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及生态城市建造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海绵城市及生态城市建造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绵 城市 生态 建造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生生 态态 城城 市市Ecological engineering讲座目录讲座目录v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的影响v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市的概念v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生态城市的评价体系生态城市的评价体系v第四部分第四部分 生态城市的建设手段生态城市的建设手段v第五部分第五部分 海绵城市海绵城市为什么要研究生态城市?为什么要研究生态城市?城市城市作为人类几千年来文明文明的产物和文明的承载体,也承担了大量的自然界自然界提供的各类资源资源的集中消费消费,城市发展发展与生态环境环境相关的议题大量涌现,由此提出了在以工业化工业化为基础的城市化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如何担负起维护人
2、类聚居环境可持可持续续发展的责任,并且由此,向生态城市的规划向生态城市的规划方法、技术体系和管理手段成为越发重要。我们需要建造城市我们需要建造城市v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的影响1 1 城市的起源与城市化城市的起源与城市化城市的概念城市的概念 城市(city)以非农业人口为居民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综合体。人类社会与地域空间的高度结合城市的产生(三次社会分工与私有制)第一次:畜牧业与农业分离聚落(城市胚胎)第二次:农业与手工业分离产生聚落中心 第三次:手工业与商业分离“市”(集)形成
3、私有制产生聚落争斗防卫“城”(镇)形成v城市的发展 自然条件:大河冲积平原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冲破自然束缚向外扩张拓展特点: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常为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化景观城市化景观现代农业景观现代农业景观-1950传统农业景观传统农业景观-18001950历史乡村景观历史乡村景观-11001800铁器时代末期景观铁器时代末期景观-约公元前约公元前1000新石器及青铜时代新石器及青铜时代景观景观-原始自然景观原始自然景观-城城市市景景观观发发展展变变迁迁过过程程自然自然人工人工灌溉农业发达地区农业技术得以创新出现劳动分工,集市开始出现集市逐渐演
4、变为城市城市的形成时期:城市的形成时期:作为人类聚居地的一种形式是在人类社会第二作为人类聚居地的一种形式是在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的过程中。次大分工的过程中。城市化发展过程城市化发展过程孤立农家孤立农家 市井集镇市井集镇 老工业区老工业区 新工业区新工业区城市化(urbanization)通常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其表现为:空间上城市规模的扩大 数量上农业人口向城镇非农业人口的转变 质量上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城市人口增长:(过去)自然(目前)机械城镇用地水域稻田灌草地林地湿地裸地果园198019881994深圳深圳市的市的土地土地利用利用变化变化v 城市的优势在于工业、人口、市场
5、、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集中。这有利于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和新型高度精尖技术密集工业的发展,有利人员流动、物质流通。问题问题v 城市的缺点也恰恰在于人口和工业的过量集中和密度过大,在城市化地区,进行着大量的资源利用、物质变换、能量流动、产品消费等活动,从而使自然资源大量耗用和各种生产、生活废料大量产出,引起了一系列城市问题。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城市问题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城市问题v当城市人口膨胀到一定程度,城市扩大到一定规模时,势必造成城市用地紧张、交通拥挤、住房短缺、基础设施滞后、水源短缺、水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条件恶化、疾病流行疾病流行,并导致失业率增加和犯罪率上升等一系列现代城市社会弊病。v我国城市
6、环境问题 政府绩效评价政府绩效评价GDP优先,形成部门利益团体优先,形成部门利益团体 城市发展以消耗土地资源换取城市发展以消耗土地资源换取GDP和公共财政和公共财政 人均地耗为日本的8倍 产业结构以资源、劳动力和资金密集型工业为支柱产业结构以资源、劳动力和资金密集型工业为支柱 重视生态和环境问题的技术处理,忽视经济、社会和制度创新重视生态和环境问题的技术处理,忽视经济、社会和制度创新。v区域不平衡发展下的城市生态风险加剧区域不平衡发展下的城市生态风险加剧 自然生态功能衰退,城市生态风险加剧,城市灾害频发 城市发展与地方资源脱钩,区域生态功能遭到破坏 大城市单极集中,地价高、生活成本高,生活质量
7、低 中小城市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薄弱、环境质量差。v 城镇化的速度和城市人口的规模增加与资源消耗的关系十城镇化的速度和城市人口的规模增加与资源消耗的关系十分密切。分密切。v 城市资源的消耗占人类总资源消耗的80全球城市化水平和趋势预测全球城市化水平和趋势预测城市化概念城市化概念v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的概念v一个被广泛引用,内涵丰富的概念。一个被广泛引用,内涵丰富的概念。v城市化(城市化(urbanization):指:指“人口向城镇或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转引自:宋俊岭等,1984),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
8、地区(或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农业人口)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v两种形式两种形式:一是城市数目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一是城市数目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二是各个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二是各个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化及城市的标志城市化及城市的标志1、理论标志:理论标志:城镇城镇规模规模空前,大和特大城市增加快;空前,大和特大城市增加快;城镇城镇数量数量增加;增加;城镇城镇人口人口数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提高。数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提高。2、实际的标准实际的标准常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城市常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城市
