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pdf

  • 上传人(卖家):卧龙小子
  • 文档编号:355892
  • 上传时间:2020-03-11
  • 格式:PDF
  • 页数:15
  • 大小:1.74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pdf》由用户(卧龙小子)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初中 七年 级数 上册 知识点 总结 下载 _其它版本_数学_初中
    资源描述:

    1、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第一章 有理数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正数和负数 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负数:比0 小的数 正数:比0 大的数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注意注意:字母a 可以表示任意数,当a表示正数时,-a 是负数;当a表示负数时,-a 是正数;当a 表 示 0 时,-a 仍是0。 (如果出判断题为: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例如+a,-a就不能做出简单判断) 正数有时也可以在前面加“+” ,有时“+”省略不写。所以省略“+”的正数的符号是正号。 2.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若正数表示某种意

    2、义的量,则负数可以表示具有与该正数相反意义的量,比如: 零上 8表示为:+8;零下8表示为:-8 3.03.0表示的意义表示的意义 0 表示“ 没有” ,如教室里有0 个人,就是说教室里没有人; 0 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0 表示一个确切的量。如: 0以及有些题目中的基准,比如以海平面为基准,则0 米就表示海平 面。 1.2 有理数有理数 1.1.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的概念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0 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理解理解:只有能化成分数的

    3、数才是有理数。只有能化成分数的数才是有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分数形式,不是有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分数形式,不是有理数。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化成分数,都是有理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化成分数,都是有理数。3,整数也能化成分数,也是有理数,整数也能化成分数,也是有理数 注意注意:引入负数以后, 奇数和偶数的范围也扩大了,像 -2,-4,-6,-8也是偶数,-1,-3,-5也是奇数。 2.2.有理数的分类有理数的分类 按有理数的意义分类 按正、负来分 正整数 正整数 整数 0 正有理数 负整数 正分数 有理数 有理数 0 (0 不能忽视) 正分数 负整数 分数 负

    4、有理数 负分数 负分数 总结:正整数、0 统称为非负整数(也叫自然数) 负整数、0 统称为非正整数 正有理数、0 统称为非负有理数 负有理数、0 统称为非正有理数 3.3.数轴数轴 数轴的概念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注意注意:数轴是一条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直线;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 可;同一数轴上的单位长度要统一;数轴的三要素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规定的。 2.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关系 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 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 的点表示,0 用原点表示。 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

    5、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也就是说,有理数与 数轴上的点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如,数轴上的点如,数轴上的点不是有理数不是有理数 ) 3.利用数轴表示两数大小 在数轴上数的大小比较,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两个负数比较,距离原点远的数比距离原点近的数小。 4.数轴上特殊的最大(小)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无最大的自然数; 最小的正整数是1,无最大的正整数; 最大的负整数是-1,无最小的负整数 5.a 可以表示什么数 a0表示 a 是正数;反之,a 是正数,则a0; a0,那么,那么|a|=a

    6、 ; 如果如果a0 ,b0, b+c0) ,则x=a; 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的绝对值相等。即: |-a|=|a| 或若 a+b=0,则|a|=|b| ; 绝对值相等的两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即: |a|=|b| ,则 a=b或 a=-b; 若几个数的绝对值的和等于0,则这几个数就同时为0。即|a|+|b|=0 ,则a=0且b=0。 (非负数的常用性质:若几个非负数的和为(非负数的常用性质:若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有且只有这几个非负数同时为,则有且只有这几个非负数同时为 0) 经典考题经典考题 已知|a+3|+|2b-2|+|c-1|=0,求 a+b+c 的值 解:因为|a+3|0,|2b-2|0,|

    7、c-1|0,且|a+3|+|2b-2|+|c-1|=0 所以|a+3|=0 ,|2b-2|=0 ,|c-1|=0 即 a=-3 ,b=1 ,c=1 所以 a+b+c=-3+1+1=-1 4.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利用数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数轴上的两个数相比较,左边的总比右边的小; 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异号两数比较大小,正数 大于负数。 5.绝对值的化简 当当 a 0 时,时, |a|=a ; 当当a 0 时,时, |a|=-a 6.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求这个数 一个数 a 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一般地,绝对值为同一个正数的有理数

    8、有一般地,绝对值为同一个正数的有理数有 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绝对值为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绝对值为 0 的数是的数是0,没有绝对值为负数的数。,没有绝对值为负数的数。如:|a|=5 ,则 a=土 5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有理数的加减法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和为零; 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在运用运算律时,一定要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以达

