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地理上(第三章)降水的变化-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pdf

  • 上传人(卖家):天方乘风
  • 文档编号:3550803
  • 上传时间:2022-09-16
  • 格式:PDF
  • 页数:22
  • 大小:1.70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地理上(第三章)降水的变化-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pdf》由用户(天方乘风)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2.0微能力 模板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 信息技术 2.0 能力 中学 年级 地理 第三 降水 变化 中小学 作业 设计 大赛 获奖 优秀作品 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下载 _其它_地理_初中
    资源描述:

    1、目目录录作业设计方案作业设计方案1地理七年级第一学期人教版第三章天气与气候自然单元重组单元1多变的天气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2气温的变化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一课时)3气温的分布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二课时)4降水的变化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一课时)5降水的分布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二课时)6气候的地区差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第一课时)7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与人类活动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第二课时)(一)课标要求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本单元课程 目标是围绕着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的核

    2、心素养来落 实课程内容。本单元课程内容对应课标“主题三 地球的表层”中“自然环境”这部分内 容的“天气与气候”,课标对“天气与气候”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都有相 应的说明(表 1),并在学业质量方面从“地球的表层”做出了相关描述:“学生在不同 情境中,对于从各种媒体中获取的地球表层环境信息,能够初步从系统、动态的角度,简要分析、概括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布和 变化特点(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够秉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选择恰当的 实例简要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人地协 调观);能够在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

    3、考察等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一 定的技能,较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地理实践力)”。2表 1“天气与气候”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教学要求*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模拟播报天气。*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 1 月、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 特点。*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阅读某地区气温、降水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 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描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结合实例,说明纬 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结合实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产

    4、生活的影响。1.能够运用地图及其他地理工具,说出气候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基本状况,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能够观察、描述人类活动对天气与气候的影响。1.帮助学生认识全球气候的基本状况,提高学生对有关全球议题的理解能力;2.运用全球或区域资料,如地图、遥感资料、影视资料、数据 可视化图等,结合“天气与气候”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不同 的教学情境;3.从情境中引发问题,再转化为解决问题的任务,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领会和建构知识,如利用地图和其他资料,了解世界气候基本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结合事实材料适当拓展,讲述一些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地球面临海平面上升、荒漠化等问题,以及

    5、全球气 候变化和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关系等内容。(二)教材分析1.知识框架图 1“天气与气候”知识框架32.内在逻辑“多变的天气”是本单元的开篇,之所以将其放在 天气与气候 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从教材结构看,它是后面继续学习气 温、降水和气候相关知识的基础;从教材内容看,其实践性很强,安排了很多有关天气 的常识,进一步强调了天气是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材通过大量与天 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等内容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的是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 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突出了课标中的“课程目标要求”。在明确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后,教材分别用两节

    6、内容向学生分别阐述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概念、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教材中关于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虽然有前一节“天气”的延伸,但更多的是基于特性稳定的“气候”而展开“气温”和“降水”两个基本要素的学习,并将读图和绘图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本单元教材在初中地理学习阶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本单元最后一节世界的气候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先指导学生利用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一个地区多年平均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点,学会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再通过教材设计的“活动”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气温和降水量分布的相关知识,从现象认识到不同的气温和降水特

    7、点的组合差异反映着世界各地气候类型的分布差异,课标对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的认识要求突出认知过程的活动性和实践性,注重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利用本单元教材内容落实课标要求的过程中,对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方面的要求有了较大的提高空间,对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方法也有了进一步提升、扩展。本 单元教材内容还将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贯穿于单元始终,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 渐树立、深化人地和谐的世界观。图 2“天气与气候”内在逻辑4(三)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初一学生下学期伊始的单元,一方面要注重延续上一学期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和学科兴趣,另一方面对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习所产生的学习能力、学