9、化水平化水平。v城市通常是按照人口统计学的标准划分的,规定一个最低城市通常是按照人口统计学的标准划分的,规定一个最低的居民数量作为划分城市的标准。的居民数量作为划分城市的标准。联合国:曾建议把集中居住的、人口达人口达2万万以上以上称为城市。各国沿用的统计标准很不一致,如美国和墨西哥以超过2 500人、日本和英国以超过3 500人、前苏联以超过 10002 000人、印度以超过5 000人的居民点作为城市或城镇。3、中国的城市标准中国的城市标准v市市的人口一般应在10万人以上,镇镇的人口应在2 000人以上。v大城市大城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 50万以上v中等城市中等城市:20万50万人口v
10、小城市小城市:10万20万人口v特大城市特大城市:学术界习惯将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称为特大城市。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F 中国中国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年以后的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F 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F到到2000年年,中国城市人口已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中国城市人口已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6.09%F 2003年,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接近年,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接近40%城市化的生态后果城市化的生态后果v城市化带来的变化城市化带来的变化v城市化带来的变化是明显的,其中既有好处,也有问题。主要体现在:v1.
11、人口集中;v2.产业集中;v3.能源结构改变;v4.需水量增加;v5.交通便捷;v6.信息传递快速;v7.不透水地面增加;v8.绿地减少;v9.人们相应的生活习惯改变。v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城市化是社会发展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必然趋势。28生态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海绵城市理想城市的追求前所未有的挑战对环境的要求。新建筑理念理想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建筑十书人们的理想生活 vs.不堪重负的城市功能工业化发展内涵、特征内涵、特征 “城市化”是指农村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迁移与聚集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为:(1)绝大多数农村人口逐渐进入城镇生活并与市民融为一
12、体;(2)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并成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3)农村的地域自然景观、产品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体系、行政管理制度等等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而变化,使整个社会形态由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转型。城市化的重要标志:(1)城镇人口增加;(2)城镇数量增加;(3)城镇用地面积扩大;(4)城镇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是“五个过程的统一”:第一,城镇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镇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镇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水平的度量:城
13、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100%城市化发展曲线表明,中国未来20年内还将保持城镇化加速发展,每年将有10-20亿平方米的新建建筑面积,作为建筑行业我们是否应该做点什么?201149%2030时间城镇化率给未来留下怎样的城市?中国正处于城市化高潮时期理想城市化理想城市化 城镇化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心;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自觉选择;城镇得以健康、顺利、持续发展壮大的条件健康、协调、持续发展壮大的条件健康、协调、持续发展壮大的条件楼兰古城消失的启示:宜居的生态环境充分就业机会健全的公共服务完善的基础设施震惊全球的城市公害事件震惊全球的城市公害事
14、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3年夏季,洛杉矶市250万辆汽车燃烧的1100吨汽油所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气体,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了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该类事件,分别有400多人死亡和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美国纽约曼哈顿区的光化学烟雾 水俣病事件水俣病事件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含汞废水,使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胎儿性水俣病发笑症(3岁开始)汞污染引起的胎儿性
15、水俣病患者北美死湖事件北美死湖事件v 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是西半球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2500多万吨。其中约有380万吨由美国飘到加拿大,100多万吨由加拿大飘到美国。七十年代开始,这些地区出现了大面积酸雨区。美国受酸雨影响的水域达3.6万平方公里,23个州的17059个湖泊有9400个酸化变质。最强的酸性雨降在弗吉尼亚洲,酸度值(pH)1.4。纽约州阿迪龙达克山区,1930年只有4的湖无鱼,1975年近50的湖泊无鱼,其中200个是死湖,听不见蛙声,死一般寂静。加拿大受酸雨影响的水域5.2万平方公里,5000多个湖泊明显酸化。多伦多1979年平均降水酸度值(pH)3
16、.5,比藩茄汁还要酸,安大略省萨德伯里周围1500多个湖泊池塘漂浮死鱼,湖滨树木枯萎。库巴唐库巴唐死亡谷死亡谷事件事件v 巴西圣保罗以南60公里的库巴唐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死亡之谷知名于世。该市位于山谷之中,六十年代引进炼油、石化、炼铁等外资企业300多家,人口剧增至15万,成为圣保罗的工业卫星城。企业主只顾赚钱,随意排放废气废水,谷地浓烟弥漫、臭水横流,有20的人得了呼吸道过敏症,医院挤满了接受吸氧治疗的儿童和老人,使2万多贫民窟居民严重受害。1984年2月25日,一条输油管破裂,10万加仑油熊熊燃烧,烧死百余人,烧伤400多人。1985年1月26日,一家化肥厂泄漏50吨氨气,30人中毒,
17、8000人撤离。市郊60平方公里森林陆续枯死,山岭光秃,遇雨便滑坡,大片贫民窟被摧毁。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v1984年12月3日凌晨,震惊世界的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发生。午夜,座落在博帕尔市郊的联合碳化杀虫剂厂一座存贮45吨异氰酸甲酯贮槽的保安阀出现毒气泄漏事故。1小时后有毒烟雾袭向这个城市,形成了一个方圆25英里的毒雾笼罩区。首先是近邻的两个小镇上,有数百人在睡梦中死亡。随后,火车站里的一些乞丐死亡。毒雾扩散时,居民们有的以为是瘟疫降临,有的以为是原子弹爆炸,有的以为是地震发生,有的以为是世界末日的来临。一周后,有2500人死于这场污染事故,另有1000多人危在旦夕,3000多
