导或代表在0.51.0之间给出认可度评分。此项工作今年需开展,2014年统一赋予3分(满分6分)。问题:17.气象现代化认成果可度气象现代化认成果可度:建议对部门职

    50、工和同行认可度进行调整。省局领导是否对其他所有省现代化对了解。为何外部门对我们认可度目标值高达85分,而气象职工和部门同行认可度才70分。评估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满意程度,综合评价各地气象服务水平和社会效益。调查根据气象行业标准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规定的满意度等级划分和计算方法,由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气象局合作完成。从年度全国公众气象服务评价分析报告,选取各省(区、市)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总体满意度值作为统计数据。问题:18.气象服务满意度:气象服务满意度:建议不是以85为标准,而是以上年度评价分值为基准;经济发达地区公众要求高,满意度低。通过对城乡居民开展抽样调查,掌握公众对气象科学知识和气象防灾知识的了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省级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设计.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57273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