    8、习态度等方面的分异要在作业设计时考虑相应对策,如分层、分类设计作业。本单元作为承上启下的地位,在设计作业时重在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因而本单元作业题量不宜大,难度适中但要有层次,对于此学段学习能力已开始分异的学生来说,这样更易接受新学期的开始,有利于地理学科的后续学习。此外,学情还需考虑初一学 生的记忆和思维发展特点,作业的设计在内容和形式上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思维过程和记忆地理内容的兴趣,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专注力。(一)单元学习目标1.厘清“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和使用差别、识别常见天气符号及其所表示的大气现象、能阅读天气预报和城市空气日报图。2.了解气温日变化、年变化相关概念和术语的使用及

    9、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气温分布图,根据某地气候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3.了解降水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会阅读降水量柱状图,根据某地气候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4.根据降水量柱状图和气温曲线图判断气候名称及特点;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能举例说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地形)。5.理解气候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和气候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6.在学习中逐步养成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学会学以致用。理解影响气候的自然环境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二)单元作业目标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气候”术

    10、语。通过活动体会天气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和技能。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初步培养学生的实 践能力。2.识别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天气符号和掌握简易预报天气的技能,初步识别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3.通过读图分析,能说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和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能通过气温曲线图、等温线 图总结归纳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规律。4.能使用降水数据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能通过阅读降水量柱状图、等降水量分布图总结归纳降水量的变化规律和分布规律。55.能阅读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通过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

    11、状图,初步学会分析归纳某一地区气候特征,能认识到世界气候的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6.能通过实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能通过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和气候之间的相互影响。7.完成作业既需要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又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学习地理的综合能力。设计的作业应考虑七年级学生的记忆和思维发展特点,作业设计在科学性方面注意作业结构与能力层级设计合理。本单元作业分为课时作业和单元质量检测作业两类,便于监测学习质量。本单元有七课时教学内容,作业难度应具备一定的层次性。每一课时 作业均由 A 组“基础型作业”、B 组“提升型作业”和 C 组“拓展型作

    12、业”三部分组成。作业从 A 组基础型作业以识记类为主,逐步引导学生进入 B 组以思维类到综合应用及实 践操作类为主,C 组是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的知识拓展或能力拓展作业,每课时的 三组不同类型的作业兼顾学习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每课时后学生必做 A 组作业可根据 自身情况再选择性地完成 B 组或 B、C 组,为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地理学习的发展 平台。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作业设计以“地理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为要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坚持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体现科学的质量 观、评价观。本单元内容为天气和气候,作业题材的选择上一方面注意创设联系生 活、生产的适切性

    13、情境,另一方面突出作业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社会 生活、生产和时事热点中发现地理问题,能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贯彻学习地理 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思想意识,促进地理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结合目前“双减”政策的要求,在作业内容上对知识点尤其是重难点既要注意覆盖面,同时在作业完成时长上还要注意控制作业题量,作业题考查的内容避免呈现不必要的重复。本单元作业设计的基本流程见图 3。图 3作业设计基本流程6(第一节多变的天气)A 组:基础型作业(5 分钟)选一选1.(较容易,原创)小林妈妈打算明天在院子里晒棉被,小林给妈妈的建议最合理的是(B)A.查一查本地的气候B.了解近期天气预报 C.观察我国

    14、卫星云图D.做好防降雨的准备2.(容易,改编)2021年7月25日中午,台风“烟花”登陆上海。此时卫星云图上的上海地 区应呈现(B)A.绿色B.白色C.蓝色D.黄色3.(较容易,原创)数据显示,空气质量排名靠 前的国家大多数得益于较低的人口密度、优越 的气候条件和严格的空气污染控制措施。影响空气质量高低的因素不包括(D)A.风力大小的变化B.保护森林C.汽车尾气的排放D.节约用水画一画(中等,原创)用你学过的常见天气符号将今天的天气画出来,并注明所画符号的天气状况名称。答案:略。本组作业覆盖了本节主要知识点,重点考查学生对本节基础性知识的认知。晒棉被、台风登陆、感受空气质量、观察天气都是学生在

