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行为动词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辨析行为动词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辨析 行为 动词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及教材研讨提纲第1页,共116页。按课标文本的顺序解读着重探讨四个突出问题n如何把握课程的核心价值?如何把握课程的核心价值?n如何读懂课程的内容标准?如何读懂课程的内容标准?n如何理解新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和追求?如何理解新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和追求?n如何反思和跟进当前课程改革的实践?如何反思和跟进当前课程改革的实践?第2页,共116页。选项选项理论课:意识形态(信仰)理论课:意识形态(信仰)社会课:社会认识,社会参与(常识)社会课:社会认识,社会参与(常识)公民课:规范性与实践性(法律)公民课:规范性与实践性(法律)学科课:经济、政治、哲学、法律(体系)学科课:经济、
2、政治、哲学、法律(体系)德育课:情感、态度、价值观(道德)德育课:情感、态度、价值观(道德)永远的话题:这是一门什么课程第3页,共116页。名称的故事 认同课程性质,认同课程性质,把握核心价值,把握核心价值,有两个着眼点。有两个着眼点。n着眼于课程形态的特点。着眼于课程形态的特点。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宗教、社会、公民)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宗教、社会、公民)n着眼于内容目标的演进。着眼于内容目标的演进。课程沿革的历史轨迹。(文革以后有五次大变动)课程沿革的历史轨迹。(文革以后有五次大变动)第4页,共116页。思想政治课的设置,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替代不了的,也是任何其他国家的课程无法类比的。思想
3、政治课的设置,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替代不了的,也是任何其他国家的课程无法类比的。(两个历史渊源)(两个历史渊源)“政治课要联系实际政治课要联系实际,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它的一个突出特点。(三个大的阶段),是它的一个突出特点。(三个大的阶段)课程建设与改革课程建设与改革(功能定位功能定位;实施方式实施方式;内容整合内容整合),需要要专业化研究的方法论基础。,需要要专业化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思想政治观点教育“三贴近”原则课程建构方法论研讨提纲 我们的经验解读:1第5页,共116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来看。:从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来看。两个阶段性特征。两个阶段性
4、特征。三个观察视角。三个观察视角。五个时代课题五个时代课题。“繁、难、偏、旧繁、难、偏、旧”:从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来看。:从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来看。课程改革的背景 研讨提纲课标:序言;解读:2第6页,共116页。核心价值: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基本内容: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能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力的课程。培养目标: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课程性质研讨提纲课标:课程性质;解读:3第7页,共116页。需要在学科课程的系统中把握。需要在学科
5、课程的系统中把握。课程目标的综合性。课程目标的综合性。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知识的综合性。需要在德育工作的系统中把握。需要在德育工作的系统中把握。学校、家庭、社会学校、家庭、社会 课程、时政、团队、班级课程、时政、团队、班级既要避免德育课程既要避免德育课程“学科化学科化”,又要避免德育工作,又要避免德育工作“课程化课程化”。研讨提纲课标:课程性质;解读:功能定位4第8页,共116页。课程特点之辨n作为中国特色的德育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相关作为中国特色的德育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相关课程的意义和价值;课程的意义和价值;n作为一门学科课程,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活动的学科特点;作为一门学
6、科课程,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活动的学科特点;n作为学科课程体系中的科目,具有不同于一般科目的整作为学科课程体系中的科目,具有不同于一般科目的整合方式;合方式;n作为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具有不同于一般学科教育作为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具有不同于一般学科教育的德育功能。的德育功能。第9页,共116页。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为依据,增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为依据,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以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为依据,突出培养为依据,突
7、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点。以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依据,体现本课程的时代为依据,体现本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研讨提纲课标:基本理念;解读:基本理念依据5第10页,共116页。讲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强调以邓小平理论和强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重要思想为指导。强调贯彻强调贯彻“少而精,讲管用的少而精,讲管用的”原则。原则。强调立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采用新思想、强调立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采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发展观)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发展观
8、)研讨提纲课标:基本理念;解读:理念之一6第11页,共116页。“实”,还是“空”,这是个问题 从知识的“有用性”和观点的“管用性”说起 时代特征:时代特征:“实实”有有“实实”的问题。的问题。n经济发展了,环境破坏了。经济发展了,环境破坏了。n效率提高了,公平没有了。效率提高了,公平没有了。n收入增加了,幸福减少了。收入增加了,幸福减少了。基本观点:基本观点:“空空”有有“空空”的道理。的道理。进与退、对与错,说到底,还是个进与退、对与错,说到底,还是个“怎么看怎么看”的问题。的问题。课程:究竟解决什么问题是根本?课程:究竟解决什么问题是根本?事与理,就事说事,有理讲理,事与理,就事说事,有
