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0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职业危害防治及职业健康管理培训学习培训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林田
  • 文档编号:3550772
  • 上传时间:2022-09-16
  • 格式:PPT
  • 页数:204
  • 大小:1.57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职业危害防治及职业健康管理培训学习培训课件.ppt》由用户(林田)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职业 危害 防治 健康 管理 培训 学习 课件
    资源描述:

    1、 (2001年年10月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四次会议通过;根据根据2011年年12月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的决定修正)修正)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 分为总 则、前期预防、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监督检查、法律责任、附 则等七章,共9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五十二号第五十二号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全

    2、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病防治法的决定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年月日通过,现予公布,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年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胡锦涛 年月日年月日 职业病防治法修订背景 1、张海超尘肺病事件。2、我国的职业病状况。据卫生部统计,2010年中国新报告职业病例2.7万余例,比2009年增加50%。截至2010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75万例。3、职责划分问题。4、职业病防

    3、治中的漏洞和监管 不力等问题。修订后的总体情况 1、破解“三大难题”目前我国职业病处于难监管、难鉴定、难维权,直接原因是企业对职业病防治无投入、无制度、无保障。“三难”现象反映了法规、制度和政策不配套、不完善、缺陷多,也折射出政府责任不到位。“三无”则反映了企业对职业病防治普遍不重视。修改后的职业病防治法着重体现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立法方针。2、明确了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据本法和国务院确定的职责,负责全国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3、确立地方首长负责制,提高了监管力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

    4、职业病防治工作。加强职业病防治能力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落实职业病防治工作责任制。4、职业病可申请救助。用人单位已经不存在或者无法确认劳动关系的职业病病人,可向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医疗和生活等方面的救助。5、诊断机构有权现场调查。如果用人单位拒不 提供相关材料,诊断鉴 定机构可以进行工作场 所调查,也可以由安监 部门组织调查。6、“高危粉尘”写入法条。国家对从事放射性、高毒、高危粉尘等作业实行特殊管理。增加了“高危粉尘”四个字。尘肺病基本都是高危粉尘所致。据统计,2010年共报告职业病27240例,其中尘肺病占87.4%,而新发尘肺病绝大多数是高危粉尘所致。因此,如果控制了高危粉尘所致

    5、 职业病,也就基本解决了我国尘 肺病高发的问题。7、修订后的三大亮点。一是消除了职业病诊断的受理门槛一是消除了职业病诊断的受理门槛。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不得拒绝劳动者进行职业病诊断的要求。二是简化劳动仲裁程序,使制度设置向保护二是简化劳动仲裁程序,使制度设置向保护劳动者权益倾斜劳动者权益倾斜。当事人对劳动关系、工种、工作岗位或者在岗时间有争议的,可以向当地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接到申请的劳动仲裁机构应当受理。三是规定了职业卫生监管部门在特定情况下三是规定了职业卫生监管部门在特定情况下对有争议资料作出行政判定的职责对有争议资料作出行政判定的职责。职业病防治法主要内容解析1.1

    6、 总则(1)目的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1)(2)适用范围 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职业病防治活动。本法所称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 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调 整并公布。(2)(3)职业病防治工作方针 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机制,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3)(4)

    7、劳动者权利保障 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工会组织依法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用人单位制定或者修改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应当听取工会组织的意见。(4)(5)用人单位的责任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5)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全面负责。(6)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保险。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工伤保险的监督

    8、管理,确保劳动者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7)(6)科技支撑 国家鼓励和支持研制、开发、推广、应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强对职业病的机理和发生规律的基础研究,提高职业病防治科学技术水平;积极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技术、工艺、设备、材料;限制使用或者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国家鼓励和支持职业病医疗康复机构的建设。(8)(7)监督管理 国家实行职业卫生监督制度。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院确定的职责,负责全国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病防治的有关监督管

    9、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病防治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9)(8)地方人民政府的责任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职业病防治规划,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工作体制、机制,统一领导、指挥