    15、生活中熟悉的情境,通过选择题的作答和绘制简单的天气符号的操作过程,一方面帮助学生回顾本节教材的主要知识点,加深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绘图增加了作业的趣味性。B 组:提升型作业(2 分钟)想一想(较容易,原创)人们查阅天气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图 1.1 是小明通过手机查询的近六天的天气预报截屏。据此,简要分析下周的天气变化,并结合周一的天气为小明在穿衣和出行方面提供合理化建议。图 1.1天气预报答案:下周一有雨,降温明显,但周二开始阴转 多云,气温有所回升。周一外出要注意防寒保 暖,带好雨具。(言之有理即可)将书本上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作业难度不大,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及地理学

    16、科的综合思维和实践力,初步形成人地协调观。7C 组:拓展型作业(5 分钟)(中等,原创)天气预报除了预报气温和阴晴雨雪状况,还包括气压、风、湿度、能见度等气象 要素。你可以任选其中一项气象要素,搜集相关 资料,说说该气象要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答案:如“能见度”。能见度,是指视力正常的人能将目标物从背景中识别出来的最大距离。能 见度对空中和地面交通会带来影响。(言之有理 即可)拓展课程内容,挖掘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学习途径的多样性,获得并积累学习经验。能在生活中区别“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知道人类行为对空气质量高低的影响能根据图示的常用天气符号分析判断天气变化

    17、画图规范美观、书写端正搜集地理信息,具备一定的地理实践力(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一课时)A 组:基础型作业(2 分钟)选一选(容易,改编)实验中学气象兴趣小组每天都模拟气象台人工观测百叶箱里的气温变化。据此完成 1-3 题。1.下列关于气温的叙述,正确的是(D)A.气温是在不断变化的,没有规律可循B.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一般变化不大C.气温是对各种类型气体的温度的统称D.气温的时间变化可用气温曲线图表示2.某日,气象小组的同学记录的当天气温数据为21、14、17、23,其中23的观测 时间最接近(C)A.8 时B.12 时C.14 时D.18 时3.由上题中所给的当天记录气温数据可知,该日

    18、气温日较差为(C)A.4B.6C.9D.18本组题旨在加深对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的认识。考查学生对气温日变化特点和人工观测方法的了解;第 2 题引导学生回顾气温日变化的特点,知道一天中气温最高、最低出现的时间;第 3 题考查学生对“气温日较差”概念的认知,并会做简单的运算。8B 组:提升型作业(5 分钟)画一画(中等,改编)我们的家乡马鞍山市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南方城市,表 2.1 所示为马鞍山市某年的月平均气温。据此,完成下列任务。1.根据表 2.1,绘制马鞍山市该年的气温年变化 曲线图。表 2.1 马鞍山市某年的月平均气温气温/4612192426气温/31302419136答案:略2.根据所

    19、给资料可知,马鞍山市的气温年较差是27,年平均气温是 约 18。3.根据你所绘制的图判断,马鞍山市地处五带中 的北温 带,判断的理由 7 月份气温最高,1 月 份气温最低,冬冷夏热,气温季节变化大。本组的三小题作业内容,基本涵盖了“气温的变化”相关基本概念的认知和课标要求的绘制气温曲线图的基本技能。学生通过这部分作业的完成过程,有助于夯实 对“气 温 年 较差”、“年平均气温”概念的认知和气温曲线图的绘制、判读。第 3 小题的情境设置也使学生对家乡的气温特点有了初步认知,为后面乡土地理的学习做好铺垫。C 组:拓展型作业(2 分钟)(较难,原创)我国民间有很多跟气象有关的谚语。下列谚语反映气温年

    20、变化的是(B)A.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B.热在三伏,冷在四九C.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D.早蚯迎太阳,晚蚯落一场我国民间气象谚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向学生传承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对跨学科主题的探究性学习。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知道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的一般规律绘图规范、线条和标注清晰美观对谚语的阅读理解和对生活中常见天气现象的关注9(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二课时)A 组:基础型作业(3 分钟)填一填(容易,原创)整理课堂笔记是学习地理重要方法,请你根据图 3.1和今天上课的内容完成 下列的学习提纲。图 3.1世界年平均气温

