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病因病机教学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医学病因病机教学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学 病因 教学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四章 病因病机第1页,共53页。第一节第一节 病因病因 病因:能够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发病因:能够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叫病因,即生的原因叫病因,即致病因素致病因素。“病原病原”、“病邪病邪”病因主要有:病因主要有:外感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火)、疠气、疠气、内伤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逸、外伤恐、惊)、饮食、劳逸、外伤、其它致病因素和、其它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病理产物。第2页,共53页。关于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源流及分类,远在关于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源流及分类,远在内经内经理论形成时
2、期,即将病因分为理论形成时期,即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阴阳两类。如。如素素问问调经论调经论说: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汉代张仲景著汉代张仲景著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指出:指出:“千般疢难,不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
3、兽所伤。以此详之,以此详之,病由都尽。病由都尽。”他将病因按其传变概括为三个途径。他将病因按其传变概括为三个途径。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第3页,共53页。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 宋代陈无择著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前人病因,在前人病因分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分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因学说三因学说”,他说:,他说:“六淫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脏腑,为外所因外所因;七情,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
4、所因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常理,为不内外因不内外因。”始以六淫邪气为始以六淫邪气为“外所因外所因”,情志所伤为情志所伤为“内所因内所因”,而饮食劳倦、跌仆金刃,而饮食劳倦、跌仆金刃,以及虫兽所伤等则为不内外因。这种把致病因素与以及虫兽所伤等则为不内外因。这种把致病因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分类方法较之以往更发病途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分类方法较之以往更为合理、明确,对后世影响很大,故延用至今,即为合理、明确,对后世影响很大,故延用至今,即将病因分为将病因分为外感性致病因素外感性致
5、病因素、内伤性致病因素内伤性致病因素和和其其他致病因素他致病因素三大类。三大类。第4页,共53页。病因具有相对性的特点:病因具有相对性的特点:1 1、致病因素的致病与非致病有相对性。、致病因素的致病与非致病有相对性。“六六气气”、“七情七情”2 2、病理产物与病因有相对性。、病理产物与病因有相对性。在某一病理阶段是结果的东西,在另一阶段则可能成为病因,在某一病理阶段是结果的东西,在另一阶段则可能成为病因,如痰饮、瘀血等,既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等,既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又可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中医学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都
6、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中医学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患病机体所产生的病理反应。由于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患病机体所产生的病理反应。由于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不同,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也就不同。因此,点不同,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也就不同。因此,中医学认识病因,除了某些直接致病的病因外,即中医学认识病因,除了某些直接致病的病因外,即可可根据各种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来推求病因,从而根据各种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来推求病因,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这种从症状和体征推求病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这种从症状和体征推求病因的方法的方法,称之为,称之为“辨证求因辨证求因”。第5页,共53页。
