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电子档-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心理学电子档-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电子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心理学整理资料Herr黄导言心理现象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1903 年,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
2、理学”命名的专著,因此他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 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第一部分 认知发展与教育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1)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域感觉器官的事务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务的整体属性的反应。(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2)社会知觉的几种偏差:社会刻板印象:概括群体的特征并用于每个人中。轮晕效应(光环效应):有某种特征就会对其他特征作出相似判断。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最近效应 投射效应:自己怎样也认为别人怎样。(自私的人总以为别
3、人也很自私。)(3)知觉的规律:知觉的选择性:挂图和黑板上的字;知觉的理解性:设计图纸,专业人员能看懂内容和意义知觉的整体性:窥一斑而知全豹;知觉的恒常性:无论何时都觉得红旗是红色的(颜色、形状、大小、亮度恒常)根据刺激的来源,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皮肤觉 UND 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第一部分 认知发展与教育(4)应用:(一)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学生掌握知识包括四个环节:感知、理解、巩固、应用。为了提高学生感知教材的效果,就需要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常用的直观教学形式主要有:1、实物直观:通过观察实物和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性
4、参观等方式,为知识的领会理解提供感性材料。2、教具直观(模象直观)通过模型、仪器、图片、图表、幻灯等手段。摸拟实物的形象而提供感性材料。3、言语直观:通过语言的生动具体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式,提供感性认识加深理解。三者配合使用,把语言和形象合理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完好的效果。(二)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结果。1、根据感知对刺激度依有性的规律,作用于感觉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楚地感知到。2、根据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对比规律,在绘图、制作教具或准备实验时,应力求使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显著。在教学中,凡要学生重点感知的对象都必须突出强调,使它们从其内容中突出出来。3、根据
5、相对静止背景上运动对象易被知觉的规律,教师应设法使教具变静为动。如活动卡片,活动模型及电影、电视、录像、幻灯片视听工具。4、根据知觉的整体性,凡是在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而被我们清晰地感知。5、感知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要求在直观教学中,动员学生,多种分析器参加活动。(三)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视察力。既能巩固观察所获得的知识,又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部分 认知发展与教育感觉的一般规律(1)感受性和感觉阀限1 感受性: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感觉阀限: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刺激范围2 绝对感受阀限:刚刚能引起感觉得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对最小刺激量的感
6、受能力3 差别阀限: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4 感受性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2)感觉的相互作用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暗适应:由明暗视觉的感受性的提高;“如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视觉的适应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与暗适应相反,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过程。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继时对比3)感觉后效:
7、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如视觉后像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如盲人的听觉更灵敏3)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如:红的暖觉知觉1空间知觉: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2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的时间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和顺序性)的反映3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做连续的位移,由此引发的知觉就是真动知觉。要理解似动知觉的四种形式: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PS1当两个刺激(如光点、直线、图形等)按一定空间间隔
8、和时距相继呈现时,我们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是动景运动。PS2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由于浮云的运动,人们看到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这就属于诱发运动。PS3在暗室里,如果你点燃一支熏香或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你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就是自主运动。PS4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就是运动后效4社会知觉:第一印象、刻板印象、近因效应5错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知觉的四个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理解性3.知觉的整体性4
9、.知觉的恒常性本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知觉的这种特性叫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相对不变。感知规律在在直观教学中的应用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观
10、察图片、图表、幻灯片、电影、录像、电视等,用动画形式表现植物生长、原子与电子结构等都属于模像直观。言语直观指在生动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第一部分 认知发展与教育 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涵义:观察是人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又称“思维的知觉”观察的品质主要包括,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全面性观察力的培养:(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良好观察的前提条件(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具体的观察方法,是引导学生观察的重要条件(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而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4)观察
11、结束后,引导学生整理和总结观察结果(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6)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 第一部分 认知发展与教育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1)记忆的品质:敏捷性(速度和效率)、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记忆的分类 1、按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划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保持时间0.251秒 容量920bit(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两种: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其中图像记忆是瞬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短时记忆的特点有,时间短、容量有限、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1min内7组块
12、-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主要是听觉编码。(米勒提出了组块的概念。所谓组块是指若干个小单位联合成大单位的信息加工。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容量是以组块来计算的。);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储存的有效办法。(3)长时记忆1min无限容量无限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长时记忆最主要的编码方式是有意编码中的语义编码。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以意义编码为主。信息的双重编码(或意义编码的两种形式)包括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非言语对象VS 言语对象)附录2、按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划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3、按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分为陈述性知识记忆、程序性知识
13、记忆 4、按有无意识参与-外显记忆、内隐记忆。人们游览过“万里长城”在头脑中留下了生动的形象,这就是形象记忆。我们对法则、定理或数学公式的记忆,这就是逻辑记忆。情绪记忆是个体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在头脑中保留的体操动作、舞蹈动作等都属于动作记忆。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参与或不需要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外显记忆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第一部分 认知发展与教育记忆的品质:1.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2.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保持特征3.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精确特征(最重要)4.记忆的准