    21、的分布同一条等温线上,各地气温相同等温线数值越大,气温越 高1.等温线等温线越密集,气温差异越 大分布图判读等温线闭合,若中心气温低,则为低温中心,反之则为高温中心 纬度影响:由 低纬 向高纬 降低2.气温的分布 海陆影响:同纬度,夏季陆高海低冬季 海高 陆 低地形影响: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约降低 0.6 本组“填一填”的作业设计,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完成整理提纲的过程中,对本课时的知识点能进行初步的梳理,一方面考查学生对等温线图的判读规律的认知,这是进一步学会读图分析某区域气温分布特点的主要手段,也为后期认知世界气候的分布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在归纳中加强对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和垂直分布

    22、规律的认知,同时整理提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用提纲归纳知识点的学习方法。B 组:提升型作业(3 分钟)辨一辨(中等,原创)某地理资料中有甲乙两幅气温曲线图(图 3.2),根据图示信息完成下列任务。图 3.2气温曲线图1.乙图反映的是南(南/北)半球,判断依 据南半球气温最低出现在 7、8 月份,最高气 温出现在 1、2 月份。本组题利用上一个课时学过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为载体,首先考查学生对南北半球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辨识能力,通过图示信息的进一步判读,使学生加深对同纬度海陆气温时间变化特点的认知。102.若图 3.2 分别表示甲、乙两区域的同纬度海洋和陆地气温年变化,则图中的

    23、虚线均表示的是海洋(陆地/海洋)的气温年变化。C 组:拓展型作业(1 小时)做一做(中等,改编)家庭小实验:探究海陆气温分 布的差异1.两个一样大小的敞口茶杯(可以用碗替代),一个放一茶杯水,一个放一茶杯 干燥的砂,两个茶杯中各插入一支温度计。2.把两个茶杯同时放在太阳底下晒 约30 分钟左右,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再 把两个茶杯放入冰箱冷藏室约 3 分钟后同时取出,再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3.将温度计的示数变化记录在下表中(表 1)。表 3.1 温度计示数记录实验操作杯子里的水温度杯子里的砂温度阳光下晒约 30 分钟移入冷藏室约 3 分钟计算温差()4.水的温度变化比砂 小,以此说明海洋升温

    24、 慢降温也慢,陆地升温快 降温也快。5.水的比热容比沙子大,比热容是 热力学中常用的一个物理量,用来表示物质吸 热或散热本领。它的物理意义是单位质量的某 种物质升高(或下降)单位温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比热容越大,物质的吸热或散热 能力越强,吸热或散热就越慢。比热容越小,吸热快散热也越快,比如戈壁沙漠白天热,晚 上凉,昼夜温差大。海陆气温分布的差异是本课时的难点内容,“家庭小实验”的设计意图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真实体验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加深对海陆气温分布的理解。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初步接触物理实验内容,有助于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培养,并在实验过程中养成求真务实的

    25、科学精神、地理实践力掌握等温线图判读的基本常识能说出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能在气温变化曲线图中指出同纬度的海陆气温年变化差异在实验过程中体现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11(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第一课时)A 组:基础型作业(5 分钟)画一画,选一选(较容易,改编)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的降 水量可能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根据表 4.1 数据 完成以下问题。1.绘制北半球某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表 4.1 北半球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降水量/毫米15726386082降水量/毫米1421631084927162.据图表可知,该地降水集中在(B)A.冬季B.夏季C.全年D.无法判断本组题是

