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备工程第10章-建筑通风系统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建筑设备工程第10章-建筑通风系统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设备 工程 10 建筑 通风 系统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第10章章 建筑通风系统建筑通风系统 10.1建筑通风概述建筑通风概述10.2自然通风自然通风10.3局部通风局部通风10.4全面通风全面通风第第10章章 建筑通风系统建筑通风系统 10.5通风系统的设备与构件通风系统的设备与构件10.6有害气体的净化与除尘有害气体的净化与除尘10.7建筑消防通风建筑消防通风10.8人防建筑通风简介人防建筑通风简介10.1建筑通风概述建筑通风概述通风与建筑的联系非常紧密,采用科学的通风方法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有效技术手段。人们有80%以上的时间是在住宅、办公室、车间、商场等民用或工业建筑物中度过的,大多数的工业生产过程也是在建筑物或封闭空间(隧道、矿井)中完
2、成的。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些有害物质,包括余热、余湿、二氧化碳、粉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苯、甲醛等,因此需要设法改善室内的空气环境。无论是民用建筑还是工业建筑,都需要采取必要的通风措施,把污浊的空气排出室外,对粉尘和有害物进行必要的净化和吸收,使之满足排放标准,同时将新鲜空气或经过简单净化符合卫生要求的空气送入室内,改善室内的空气品质。建筑消防防烟排烟、人防通风、气力输送等也是通风工程的重要内容。建筑通风按照促使气流运动的动力不同,可以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按照通风系统的作用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局部通风和全面通风;按照10.1建筑通风概述建筑通风概述气流的运动
3、方向不同可以分为送风和排风。对于建筑物而言,向房间送入空气称为送风,从房间排出空气称为排风。通风系统还可按照作用功能划分为除尘、净化、事故通风、消防(防烟排烟)通风、人防通风等。还有利用封闭的风力系统进行物料输送的系统,被称作气力输送系统。1.自然通风自然通风是利用室外风力所造成的风压或室内外空气温差所形成的热压作用使室内外空气进行交换的通风方法。自然通风不需要额外消耗其他形式的能量,也不需要进行复杂的系统管理,具有节能和环保的优点,因此在建筑通风中被广泛采用。例如,利用穿堂风换气或烟囱效应使得室内被污染的空气从天窗排出,室外的新鲜空气进入室内就是典型的自然通风。但由于风压和热压的形成受室内外
4、气象条件的限制,因此在有些情况下,完全依靠自然通风不能满足建筑物内空气环境的10.1建筑通风概述建筑通风概述1.自然通风要求。2.机械通风机械通风是借助通风机所产生的动力使空气流动的通风方法。风机的风压和风量可以根据需要确定,空气流动的速度和方向也可以方便地控制,因此比自然通风更加可靠。但机械通风系统比较复杂,风机需要消耗电能,一次性投资和运行管理费用都比较高。3.局部通风与全面通风局部通风是利用局部气流,使局部工作地点的空气环境保持良好,不受有害物的污染。局部通风又分为局部排风和局部送风。住宅厨房中利用机械排油烟罩排出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避免其向室内扩散,10.1建筑通风概述建筑通风概
