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基础化学第三章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工科基础化学第三章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科 基础 化学 第三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三章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第一节 可溶弱电解质的单相离子平衡可溶弱电解质的单相离子平衡 3.1.2 水的解离平衡和溶液的水的解离平衡和溶液的pH 3.1.4 缓冲溶液缓冲溶液 3.1.3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3.1.1 酸碱理论概述酸碱理论概述 3.1.1 酸碱理论概述酸碱理论概述 3.1.1.3 酸碱电子理论的基本概念酸碱电子理论的基本概念 3.1.1.2 酸和碱的相对强弱酸和碱的相对强弱 3.1.1.1 阿累尼乌斯电离理论和酸阿累尼乌斯电离理论和酸 碱质子理论碱质子理论3.1.1.1 阿累尼乌斯电离理阿累尼乌斯电离理论和酸碱质子理论论和
2、酸碱质子理论一、一、阿累尼乌斯电离理论阿累尼乌斯电离理论1 1、定义:认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定义:认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H+离子的化合物离子的化合物叫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叫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OH-离子的离子的化合物叫碱。化合物叫碱。2 2、这一理论的意义和优缺点、这一理论的意义和优缺点 (1)a(1)a、在化学组成上揭示了酸碱的本质,解释了、在化学组成上揭示了酸碱的本质,解释了一些实验事实。一些实验事实。b b、找到了衡量酸、碱、强度的定量标准,因、找到了衡量酸、碱、强度的定量标准,因此是人类对酸碱
3、认识的一大飞跃。此是人类对酸碱认识的一大飞跃。(2 2)此理论只限于在水溶液中,有很大局限性,无)此理论只限于在水溶液中,有很大局限性,无法解释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性问题。法解释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性问题。如:液氨如:液氨 2NH2NH3 3(l l)NHNH4 4+NH+NH2 2-显碱性显碱性 阿累尼乌斯电离理论无法解释阿累尼乌斯电离理论无法解释1、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概念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概念 酸:凡是能释放出质子(酸:凡是能释放出质子(H+)的任何分子)的任何分子或离子。或离子。(质子的(质子的给予给予体)体)碱:凡是能与质子(碱:凡是能与质子(H+)结合的分子或离)结合的分子或离子。子。(质子
4、的(质子的接受接受体)体)二、二、酸碱质子理论酸碱质子理论(1 1)质子理论中的酸碱即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质子理论中的酸碱即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如:酸:如:酸:H H2 2SOSO4 4,HSO,HSO4 4-,NH,NH4 4+,HPO,HPO4 42-2-,HCO,HCO3 3-.碱:碱:ClCl-,NH,NH3 3,SO,SO4 42-2-,CO,CO3 32-2-,OH,OH-,HPO,HPO4 42-2-(2 2)有的离子即可以是酸,也可以是碱。称为两性物质)有的离子即可以是酸,也可以是碱。称为两性物质如:如:HSOHSO4 4-、HSHS-、H H2 2O O、HPOHP
5、O4 42-2-、H H2 2POPO4 4-等等按质子理论,酸与碱并不是孤立的,酸给出质子成为碱,碱接受按质子理论,酸与碱并不是孤立的,酸给出质子成为碱,碱接受质子成为酸。质子成为酸。如:如:H H2 2POPO4 4 -H H+HPO4+HPO42-2-酸酸 碱碱注意注意:称其酸碱,一定要有对应关系。称其酸碱,一定要有对应关系。在共轭酸碱对中,酸越强,共轭碱越弱,反之亦然在共轭酸碱对中,酸越强,共轭碱越弱,反之亦然(3 3)质子理论中没有盐的概念)质子理论中没有盐的概念 在电离理论中酸碱反应是生成了盐和水,而质子论的酸在电离理论中酸碱反应是生成了盐和水,而质子论的酸碱反应是质子传递过程,由
