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派”与先锋小说解析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现代派”与先锋小说解析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派 先锋 小说 解析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一、关于先锋小说 “先锋”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作战或行军时的先头部队,旧时也指率领先头部队的将官,现在多用于比喻:队/开路/打。”这个解释也完全适用于我们现在在文学中所说的“先锋”,其核心要素是“创新”和“超前”。“先锋”的性质和特点,主要有四点,即 反叛性、先导性、流动性、悲剧性 1、关于“先锋小说”的概念。“先锋小说”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先锋小说”是指具有先锋精神的小说创作,即“先锋文学”中的小说创作。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旧有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
2、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里的探索,即“白洋淀诗派”的诗歌和赵振开(北岛)的小说波动等。在这之后,具有先锋精神的创作还有以北岛、舒婷为代表的朦胧诗,以王蒙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和以宗璞、刘索拉为代表的荒诞小说,以及以高行健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戏剧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了一个借鉴、模仿、学习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就其规模和影响而言,远远超出了文学、艺术的范畴,可以说是一次席卷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思潮。”因此,广义的“先锋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常常是同义词。狭义的“先锋小说”则专指在8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形式探索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创作潮流。其主要作家有最初的马原、莫言、残雪、苏童
3、、洪峰,和稍后出现的格非、孙甘露、余华、叶兆言、扎西达娃、北村、吕新,也可以包括再晚一些出现的更年轻的邱华栋、朱文、韩东、东西、刁斗、何顿等被称作“晚生代”的作家。但“晚生代”与“先锋小说”的关系,有些类似于“新生代”与“朦胧诗”的关系,其反叛的先锋精神又促使他们的许多创作特征偏离于“先锋小说”,是否应归于“先锋小说”还有待于对具体创作发展情况的观察。我们在此所说的“先锋小说”,特指狭义的“先锋小说”,且不包括“晚生代”作家。2、关于“先锋小说”的创作。“先锋小说”重视“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小说叙述方法的意义和变化,带有很强的实验性,因此,又称“实验小说”。“先锋小说”的创作大致分
4、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马原、莫言、残雪的创作为代表,并同时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三个层面上进行:马原马原是叙事革命的代表,著名的“元叙事”手法和“马原的叙事圈套”是其标志;莫言莫言是语言实验的先锋,以个人化的感觉方式有意地对现代汉语进行了“扭曲”,“我爷爷”、“我奶奶”成了打有莫言印记的专利产品;残雪残雪则是率先在生存探索方面有所突破的前驱,“人间地狱”般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是她个性化的独特创造。第二阶段以格非、孙甘露、余华的创作为代表,他们也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三个层面上同时展开,并都有新的突破,甚至把这种艺术探索的力度推到了极致:格非格非在马原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
5、“叙事迷宫”;孙甘露孙甘露则在莫言的基础上把小说语言变成了“梦与诗”的结晶体;余华余华则在残雪的基础上大开杀戒,充分展示了人性中原有的暴力和血腥。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现先锋派的形式主义表意策略,其直接的现实前提是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弱化;其直接的美学前提是八十年代以来一直存在的创新压力;其直接的艺术经验前提是现代小说和寻根小说。二、马原与先锋小说 在马原出现之前,中国当代文坛上的现代主义文学已蔚然成风。但是,王蒙等中年作家创作的意识流小说由于只是“方法上的借鉴”而被看作是“伪现代派”,宗璞、刘索拉等作家创作的“荒诞小说”也被称作“观念上的现代主义”。只有马原的创作由于从小说的观念到小说的形式都进行了
6、全面的实验,才带动了先锋小说的出现。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马原第一个把小说的叙事因素置于比情节更重要的地位。他广泛采用“元叙事”的手法,这使他不仅致力于瓦解经典现实主义的“似真幻觉”,更创造了一种对现实的新的理解。马原发表于1984年的拉萨河的女神,是大陆当代第一部将叙述置于重要地位的小说。他的小说所显示的“叙述圈套”成为文学创新者的热门话题。后来的先锋小说家的创作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一路线发展的。元小说(metafiction):“元小说是有关小说的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英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第230页,作家出版社,1998年)冈底斯的诱惑 边地故事(西藏):1、陆高、