14、备性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or 编码-存储-提取识记(首要环节):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识记的分类:按识记有无目的性,分为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无意识记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运用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和意志努力。有意识记是具有明确目的,在识记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按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的方法,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是只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识记。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所尽心的识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1)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 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3)活动任务
15、的性质 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5)识记的方法第一部分 认知发展与教育保持与遗忘 1、保持: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2、遗忘概念: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的恢复或提取都叫做遗忘。3、遗忘规律:最早对遗忘进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了“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规律是:学习完马上遗忘,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在遗忘了。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校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过度学习达到50%,记忆效果最好)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5、遗忘的原因:1
16、干扰说:前摄抑制(先学习对后学习的影响)、倒摄抑制(后学习对先学习的影响)2提取失败说:舌尖现象或话到嘴边现象,知道某件事,却不能回忆出来3同化说:奥苏伯尔,用高级概念代替低级概念4动机说:弗洛伊德,动机压抑 5消退说:桑代克第一部分 认知发展与教育干扰说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系列位置效应:中间和结尾的记忆好于中间部分。过渡学习:达到学习150%时,效果最好。1、回忆:过去经历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从新呈现出来的过程。根据是否有预定的目的、任务分为无意回忆和有意
17、回忆。2、再认: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他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中小学生记忆的发展:1、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2、意义识记在逐步发展3、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抽象记忆迅速发展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合理安排教学 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把它系统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其记忆能力 根据遗忘规律有效的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7、掌握复习的度,过度学习达到50%第一部分
18、认知发展与教育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校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7、掌握复习的度,过度学习达到50%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二者具有相似性,但又有所不同。知觉的形象鲜明生,表象的形象却比较暗淡模糊;知觉的形象持久稳定,表象的形象不稳定、易变动;知觉的形象完整,表象的形象不完整。根据表象产生的感觉通道来划分,表象可分为视觉表象(想起母亲的笑脸)、听觉表象(想起吉他的声音)、运动表象(想起舞蹈动作)。根据表象
19、的创造程度不同,表象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保持客观形象VS 改造为新形象)表象的特征主要有,直观性、概括性(事物的主要轮廓)、可操作性。想象概念: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的分类(1)按有无目的性,分为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意:目的;意志)(2)按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分为幻想、理想、空想(3)按内容是否新颖,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想象的功能主要有:预见功能、补充功能、调节功能、替代功能。想象的加工方式:黏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再造想象概念:根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的产生条件:1、丰富的表象储备2、为再造想象提
20、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3、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第一部分 认知发展与教育创造想象的概念: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1、强烈的创造愿望 2、丰富的表象储备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4、原型启发(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务叫做原型)5、积极的思维活动 6、灵感的作用7、创造性思维能力、高水平的表象改造能力、丰富的情绪生活、正确的理想世界观也是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想象力的培养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
21、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5、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6、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1)循序渐进,注意训练目的的合理性和训练过程的阶梯性;(2)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阅读技能;(3)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4)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构建宽厚的知识文化背景。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言语通常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类。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其中,口头言语又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个体内部言语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出声思维时期;二是过渡时期;三是无声思维时期。刚入学的小学生处于出声
22、思维时期。第一部分 认知发展与教育 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思维的特征-间接性:医生通过体温、尿液、心电图等可以确诊病因-借助媒介来认识概括性: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或规律概括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枣树、梨树称为“果树”);看到“月晕”就知道“刮风”思维的类型:(1)按照思维发展水平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直觉思维(灵感现象)(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常规思维(运用已学公式解答)、
23、创造思维 思维的类型:(1)按照思维发展水平知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直觉思维(灵感现象)(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常规思维(运用已学公式解答)、创造思维 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人类知识最基本的成分)、判断、推理 再造性思维也称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照现成的方案和程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思维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构成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构成人类
24、知识的最基本的成分。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可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根据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可分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可分为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推理可以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概念形成一般经历三个阶段:抽象化、类化、辨别。充分利用“变式”,目的在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第一部分 认知发展与教育 思维品质(1)思维的广阔性(多角度思考)与深刻性(深入、抓住事物本质)(2)思维的独立性(不盲从他人伽利略)与批判性(不受自己情绪、偏爱影响)(3)思维的灵活性(随机应变、举一反三)与敏捷性(思维迅速且正确)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基本过
25、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经验概括与科学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概念掌握的行为指标是:运用概念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1)流畅性。观念多 (2)灵活性(变通性)。多角度,如报纸可以拿来折飞机 (3)独创性。不寻常不常规,如曹冲称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主要包括,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个性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措施:1、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2、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4、组织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