    10、职业卫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加强职业病防治能力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落实职业病防治工作责任制。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应认真执行本法,支持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履行职责。(10)(9)防治的宣传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普及职业病防治的知识,增强用人单位的职业病 防治观念,提高劳动者的职业健康 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行使职业卫 生保护权利的能力。(11)(10)标准制定与统计调查分析 有关防治职业病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制定并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开展重点职业病监测和专项调查,对职业健康风险进行评估,为制定职业卫

    11、生标准和职业病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的职业病防治情况进行统计和调查分析。(12)(11)举报与奖励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有关部门收到相关的检举和控告后,应当及时处理。对防治职业病成绩 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 予奖励。(13)1.2 前期预防(1)源头控制 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要求,严格遵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落实职业病预防措施,从源头上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14)(2)工作场所的要求 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设立除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设立条件外,其工作场所还应当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一)职业病危害

    12、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二)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三)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四)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五)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六)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15)(3)危害申报 国家建立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用人单位工作场所存在职业病目录所列职业病的危害因素的,应当及时、如实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危害项目,接受监督。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13、。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16)(4)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 可行性论证阶段应提交预评价报告。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统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审核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未提交预评价报告或者预评价报告未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核同意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应当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工作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作出评价,确定危害类别

    14、和职业病防护措施。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17)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危害严重项目的防护设施设计经审查后施工。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的防护设施设计,应当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施工。竣工验收前应进行控制效果评价。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防护设施验收合格后方可生产使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其 职业病防护设施经安全生产监 督管理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 投入正式生产和

    15、使用。(18)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由专门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给予资质认可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所作评价应当客观、真实。(19)(5)特殊管理 国家对从事放射性、高毒、高危粉尘等作业实行特殊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制定。(20)1.3 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1)用人单位应采取防治管理措施 用人单位应当采取下列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一)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16、(二)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 施方案;(三)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 制度和操作规程;(四)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五)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六)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21)(2)保障防治所需的资金投入。用人单位应当保障职业病防治所需的资金投入,不得挤占、挪用,并对因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22)(3)提供个人防护用品。用人单位必须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并为劳动者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用人单位为劳动者个人提供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必须符合防治职业病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使用。(23)(4)优先原则。用人单位应

    17、当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逐步替代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24)(4)公告与警示。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 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 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 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25)(5)现场防护与急救。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

    18、必要的泄险区。对放射工作场所和放射性同位素的运输、贮存,用人单位必须配置防护设备 和报警装置,保证接触放射线的工 作人员佩戴个人剂量计。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用人单位应当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26)(6)监测与评价。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 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 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用人单位应按国务院安全监管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安全监管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发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

    19、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必须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27)(7)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给予资质认可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所作检测、评价应当客观、真实。(27)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依法从事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工作,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

    20、依法履行监督职责。(28)(8)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的。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并在设备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设备性能、可能产生的 职业病危害、安全操作和维护 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 急救治措施等内容。(29)(9)提供有关化学材料的。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说明书应当载明产品特性、主要成份、存在的有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产品包装应有醒目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贮存上述材料的场所

    21、应在规定的部位设置危险物品标识或者放射性警示标识。(30)(10)使用或进口有关化学材料的。国内首次使用或者首次进口与职业病危害有关的化学材料,使用单位或者进口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后,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送该化学材料的毒性鉴定以及经有关部门登记注册或者批准进口的文件等资料。进口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 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的,按照 国家有关规定办理。(30)(11)明令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经营、进口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或者材料。(31)(12)危害转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转移给不具备职业病防

    22、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32)(13)危害知悉。用人单位对采用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应当知悉其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对有职业病危害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隐瞒其危害而采用的,对所造成的职业病危害后果承担责任。(33)(14)合同告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劳动者在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前款规定,向劳

    23、动者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并协商变更原劳动合同相关条款。用人单位违反前两款规定 的,劳动者有权拒绝从事存在 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用人单位 不得因此解除与劳动者所订立 的劳动合同。(34)以人为本安全发展(15)培训教育。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应当接受职业卫生培训,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依法组织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 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 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劳动者应当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增强职业病防范意识