6、两种酸、碱通过质子传递生成了另碱反应是质子传递过程,由两种酸、碱通过质子传递生成了另外两种新酸、新碱。外两种新酸、新碱。如:如:NHNH3 3+HCl NH+HCl NH4+4+Cl+Cl-碱碱1 酸酸2 酸酸1 碱碱2 2、质子理论的优缺点:、质子理论的优缺点:(1 1)优点:质子理论定义酸碱不受溶液限制,可以)优点:质子理论定义酸碱不受溶液限制,可以是水溶液,也可以是非水溶液,克服了电离理论的是水溶液,也可以是非水溶液,克服了电离理论的缺点。而且质子理论还可将电离理论中的电离作用、缺点。而且质子理论还可将电离理论中的电离作用、中和作用、水解作用等各类离子反应归纳为质子传中和作用、水解作用等
7、各类离子反应归纳为质子传递式酸碱反应,加深了人们对酸碱的认识。递式酸碱反应,加深了人们对酸碱的认识。(2 2)局限性:质子理论只限于质子的放出和接受,必)局限性:质子理论只限于质子的放出和接受,必须含须含H H+,不能解释不含氢的一类化合物,如不能解释不含氢的一类化合物,如“SOSO2 2,SO,SO3 3,BF,BF3 3”等。等。区分效应:用一个溶剂能把酸或碱的相区分效应:用一个溶剂能把酸或碱的相对强弱区分开来,称为溶剂的对强弱区分开来,称为溶剂的“区分效应区分效应”。例如:例如:H2O可以区分可以区分HAc,HCN酸性的强弱酸性的强弱。拉平效应:溶剂将酸或碱的强度拉平的作拉平效应:溶剂将
8、酸或碱的强度拉平的作用,称为溶剂的用,称为溶剂的“拉平效应拉平效应”。酸和碱的强度是指酸给出质子的能力和碱酸和碱的强度是指酸给出质子的能力和碱接受质子的能力的强弱。接受质子的能力的强弱。3.1.1.2 酸和碱的相对强弱酸和碱的相对强弱HCl HAc HCN 水对强酸起不到区分作用,水能够同等程水对强酸起不到区分作用,水能够同等程度地将度地将HClO4,HCl,HNO3等强酸的质子全部等强酸的质子全部夺取过来。夺取过来。选取比水的碱性弱的碱,如冰醋酸为溶剂选取比水的碱性弱的碱,如冰醋酸为溶剂对水中的强酸可体现出区分效应。例如上述强对水中的强酸可体现出区分效应。例如上述强酸在冰醋酸中酸在冰醋酸中不
9、完全解离不完全解离,酸性强度依次为:,酸性强度依次为:HIHClO4HClH2SO4HNO3%100%1000eq0ccc初始浓度已解离的浓度Lewis 酸:凡是可以接受电子对的分子、酸:凡是可以接受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如离子或原子,如Fe3+,Fe,Ag+,BF3等。等。Lewis 碱:凡是给出电子对的离子或分子,碱:凡是给出电子对的离子或分子,如如:X,:NH3,:CO,H2O:等。等。Lewis酸与酸与Lewis碱之间碱之间 以配位键结合生成以配位键结合生成酸碱加合物。酸碱加合物。3.1.1.3 酸碱电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 FFBF F BF3+F23333NH NH CuNH NH
10、 Cu2+4 NH3ClHHNH H NH HCl3优缺点优缺点优点:优点:由于电子理论中酸碱反应生成了酸碱配合物,由于电子理论中酸碱反应生成了酸碱配合物,因此有配位键存在的化合物即是酸碱配合物,所因此有配位键存在的化合物即是酸碱配合物,所以一切盐类,金属氧化物及其它大多数无机化合以一切盐类,金属氧化物及其它大多数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都是酸碱配合物,应用非常广泛。物、有机化合物都是酸碱配合物,应用非常广泛。缺点缺点:由于包括范围过于广泛,从而不易掌握酸碱的:由于包括范围过于广泛,从而不易掌握酸碱的本质特征,而且没有一个衡量酸碱强弱的标准,本质特征,而且没有一个衡量酸碱强弱的标准,不能定量计算
11、。不能定量计算。小结:小结:三个理论不要做比较,包含各个理论解三个理论不要做比较,包含各个理论解决的范围不同。决的范围不同。水溶液中用电离理论较方便,在非水溶水溶液中用电离理论较方便,在非水溶剂中成气剂中成气 态反应中,质子理论应用较广,态反应中,质子理论应用较广,而电子理论主要应用于配位化学上。而电子理论主要应用于配位化学上。3.1.2 水的解离平衡和水的解离平衡和溶液的溶液的pH二、二、溶液的溶液的pH一、一、水的解离平衡水的解离平衡一、一、水的解离平衡水的解离平衡 H2O(l)+H2O(l)H3O+(aq)+OH(aq)或或 H2O(l)H+(aq)+OH(aq)25纯水:纯水:c(H+
12、)=c(OH)=1.010-7molL-1cc)OH()OH(3 ccKw 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Kw=1.010-14KwT ,Kw100纯水:纯水:=10-12Kw二、二、溶液的溶液的pH酸性酸性HH+OHOH-;碱性碱性HH+OH1010-7 -7 HH+1010-7 -7 HH+=10=10-7-7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叫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叫pHpH值值 pH=-lgHpH=-lgH+p0H=-lgOH p0H=-lgOH-lgH+(-lgOH-)=-lg1.010-14pH+pOH=14pH值的测定值的测定:(1)酸度计酸度计 (2)
