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doc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 地球的运动 2022 新教 六年级 上册 第二 单元 地球 运动 教案 下载 _六年级上册_教科版(2024)_科学_小学
- 资源描述:
-
1、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1.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材简析】“地球的运动”单元学习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本课作为起始课引入了在这一领域常用的学习工具模型,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教材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梳理已知的地球知识,为模型制作做准备;模块二,制作三种地球模型;模块三,展示对比评价三种地球模型由于宇宙空间观察的条件限制,我们常常通过模型与模拟实验进行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而科学家在进行此领域的研究时,也会把已知表达在模型上,并利用模型进行模拟实验,从而得出新知,再通过实践观察验证新知本课也是通过制作模型帮助学生整理已掌握的知识,并希望学生把自己制作的模型应用在后续的各个主题的研究中,从而获得新知本课
2、的重点是动手制作各种类型的地球模型,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提供动力,奠定基础【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孩子对地球的形状结构运动等有了自己的认识,但还不够全面在这一课中,学生通过整理知识制作模型观察和比较模型,可以更加方便地交流地球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用模型表达已有知识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读懂模型的能力模型建构的学习方法是贯穿整个单元的,所以我们的模型制作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更应该延伸到课堂之外,学会制作改进利用模型进行学习【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制作和观察各种地球模型,识别和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结构海陆分布运动),应用模型建构到地球知识的学习当中科学思维
3、运用思维导图梳理已知的地球相关知识并使其结构化;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将一类或多类知识表达在模型上探究实践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中,能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已有认知并进行合理分类;在交流讨论中,能完善思维导图并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能利用不同材料把抽象的地球知识准确地表达到实物中态度责任在模型展示比较评价之后,感知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能不断改进自己的模型并应用到后续地球主题的研究中,对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内容探究保持好奇心与探究热情【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不同材料,动手制作能表达各类地球知识的地球模型难点能用模型准确表达自己所了解的地球知识【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菜刀一把三种不同颜色
4、的橡皮泥(红黄蓝)抹油的小刀(防沾刀)直径12cm的白色泡沫球若干个地球仪学生1.每组自备水彩笔橙子筷子抹布;2.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书中“橡皮泥地球模型”图片)1.出示教科书“橡皮泥地球模型”图片提问:大家觉得这是什么? 追问:怎样判断出来的?(预设:绿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 )这是一个地球模型,通过它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多少及分布情况揭示课题:我们的地球模型(板书)2.我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关于地球你又有哪些疑问?把它们写在记录单内 设计意图聚焦于教科书“海陆分布模型”,引起学生对于已有地球知识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二我知道和感兴趣的地球知识(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记录单1.明确活动要求(1)绘制思维导图,注意分类合理(2)提出可探究的关于地球的问题2.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1)选1-2组汇报,全班交流,排除一些明显错误的观点(2)整理地球知识,完善思维导图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全班讨论,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巩固已经知道的地球知识,为制作模型做好铺垫三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预设22分钟)材料准备:课件(地球内部结构图地球海陆分布图东西半球分界图)菜刀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红黄蓝)抹油的小刀泡沫球水彩笔橙子勺子筷子抹布1.导语:我们已经掌握了很多关于地球的知识,我们是否也可以根据自己想表达的地球知识制作
6、不同的地球模型呢?2.观察地球结构模型我们曾经用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了地球结构模型,剖开并观察地球结构模型的剖面(微课视频出示,唤起学生对模型的认知,感受其作用,调动积极性)3.制作我们的地球模型(1)谈话:我们能做什么类型的地球模型?表达地球的什么知识?(学生各抒己见,符合实际情况,言之有理即可)(2)微课展示“海陆模型”“自转模型”制作方法(播放微课,解决制作当中可能存在的难点,方法仅供学生参考:“海陆模型”先用铅笔勾勒海陆边界轮廓,再涂色“自转模型”制作时,橙子可切可不切)(3)谈话:看完微课之后,大家有什么新的想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而不是按照微课视频做出千篇一律的模型,鼓励为主
7、)(4)动手制作模型提供材料,学生自行领取组内先做一个模型,时间允许可向老师申请做其他模型(5)小组模型展示小组上台展示,说明模型类别从这个模型中能得到什么信息?4.研讨:模型的比较与改进(1)对比不同的模型,他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不同:模型表达的地球知识不同,制作方法材料也不同,适用的范围也是不同的;相同:都能表达某一类的地球知识,都有地球的基本特征,都能用于科学研究(明白模型的意义)(2)“我们的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思考:怎样可以使模型更加精确地表达地球知识?怎样使模型更美观?怎样可以方便实验?设计意图五年级时,已经用橡皮泥做过“地球结构模型”,所以制作的难点是“海陆分布模型”和“自转模
8、型”,通过微课简洁明了出示制作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四拓展(预设:4分钟)材料准备:地球仪1.观察地球仪2.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设计意图观察专业的地球仪,学生获得非常多的信息,同时会与自己制作的地球模型进行比较,体会模型改进的意义,了解改进方向五课堂小结(预设1分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把已知的知识用模型表达出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和科学家一样用自己制作的模型进行实验探究,在不断地改进中研究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设计意图建模的思想贯穿整个单元,第一节课中的模型制作是已有知识内化后的外现,在本单元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到自己制作的模型进行研究,必要时进行改进,感受模型的价值【