7、一、外感致病因素一、外感致病因素 外感病因(六淫、疠气)来源于自然界,多从外感病因(六淫、疠气)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肌表、口鼻、皮口鼻、皮而入。而入。(一)六淫(一)六淫六邪六邪 风、寒、暑、湿、燥、火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在正常情况下为六气。如果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为六气。如果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气候骤变,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才成为致或气候骤变,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才成为致病因素,由六气变为六淫。病因素,由六气变为六淫。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其为所以又称其为“六邪六邪”,属于外感性的致病因素。,属于外感性的致病因素。“淫
8、淫”太过、浸太过、浸jinjin淫淫第6页,共53页。六淫致病的特点如下:外感性外感性:多从:多从口鼻口鼻或或肌表肌表入侵机体。可单一或同入侵机体。可单一或同时时外感六淫外感六淫所致疾病所致疾病外感病外感病 季节性季节性:如春多风病,夏多暑病,长夏多湿病:如春多风病,夏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等。等。“时令病时令病”地域性地域性:西北多寒病、躁病;东南多湿病或温病等:西北多寒病、躁病;东南多湿病或温病等。环境性环境性:久居湿地或水上作业之人易患湿病,高温作业:久居湿地或水上作业之人易患湿病,高温作业之人易燥热为病。之人易燥热为病。相兼性相兼性:六淫邪气可单独致病,又可两种以上邪气相:六淫邪气可单独致
9、病,又可两种以上邪气相合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合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热,风寒,湿热等。如风热,风寒,湿热等。第7页,共53页。转化性转化性: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寒邪郁久而化热,暑湿化躁伤阴。这种转转化。寒邪郁久而化热,暑湿化躁伤阴。这种转化不是六淫之间的变化,而是临床证候的性质发化不是六淫之间的变化,而是临床证候的性质发生变化生变化受制于机体体质特点受制于机体体质特点脏腑、气血津液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化风、寒、湿、脏腑、气血津液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化风、寒、湿、燥、火(热)等病理变化燥、火(热)等病理变化“内生五邪内生五邪”第8页,共53页
10、。1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主要见于风主要见于春季春季,从人体皮毛入侵,是六淫中最常见,从人体皮毛入侵,是六淫中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常与其它邪气合而致病。故称的致病因素,常与其它邪气合而致病。故称“六淫之首六淫之首”。风邪的风邪的性质特点性质特点如下:如下:(1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善动,轻扬升发、向上、向外,故属阳邪。风善动,轻扬升发、向上、向外,故属阳邪。其性开泄其性开泄容易使腠理开张,津液外出;易袭阳位容易使腠理开张,津液外出;易袭阳位风邪风邪易侵犯人体上部(头面)、阳经、肌表等阳位。易侵犯人体上部(头面)、阳经、
11、肌表等阳位。汗出、恶风、鼻塞、头痛、身背项痛等汗出、恶风、鼻塞、头痛、身背项痛等第9页,共53页。(2 2)风善行而数变。)风善行而数变。风善动不居行无定处,病位游走。具有发病急,传风善动不居行无定处,病位游走。具有发病急,传变快的特点。变快的特点。如行痹(风痹),风疹。如行痹(风痹),风疹。(3)风性主动。)风性主动。风主动,是指风具有使物体摇动的特性,动摇不定,故风主动,是指风具有使物体摇动的特性,动摇不定,故头晕目眩,颈项不舒与风邪相关。头晕目眩,颈项不舒与风邪相关。(4 4)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长。风为六淫之首,其余五邪常依附于风邪入侵人体而发风为六淫之首,其余五邪常依附于风邪入
12、侵人体而发病;风邪致病范围广泛(四季皆有、病种多、变化快)。病;风邪致病范围广泛(四季皆有、病种多、变化快)。第10页,共53页。2 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寒主要为寒主要为冬季冬季所主。感寒有伤寒,中寒之别。所主。感寒有伤寒,中寒之别。伤寒指寒邪伤及肌表,郁遏卫阳。中寒指寒邪直伤寒指寒邪伤及肌表,郁遏卫阳。中寒指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寒邪的寒邪的性质特点性质特点如下:如下:(1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盛则寒阴盛则寒”寒伤阳气,故出现阳气衰退的寒寒伤阳气,故出现阳气衰退的寒证。卫阳被遏则畏寒;脾阳受损则腹痛,腹泻;
