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应用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应用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交际 理论 应用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主讲 亓华副教授 第五讲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第五讲 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 一、语言与文化一、语言与文化 二、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二、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 第二节第二节 跨文化交际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 一、语言与跨文化交际一、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二、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冲突和适应二、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冲突和适应 三、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三、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四、定型观念与文化偏见四、定型观念与文化偏见 第三节第三节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问题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问题 一、质疑一、质疑“定型观念定型观
2、念”和和“文化依附文化依附”说说 二、教材中的观念文化冲突、教材中的观念文化冲突 三、中日跨文化交际问题三、中日跨文化交际问题参考书目 周思源主编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北语出版社1997 李晓琪主编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王宏印跨文化传通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8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9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研社1999 耿二岭体态语概说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段连城怎样对外介绍中国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1993思考题
3、1、怎样认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2、谈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态度问题。3、“文化依附说”的由来及其影响。4、对外汉语教学应建立“定型观念”还是要突破“文化定型”?5、“文化适应假说”及其对第二语言教学的指导意义。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 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一,要真正掌握一种第二语言,单学语言本身还不够,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称“目的语文化”或“第二文化”)。交际能力中所包括的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均与文化密切相关。因此,中国文化的有关知识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之一。第二,对外汉语教学要培养的交际能力实际上是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需要以跨文化交际学
4、的理论指导语言教学。第三,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一般都要求更多地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甚至要学习专业性的文化知识。所以说,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中国文化教学。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 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文化的研究是从80年代初开始的。一方面受到当时我国文化界文化研究热的影响,另一方面更直接受到80年代初、中期我国语言学界对文化语言学的研究以及我国外语教学界对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影响。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对外汉语教学界更就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这场争论的结果,使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文化问题的研究更为重视,提高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教学与
5、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原则。一、语言与文化 1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至今已有上百种(一说500多种),尚无定论。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除了天然的物质以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都包含在文化之中。这是最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财富”部分,即与“物质文化”相对的“精神文化”,包括经济、政治、哲学、教育、科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语言、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模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有时只是指其中的文学、艺术,而与政治、经济、科学、教育等并提。最窄的概念甚至具体到“茶文化”、“酒文化”等。从不同
6、的视角对文化的理解重点也有所不同,有的文化定义强调“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的一面,有的则强调“社会群体的行为准则”的一面。2、对文化有多种分类方法。按文化的内容常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四个部分。物质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种种物质文明,如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各种产品、器具以及园林、建筑、服饰、烹饪等技术体系,属整个文化体系的物质基础,既具有文化价值也具有实用价值,是表层文化表层文化。行为文化也称习俗文化,是人们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社会风俗习惯和行为标准,包括礼俗、民俗、风以及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可以看做是制度文化的一部分。制度文化是由观念文化所决定的社会规范体
7、系,指各种典章规范,如社会制度、国家制度、以及教育、婚姻、家庭制度等。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属中层文化中层文化。观念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宗教情感、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以及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属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深层文化。此外,还有大写字母C文化(简称大文化)和小写字母c文化(简称小文化)的分法。前者指上面所说的经济、政治、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学以及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后者指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等。3、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对每个具体的人来说,有