13、pH试纸试纸 3.1.3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二、二、多元弱酸的解离平衡多元弱酸的解离平衡一、一、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1.一元弱酸的解离平衡一元弱酸的解离平衡一、一、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HA(aq)+H2O(l)H3O+(aq)+A(aq)3(H O)/(A)/(HA)/cccccc()HAKa 越大,酸性越强。Ka初始浓度初始浓度/molL-1 0.10 0 0平衡浓度平衡浓度/molL-1 0.10 x x xHAc(aq)+H2O(l)H3O+(aq)+Ac(aq)例:计算例:计算25时,时,0.10 molL
14、-1 HAc溶液中的溶液中的H3O+,Ac,HAc,OH浓度及溶液的浓度及溶液的pH。解:解:x10.0 x2 1.810-5当当c/Ka 500时,误差可达时,误差可达5%以以下,可近似计算。下,可近似计算。0.10-X0.103103.1aCKx/)(/)(/)()(cHAcccAcccHcHAcKa10.0 x21.810-5解离度解离度(a)%100%1000eq0ccc初始浓度已解离的浓度c(H3O+)=c(Ac)=1.3103 molL-1 c(HAc)=(0.10-1.3103)molL-10.10molL-1c(OH)=7.71012 molL-1 89.2)O(HlgpH3c
15、%3.1%10010.0103.13醋酸的解离度=c(H3O+)c(OH)KW与与 的关系:的关系:HA(aq)H+(aq)+A(aq)平衡浓度平衡浓度/molL-1 c c c c初始浓度初始浓度/molL-1 c 0 01 2acKKa2.一元弱碱的解离平衡一元弱碱的解离平衡 NHNH3 3HH2 2O NHO NH4 4+OH+OH-例:已知例:已知25时,时,0.200molL-1氨水的解离度为氨水的解离度为 0.95%,求,求c(OH),pH和氨的解离常数。和氨的解离常数。cOHNHccOHccNHcOHNHKb/)(/)(/)()(23423 越大,碱性越强。Kb3109.1%95
16、.0200.0)OH(cmolL-1molL-1c0/molL-1 0.200 0 05108.1 327.11)109.1lg(14pOH14pH )aq(OH (aq)NH O(l)H (aq)NH423解:解:ceq/molL-1 0.200(1 0.95%)0.2000.95%0.2000.95%324b333(NH)(OH)(1.9 10)(NH)(NH)0.2001.9 10ccKc 由此可知:由此可知:K Ka a、K Kb b 互成反比,如果酸越强,它的互成反比,如果酸越强,它的共轭碱就越弱,反之,酸越弱,其共轭碱就越强。共轭碱就越弱,反之,酸越弱,其共轭碱就越强。1410wb
17、aKKK小结:小结:(1)(1)K Ka a、K Kb b 同样是一种化学平衡常数,它符合同样是一种化学平衡常数,它符合 化学平衡的基本规律。化学平衡的基本规律。(2)Ka(2)Ka、KbKb值越大,说明其酸(碱)强度越大。值越大,说明其酸(碱)强度越大。(3)Ka(3)Ka、KbKb与浓度无关,只随温度变化。与浓度无关,只随温度变化。3.Ka、Kb二者的关系二者的关系二、二、多元弱酸的解离平衡多元弱酸的解离平衡(aq)HCO(aq)OH O(l)H(aq)COH33232第一步:(aq)CO(aq)OH O(l)H(aq)HCO23323第二步:7323332a1102.4)COH()HCO
18、()OH()COH(cccK11323332a2107.4)HCO()CO()OH()COH(cccK做近似处理。解离平衡的计算可按一元弱酸的反应,主要来自于第一步解离溶液中的)(103OH OH 33a2a1cKK结论:结论:多元弱酸的解离是分步进行的,一般多元弱酸的解离是分步进行的,一般 。溶液中的。溶液中的 H+主要来主要来自于弱酸的第一步解离,计算自于弱酸的第一步解离,计算 c(H+)或或 pH 时可时可只考虑第一步解离。只考虑第一步解离。321 KKK 对于二元弱酸对于二元弱酸,当,当 时,时,c(酸根离子酸根离子),而与弱酸的初始浓度,而与弱酸的初始浓度无关。无关。21KK2K共轭
19、酸碱对的共轭酸碱对的 K Ka a K Kb b =Kw 3.1.4 缓冲溶液缓冲溶液 3.1.4.4 缓冲范围和缓冲能力缓冲范围和缓冲能力 3.1.4.3 缓冲溶液缓冲溶液pH的计算的计算 3.1.4.2 缓冲溶液缓冲溶液 3.1.4.1 同离子效应同离子效应同离子效应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其含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强电解质而使弱电解质其含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强电解质而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降低的现象。的解离度降低的现象。HAc(aq)+H2O(l)H3O+(aq)+Ac(aq)3.1.4.1 同离子效应同离子效应Ac(aq)4NHNH4Ac(aq)(aq)+平衡移