    26、绘图作业,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绘图的规范和美感的同时,使学生学加深对 课堂中所学的降水量 柱状图的认知,能区 别前面学过的气温曲线的绘制方法。并学会 利 用 降 水 量 柱 状图,通过相应的降水量数据的读取和降水量柱状图的观察,能判断某地年降水量在时间上的变化。B 组:提升型作业(3 分钟)读一读,填一填(较难,原创)我市一中的小军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早上出门,感受到已入深秋,有 点冷,还有大雾,能见度不高。但还是可以看利用学生熟悉的日记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对生活中地理现象注意观察和体验,增强 学 生 的 地 理 实 践力。作业考查了学生对降水形式、降水基本 概 念 的 认 知 和 理

    27、解,并通过让学生说说降水对我们生活、生产的影响,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人地协调观。到路边干枯的草地上覆盖着一层白茫茫的霜。我想,这么大的雾、这么厚 的霜,今天的降水量真不少。今年的降水量也许比去年更多吧。”图 4.1霜1.在小军日记中有科学性错误的句子下面画横线“”。2.日记中“今年的降水量也许比去年更多吧”这句话体现了降水的 C。(单项选择)A.日变化 B.季节变化 C.年际变化 D.月变化 3.说一说:如果年降水量太多,可能会给当地 带来什么不利影响?答案:易发生洪涝灾害等(言之有理即可)12C 组:拓展型作业(8 分钟)(中等,原创)二十四节气歌(图 4.2),是为 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

    28、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它将天文、自然节律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图 4.2二十四节气歌1.查一查日历,了解二十四节气歌中各节气的大致时间。答案:略2.举一例在二十四节中跟降水有关的节气,说说该节气对人们生产或生活的影响,及衍生的民俗文化。答案:例如“谷雨”,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谷雨前后,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故 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人们把春天采摘、食用香椿说成是“吃春”。将地理学习与生活生产相

    29、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切入,指导学生搜集相 关二十四节气资料,学生在这一自主学习 的过程中,不仅感受 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底蕴,更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本组题第 2 题,学生在举例说说节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中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促使学生人地协调观。在资料的搜集过程中,也是知识、能力提升的过程。学会阅读和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能根据图表数据解决地理问题知道降水变化的年内变化和年际变化的特点能通过举例,认识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对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能力13(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第二课时)A 组:基础型作业(3 分钟)选

    30、一选1.(容易,原创)表示某区域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情况通常用(B)A.气候类型分布图B.等降水量线图C.等高线地形图D.降水量柱状图(较容易,改编)读图 5.1,完成第 2、3 题。图 5.1 世界局部海陆分布图2.地年降水量为 900 毫米,表示该地(A)A.多年的平均降水量是 900 毫米B.某一年的降水总量是 900 毫米C.今年每月降水量之和 900 毫米D.每年的年降水量均为 900 毫米3.关于图中各地年降水量的叙述正确的是(D)A.地比地降水少B.地比地降水多C.地比地降水少D.地比地降水多本组题考查学生是否知道关于“等降水量线图”的作用、明确“年降水量”的含义。这些都是今后在认识

    31、气候时需要清晰认知的概念。然后通过世界局部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世界海陆分布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课堂上通过读图活动已总结得出的世界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的认知,为后续学习影响 气候的因素做好铺 垫。B 组:提升型作业(3 分钟)想一想(中等,选编)读图 5.2,说出南纬 50附近和 北半球同纬度地带降水量有什么差异及成因。年降水量图 5.2 年降水量纬度分布示意图答案:南纬 50附近比北半球同纬度地带降水多。主要原因是南纬 50附近海域面积比北半球同纬度地带范围广。为了开阔学生地理思维,本题利用较为抽象的数轴来表示不同纬度降水量的分布状况。学生在完成本题的过程中,能通过抽象的纬度数据分