    9、到化简的目的,通常有下列规律: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先相加“相反数结合法”; 符号相同的两个数先相加“同号结合法”; 分母相同的数先相加“同分母结合法”; 几个数相加得到整数,先相加“凑整法”; 整数与整数、小数与小数相加“同形结合法”。 3.加法性质 一个数加正数后的和比原数大;加负数后的和比原数小;加0 后的和等于原数。即: 当 b0时,a+ba 当b0 时,a+b当b=0 时,a+b=a 4.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用字母表示为: a-b=a+(-b) 。 5.有理数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意义 在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中, 根据有理数减法法则, 可以将减法转化成加法后

    10、, 再按照加法法则进行计 算。 在和式里,通常把各个加数的括号和它前面的加号省略不写,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如: (-8)+(-7)+(-6)+(+5)=-8-7-6+5. 和式的读法:按这个式子表示的意义读作“负8、负7、负 6、正5 的和” 按运算意义读作“负8 减 7减 6 加 5” 6.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运用结合律时的一些技巧: .把符号相同的加数相结合(同号结合法) (-33)-(-18)+(-15)-(+1)+(+23) 原式=-33+(+18)+(-15)+(-1)+(+23) (将减法转换成加法) =-33+18-15-1+23 (省略加号和括号) =(-33-15-1)+

    11、(18+23) (把符号相同的加数相结合) =-49+41 (运用加法法则一进行运算) =-8 (运用加法法则二进行运算) .把和为整数的加数相结合 (凑整法) (+6.6)+(-5.2)-(-3.8)+(-2.6)-(+4.8) 原式=(+6.6)+(-5.2)+(+3.8)+(-2.6)+(-4.8) (将减法转换成加法) =6.6-5.2+3.8-2.6-4.8 (省略加号和括号) =(6.6-2.6)+(-5.2-4.8)+3.8 (把和为整数的加数相结合) =4-10+3.8 (运用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7.8-10 (把符号相同的加数相结合,并进行运算) =-2.2 (得出结论)

    12、.把分母相同或便于通分的加数相结合(同分母结合法) - 5 3 - 2 1 + 4 3 - 5 2 + 2 1 - 8 7 原式=(- 5 3 - 5 2 )+(- 2 1 + 2 1 )+(+ 4 3 - 8 7 ) =-1+0-8 1 =-1 8 1 .既有小数又有分数的运算要统一后再结合(先统一后结合) (+0.125)-(-34 3 )+(-38 1 )-(-10 3 2 )-(+1.25) 原式=(+ 8 1 )+(+34 3 )+(-38 1 )+(+103 2 )+(-14 1 ) = 8 1 +3 4 3 -3 8 1 +10 3 2 -1 4 1 =(3 4 3 -1 4 1

    13、 )+(8 1 -3 8 1 )+10 3 2 =2 2 1 -3+10 3 2 =-3+13 6 1 =10 6 1 .把带分数拆分后再结合(先拆分后结合) -3 5 1 +1011 6 -12 22 1 +415 7 原式=(-3+10-12+4)+(- 5 1 + 15 7 )+(11 6 - 22 1 ) =-1+15 4 + 22 11 =-1+ 30 8 + 30 15 - 30 7 .分组结合 2-3-4+5+6-7-8+9 +66-67-68+69 原式=(2-3-4+5)+(6-7-8+9)+ +(66-67-68+69) =0 .先拆项后结合 (1+3+5+7 +99)-(

    14、2+4+6+8 +100)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有理数的乘除法 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法则一: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并把绝对值相乘; ( “同号得正,异号得负”专指“两数相乘” 的情况,如果因数超过两个,就必须运用法则三) 法则二:任何数同0 相乘,都得0; 法则三: 几个不是0 的数相乘, 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 积是正数; 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 积是负数; 法则四: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则积等于0. 2.倒数 乘积是 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其中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倒数,用式子表示为a a 1 =1(a0) ,就是 说 a 和 a 1 互为倒数,即a 是 a 1 的倒

    15、数, a 1 是 a 的倒数。 注意:0 没有倒数; 求假分数或真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点颠倒位置即可;求带分数的倒数时,先把 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 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是负数。 (求一个数的倒数,不改变这个数的性质); 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1 或-1,不包括0。 3.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乘法交换律: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即 ab=b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即 (ab)c=a(bc). 乘法分配律: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

    16、在把积相加。 即 a(b+c)=ab+ac 4.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1)除以一个不等0 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 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5.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 (1)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 (2)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如无括号指出先做什么运算,则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 行。 1.5 有理数的乘方有理数的乘方 1.乘方的概念 求 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 n a 中,a 叫做底数,n 叫做指数。 2.乘方的性质 (1)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17、负数的偶次幂的正数。 (2)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以下运算顺序: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4.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大于10 的数表示成 n a 10的形式 (其中101 a , n 是正整数) , 这种记数法是科学记数法。 第二章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整式 代数式代数式:用基本运算符号把数和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如 n,-1,2n+500,abc。单独的一个数或 一个字母也是代