5、述3.局部通风与全面通风就是利用了局部机械排风的方式。全面通风也称为稀释通风,就是利用清洁的空气稀释室内空气中有害物,降低其浓度,同时将污染空气排出室外,保证室内空气环境达到卫生标准的要求。可见,全面通风就是对整个房间进行换气。10.2自然通风自然通风某一建筑如图10-1所示,在某一侧外墙上下开有两个窗a和b,高差为h;建筑室内、外温度为ti和to,室内、外空气密度为i和o。假设窗a内外的空气静压分别为pai和pao,窗b内外的空气静压分别为pbi和pbo。首先关闭上部窗孔b,开启下部窗孔a,如果窗孔a两侧存在压差,则会产生空气的流动。空气流动的结果会使得窗孔a两侧的压差逐渐减小,直到a窗内外
6、压强相等,即pai=pao(10-1)此时,空气流动停止,根据流体静力学原理,窗b内外的空气静压强pbi和pbo分别为pbi=pai-igh(10-2)pbo=pao-ogh(10-3)窗b内外的压差为10.2.1热压作用热压作用10.2自然通风自然通风pb=pbi-pbo=pai-pao+(o-i)gh=pa+(o-i)gh(10-4)若tito,则室内、外空气密度之间有io,窗b内侧压强大于外侧,开启窗b后,空气会从内向外流出。随着空气向外流动,室内静压逐渐降低,使得paipao,室外空气会通过窗a进入。当通过窗a进入室内的空气量与通过窗b排出的空气量相等时,这一过程达到稳定,形成了稳定的
7、自然通风。式(10-4)还可以写为pb+=(o-i)gh(10-5)把(o-i)gh称为热压。如果室内外空气没有温差,就不会形成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当外墙上只有一个窗孔时,相当于图中窗a和窗b连在一起,此时窗户的上部排风,下部进风。若tito时,余压从进风窗a的负值逐渐增大到排风窗的正值,沿着房间高度呈线性分布,如图10-2所示。其中,在00平面上,余压px0等于零,00平面就被称为中和面。位于中和面上的窗户两侧压力相等,因此没有空气进出。如果将中和面作为基准面,则窗孔a和b的余压pxa和pxb分别为pxa=px0-(o-i)gh1=-(o-i)gh1(10-7)pxb=px0+(o-i)g
8、h2=(o-i)gh2(10-8)式中h1、h2窗孔a和b到中和面的距离(m)。可见,任何一个窗孔的余压与其至中和面的距离成正比。当tito时,中和面以上窗孔余压为正,中和面以下窗孔余压为负。将余压值代入公式qm=L=vA=A,得到通过窗孔a进入室内的空气量和通过窗孔b10.2.1热压作用热压作用10.2自然通风自然通风排出的空气量分别为qm,a=qV,ao=vaAao=aAa(10-9)qm,b=qV,bi=vbAbi=bAb(10-10)式中qm,a、qm,b通过窗孔a和b的空气的质量流量(kg/s);qV,a、qV,b通过窗孔的空气的体积流量(m3/s);Aa、Ab窗孔的面积(m2);v
9、a、vb空气流过窗孔时的流速(m/s);i、o室内、外空气的密度(kg/m3);a、b窗孔的流量系数;h1、h2窗孔a、b距中和面的距离。当满足房间卫生要求所需要的通风量一定时,用上面这两个公式可以求得相应的进、排风窗的面积。10.2.1热压作用热压作用10.2自然通风自然通风室外气流遇到建筑物时会发生绕流,从而在建筑的迎风面形成一个空气滞留区,此处的静压力高于大气压力,处于正压状态。而气流在建筑物的顶部和后侧会产生涡流,其中屋顶上部的涡流区称为回流空腔,建筑物背风面的涡流区称为回旋气流区。这两个区域的静压力都低于大气压力,为负压区,将其统称为空气动力阴影区。很显然,此时位于正压区的开口为进风
10、口,而处于负压区的开口为排风口。建筑物周围的风压分布和大小取决于建筑本身的几何形状、室外风向及风速。当风向一定时,建筑外围护结构上各点的风压为式中pf风压(Pa);K空气动力系数;vo室外空气的流速(m/s);10.2.2风压作用风压作用10.2自然通风自然通风o室外空气的密度(kg/m3)不同形状的建筑在不同风向下,空气动力系数K的分布不同。K值一般是通过模型实验得到的,K值为正,说明该点的风压为正,此处的窗户为进风窗;K值为负,说明该点的风压为负,此处的窗户为排风窗。如图10-3所示,室外风速为vo,没有热压作用时,迎风面窗孔a的风压为pfa,背风面窗孔b的风压为pfb,则pfapfb。若
