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再认识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565508
  • 上传时间:2022-09-18
  • 格式:PPT
  • 页数:25
  • 大小:46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再认识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我国 基础教育 课程 改革 再认识 课件
    资源描述: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再认识余 坚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再认识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顾 (一)新中国成立前基础教育课程的六次改革(一)新中国成立前基础教育课程的六次改革 1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新教育”,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开办洋学堂,派遣留学生。增设外语、算学、化学、天文、医学、物理、万国公法、航海测量、代数、微积分等新课程,引进西方的教学管理制度,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一)新中国成立前基础教育课程的六(一)新中国成立前基础教育课程的六次改革次改革 21903年清政府公布奏定学堂章程,第一次确定了“五四五制”学制,初小五年,增设修身、读经、国学、算术、几何、体操等课

    2、程;高小四年,增加图画、手工等课程;中学五年,开设外语、法律和理财等课程。31912年,中华民国颁布“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开设历史、地理、农业、缝纫、唱歌等,并给予女子受教育的权利。(一)新中国成立前基础教育课程的六(一)新中国成立前基础教育课程的六次改革次改革 41923年民国政府公布“新学制体系”,第一次将中国学制定位于美式“六三三”制,在小学开设的课程有国语、社会、自然、艺术、算术、体育、音乐、园艺、工艺等;初中在小学基础上增设外国语和生理卫生,破天荒实行学分制。51927年之后,民国政府强化的党化教育政策。在这一阶段,改革没有明显进展。(一)新中国成立前基础教育课程

    3、的六(一)新中国成立前基础教育课程的六次改革次改革 6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在革命根据地的学校课程。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政权就颁布过小学课程教学大纲,规定根据地的列宁小学分初高二级,分别为三年和二年,初级小学开设国语、算术、游艺、劳作、社会工作等课程,高级小学增设社会常识和科学常识课程。20世纪40年代中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以“为革命战争服务”为宗旨,规定中学课程包括边区建设、政治常识、国文、史地、自然、生产、医药常识等,突出了鲜明的革命性、科学性、实用性特点。(二)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教育课程的二)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教育课程的八次革新八次革新 119491952年。教育部颁

    4、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1950年8月)。设置了门类更为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同年10月,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二)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教育课程的八(二)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教育课程的八次革新次革新 219531957年。这期间,国家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

    5、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二)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教育课程的八(二)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教育课程的八次革新次革新 319581965年。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左倾思想影响萌芽的时期。1958年“大跃进”引发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419661976年。文革十年浩劫。学校课程与教学在十年动乱期间经历了一场灾难。(二)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教育课程的八(二)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教育课程的八次革新次革新 519771985年。文革结束,拨乱反正。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

    6、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619861991年。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二)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教育课程的八(二)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教育课程的八次革新次革新 719922000年。19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以往的“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1993年秋,新的计划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后来又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计划中的

    7、一部分独立出来。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有专门关于课程管理的规范。这一次课程改革,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的热潮。8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下面详细介绍。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一)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潮流(一)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潮流 在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有过三次较大的教育改革。第一次,20世纪初,以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代表。针对传统教学的“书本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理念,杜威主张经验课程,“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一)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潮流(一)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8、潮流 第二次教育改革发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美国教育学界批评当时的课程内容没有反映20世纪科学所取得的新成就,于是提出了课程改革,要求加深加难数学、科学、现代外语三门基本课程的内容。第三次教育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高科技迅猛发展,信息化时代和学习社会的悄然来临,以及教育全球化大趋势,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展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潮流(一)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潮流 国际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趋势:(1)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加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2)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3)实行课程编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整体改革;(4)课程结构的整合性和均衡性;(5)课程内

    9、容的综合性和现实性;(6)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7)注重道德、情感、态度、人性关怀、价值观教育;(8)强调信息技术的教育;(9)课程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重视国际理解教育。(二)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二)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同年,教育部发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十五”期间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和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的主要目标之一。(三)课程教材存在着种种弊端(三)课程教材存在着种种弊端 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10、。建国以来,虽然先后进行了七次课改,但仍然存在着:(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2)思想品德和情感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大有市场。(6)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7)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难以适应当地实际。(8)基本都是必修课,选修课太少甚至没有,缺少职业技术课,各门学科的课时比重不协调。(9)人文社会学科比重过低。(三)课程教材存在着种种弊端(三)课程教材存在着种种弊端

    11、 案例一:12岁的丁磊,拿到英语专业的大专文凭。他计划在两年内拿到计算机本科专业文凭然后出国。丁父:应该拣最有用、最相关的东西先学。在以后的实践中,缺什么补什么,现在是到大学才分专业,我让丁磊从小就分专业。丁磊:很害怕与人打交道。我宁愿读书苦点,也不想和人打交道,那样又累又烦。如果想找人说话了,就到网上聊天室去,不想说话了,关掉“猫”就可以了。2000年2月,已大专毕业的丁磊又走进了小学校门,插班6年级,为的是完成中断了的小学学业。(三)课程教材存在着种种弊端(三)课程教材存在着种种弊端 案例二:在长春发生的一个中学生悲剧。某中学的一个优秀学生,突然昏迷,住院一周后不幸死亡。医生诊断为疲劳过度

    12、而致。后来,专家们看到这个学生的作息时间表,发现他早晨4点起床,学习到5点半。家长:父母都是普通工人,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得好,尽管家庭并不富裕,但也为他提供条件参加各种辅导班。学生:学习成绩总是想排第一,总是将后面的学习内容提前学习。(三)课程教材存在着种种弊端(三)课程教材存在着种种弊端 思考:中小学教育的功能是什么?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走向生活服务;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有责任感、有生存本领的人。中小学教育存在哪些误区?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忽视情感、态度、责任心的培养;重结果不重过程;内容过繁,学生负担重。(四)新世纪以及加入(四)新世纪以及加入WTO对人才质量规格对人才质量规格

    13、提出新要求提出新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基础教育面临新的严峻挑战。随着信息化时代和学习社会的悄然到来,要加速发展经济,必须培养新型人才。而人才标准的国际化,教育信息全球化,教育参与市场竞争等,这就要求基础教育课程必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同时,WTO带来的全球范围产业结构的重组,需要重新考虑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教材等方面的改革。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与目标 (一)课程改革的内容(一)课程改革的内容 1课程理念。2课程的目标。3课程结构。4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5教学过程。6教学组织形式。7课程与教学评价。8课程与教学管理。(二)课程改革的目标(二)课程改革的目标 2

    14、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三)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征(三)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征 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5、 强调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 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培养 提出适应终身学习的意识、技能与方法(四)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四)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的改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式积极主动。如:通过让学生统计家庭丢弃的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垃圾对人类的危害。2课程结构的改变 改变以往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状况。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制,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四)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四)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3课程内容的改变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4学习方式的改变 改变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5课程评价的改变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6课程管理模式的改变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再认识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56550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