    18、数式。 单项式单项式:表示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的系数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的次数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 多项式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常数项的次数为0。 整式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注意:分母上含有字母的不是整式。 代数式书写规范代数式书写规范 : 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中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或用“”表示,并把数字放到字母前; 出现除式时,用分数表示; 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带分数要化

    19、成假分数; 若运算结果为加减的式子,当后面有单位时,要用括号把整个式子括起来。 2.2 整式的加减整式的加减 1 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 同类项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合并同类项的步骤合并同类项的步骤 : (1)准确的找出同类项; (2)运用加法交换律,把同类项交换位置后结合在一起; (3)利用法则,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4)写出合并后的结果。 2 去括号的法则去括号的法则 (1)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

    20、项的符号都不变; (2)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 3 整式的加减整式的加减 :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整式加减的步骤整式加减的步骤 : (1)列出代数式; (2)去括号; (3)合并同类项。 第三章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3.1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一 次方程。一般形式:ax+b=0(a0) 注意注意:未知数在分母中时,它的次数不能看成是1 次。如x x = +3 1 ,它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

    21、方程 方程的解: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移项 移项: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可以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 移项的依据: (1)移项实际上就是对方程两边进行同时加减,根据是等式的性质 1; (2)系数化为1 实 际上就是对方程两边同时乘除,根据是等式的性质2。 移项的作用:移项时一般把含未知数的项向左移,常数项往右移,使左边对含未知数的项合并,右边对 常数项合并。 注意

    22、:移项时要跨越“=”号,移过的项一定要变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 1。 注意注意:去分母时不可漏乘不含分母的项。分数线有括号的作用,去掉分母后,若分子是多项式,要加括 号。 解下列方程: (1)xx2434 -=- ; (2))9(76)20( 34xxxx -=- ; (3) 3 1 3 6 5 2 1- -= + - +xxx ; (4) 3 5 . 0 1 02. 0 2 . 01 . 0 = + - -xx 3.3 方程解决问题方程解决问题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审清题意、设未知数(元)、列出方程、解方程、写出答案。

    23、关 键在于抓住问题中的有关数量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表格和示意图帮助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实际问题的常见类型: 行程问题:路程=时间速度,时间= 速度 路程 ,速度= 时间 路程 (单位:路程米、千米;时间秒、分、时;速度米秒、米分、千米小时) 工程问题: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 =各部分工作量的和 利润问题:利润=售价-进价,利润率= 进价 利润,售价=标价(1-折扣) 等积变形问题: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锻造前的体积=锻造后的体积 利息问题:本息和=本金+利息;利息=本金利率 第四章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几何图形初步 4.1 几何图

    24、形几何图形 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 2、点、线、面、体 (1)几何图形的组成 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 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圆柱 柱体 棱柱:三棱柱、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 、五棱柱、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球体 (按名称分) 圆锥 椎体

    25、棱锥 4、棱柱及其有关概念: 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叫做棱。 侧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 n 棱柱有两个底面,n个侧面,共(n+2)个面;3n条棱,n 条侧棱;2n 个顶点。 棱柱的所有侧棱长都相等, 棱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相同的多边形, 直棱柱的侧面是长方形。 棱柱的 侧面有可能是长方形,也有可能是平行四边形。 5、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11 种 6、截一个正方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7、三视图 物体的三视图指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主视图:从正面看到的图,叫做主视图。 左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 俯视图:

    26、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 4.2 直线、射线、线段直线、射线、线段 1、直线、射线、线段的比较 名称 不同点 联系 共同点 延伸性 端点数 线段 不能延伸 2 线段向一方延长就 成射线,向两方延 长就成直线 都是直的线 射线 只能向一方延伸 1 直线 可向两方无限延伸 无 2、点、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表示 在几何里,我们常用字母表示图形。 一个点可以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如点A 一条直线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或用直线上两个点的大写字母表示,如直线 l,或者直线AB 一条射线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或用端点和射线上另一点来表示(端点字母写在前面),如射线 l,射 线 AB 一条线段可以用一个小写字

    27、母表示或用它的端点的两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如线段 l,线段AB 3、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 点在直线上,或者说直线经过这个点。 点在直线外,或者说直线不经过这个点。 4、线段的性质 (1)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3)线段的中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4)线段的大小关系和它们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 (5)线段的比较:1.目测法 2.叠合法 3.度量法 5、线段的中点: 点M 把线段 AB 分成相等的两条相等的线段AM 与BM,点M 叫做线段AB 的中点。 M 是线段AB 的中点 AM=BM= 2 1 A