11、开启窗孔a,关闭窗孔b,室内外空气流动的结果是室内空气压力pi与室外压力pfa相等。此时再开启窗孔b,则室内空气通过窗孔b向室外流动,从而使室内空气压力降低,室外空气再次通过窗孔a进入,直到通过两个窗孔流入和流出的空气量相等,这一过程才达到平衡。实际建筑的自然通风过程往往受到风压和热压的共同作用,如图10-410.2.2风压作用风压作用10.2自然通风自然通风所示。此时外围护结构上窗孔a和窗孔b的内外空气压力值分别为pa=pxa-Kao(10-12)pb=pxb-Kbo=pxa+(o-i)gh-Kbo(10-13)式中Ka、Kb窗孔a和b的空气动力系数。由于室外风速和风向经常变化,并且无法人为
12、加以控制,因此在进行自然通风设计时只需定量计算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量,对于风压造成的自然通风量,根据规范只需定性地加以考虑即可。10.2.2风压作用风压作用10.2自然通风自然通风10.2.2风压作用风压作用10.2自然通风自然通风自然通风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通风方式,但由于受到气象条件、建筑平面规划、建筑结构形式、室内工艺设备布置、窗户形式与开窗面积、其他机械通风设备等因素的影响,也是一种难以进行有效控制的通风方式。由于自然通风的原理不外乎“热压”和“风压”这两种基本的作用形式,因此如何利用风压和热压使自然通风能更好地满足建筑内人员和生产工艺对通风的要求,就需要在建筑总体规划、建筑
13、形式设计、工艺布局以及通风设备的选择和布置方面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在确定总图的方位时,为避免大面积外墙和玻璃窗受到西晒,应当尽量将建筑纵轴布置成东西向,炎热地区的建筑尤其应以避免西晒为主。采用自然通风的建筑,其主要进风面一般应与夏季主导风向成6090角,不宜小于45。10.2.3自然通风的设计原则自然通风的设计原则10.2自然通风自然通风为避免受到高大建筑周围正压区或负压区的影响,采用自然通风的低矮建筑应当与高大建筑保持足够的距离,尤其是在有自然通风进、排风口的方向。建筑物的高度对自然通风有很大的影响。室外风速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建筑门窗两侧的风压差与风速的平方成正比。另外,热压与建筑物的高
14、度也成正比。因此,自然通风的风压及热压作用都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而增强。这对高层建筑物的室内通风是有利的。如果建筑物迎风面和背风面的外墙开孔面积占外墙总面积1/4以上,应当尽量使得室外气流能横贯整个房间,形成所谓的“穿堂风”。在我国南方,冷、热加工车间和一般的民用建筑都广泛采用穿堂风。当穿堂风作为热车间的主要降温措施时,应将主要热源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10.2.3自然通风的设计原则自然通风的设计原则10.2自然通风自然通风对于多层车间,在工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热源应尽量安设在上层,下层用于进风。室外新鲜空气由下部直接进入工作区,从上部排风。这样,热空气可不经过工作区而直接排出,工作区的