13、证。卫阳被遏则畏寒;脾阳受损则腹痛,腹泻;心肾阳受损则恶寒肢冷,小便清长,脉微细无力心肾阳受损则恶寒肢冷,小便清长,脉微细无力等。等。第11页,共53页。(2 2)寒性凝滞:)寒性凝滞:寒邪使人体经脉寒邪使人体经脉气血凝滞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通,故有不通,不通则通,故有寒主疼寒主疼痛痛之说。之说。(3 3)寒主收引:)寒主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寒邪可使收引即收缩、牵引。寒邪可使气机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外感风寒可见恶寒,无汗,毛窍收引等;犯筋脉则关节脉收缩。外感风寒可见恶寒,无汗,毛窍收引等;犯筋脉则关节曲伸不利。曲伸不利。(4 4)寒性清澈:)寒性清澈:分泌物
14、、排泄物清稀分泌物、排泄物清稀,均属寒邪所致,如风寒感冒流清涕,均属寒邪所致,如风寒感冒流清涕,肺寒痰清稀,胃寒吐清水。肾阳不足,小便清长等,肺寒痰清稀,胃寒吐清水。肾阳不足,小便清长等。第12页,共53页。3 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暑为暑为夏季夏季所主。有明显季节性(夏至以后立秋以所主。有明显季节性(夏至以后立秋以前),只有外感而无内生(无内暑)。其性质和致病特前),只有外感而无内生(无内暑)。其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点如下:(1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阳邪,其性炎热:致病可出现火热偏盛表现:高热、面赤、心烦、致病可出现火热偏盛表现:高热、面赤、心烦、脉洪数等
15、。脉洪数等。(2 2)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使肌腠开张,汗出过多,耗伤津液,出现口渴喜使肌腠开张,汗出过多,耗伤津液,出现口渴喜饮。尿少赤等。伤及心神可见心烦慌,严重可致中暑。饮。尿少赤等。伤及心神可见心烦慌,严重可致中暑。(3 3)暑多挾湿:)暑多挾湿:夏季多潮湿,暑常与湿邪合而致病,可见身重,夏季多潮湿,暑常与湿邪合而致病,可见身重,惓怠,胸闷,大便不爽等。惓怠,胸闷,大便不爽等。第13页,共53页。4 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农历六月农历六月),时当夏秋之交,阳热始降,水,时当夏秋之交,阳热始降
16、,水气上腾,潮湿充斥,空气中湿度最大,为一年中湿气最盛季节,故当此季气上腾,潮湿充斥,空气中湿度最大,为一年中湿气最盛季节,故当此季节,因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此外,长期阴雨连绵,气候潮湿,或居处节,因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此外,长期阴雨连绵,气候潮湿,或居处潮湿,或水中作业,或淋雨涉水,或汗出后湿衣未能及时更换等,皆易导潮湿,或水中作业,或淋雨涉水,或汗出后湿衣未能及时更换等,皆易导致湿邪外感。湿邪为病有致湿邪外感。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外湿、内湿之分。之分。其性质特点如下:其性质特点如下:(1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邪有形最易阻滞气机,气机升降失
17、常;湿性类水易伤湿邪有形最易阻滞气机,气机升降失常;湿性类水易伤阳喜归脾;临床见:胸闷脘痞、大便不爽、腹泻、纳差、少阳喜归脾;临床见:胸闷脘痞、大便不爽、腹泻、纳差、少尿、水肿等。尿、水肿等。第14页,共53页。(2 2)湿性重浊:)湿性重浊:湿邪具有沉重、重着的特点,侵袭肌表则见周身困重;湿邪具有沉重、重着的特点,侵袭肌表则见周身困重;清阳不升则头重如裹,嗜睡;困于四肢则见乏力。留于关节清阳不升则头重如裹,嗜睡;困于四肢则见乏力。留于关节则痛有定处,沉重不举则痛有定处,沉重不举“着痹着痹”;(3 3)湿性粘滞:)湿性粘滞:1 1、湿性症状的粘滞性。、湿性症状的粘滞性。症状粘腻不爽症状粘腻不爽
18、排泄物、分泌物多滞涩不爽。排泄物、分泌物多滞涩不爽。2 2、病程的缠绵性,病程长,难愈合。、病程的缠绵性,病程长,难愈合。(4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类水,水湿具有向下特性。易袭阴位湿性类水,水湿具有向下特性。易袭阴位多见机体多见机体下部症状下部症状:水肿、淋浊、带下、泄痢水肿、淋浊、带下、泄痢.第15页,共53页。5 5、燥邪的性质及、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致病特点 燥为燥为秋秋季的主气。由于季的主气。由于气候不断敛肃,空气中缺乏气候不断敛肃,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濡润,以致出现秋凉、水分的濡润,以致出现秋凉、劲急、干燥的气候。故凡久劲急、干燥的气候。故凡久晴不雨,气候干
19、燥,则易发晴不雨,气候干燥,则易发生燥邪为患。燥病有生燥邪为患。燥病有外燥和外燥和内燥内燥之分。之分。性质特点如下:性质特点如下:(1 1)燥性干涩,)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易伤津液:易伤津液易伤津液 口鼻干燥、咽干口燥、口鼻干燥、咽干口燥、皮肤干涩、皲裂,痰皮肤干涩、皲裂,痰粘滞难出,大便干结粘滞难出,大便干结等等 (2 2)燥易伤肺:)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润而恶燥。可见干咳无痰,可见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咽干痛或痰中带血,咽干痛等。等。第16页,共53页。6 6、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火为热之极,旺于火为热之极,旺于夏夏。火邪多内生,如心火,。火