18、人病入膏肓。在这一污染事故中,有15万人因受污染危害而进入医院就诊,事故发生4天后,受害的病人还以每分钟一人的速度增加。这次事故还使20多万人双目失明。博帕尔的这次公害事件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因事故性污染而造成的惨案。切尔诺贝利核漏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漏事件v 1986年4月27日早晨,前苏联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一组反应堆突然发生核漏事故,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带有放射性物质的云团随风飘到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等国,瑞典东部沿海地区的辐射剂量超过正常情况时的100倍。核事故使乌克兰地区10的小麦受到影响,此外由于水源污染,使前苏联和欧洲国家的畜牧业大受其害。当时预测,这场核灾难,还可能导致日后十年中
19、10万居民患肺癌和骨癌而死亡。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生态城市概念生态城市概念“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在是在2020世纪世纪70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人与生物圈计划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v生态城市是一个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
20、与自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居地。1 1、生态是什么?、生态是什么?生态 (EcoEco-)一词源于古希
21、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 的环境。指一切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生态与环境的区别:生态是将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来观察的 环境环境是以人为主体来看待周围的事物的。生态系统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自然生态系统森林、海洋、湿地、草原、沙漠等人工生态系统城市、农村、产业、社会、文化等 v 生态与经济的关系v 核心是效率v 循环与增值 生态学第一定律生态学第一定律: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的效应,其中许
22、多是不可预料的。(GHardin)多效应原理。(我们不能只做一件事)生态学第二定律生态学第二定律:每一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相互联系原理。(任何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生态学第三定律生态学第三定律:我们所生产的任何物质均不应对地球上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勿干扰原理。(师从自然,顺其自然)2 2、生态城市的由来、生态城市的由来1960年代工业快速成长导致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加剧和环保运动环保运动。(污染控制和绿色革命)1970年代中东危机和节能建筑节能建筑(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1980年代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兴起(考虑能源、资源、环境,有利人类健康的建筑和城市)1990年代以来
23、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性资源与环境、共同性全球性、公平性代际和区际,)生态城市生态城市 (人与自然的和谐、资源使用的效率、健康的社会和生活方式)低碳低碳 (抑制气候变暖与发展模式、实现低碳的技术路线、)环境能源和资源利用技术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生活的质量 v“生态城市生态城市”体现了工业化、城市化体现了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与协调,是人类自觉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与协调,是人类自觉克服克服“城市病城市病”、从灰色文明走向、从灰色文明走向绿色绿色文明文明的伟大创新。的伟大创新。v它在本质上适应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它在本质上适应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标志着城市由传统的唯经济内在要求,标
24、志着城市由传统的唯经济增长模式向经济、社会、生态有机融合增长模式向经济、社会、生态有机融合的复合发展模式的转变。的复合发展模式的转变。旨在创造旨在创造 一种和谐一种和谐:生物与其生存关系的和谐生物与其生存关系的和谐 一种环境一种环境:适于生物生存、人类生存的环境适于生物生存、人类生存的环境 一种一种“适应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人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人对环境的适应 一种综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系统一种综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系统构建生态城市的目的构建生态城市的目的v生态城市中生态城市中“生态生态”两个字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字实际上包含了生态产业生态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三个方面的内
25、容。、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设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生态生态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内容涵盖了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建内容涵盖了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建设、生态产业的发展(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设、生态产业的发展(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化等方面,涉生态旅游),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化等方面,涉及各部门各行业;及各部门各行业;城市生态建设是可持续战略要求城市生态建设是可持续战略要求所谓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所谓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简单地说就是社会社会经经济济自然自然人工复合生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