15、温升较小,可以较好地改善工作区的劳动条件。自然通风进风窗的高度应能够根据其使用的季节来确定。夏季使用的进风窗下边缘距离室内地面的高度一般为0.31.2m,以便于室外新鲜空气直接进入工作区;冬季使用的进风窗下边缘一般距离室内地面4m以上,以便于室外气流到达工作区前能和室内空气充分混合,以免冷风直接吹向工作人员。为了增大进风面积,以自然通风为主的热车间应尽量采用单跨厂房。在多跨厂房中应将冷、热跨间隔布置,尽量避免热跨相邻。以热压为主进行自然通风的厂房,应将散热设备尽量布置在天窗下方;10.2.3自然通风的设计原则自然通风的设计原则10.2自然通风自然通风高温热源应尽量布置在厂房外面,夏季主导风向的
16、下风侧。布置在室内的热源,应采取有效的隔热降温措施,并应靠近生产厂房的外墙一侧布置。利用天窗排风的生产厂房,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应采用避风天窗:炎热地区,室内散热量大于23W/m2时;其他地区,室内散热量大于35W/m2时;不允许气流倒灌时。为了避免风的作用使天窗发生倒灌,可以在天窗上增设挡风板,保证排风天窗在任何风向下都处于负压区,以利于排风,这种天窗称为避风天窗。常用的避风天窗有以下几种:10.2.3自然通风的设计原则自然通风的设计原则10.2自然通风自然通风(1)矩形天窗这种天窗采光面积大,当热源集中布置在车间中部时,热气流能够迅速排除,但是建筑结构复杂,造价高,如图10-5所示。(2)下
17、沉式天窗下沉式天窗是把部分屋面下移,利用屋架本身的高度形成天窗,又可分为纵向下沉式、横向下沉式和天井式三种。下沉式天窗比矩形天窗降低厂房高度25m,比较经济,但清灰、排水比较困难,如图10-6所示。(3)曲(折)线形天窗曲(折)线形天窗是一种新型的轻型天窗,其挡风板是按曲(折)线制作的,因此阻力比较小,排风能力大,具有构造简单、重量轻、施工方便、造价低等优点,如图10-7所示.在选择排风天窗时,要综合考虑天窗的避风性能、单位面积天窗的造价等。反映天窗排风能力大小的主要参数是局部阻力系数,值越小,10.2.3自然通风的设计原则自然通风的设计原则10.2自然通风自然通风10.2.3自然通风的设计原
18、则自然通风的设计原则10.2自然通风自然通风排风能力越大。几种常用天窗的值见表10-1。10.2.3自然通风的设计原则自然通风的设计原则10.2自然通风自然通风当局部自然通风系统和设有排风天窗的全面自然通风系统中使用排风风帽时,为了避免倒灌,常常使用避风风帽。避风风帽是在普通风帽外围设一周挡风圈,因此其避风原理与避风天窗的原理相同。避风风帽的构造如图 10-8 所示。10.2.3自然通风的设计原则自然通风的设计原则10.3局部通风局部通风局部通风系统分为局部排风和局部送风两类。局部排风是在污染源附近设置排风设备,将污染物质就近、及时地收集起来排出,同时向室内补充新鲜空气。这种通风方式能够避免污
19、染物在更大的空间扩散,用较小的风量实现对污染物的有效控制。局部排风方式适用于建筑内各污染源位置相对比较集中的场合,如住宅厨房的油烟污染、化学实验室的操作台等。局部送风则是向建筑内局部地点送入满足卫生要求的新鲜空气,以改善这一地点的空气环境。当保持整个房间空气质量良好、所需成本较高或没有必要时,如在体积很大、工艺过程对室内空气环境没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厂房中仅有个别工作人员,且工作人员的活动范围比较小时,采用局部送风来满足人员工作范围内的空气环境要求是比较经济的。10.3局部通风局部通风局部送风系统有系统式和分散式两种。图10-9所示是铸造车间浇注工段系统式局部送风系统示意图。空气经过集中处理后,通
20、过风机、管道及送风口组成的系统送至工作区的局部地点。系统式送风根据需要可以对空气进行冷却、加热、净化等处理。常用的送风口有固定式、旋转式(见图10-10)。当操作人员活动范围较大时,可采用设有活动导流叶片的旋转式喷头,喷头与风管之间的连接为可旋转的活动连接,能够调整气流方向。安装在热车间内的局部送风喷口,送出的气流应从人体的前侧上方倾斜地吹到头、颈和胸部,使人体对辐射热最为敏感的部位处在送风气流的包围之中,同时不允许有污染气流吹向人体。分散式局部送风一般使用轴流风扇或喷雾风扇,采用室内再循环空气。轴流风扇适用于辐射强度小、温度不超过35的房间,它的作用是加大工作地点的风速,以帮助人体散热。在环
