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之邏輯的性格與存有論的性格 (下)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知性之邏輯的性格與存有論的性格 (下)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知性之邏輯的性格與存有論的性格 下课件 知性 性格 存有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牟宗三牟宗三 主講主講林清臣林清臣 記錄記錄什麼是描述狀態?依傳統的講法,吃砒霜死是因砒霜有秘密的力量,可致人於死,但休謨認為根本無此秘密的力量,我們對此秘密之力量並無印象(no impression),因而也無知覺(no perception),故秘密之力量是假的,是虛妄的概念。能產生某結果之力量沒有了,找不到了,於是原因變成一種態,死也是一種狀態。吃砒霜為一件事,結果產生與我們腸胃不諧調相衝突的狀態,於是胃腸破壞而死,死豈不是一種描述詞嗎?此描述詞不是指物詞,指物詞依羅素為個體名,稱之謂完整符(complete symbol),描述詞則無獨立性而 可以拆掉,稱為不完整符(incomplet
2、e symbol)。生死這一類的概念都是這樣的。休謨乃由經驗主義的立場把因果關係破壞而成了懷疑論,虛無主義。可是若無因果關係,經驗知識(科學知識)就變成毫無根據了。康德說的那一套乃為了說明經驗知識之可能性,而救住並保住了科學知識。以邏輯分析的立場,因果生死是描述詞,是不完整符,結果可以拆掉。但休謨說這些乃由主觀之想像、聯想、習慣加上去的,由主觀的想像聯想加上去的一轉不就是康德的先驗綜合嗎?而這個加上去的綜合既非由經驗而來的,故為先驗的綜合(apriori synthesis),蓋因果關係不但不能從經驗找到根據,得到証明,反而被消解被瓦解,休謨以心理學的主觀聯想來解釋因果關係的來源,而康德則以知
3、性的先驗綜合為其根源。依康德,因果常體等這些存有論的概念所代表的綜合都是先驗的(apriori),都是我們的知性活動所加上去的,這個想法很有意義。這樣康德的這一套思想不是與休謨一樣了嗎?其實不一樣,休謨是發端,純為主觀的講法,視因果法則完全為主觀之虛構(subjective fiction),那才是完全的主觀主義,而以因果間之必然性只是主觀的必然性,沒有客觀的必然性,沒有理性上的根據。康德言先驗的綜合,似乎與休謨差不多,故康德很重視休謨,雖然康德不贊成他由習慣聯想而來的經驗的說明,但是他思想的方向是由休謨轉過來的,而康德要從知性的概念上証明因果之聯繫有客觀的必然性,這樣的必然性是客觀的必然性,
4、這就不是休謨的心理主義對因果關係的看法。休謨與康德的思想之主要脈絡是如此,輕重差異之處要弄清楚。這樣在發現存有論概念之過程中,一方面為邏輯字,一方面是存有論的概念,這兩套可互相平行,但不能同一化(identify),故康德也只以邏輯命題為線索,再依知識論的超越原則而引到範疇。因範疇之出生地是知性本身,故這種概念有綜合性,也有客觀必然性,因這種概念為純粹性的,先驗性的。十二範疇,量方面有單一性、眾多性、總體性;質方面有實在性、虛無性、限制性;關係方面有本體屬性、因果、交互;程態方面有可能不可能、存在不存在、偶然與必然。此四類的概念是涉及存在的,對存在有所決定。當使用每一個純粹概念去決定現象時,現
5、象就有此概念所決定成的定相,當以純粹概念,存有論的概念,去決定杯子的時候,由杯子來說,杯子就有由這個概念決定出來的定相。這是落在杯子上來說。此定相如何來的呢?此乃由存有論的概念來對杯子所成之決定,以存有論之概念去決定它,它才有這個定相。我們分析地說,生死等乃是一種描述狀態,我們把其總起來謂某某為原因,某某為結果。但若從知性底超越活動而言,事物之原因相乃根據原因這個概念而決定的現象方面的定相,所以康德最喜歡用決定(determination)這個字。決定即以存有論概念去決定之,以那一個概念去決定,現象就有那一方面之定相,所以康德之determination若苛落實於現象上說,可譯為定相。在此,佛
6、教言相,遍計所執相。唯識宗言三性,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遍計所執性乃就執相講,八識中任何一識皆有執著性。遍計所執性,遍是周遍,計是計度衡量的意思,此乃特就第六識說,第六識才有遍就一切現象加以計度衡量而執著之特性。識有此執著性,它所執著成的就是相,所以由主體方面言,說識之執性,由所執方面言,說所執相。佛教言相無自性性,定相是一種執著,依康德乃由存有論之概念決定而決定成的,若存有論的概念拉掉了,此即佛教所言之相無自性性,相之特性即無自性,意即它是沒有自性的,純是虛妄。若有自性,就不能去掉了。這是佛教的詞語,這與康德所說的定相,由先驗概念而成的定相,只適用於物自身,意思是相通的,可是兩者所
7、引起的心理反應大不相同,其實是一樣的,換換詞語罷了。由遍計執言相無自性性,就依他起性說生無自性性。依他起就是言一切東西佞依因待緣而生,依靠旁的東西而生起,那生起之生無自性,故依他起乃單就生而言,也可說單就因果而言。如前所說,生是一種狀態之描述,說實了,是不可理解的,故中觀論云:諸法不自生,亦不自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此即為生無自性性。生滅都是一種執著。因此,生滅、常斷、一異、來去、都可以說是無自性的相。這是定相是怎樣來的呢?根據康德來了解,是通過存有論概念或範疇之決定而成的,在佛教則是屬於不相應行法的。不但是生滅常斷等,即現象之性、相、體、力、作、因、緣、果、報、等也是些定相,凡此俱在
8、康德所說的範疇與時間空間之範圍內。在佛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康德,康德的說法太生硬,佛教較有黏合性。因、果、生、死都是描述詞,都是羅素所謂之不完整符(incomplete symbol),可以拆掉,但康德並不言可以拆掉,他並無此思想,但他說這些概念只能應用到現象上去,不能應用到現象以外的noumena如物自身。因為凡我們只對現象有知識,對於物自身無知識。康德是要說明科學知識所以可能之根據的。他以為科學知識是一定的,他不像儒釋道三教那樣,視科學知識為可進退的,可以讓它有,也可以讓它無。如果需要它,它就有,不需要它,它就沒有,此是東方人的思想,康德則不能說它可以沒有。人類的知識是定然如此的,那些存有論
9、的概念在那方面可以應用,在那方面不能應用。可以應用處就有知識,不能應用處就無知識。有知識處就有現象;沒有現象就是沒有科學知識。在西方人看,科學知識是一定的,不能說它可以進退。但中國人不這樣看,就是西方人也不完全這樣看,如第十七世紀的來布尼茲就視科學知識為 confused perception,這個名詞也很令現代人吃驚。依東方思想如佛教,在什麼情形下可以把它拆掉呢?曰:在般若智觀照之下,即可把它拆掉。即是說,般若智一呈現它就沒有了,即在實相般若呈現之下就沒有了。實相般若智照諸法實相,實相一相所謂無相即是如相,在這個境界,範疇沒有了,遍計所執的那些定相也沒有了。可是因為康德思想中無般若智一觀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