    32、析还原地表实际,逐步建立区域认知。14C 组:拓展型作业(4 分钟)(中等,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我 国新疆 的传 统 民居 大多以土坯建筑为主,“阿以旺”就是当地常见的新疆维吾尔族民居(图 5.3),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结构形 式采用土木结构,平屋顶,带外廊多为带有地 下室的单层或双层拱式平顶,农家还用土胚块 砌成晾制葡萄干的镂空花墙的晾房。图 5.3阿以旺住宅一般分前后院,后院是饲养牲畜和积肥的场地,前院为生活起居的主要空间,院中 引进渠水,栽植葡萄和杏等果木,葡萄架既可 蔽日纳凉,又可为市场提供丰盛的鲜葡萄和葡 萄干,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院内有用土 块砌成的拱式小梯通至屋顶,

    33、梯下可存物,空 间很紧凑。图 5.4 新疆在中国的位置1.根据图 5.4,说说新疆位于我国的方位。答案:西北部2.由材料可知,“阿以旺”反映了当地怎样的 降水特点,简要分析该特点的成因。答案:降水少。主要原因是新疆离海远,干旱课标中明确指出“结合实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本组题引进实例材料,引导学生首先建立地理空间观念,并将区域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与当地生活、经济发展相联系,使学生初步感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建立区域认知,加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掌握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空间分布规律清楚关于年降水量的相关概念能通过图文资料说明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初步建立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34、15(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第一课时)A 组:基础型作业(3 分钟)填一填(较容易,原创)2021 年 10 月 31 日11 月 12日,在西欧岛国英国的格拉斯哥举行联合国气 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二十六次会议(简称COP26),此次会议将对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图 6.1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6.2三种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1.结合两则资料可知,本次气候变化大会的举办地的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2.亚洲气候类型多样,分布面积最广的是 温带大陆性气候,亚 洲缺少 温带海洋性 气 候和 热 带草原 气候。3.根据图 6.2 中所给的信息,描述气候的特征 夏

    35、季炎 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并在图 6.1 中用“”符号标 出该气候主要分布的位置。答案:见图 6.1 中“”标记处。本 组 题以 时事材料为情境,将核心素养中 的“区域认知”的培育融入其中,使学生初步 建立“人类 命运 共 同体”意识。第 1、2题主要考查 学生的读图 基本技能,能通过读图 说出世界气 候类型 的分布,并 能通过 读图找出世界气候 的地区差异。第 3 题考查学生提取题 中的有用信息 的基本技能。学生在学习了 世界气候类 型分布规律 的基础上,能结合气温 变化曲线和 降水量柱状 图说出其气 候特征及主 要分 布 地 区。16B 组:提升型作业(3 分钟)想一想,填一填(中等,改

    36、编)在地球上的多种生态系统中,“雨林”被视为自然最佳的杰作,也常因巨大的氧气产量而被称 为“地球之肺”。其中温带雨林显得更为特殊。全球现 存温带雨林约有 30 万平方公里,最大的就是北美太平洋 海岸雨林,占全球雨林面积一半左右。读“北美洲气候 类型分布”示意图(图 6.3),完成下列问题。图 9.3北美洲气候类型分布1.参考课本上的“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图 6.3 中的 气候区(填数码)最有可能分布温带雨林,该地 地势崎岖,盛行西风。2.北美洲温带雨林降水丰沛,水汽主要来自太平 洋。北 美洲温带雨林分布南北狭长,主要影响因素是 地形。本 组 题旨在 引导学生 学会通过课堂所学 的世界气候类型

    37、分布 图的认知方法来了解 任 意 某区域 的气候差异和气候类 型 的 分布,考查学生读 图 能 力,能通过 图示地理 信 息解决问题 的地理思维 能力,初步 培养学生的 区域认知意 识。C 组:拓展型作业(3 分钟)(中等,原创)跟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你曾旅游(或探亲)去过的最远地方,说说你对那里的气候有何感受(附上 旅游照片就更精彩啦),并想办法了解到所去的旅游(探亲)地属于哪种气候类型。答案:略指导学生学会在生活 中观察、感悟自然环境,培养学生区 域认知 和地 理实践力。通过读图能找出某区域主要气候类型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知道世界各地的气候主要差异能利用图示信息对区域环境进行初步判