8、关文化的知识和能力则是后天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学习获得的。(2)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以民族的形式体现的。同一民族总的说来有共同的文化;而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虽然也有共同之处,但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更多地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形成了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固然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但我们的世界是多元文化的世界,各民族发展自己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并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就能为丰富我们的多元文化世界、为发展人类的文化做出贡献。(3)文化(包括亚文化)具有社会性,为一定的社会群体共同创造、共同遵守并享有,体现该社会群体的共性。个体的行为或心理如没有为社会所理解和接
9、受,不能称为该群体的文化。因此,文化的社会性意味着文化为该社会成员所共享的同时,在社会中也发挥着一定的规范和准则的作用 (4)文化具有系统性,是一个由上述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从表层到深层组成的复杂的体系。文化系统各组成部分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当人们接触到某一层次具体的文化现象时,往往可以体现出这一文化系统的特征。(5)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之上的。文化必须通过一定的符号系统的记录,才能得以表达、保存和传递。语言是记录文化最重要的符号系统。此外还有非语言的符号系统,如体态语、各种信号以及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6)文化是在发展变化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在社
10、会历史发展中由历史的积淀形成一定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中的优秀部分,将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扬弃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借鉴别的民族的文化并创造新的文化。这种发展变化不仅表现在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方面,也表现在价值观念、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文化的各个方面。其中,物质文化变化最快,制度文化次之,习俗文化较为稳定,而观念文化变化最慢。二、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 1交际文化 1979年,张占一等先生从第二语言教学培养交际能力的实际出发,按文化在交际中的功能提出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观点。所谓知识文化是指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交际文化则是
11、指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这一观点的提出者常举的例子是:中国人用筷子吃饭,这是知识文化;但不能把筷子插在饭菜上让别人吃,这就是会引起误解的交际文化。再如,中国有“长城”,这是知识文化,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但在“毁我长城”中,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为挖长城,而是把长城的含义引申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就成了交际文化。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概念的提出,加深了人们对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认识,突出了交际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为第二语言教学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化中区分轻重缓急、确定主要教学内容特别是教学重点建立了一个标准,对语言教学有实际意义。但另一方
12、面,这两种文化的区分也引起了不同意见的争论:除了对交际文化的理论根据和科学性提出质疑外,主要认为只强调交际文化会造成对知识文化的挤压。在这场讨论中,不少学者提出了较为宽泛的交际文化的概念。如吕必松指出:“所谓语言交际文化,就是这种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因素,这种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之中。”并认为:“语言中的这类文化因素对语言和语言交际有规范作用,但是本族人往往不容易觉察,只有通过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和语言交际的对比研究才能揭示来。”1992年,周思源从分类学
13、的基本特征、语言交际的趋同性及文化因素的归属范畴三个方面,对“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分类的科学性提出质疑,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宜建立一种比较宽泛的文化观念,以适应对文化的多方面求”。2000年1月,亓华在美国意识形态对汉语教学的渗透中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工具主义语言观和对思想意识形态等观念文化的回避和忽略进行了反省式批评。2000年10月9日,许嘉璐院长在北师大“汉语文化学院”命名大会上明确提出:“我不同意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一是在实际教学中两者无法科学地分开,只能由教学者主观地决定;二是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其实都是围绕着语言交际而展开的,只不过二者所说的文化
14、对语言交际的作用有直接和间接的不同,而所谓直接和间接也是难以区分和预料的,何况还有非语言交际存在。”他赞同“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的观点,并把文化分为三类和三个层次,即。许先生赞同“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的观点,并把文化分为三类和三个层次,即文化分表层文化(指蕴涵在衣食住行中的文化)、中层文化(指介乎物质和精神之间、借助物质来体现的文化,包括风俗习惯、制度礼仪、法律宗教等)和深层文化(是贯穿和渗透在表层、中层中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等)。这种划分与全美中方面小学中文学习目标(1999)提出的文化的三个:文化观念(包括含义、态度、价值观、观念等)、文
15、化习俗(包括社会交往方式)与文化产物(包括书籍、食品、工具、法律、音乐、游戏等)相一致。这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文化的认识与国际接轨。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要习得和运用一种语言,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对目的语文化了解越多,越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1)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语言和文化都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都是人们出生以后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获得的。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社会性、系统性以及不断发展的特点,语言也同样具备。一种文化不可能没有与之相应的语言;抽去文化内容,语言也不能独立存在。(2)语言是用于记
16、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是文化中的特殊组成部分,其特点在于语言不仅本身是文化的一种形态,而且还是记录其他部分文化的符号,成为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之所以能发挥文化载体的功能,是由于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交际的主要工具;而文化的创造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思维活动和社会成员之间的交际活动。文化的形成需要由语言来表达,文化的保存需要语言、特别是书面语的记载,而文化跨越时空的传播更需要借助于语言这一重要工具。(3)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文化是由于有了语言而得以表达、保持和发展、传播,语言的丰富多彩由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所决定。文化的发展必然带动语言的发展。如新词语的产生就是很好的说明