7、姚亮看天葬;2、猎人穷布和熊;3、顿珠和顿月。十五 故事到这里已经讲得差不多了,但是显然会有读者提出一些技术以及技巧方面的问题。我们来设想一下。a.关于结构。这似乎是三个单独成立的故事,其中很少内在联系。这是个纯粹技术性问题,我们下面设法解决一下。b.关于线索。顿月截止第一部分,后来就莫名其妙地断线,没戏了,他到底为什么没给尼姆写信?为什么没有出现在后面的情节当中?又一个技术问题,一并解决吧。C.遗留问题。设想一下:顿月回来了,兄弟之间,顿月与嫂子尼姆之间将可能发生什么?三个人物的动机如何解释?第三个问题涉及技术和技巧两个方面。好了。先看c。首先顿月不会回来(也不可能回来,排除了顿月回来的可能
8、性,问题就简单了),因为他入伍不久就因公牺牲了。他的班长为了安抚死者母亲,自愿顶替了这个儿子角色;近十年来他这个冒名儿子给母亲寄了近两千元钱。然后 还用然后么,我亲爱的读者?冈底斯的诱惑虚构:西藏玛曲麻风病村的故事 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比如这一次我为了杜撰这个故事,把脑袋掖在腰里钻了七天玛曲村。做一点补充说明,这是个关于麻风病人的故事,玛曲村是国家指定的病区,麻风村。毫无疑问,我只是要借助这个住满病人的小村庄做背景。我需要使用这七天时间里得到的观察结果,然后我再去编排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我敢断言,许多苦于找不到突破性题材的作家(包括那些想当作家的人)肯定会因此羡慕我的好运气。这篇
9、小说的读者中间有这样的人吗?请来信告诉我。我就叫马原,真名。我用过笔名,这篇东西不用。虚构 重视“叙述”,关心故事的“形式”,是先锋小说的重要特征。马原的“元叙事”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让作家本人直接在作品中出现并以此来揭露小说虚构性的手法,“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是他这一手法的具体体现。这一手法的出现,对小说界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力,但是,马原的中途转向和先锋小说创作中出现的越来越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已经暗含着先锋小说的发展危机。因此可以说:“成也马原,败也马原”。三、三、余华与先锋小说 1、余华的生平简历 生于1960年4月3日,祖籍山东高唐,但余华本人与山东一点关系都没有,是一个典型的浙江人
10、。生于浙江杭州,是家中次子,在浙江海盐的医院环境中长大,父亲是海盐县的一名外科医生。1973年小学毕业。1977年高中毕业后在一家镇上的卫生院当牙科医生,后下决心以写作改变自己的职业。经过5年的努力,1983年(23岁)终于得以进入海盐县文化馆;1984年在北京文学当年第1期上发表处女作星星,后就读于由北京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研究生班。在此期间,因在北京文学1987年第1期上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而引起人们注意,并很快发表出一系列先锋实验性小说而成为当代最有影响的小说家。1989年调入浙江嘉兴市文联工作。2、创作简况 余华是同时代作家中影响较大的作家之一,也是被研究得最为充分的作家之
11、一,同时还是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真正变化的少数几个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创作以1991年底第一部长篇小说呼喊与细雨发表为界,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中短篇小说为主,在小说的结构、语言和叙述方式等方面都带有很强的实验性,以人的罪恶、暴力和死亡作为主要描写对象,用极其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处处透着怪异奇特的气息,又有非凡的想象力,客观的叙述语言和跌宕恐怖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人的生存的异化状况有着特殊的敏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被看作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十八岁出门远行 北京文学1987年第1期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北京文学1987年第5期 四月三日事件(中篇)收获
12、1987年第5期 一九八六年(中篇)收获1987年第6期 现实一种(中篇)北京文学1988年第1期 河边的错误(中篇)钟山1988年第1期 世事如烟(中篇)收获1988年第5期 死亡叙述 上海文学1988年第11期 难逃劫数(中篇)收获1988年第6期 古典爱情(中篇)北京文学1988年第12期 往事与刑罚 北京文学1989年第2期 鲜血梅花 人民文学1989年第3期 爱情故事 作家1989年第7期 此文献给少女杨柳(中篇)钟山1989年第4期 两个人的历史 河北文学1989年第10期 偶然事件(中篇)长城1990年第1期 夏季台风(中篇)钟山1991年第4期 在这个时期,也可以以1988年为
13、界,再分为两个阶段。他自己说:“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现实一种时期的作品,其结构大体上是对事实框架的模仿,情节段落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递进、连接的关系,那时期作品体现我有关世界结构的一上重要标志,便是对常理的破坏。”“当我写作世事如烟时,其结构已经放弃了对事实框架的模仿。表面上看为了表现更多的事实,使其世界能够尽可能呈现纷繁的状态,我采用了并置、错位的结构方式。但实质上,我有关世界结构的思考已经确立。”后期主要以中长篇以主,虽然“死亡”仍然是一大主题,人的生存状态仍然是主要的表现内容,极端化的处理方式仍然不时出现,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很大变化。叙述风格从暴躁变为平静,描写的内容从虚拟的现实逼近生活
14、的真实,以随和的民间姿态呈现出一种淡泊而坚毅的内在力量。主要作品有:呼喊与细雨(长篇)收获1991年第6期 一个地主的死(中篇)钟山1992年第6期 活着(长篇)收获1992年第6期 祖先 江南1993年第1期 命中注定 人民文学1993年第7期 战栗(中篇)花城1994年第5期 许三观卖血记(长篇)收获1995年第6期 兄弟(上)(长篇)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 兄弟(下)(长篇)收获2006年第2期 呼喊与细雨是他从狂暴状态松弛下来的第一部长篇,主要依靠回忆的“细雨”来滋润“呼喊”的紧张,“回忆”在这里扮演着一个全能的角色,它不但要担负着化解作者紧张情绪的重任,同时还承担着自己的温情温暖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