    38、断能注意观察体悟自然环境,初步建立区域认知能力17(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第二课时)A 组:基础型作业(3 分钟)选一选(较容易,改编)读图 7.1,完成第 1-2 题。图 7.1 某地的风向1.图 7.1 中,A 地年降水量比 B 地(A)A.多B.少C.差不多D.无法判断2.造成 A、B 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C)A.海陆位置B.纬度位置C.地形因素D.人类活动填一填(中等,选编)位于南美洲北部的亚马孙地区拥有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区,但人类大规模开发使热带雨林遭受破坏,甚至影响全球的气候等自然环境。将下列选项的字母序号填在图 7.2 中适合的方框内。A.海平面上升B.温室效应加剧C.两极

    39、冰川融化D.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DBAC图 7.2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的后果通过实例考查学生对区域气候差异性的认识和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理解。通过思维导图的作业题呈现形式,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气候和人类活动关系的认知。让学生明白人类的不当活动对气候等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被破坏的自 然环境,包括变暖的 气候,又会反作用于 人类,对人类生存产 生危机,以此培养学 生人地协调观。18B 组:提升型作业(3 分钟)选一选(中等,改编)阿特拉斯山脉位于非洲的西北部(图7.3),主峰海拔4165米。阿特拉斯山区自 然风光独特,山顶终年积雪,西北地区气候宜 人,花木繁茂,风景如画,有“北非

    40、花园”的美 称。据图完成 1-2 题。图 7.3 阿特拉斯山脉的分布1.阿特拉斯山脉山顶终年积雪的主要原因(B)A.纬度高 B.海拔高C.离海近D.多寒潮 2.关于图示的非洲区域说法正确的是(A)A.阿特拉斯山脉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B.北部濒临印度洋,东南部沙漠广布C.热带草原面积广阔,旅游资源丰富D.多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本题组是对本节内容的综合性考查,将读图、材料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结合图文材料来判断气候类型及位置等自然环境特点。进一步加强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迁移,最终能够做到综合应用。C 组:拓展型作业(3 分钟)(较难,原创)黄山(图 7

    41、.4)位于安徽省南 部,有“天下第一奇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称,暑期到黄山旅游既能观赏到美景,又可避 暑。据此完成下列各题。图 7.4 黄山1.黄山主峰莲花峰的海拔 1860 多米,山脚下的 汤口镇海拔约 300 米,莲花峰顶的气温比山脚下 的汤口镇 低(高/低)约 9。2.搜集资料,查一查我国还有哪些避暑胜地?简要说明一处避暑胜地夏季凉爽的原因。答案:略以我们安徽人熟知的黄山为例,考查学生对影响气候因素的认识,作为乡土地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愫。本组题为了开拓学生视野,安排了一道实践题,增强学生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知水平,提升学生地理素养。理解并能说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初步建立正确的人地观

    42、对家乡的地理事物有一定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地理实践力19(一)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一、单项选择1.天气变化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根据下列天气预报信息,适宜户外晾晒衣物,且风力 符号表示正确的是(B)A.周六B.周日C.周一D.周二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的问题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碳中和”是把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处理,实现“排放”等于“吸收”。据此完成2-3题。2.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主要危害是(D)A.海水污染加剧,鱼类大量死亡B.地震、火山爆发的频率高C.太阳辐射增强,危及人类健康D.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3.下列属于“碳中和”措施的是(C)尽量使用一次性筷子多乘私家车,少坐公交车使

    43、用太阳能灯具照明大力植树造林垃圾回收利用A.B.C.D.地理课上同学们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小玲这一组根据老师给出的气象数据,分别绘制了甲乙丙丁四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见下图)。据此完成 4-6 题。4.丙地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所反映的气候特征,描述最准确的是(D)A.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B.夏季凉爽湿润,冬季温和多雨C.夏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5.甲乙丙丁四地中,跟我们居住的马鞍山市气候特征最接近的一地是(A)A甲B乙C丙D丁6.妈妈帮小玲在网上搜集与甲、乙、丙、丁四地气候对应的景观图片,结果小玲发现只有一张可以用,这张图片是(C)A.