21、境温度较高时,人体的散热10.3.1局部送风局部送风10.3局部通风局部通风主要是依靠汗液的蒸发,汗液蒸发的速度随风速的增大而加快。在确定风扇的风量和位置时,要控制送出的气流到达工作地点时的速度,一般轻作业时为24m/s,中作业时为35m/s,重作业时为57m/s。当房间内产生大量粉尘时,不宜使用风扇。喷雾风扇的结构如图10-11所示,其工作原理是在风扇的送风气流中加入细小的水滴,利用水雾在工作地点的人体或物体表面蒸发来吸收热量,达到降温的效果。这种方法适用于空气相对湿度较低、房间中热辐射强度较大的情况。使用喷雾风扇时,水滴的直径最好控制在60m以下,气流到达工作地点的速度应控制在35m/s。
22、10.3.1局部送风局部送风10.3局部通风局部通风10.3.1局部送风局部送风10.3局部通风局部通风10.3.1局部送风局部送风10.3局部通风局部通风局部排风系统的组成包括:局部排风罩、风管、除尘或净化设备、风机和排烟烟囱等。局部排风罩的作用是捕集有害物,它的性能对局部排风系统的技术、经济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排风罩的形式和形状要根据污染源的特点和散发污染物质的规律来设计。排风罩的安装不应当影响生产操作过程,同时尽量靠近有害物源,以保证以最小的风量有效、迅速地排除工作地点产生的有害物。另外,排风气流的方向应当从工作人员一侧流向有害物,避免有害物浓度高的气流流经工作人员。局部排风罩按照作用原
23、理有以下几种类型。1.密闭式排风罩如图10-12所示,密闭式排风罩是将工艺设备连同其散发的有害污染物密闭起来,使之与室内空气彻底隔离开,通过排风在罩内形成负压,10.3.2局部排风局部排风10.3局部通风局部通风1.密闭式排风罩防止有害物逸出。密闭罩的特点是不受室内气流的干扰,同其他类型的排风罩相比所需排风量最小,排风效果最好。但是检修和人员操作不便,需要在排风罩上设监视孔才能看到里面的工作过程。2.柜式排风罩(通风柜)如图10-13所示,柜式排风罩实际上是密闭罩的特殊形式,即在密闭罩的一侧设有开敞面,以方便工艺操作和观察工作过程。开敞面和排风口的位置要根据工艺操作需要、污染物的密度及温度来布
24、置。3.外部吸气式排风罩如图10-14所示,外部吸气式排风罩是在生产设备不能封闭时,在有害物产生地点上部或近旁借助于风机在排风罩吸入口处造成的负压作用,将有害物吸入排风系统。这种排风罩与上面两种排风罩相比,所需的风量较大。10.3.2局部排风局部排风10.3局部通风局部通风4.吹吸式排风罩如图10-15所示,当工艺操作过程不允许将污染源封闭起来,或污染源直径较大,单靠吸气气流控制有害物所需风速过大时,采用吹吸式排风罩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吹吸式排风罩是将吹气气流和吸气气流结合起来,以吹风口喷出的射流作为动力将污染源散发出的有害气体吹向设在另一侧的吸风口排出,以保证工作区的卫生条件。5.接受式排
25、风罩如图10-16所示,当某些生产设备或机械本身能将污染物以一定方向排出或散发时,排风可以采用接受式排风罩。此时排风罩只起到接收污染气流的作用,因此设计时应将排风罩置于污染气流运动的前方,比如车间内高温热源的气流排风罩应位于车间的顶部或上部,对于砂轮磨削过程中抛甩出的粉尘,应将排风罩口迎向粉尘被甩出的方向。为了保护大气环境,局部排风罩收集到的污染空气如果达不到排放标准的要求,需要先进行净化。有害物净化的基本原理在后面的章节中具体讲解。10.3.2局部排风局部排风10.3局部通风局部通风10.3.2局部排风局部排风10.3局部通风局部通风10.3.2局部排风局部排风10.3局部通风局部通风1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