9、理讲理,“悟则通悟则通”。第12页,共116页。关键词:一脉相承关键词:一脉相承 与时俱进与时俱进 关注点:关注点:n必须坚持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必须坚持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n必须充分反映党的创新理论。必须充分反映党的创新理论。着眼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为基础,中国共着眼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为基础,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历时三个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历时三个2828年,年,“干了三件大事干了三件大事”,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第13页,共116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n关于
10、发展阶段的观点关于发展阶段的观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n关于发展意义的观点关于发展意义的观点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硬道理 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n关于建设布局的观点关于建设布局的观点 两个文明建设两个文明建设 三个文明建设三个文明建设 四位一体的建设四位一体的建设n关于时代主题的观点关于时代主题的观点 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 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 第14页,共116页。理想信念的根基 牢牢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这一核心价值,就牢牢把握住马克思
11、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这一核心价值,就意味着课程履行的基本使命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意味着课程履行的基本使命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如果说课程中有什么内容目标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如果说课程中有什么内容目标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程,那就是必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自始至程,那就是必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自始至终地进行唯物史观的教育。终地进行唯物史观的教育。第15页,共116页。唯物史观:撑起我们的信念n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人们必然作什么人们必然作什么”。理解发展趋势的规律性,由此确信社会变革的必然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解发展趋势的规律性,由
12、此确信社会变革的必然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n只能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只能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人们能够作什么人们能够作什么”。选择发展道路的限定性,由此确信发展模式的特殊性(国情)。选择发展道路的限定性,由此确信发展模式的特殊性(国情)。n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自为地创造历史: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自为地创造历史:“人们应该作什么人们应该作什么”。把握发展机遇的主动性,由此确信发展状态的跨越性(战略和策略)。把握发展机遇的主动性,由此确信发展状态的跨越性(战略和策略)。n以史为鉴,没有以史为鉴,没有“如果如果”只有只有“智慧智慧”:“历史的评价高于时论历史的评价高于时论”。观察发展过
13、程的逻辑性,由此确信发展进程的合理性(出发点与落脚点)观察发展过程的逻辑性,由此确信发展进程的合理性(出发点与落脚点)。n必须搞清楚我们自己是谁:不变的是必须搞清楚我们自己是谁:不变的是“始终代表始终代表”。立足现实的、具体的人,由此确信发展主体的正当性(以人为本)。立足现实的、具体的人,由此确信发展主体的正当性(以人为本)。第16页,共116页。变与不变的辩证法n不变的原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不变的原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n可变的内容:可变的内容:存在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中,又存在于具体理论、路线、存在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中,又存在于具体理论、路线、方
14、针、政策的形成中方针、政策的形成中。现在讲和谐,不是否认过去的革命,也不是说现在只讲和谐不讲斗争。现在讲和谐,不是否认过去的革命,也不是说现在只讲和谐不讲斗争。n结论:变是为了不变,不变必须求变。结论:变是为了不变,不变必须求变。永远代表,永远先进,永远领导,永远执政永远代表,永远先进,永远领导,永远执政 第17页,共116页。对与错之辨n唯物史观没有错,错在机械唯物论的历史观。唯物史观没有错,错在机械唯物论的历史观。n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没有错,错在漠视了以人为本的追求。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没有错,错在漠视了以人为本的追求。n强调历史发展的必然没有错,错在忽视了把握历史发展的机遇。强调历史发展的
15、必然没有错,错在忽视了把握历史发展的机遇。n坚持没有过时论没有错,错在否认与时俱进。坚持没有过时论没有错,错在否认与时俱进。斗争与和谐;革命与改革;民主与专政;战争与和平斗争与和谐;革命与改革;民主与专政;战争与和平n坚持四大观点没错,错在僵化四大观点的内涵。坚持四大观点没错,错在僵化四大观点的内涵。第18页,共116页。焦点1 如何看待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命运,如何看待党和人民的奋斗历程,如何面对新时如何看待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命运,如何看待党和人民的奋斗历程,如何面对新时期新阶段的新挑战。期新阶段的新挑战。普京:普京:谁不对苏联解体感到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谁不对苏
16、联解体感到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同理:同理:谁不认为义和团的抗争很悲怆,谁就没有良心;谁想用义和团的方式解决今天的问谁不认为义和团的抗争很悲怆,谁就没有良心;谁想用义和团的方式解决今天的问题,谁就没头脑。题,谁就没头脑。谁不对杨白老备感同情,谁就没有良心;谁在今天认为赖账有理,谁就没有头脑。谁不对杨白老备感同情,谁就没有良心;谁在今天认为赖账有理,谁就没有头脑。如同我们不能用前人的行为来规范当代人,我们也不能用当代人的要求去匡正前如同我们不能用前人的行为来规范当代人,我们也不能用当代人的要求去匡正前人的行为。人的行为。第19页,共116页。焦点2 为什么要坚持改
17、革开放的方向不动摇。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不动摇。n是起点而不是终点。是起点而不是终点。n是财富而不是包袱。是财富而不是包袱。n是反思而不是清算。是反思而不是清算。n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而不是回归旧体制。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而不是回归旧体制。三次重大历史关头的抉择。三次重大历史关头的抉择。第20页,共116页。唯物史观:打造我们的课程 n是支撑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也是观察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理论基石;是支撑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也是观察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理论基石;n是把握课程核心价值的方法论基础,也是理解课程形态不断演变的是把握课程核心价值的方法论基础,也是理解课程形态不断演变的方