    44、B.C.D.1二、综合题7.最近有多部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影视剧播映,观众们无不为中国志愿军战士顽强的毅 力和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所震撼、感动,朝鲜位于朝鲜半岛北部,其寒冷的冬季也给观 众留下深刻印象。读朝鲜半岛 1 月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分布图(图 1)和朝鲜半岛地形图(图 2),完成下面问题。图 2图 1(1)朝鲜半岛冬季南北温差约在 20 以上,产生该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纬 度因素。(2)由图可判断,朝鲜半岛中部气温比同纬度的沿海地区 低,造成此差异的 原因是受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的共同影响。(3)朝鲜半岛各地年降水量分布明显不均匀,大致是东南多,西北 少;东部 沿海 多,西部沿海 少(填写“

    45、多”或“少”)。试推断形成这种降水量分布规律的 主要原因。答案:朝鲜半岛地处太平洋西北部,其东南部受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影响最大,降水 最多;朝鲜半岛东部沿海处于迎风坡,降水多,西部沿海处于背风坡,降水少。8.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既有抒情优美的文字,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请你分别写 出一句跟天气相关的和一句跟气候相关的诗句。答案:例如,昨夜风疏雨骤(如梦令,李清照)天气;黄梅时节家家雨(约 客,赵师秀)气候(二)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了解理解应用1选择题1、2较容易原创20 分钟2选择题6较容易改编3选择题6容易改编4选择题3较容易原创5选择题5中等原创6选择题7中等原创7(1)填空题3、6

    46、容易改编7(2)填空题3、6中等原创7(3)填空题、简答题4、6较难原创8简答题1中等原创2知识备份(根据实际情况删减)三级指标“家国情怀”在课程标准中的描述,包括地理国情和地理乡情两方面。地理国情的描述主要体现在: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邻国、临海、人口、地形、地势、气候、河流、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台湾省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几方面。地理乡情的描述主要体现在:家乡的地理位置、发展规划等。三级指标“家国情怀”在课程标准中的描述,比较全面的反映了我国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具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例如: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邻国和濒临的海洋、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这些描述充分说明

    47、了我国的领土面积和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是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例如:我国的地形地势、气候特征、河流水文特征等自然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了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体现了我国的资源优势。例如:通过我国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分布及特点的学习,可以充分理解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增加民族自豪感。例如:关于台湾省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台湾省的位量和范围,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蕴含着我国对祖国统一大业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念。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国际理解教育的涵义之一,是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理解他国、他人,首先要理解自己,只有理解自己,才能更好的理解和

    48、尊重他人,这就是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是国际主义的前提。三级指标“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课程标准中的描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人类共同生存的地球基本状况的认识,二个是对国家之间关系的认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这些描述,是对人类共同生存的地球基本状况的认识。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每一个人都是“地球村”的一员,只有对地球整体状况的深刻认识,才能更好的理解不同国家、不同人之间,只有通力合作,才能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三级指标“区域经济差异”在课程标准中的描述,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域发展

    49、水平存在差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特定国家根据自然条件的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区域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特点。这些描述,从不同的方面表示了区域经济差异。由于国及各国内部各区域间发展经济的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区别,导致全球经济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经济差异明显,经济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不同地位。经济差异的存在,更需要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进行优势互补,逐步缩小世界经济的差异。国际理解教育在这方面,对树立尊重差异、理解差异的观念,具有积极的作用。三级指标“全球经济一体化”在课程标准中的描述,主要体现在: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区际联系对经济

    50、发展的意义,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外向型经济对某区域发展的影响。全球化的缘起,就是经济在外。加强世界各地的经济合作、加强区际联系、发展外向型经济可以促进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三级指标“尊重文化多样性”在课程标准中的描述,主要体现在: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地域文化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服饰、饮食、民居等民俗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地理上(第三章)降水的变化-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pdf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55080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