9、疑难解答】1.课堂内制作地球模型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没有时间对模型进行研讨和改进,该怎么办?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个课时内很难将所有目标落实本课一共涉及了三种模型,其中“结构模型”五年级的时候学生就已经制作过了,所以“橡皮泥地球结构模型”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前完成“海陆分布模型”是最花时间的,对海陆分界线的“精度”不应要求过高;将平面的海陆分布图绘制到球面上,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教师需要进行一定指导“地球自转模型”制作时,橙子内部的果肉可以先不掏出(掏出果肉是为了长久保存,可回家掏)模型改进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应贯穿于本单元每一堂课和课后时间,我们也要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材料和更多的工具”在模型的制
10、作中能起到极大帮助,鼓励学生课后利用家中材料和工具制作更加“精良”的地球模型【教学后记】2.昼夜交替现象【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2课本课从认识昼夜交替现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随即用一个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呢?”聚焦到探究主题上来,旨在充分展露学生对昼夜现象的看法,试着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关系入手,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基于学生前概念的多样性与现象本身的复杂性,本课希望让学生能自主展示各种解释方案,暴露自己的原有认知,然后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讨论交流思维碰撞发现问题修正解释,最终推动学生的认知向前发展教材主要安排四
11、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独立地思考并形成自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二是像科学家一样研讨交流我们的解释;三是做模拟实验,初步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四是交流实验结果,修正解释或提出进一步的研究问题【学情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文现象,每天都在上演,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但是,学生熟悉的只是现象的特征,对现象成因的理解却比较模糊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
12、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昼夜交替模拟实验,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解释可以有多种科学思维运用比较的方法,能区别昼夜交替现象成因假设中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关系探究实践能根据已有知识,用口述画图等方式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能基于假设,制订可行的探究方案,并通过模拟实验对假设进行验证态度责任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感兴趣,愿意和同学合作,能与同学分享观点,保持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真正成因的热情【教学重难点】重点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并用模拟实验验证难点思考并归纳出各种假设的本质区别是地球和太阳运动状态不同【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大表学生实验材料
13、一套学生手电筒地球海陆分布模型作业本【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同一地点的昼夜照片昼夜交替动图1.观察同一地方的白天与黑夜的图片,引出昼夜概念2.观察一张昼夜交替的动态图和一个太空视角的地球昼夜交替的动态图,让学生认识这种现象是昼夜交替现象3.谈话:昼夜交替现象每天都在上演,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设计意图出示图片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白昼黑夜的特征,直观观察昼夜交替现象,为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成因做铺垫二探索和研讨(预设35分钟)材料准备:手电筒自转模型学习单(一)提出假设(预设8分钟)1.引导思考:如果没有太阳光的照射,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吗?如果地
14、球是个透明的球体,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太阳和地球都静止不动,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 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都是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必要条件2.思考并猜测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请学生把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假设用简单的示意图记录下来可以用小圆代表地球,大圆代表太阳,用箭头表示运行的方向(视频演示假设示意图画法)3.请学生上台展示介绍, 老师将学生的观点画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补充(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也自转4.交流学生提出的假设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设计意图画想法旨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交流观点的环节能让学生在与他人观
15、点碰撞中,产生新认知,并产生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的动力(二)模拟实验,检验假设(预设12分钟)猜测也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法,到底哪种假设是正确的呢?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验证1.确定模拟实验的材料,使学生明白寻找具有相似特征的材料来代替地球和太阳,以能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用地球模型模拟地球,用去掉反光罩的手电筒模拟太阳)2.出示实验材料,先让学生思考实验操作步骤,然后播放视频简单演示3.明确模拟实验要求(1)严格按照标准判断昼夜交替现象(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4.学生分组模拟实验,及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基于假设制定可行的探究方案,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初
16、步判断该假说是否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三)交流研讨,总结发现(预设15分钟)1.交流:通过模拟实验,哪些可能性是成立的?哪些是不成立的?明确观察到什么现象可以判断出现了昼夜交替(一个小组先汇报,用记录单展示,并解说,其他小组再补充与质疑,质疑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现场演示,来解决问题)2.思考: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不同?(预设:每种假设不同点就是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不同)3.谈话:对于“为什么地球上的昼和夜会不断地交替”这种自然现象,虽然有多种可能的解释,但与事实相符的只有一种,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确认哪种假设是正确的?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展示与交流充分了解每种假设的特点,在对比中