18、法论基础;方法论基础;n是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课程实施赖以取得实效的根本是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课程实施赖以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保证;n是着眼于当前的阶段性特征是着眼于当前的阶段性特征“总结过去总结过去”的落脚点,也是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的落脚点,也是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面向未来面向未来”的出发点。的出发点。第21页,共116页。所谓所谓“引导引导”,是出发点,即不讳言,是出发点,即不讳言“灌输灌输”,就是要强调鲜明地提供正确的,就是要强调鲜明地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所谓所谓“特点特点”,是着眼点,就是要强
19、调遵循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是着眼点,就是要强调遵循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把握好高中阶段的成长特点。把握好高中阶段的成长特点。“所谓所谓”结合,是着力点,就是要专注于贯彻结合,是着力点,就是要专注于贯彻“三贴近三贴近”的原则,切的原则,切实回答实回答“五个如何五个如何”等重要课题。等重要课题。研讨提纲 课标;基本理念;课标;基本理念;解读:解读:理念之二7第22页,共116页。老话重提:灌输之辨 关于灌输的故事。n 坚持灌输是相对于推崇自发而言。坚持灌输是相对于推崇自发而言。n 反对反对价值澄清论。价值澄清论。n 反对天然合理论。反对天然合理论。第23页,共116页。生活之树常青n事实判断与价
20、值判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n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n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教育。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教育。n从从代际差异看,生活的变化越来越快;代际差异看,生活的变化越来越快;n从价值标准看,生活的内容越来越复杂。从价值标准看,生活的内容越来越复杂。n直面直面现实生活的挑战。现实生活的挑战。第24页,共116页。“灌输式”与“启发式”胡锦涛说:胡锦涛说:“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1、。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温家宝说:温家宝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做法非常好。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题,这种做法非常好。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是启发式教育。这就是启发式教育。”第25页,共116页。切忌形式主义n反对两个虚无主义。反对两个虚无主义。n反对两个教条主义。反对两个教条主义。n反对两个经验主义。反对两个经验主义。第26页,共116页。既要保持与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的衔接关系,又要区分与高既要保持与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的衔接关系,又要区分与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的递进层次。校政治理论课程
22、的递进层次。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体现高中课程基础性与选择性的统一,既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又体现高中课程基础性与选择性的统一,既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又提供基于自主选择的拓展性、应用性课程。提供基于自主选择的拓展性、应用性课程。研讨提纲课标:基本理念;解读:理念之三8第27页,共116页。加强实践环节,拓展教学空间。加强实践环节,拓展教学空间。面向现实生活,既提供面向现实生活,既提供“动手动手”操作的机会,又引领操作的机会,又引
23、领“动脑动脑”思考的过程。思考的过程。不断充实、拓展和更新课程资源。不断充实、拓展和更新课程资源。倡导师生之间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之间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师生之间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之间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讨提纲课标:基本理念;解读:理念之四9第28页,共116页。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探讨对思想政治素质进行评价的途径。探讨对思想政治素质进行评价的途径。探讨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的方法。探讨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的方法。探讨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探讨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探讨多种多样的评价形式。探讨多种多样的
24、评价形式。研讨提纲 课标:基本理念;解读:理念之五10第29页,共116页。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这是它不同于传统的课程体系之处。这是它不同于传统的课程体系之处。课程模块相对独立、平行开设,为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提供更大课程模块相对独立、平行开设,为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和设计空间。的自由度和设计空间。这是它不同于传统的课程管理之处。这是它不同于传统的课程管理之处。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学科背景,但不是固有的知识体系,而是课程意义上的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学科背景,但不是固有的知识体系,而是课程意义上的整合。整合。这是它不
25、同于传统的课程整合之处这是它不同于传统的课程整合之处。研讨提纲 课标:设计思路;解读:课程设计思路11第30页,共116页。高中思想政治课选修课程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必修课程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研讨提纲 课标:设计思路;解读:总体设置12第31页,共116页。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解放思想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核心概念:求真务实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核心概念:市场经济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核心概念:民主政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精神文明)(精神文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