    28、B(或者AB=2AM=2BM) 6、直线的性质 (1)直线公理:经过两个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过一点的直线有无数条。 (3)直线是是向两方面无限延伸的,无端点,不可度量,不能比较大小。 (4)直线上有无穷多个点。 (5)两条不同的直线至多有一个公共点。 4.3 角角 角:角: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叫做这个角的顶点, 这两条射 线叫做这个角的边。或:角也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平角和周角:平角和周角: 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平角。 终边继续旋转,当它又和始边重合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角的

    29、表示:角的表示: 用数字表示单独的角,如1,2,3 等。 用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单独的一个角,如 , , , 等。 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一个独立(在一个顶点处只有一个角)的角,如 B,C 等。 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任一个角,如 BAD,BAE,CAE 等。 注意: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角时,一定要把顶点字母写在中间,边上的字母写在两侧。 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 15,30,45,60,75,90,105,120,135,150, M A B 165 角的度量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有如下规定:把一个平角180 等分,每一份就是1 度的角,单位是度,用“”表示, 1 度记作“1

    30、” ,n 度记作“n” 。 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 分的角,1 分记作“1” 。 把1 的角 60等分,每一份叫做1 秒的角,1 秒记作“1” 。 角的性质角的性质 (1)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构成角的两条射线的幅度大小有关。 (2)角的大小可以度量,可以比较 (3)角可以参与运算。 角的平分线角的平分线 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OB平分AOC AOB=BOC= 2 1 AOC(或者AOC=2AOB=2 BOC) 余角和补角余角和补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简称互余,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31、。用 数学语言表示为如果 + =90,那么 与 互余;反过来,如果 与 互余,那么 + =90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简称互补,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用 数学语言表示为如果 + =180,那么 与 互补;反过来如果 与 互补,那么 + =180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对顶角 一对角,如果它们的顶点重合,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我们把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其 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对顶角。 注意: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有公共的顶点;只有两条直线相交时才能形成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如图,1和4 是对顶角,2

    32、和3 是对顶角 1=4,2=3 A O B C 1 2 3 4 1=60,1=60” 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相交线 5.1.1相交线相交线 有关概念有关概念 邻补角:如果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对顶角:如果一个角的两边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 对顶角相等. 5.1.2垂线垂线 有关概念有关概念 1.垂直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 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垂

    33、足。 从垂直的定义可知, 判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只要找到两条直线相交时四个交角中一个角是直角。 2 垂直的表示: 1)图形: 2)文字:a、b 互相垂直, 垂足为 O 3)符号:ab 或ba,若要强调垂足, 则记为:ab, 垂足为O 3.垂直的书写形式: 如图,当直线AB 与 CD 相交于O 点,AOD=90时,ABCD,垂足为O。 3 书写形式: 判定:AOD=90(已知) ABCD(垂直的定义) 反之,若直线AB 与 CD 垂直,垂足为O,那么,AOD=90。 书写形式: 性质: ABCD (已知) AOD=90 (垂直的定义) (AOC=BOC=BOD=90) 4.垂线的性质 (1

    34、)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 垂线的性质 (2)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 垂线段最短或说成垂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 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平行线及其判定 5.2.1平行线平行线 有关概念有关概念 1.平行线的定义: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线的表示: 我们通常用符号“/”表示平行。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重合的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 3.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

    35、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如果 a/c, b/c; 那么 a/b 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第三条直线 ,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如果 ac, ab; 那么 b/c 5.2.2 5.2.2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判定 有关概念 一般地,判定两直线平行有以下的方法: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同位角相等,两直线 平行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 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 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 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 5.3 平行线的性

    36、质平行线的性质 5.3.1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 1.平行线的性质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 简写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平行线的性质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 简写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平行线的性质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 简写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 5.3.2命题、定理命题、定理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注意: 1、只要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不管正确与否,都是命题。 2、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 命题是由题设(或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

    37、,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题设(条件) 结论 命题一般都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 “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 注意:添加“如果” 、 “那么”后,命题的意 义不能改变,改写的句子要完整,语句要通顺,使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更明朗,易于分辨,改写过程中, 要适当增加词语,切不可生搬硬套。 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假命题。 真命题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5.4 平移平移 1、把一个图形 整体沿某一个方向 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 同 。 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就是 对应点 。连接各组对 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3、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 ,简称平移 。 形状不变,大小不变 ,位置改变 .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pdf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5589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