20、邪多内生,如心火,肝火。温肝火。温热热火火 火的性质及特点:火的性质及特点:(1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为阳邪,其性炎上:阳邪阳邪火热之性为阳火热之性为阳 炎上炎上火热之性具有燔灼、升腾的特点火热之性具有燔灼、升腾的特点 易上攻头面易上攻头面-头面热毒、疮疡肿毒头面热毒、疮疡肿毒 (2 2)火易扰心神)火易扰心神:心属火,同类相应:心属火,同类相应轻则心轻则心神不宁,心烦,失眠,重则狂躁不安,神昏谵语。神不宁,心烦,失眠,重则狂躁不安,神昏谵语。第17页,共53页。(3 3)火易耗气伤津)火易耗气伤津:一是迫津外泄而至大汗。一是迫津外泄而至大汗。二是热邪消灼煎熬津液二是热邪消灼煎熬津液,可
21、出现口渴咽干、小便短赤、可出现口渴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气随津泄,导致津伤气耗,见体倦乏力、大便秘结等。气随津泄,导致津伤气耗,见体倦乏力、少气懒言。少气懒言。(4 4)火易生风动血)火易生风动血:生风:生风:火热燔灼肝阴,筋脉失养称为火热燔灼肝阴,筋脉失养称为“热极生风热极生风”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角弓反张 动血:动血:血行加速、迫血妄行血行加速、迫血妄行-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月经过多、崩漏皮肤发斑、月经过多、崩漏 (5 5)火易致肿疡)火易致肿疡:火入血分使血败肉腐而
22、成疮疡痈肿:火入血分使血败肉腐而成疮疡痈肿疡。疡。第18页,共53页。(二)疠气(二)疠气 疫疠又称疫疠之气,是疫疠又称疫疠之气,是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外邪。又称行性的外邪。又称疫毒、疫气、毒气、异气、疠气、乖疫毒、疫气、毒气、异气、疠气、乖戾之气戾之气等。等。故明代吴又可在故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温疫论中指出:中指出:“夫温疫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感。”它有别于六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主要通过它有别于六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主要通过口鼻口鼻而入,也可随饮食,蚊虫叮咬等途径侵入而致
23、病。而入,也可随饮食,蚊虫叮咬等途径侵入而致病。第19页,共53页。1 1、疫疠的致病特点、疫疠的致病特点 (1 1)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发病急骤,来势凶猛,发展变化快,病情危急。如疫痢,霍发病急骤,来势凶猛,发展变化快,病情危急。如疫痢,霍乱等。乱等。(2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主要通过饮食,空气,接触等多途径传播,有很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饮食,空气,接触等多途径传播,有很强的传染性。(3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一种疫气导致一种疫疠的发生,每种疫病的临床症状基本一一种疫气导致一种疫疠的发生,每种疫病的临床症状基本一致。致。素问(遗篇)刺
24、法论素问(遗篇)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小,病状相似。”第20页,共53页。2 2、影响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影响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1 1)气候因素气候因素 自然界气候急骤、持久或反常变化,可致疫疠的自然界气候急骤、持久或反常变化,可致疫疠的流行。如久旱久雨,非其时而有其气。流行。如久旱久雨,非其时而有其气。(2 2)环境和饮食因素环境和饮食因素 环境卫生不好,饮食不洁也易引发疫疠。环境卫生不好,饮食不洁也易引发疫疠。(3 3)预防措施因素预防措施因素 预防隔离不好,不能控制疫疠的流行蔓延。预防隔离不好,不能控制疫疠的流行蔓延。(4 4)
25、社会因素社会因素 社会动荡不安,使人体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而社会动荡不安,使人体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而使疫疠流行。使疫疠流行。第21页,共53页。二、内伤致病因素 内伤致病是指人的内伤致病是指人的情志活动情志活动和和生活起居生活起居等不循常度,等不循常度,超过人体自身调节范围,直接伤及脏腑而致病。因病邪超过人体自身调节范围,直接伤及脏腑而致病。因病邪由内而生,故称由内而生,故称内生内生,主要有,主要有七情七情,饮食饮食,劳逸劳逸失度等。失度等。第22页,共53页。(一)七情内伤(一)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的概念七情内伤的概念:七情,即: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喜、怒、忧、思、悲、恐、惊惊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