17、;语言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与语言也在互相制约,如汉语把颜色分为七色,有的语言则只有五色、三色甚至两色,显然这类语言对颜色文化的认识就不如前者丰富。而要发展其对颜色的认识就必须增加有关颜色的词语。不能很好地掌握一种语言,就无法理解、体会该语言所表达的文化;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点又形成了语言结构、语言运用规律的差异,从而制约了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第二节 跨文化交际理论 一、语言与跨文化交际一、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二、文化适应假说理论二、文化适应假说理论 三、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三、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四、对四、对“文化依附文化依附”说的质疑说的
18、质疑 五、五、“文化定型文化定型”观念及其不良影响观念及其不良影响一、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1、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这种交际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称为跨文化言语交际。社会离不开人们为传递和获得信息而进行的交际活动。时代的发展不仅需要同文化的交际,也同样需要跨文化交际,它关系到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和人类的和平发展。影响跨文化语言交际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特别是文化差异。因此跨文化交际中要特别重视并研究文化差异。2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1)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同文化交流,由于双方享有同一文化,不会因文化问题而产生交际障碍。而跨文化交际发生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两
19、种文化的共同之处有利于对双方语言的理解,不同之处则可能由于差异的存在而造成对语言理解和运用的偏误,并形成障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程度是不同的,在差异严重的文化之间所形成的偏误,甚至能引起矛盾和冲突。(2)交际原则与价值观念。人们在会话交际中需要遵守一定的交际原则,如格赖斯总结的合作原则和利奇的礼貌原则等。但由于事实上存在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特别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鸿沟,对这些原则的理解就受到不同价值观念的制约。究竟什么是世界通行的礼俗准则,恐怕还是需要研究的问题。比如用利奇的以西方价值观为基础的、非常具体的礼貌原则作为标准,来评判、规范东方的交际行为,难免圆凿方枘、格格不入。(3)母语文化的思维
20、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一般说来,人们自出生始就受到母语文化的熏陶,并可能持续一生。特别是在单一文化的环境中,往往容易形成母文化的思维定势和优越感,并不自觉地把母文化模式当做衡量别的文化的标准。凡不符合这一标准的就难于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在没有获得异文化社会环境的实际体验情况下,只受到间接经验的影响,人们也往往容易对异文化产生成见、偏见。文化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偏见,是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4)交际过程中的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跨文化交际中尽管存在着不同文化的巨大差异,但交际双方为了使信息传递顺利进行并实现交际目的,在交际过程中往往出现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特别是在双方或其中一方交际能
21、力不强的情况下,都有帮助对方了解自己的愿望,从文化和语言两方面尽量向对方靠拢。如中国人一听到外国人能说中国话,一般就会产生一种惊喜的心情,不仅不会苛求对方在语音、语法、词汇方面的错误,而且要想方设法揣摩甚至替对方说出他的意思,以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当发出信息时,也尽量用最简易的、对方能听懂的语言来表达,甚至会反复解释、变换说法直到对方听懂为止。文化方面的趋同则需要对对方文化有一定认识基础。(5)交际的结果:文化的相互影响。跨文化交际实际上是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在长期的交际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会汲取对方文化的某些方面,并使自己的文化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在
22、平等基础上进行的交流,有利于各种文化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在不平等的交流中,特别是与政治等因素联系在一起,也可能发生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和挤压,甚至同化。二、文化适应假说理论 1、1978年,由舒曼(JSchumann)提出的文化适应假说(the Acculturation Theory),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出发,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做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把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看做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该目的语掌握的程度。2、所谓文化适应、所谓文化适应是指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是指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的结合,因此,学习者与目
23、的语文化社会和心理的结合,因此,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的社会距离与心理距离,就成了影响第二语言习的社会距离与心理距离,就成了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因素。由缩短的社会距离或由好的社会得的主要因素。由缩短的社会距离或由好的社会因素所形成的有利的语言环境,是指第二语言学因素所形成的有利的语言环境,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成员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成员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第二语言学习者本人和目的语社团都希望第二语第二语言学习者本人和目的语社团都希望第二语言学习者被目的语社会同化;第二语言学习者和言学习者被目的语社会同化;第二语言学习者和目的语社团都希望第二语言学习者能分享目的语目的
24、语社团都希望第二语言学习者能分享目的语国家的社会福利设施;双方在文化上和谐,对对国家的社会福利设施;双方在文化上和谐,对对方的态度均为积极的、肯定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方的态度均为积极的、肯定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期望在目的语地区逗留较长时间等。在这样良好期望在目的语地区逗留较长时间等。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中,学习者能接触到较多的目的语输人,的环境中,学习者能接触到较多的目的语输人,促成第二语言的习得;否则就起相反的作用。促成第二语言的习得;否则就起相反的作用。心理距离主要指学习者在情感方面影响到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包括语言障碍带来的焦虑,文化震荡带来的恐惧紧张以及动机、自尊心等。在社会与心理距离太大的情
25、况下,学习者的语言就会停留在初级阶段形成洋泾浜化,即使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也不一定能习得目的语,这就是舒曼提出的洋泾浜化假说(Pidginization Hypothesis)。而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二者之间,社会距离又起着主导的作用;心理距离只有在社会距离不发生重大作用时才起作用。3 3、文化适应的四个阶段:、文化适应的四个阶段:(1)蜜月阶段。刚刚接触到第二文化或进入第二文化的环境,对看到、听到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惊讶、有趣,处于兴奋、激动、满足的状态,一切都觉得美好。(2)挫折阶段。新鲜的感觉过去,开始觉得衣食住行处处不习惯,人地生疏,语言隔阂,产生迷惑、沮丧、孤独、失落和烦恼、焦虑、悲伤、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