20、动方向平衡移动方向例:在例:在 0.10 molL-1 的的HAc 溶液中,加入溶液中,加入 NH4Ac(s),使,使 NH4Ac的浓度为的浓度为 0.10 molL-1,计算该溶液的,计算该溶液的 pH和和 HAc的解离度。的解离度。5108.110.0)10.0(xxxx=1.810-5 c(H+)=1.810-5 molL-1 0.10 x 0.100.10 molL-1 HAc溶液:溶液:pH=2.89,=1.3%解:解:HAc(aq)+H2O(l)H3O+(aq)+Ac(aq)ceq/(molL-1)0.10 x x 0.10+xc0/(molL-1)0.10 0 0.10 pH=4
21、.74,=0.018%50mLHAcNaAc c(HAc)=c(NaAc)=0.10molL-1 pH=4.74 缓冲溶液缓冲溶液:具有能保持本身:具有能保持本身pH相对稳定性能相对稳定性能的溶液的溶液(也就是不因加入少量强酸或强碱而显著改也就是不因加入少量强酸或强碱而显著改变变pH的溶液的溶液)。加入加入1滴滴1molL-1 HCl加入加入1滴滴1molL-1 NaOH实验:实验:50ml纯水纯水pH=7 pH=4.73 pH=4.75 3.1.4.2 缓冲溶液缓冲溶液弱酸弱酸极其极其共轭碱共轭碱或或弱碱弱碱极其极其共轭酸共轭酸所组成的溶液所组成的溶液pH=3 pH=11 缓冲作用原理缓冲作
22、用原理:主要是依据同离子效应的作用主要是依据同离子效应的作用的比值。的大小取决于)A(/)HA()OH(3ccc(aq)A (aq)OH O(l)H HA(aq)32)()()()(AHAHAOHa3ccKc平衡体系中平衡体系中:加入加入H H+,平衡左移,消耗,平衡左移,消耗H H+;加入加入OHOH-,平衡右移,生成,平衡右移,生成H H+。这样,加入少量酸碱,溶液的这样,加入少量酸碱,溶液的pHpH值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值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作为缓冲溶液的条件作为缓冲溶液的条件:首先混合液中存在一个弱电解质的电离平首先混合液中存在一个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另外衡,另外,要有大量的同离子酸根要有
23、大量的同离子酸根.常见的缓冲溶液包括常见的缓冲溶液包括:1)1)弱酸及其盐弱酸及其盐 HAc-NaAc,HHAc-NaAc,H2 2COCO3 3-NaCO-NaCO3 32)2)弱碱及其盐弱碱及其盐 NHNH3 3H H2 2O-NHO-NH4 4ClCl3)3)多 元 弱 酸 的 酸 式 盐 及 其 对 应 的 次 级 盐多 元 弱 酸 的 酸 式 盐 及 其 对 应 的 次 级 盐 NaHNaH2 2POPO4 4-Na-Na2 2HPOHPO4 4,NaHCO,NaHCO3 3-Na-Na2 2COCO3 3 弱酸弱酸弱酸盐:弱酸盐:由于同离子效应的存在,通常用初始浓度由于同离子效应的
24、存在,通常用初始浓度c0(HA),c0(A)代替代替c(HA),c(A)。3.1.4.3 缓冲溶液缓冲溶液pH的计算的计算两边取负对数,则(aq)A(aq)OH O(l)H HA(aq)32)A()HA()HA()OH(a3ccKc)HA()A(lg)HA(ppHaccK平衡浓度平衡浓度例例HAcNaAc,H2CO3NaHCO32.弱碱弱碱 弱碱盐弱碱盐(NH3 H2O NH4Cl)(aq)OH(aq)BH O(l)HB(aq)2)B()OH()BH()B(bcccK)BH()B()B()OH(bccKc)BH()B(lg)B(ppOHbccK)BH()B(lg)B(p)BH()B(lg)B(
25、p14pHabccKccK3.由多元弱酸酸式盐由多元弱酸酸式盐 组成的缓冲溶液组成的缓冲溶液8a2102.6 K)POH()(HPOlg ppH4224a2ccK)aq(OH)aq(HPO )l(OH)aq(POH324242 HPO POH2442例例1:如如 NaHCO3Na2CO3 ,NaH2PO4Na2HPO4)HA()A(lg)HA(ppHaccK弱酸弱酸弱酸盐弱酸盐弱碱弱碱弱碱盐弱碱盐)BH()B(lg)BH(p )BH()B(lg)B(p14pHabccKccK小结:小结:结论:结论:时,缓冲能力大接近或 1 )BH()(B )(A)HA(cccc缓冲能力与缓冲溶液中各组分的浓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