17、发现每种假设的本质不同,进而找到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本质原因三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现象每天都在循环往复,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为了探索地球上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我们今天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模拟验证新的认识 科学的进步没有捷径可走,人类认识地球和宇宙的过程是漫长而又艰辛的,很多科学家为之付出了努力甚至牺牲,但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并不会因此而停止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活动引导学生对所学进行回顾与梳理,同时明确科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疑难解答】1.通过模拟实验发现,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但实际上与事实相符的只有一种,我们应如何进一步确认哪种假
18、设是正确的?通过对模拟实验现象的总结,发现四种假说都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但事实只能是一种情况因此进一步确认哪种假设是正确的,首先要对比分析成立的假说有什么不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对比分析,各种假说的不同在于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不同,因此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关键在于确定太阳和地球的运动关系,这是后续将要学习的内容,也可以建议学生利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现象和经验来辅助判断【教学后记】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人类在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上,有过两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学说,分别是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本课将在前一课学
19、习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发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关键在于确定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在本课中,学生将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初步体会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艰辛而漫长的历史探索过程,并且能够了解到每一种学说在历史上都有其产生发展修正革新的过程同时通过对比分析,获取地球运动的关键信息,并依据正确的信息对第1课中的地球模型进行改进,再利用改进后的地球模型进行模拟实验,最终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正确解释【学情分析】在本课中,学生通过阅读文献资料获取了地球与太阳运动的关键信息后,需要进一步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关键在于确定地
20、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因此本课需要学生依据正确的地球与太阳运动的信息再次进行模拟实验,最终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正确解释【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资料阅读及模拟实验,知道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同时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科学思维运用模拟实验推理论证等方法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 探究实践在阅读过程中学会使用文献摘要,并能通过阅读文献获取地球运动的相关信息;在模拟实验的过程中能依据正确的地球运动信息改进地球模型,并利用模型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态度责任在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中,体会到所有科学观点都需要众多证据的支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有证据意识,并能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
21、观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通过阅读资料获得地球与太阳运动的准确信息,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难点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整理第2课中几种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假说学生1.每组准备反光效果好的小圆贴片较硬的金属丝学生自制的地球模型手电筒;2.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上一节课中几种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假说1.出示上一节课中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几种假说提问:这几种假说都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它们的区别在哪里?2.教师总结:确定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才能确定哪一个解释与事实相符3.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板书)设
22、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每种假说的根本区别是地球和太阳的运动状态不同,从而聚焦到研究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主题中来二阅读资料,认识地球与太阳的运动(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记录表1.教师介绍:人类认识地球和太阳的运动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是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学说2.学生阅读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比较他们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记录在记录表(韦恩图)中3.组织学生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相同点与不同点,教师以韦恩图的形式进行板书记录4.提问:比较两种学说,谁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你的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正确的运动形式:地球绕太阳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