    24、,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应当及时报告。劳动者不履行前款规定义务的,用人单位应当对其进行教育。(35)(16)健康检查。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书面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对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有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应

    25、当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对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职业健康检查应当由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 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 构承担。(36)(17)健康监护档案。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当包括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37)(18)事故报告处理及救治。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救援和控制

    26、措施,并及时报告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调查处理;必要时,可以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做好医疗救治工作。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所需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38)(19)未成年工和女工保护。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39)(20)劳动者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劳动者享有下列职业卫生保护权利劳动者享有下列职业卫生保护权利:(一)获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二)获得职

    27、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康复等职业病防治服务;(三)了解工作场所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应当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四)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改善工作条件;(五)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以及危及生命健康的行为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六)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进行没有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作业;(七)参与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工作的民主管理,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劳动者行使前款所列权利。因劳动者依法行使正当权利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其行为无效。(40)要进一步深化对职业健

    28、康监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更好开展。(21)工会监督与权力。工会组织应当督促并协助用人单位开展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和培训,有权对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依法代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安全卫生专项集体合同,与用人单位就劳动者反映的有关职业病防治的问题进行协调并督促解决。工会组织对用人单位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权要求纠正;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时,有权要求采取防护措施,或者向政府有关部门建议采取强制性措施;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有权参与事故调查处理;发现危及劳动者生命健康的

    29、情形时,有权向用人单位建议组 织劳动者撤离危险现场,用人单 位应当立即作出处理。(41)(22)费用列支 用人单位按照职业病防治要求,用于预防和治理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卫生检测、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培训等费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生产成本中据实列支。(42)(23)监管责任 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用人单位落实职业病防护管理措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43)1.4 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1)医疗卫生机构的审批与条件。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职业病诊断,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 行政部门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向社会 公布本

    30、行政区域内承担职业病 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名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二)具有与开展职业病诊断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三)具有与开展职业病诊断相适应的仪器、设备;(四)具有健全的职业病诊断质量管理制度。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不得拒绝劳动者进行职业病诊断的要求。(44)(2)就地诊断原则。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本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45)(3)诊断标准和办法的制定。职业病诊断标准和职业病诊断、鉴定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职业病伤残等级的鉴定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

    31、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46)(4)诊断的基本原则。职业病诊断,应当综合分析下列因素:(一)病人的职业史;(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三)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没有证据否定职业病危害 因素与病人临床表现之间的必然 联系的,应当诊断为职业病。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在进行职业病诊断时,应当组织三名以上三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集体诊断。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应当由参与诊断的医师共同签署,并经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审核盖章。(47)(5)诊断要求。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提供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的劳动者职业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

    32、检测结果等资料;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监督检查和督促用人单位提供上述资料;劳动者和有关机构也应当提供与职业病诊断、鉴定有关的资料。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需要了解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时,可以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也可以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十日内组织现场调查。用人单位不得拒绝、阻挠。(48)(6)用人单位不提供相关资料时的处理。职业病诊断、鉴定过程中,用人单位不提供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资料的,诊断、鉴定机构应当结合劳动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和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并参考劳动者的自述、安全 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供的日常监 督检查信息

    33、等,作出职业病诊断、鉴定结论。(49)(7)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提供的资料有异议时的处理。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资料有异议,或者因劳动者的用人单位解散、破产,无用人单位提供上述资料的,诊断、鉴定机构应当提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调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对存在异议的资料或者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作出判定;有关部门应当配合。(49)(8)诊断、鉴定中有争议时的处理。职业病诊断、鉴定过程中,在确认劳动者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时,当事人对劳动关系、工种、工作岗位或者在岗时间有争议的,可以向当地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接到申请的

    34、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并在三十日内作出裁决。当事人在仲裁过程中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主张有关的证据的,仲裁庭应当要求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提供;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劳动者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用人单位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职业病诊断、鉴定程序结束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期间,劳动者的治疗费用按照职业病待遇规定的途径支付。(50)(9)职业病的报告。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职业病病人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确诊

    35、为职业病的,用人单位还应当向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部门应当依法作出处理。(51)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职业病统计报告的管理工作,并按照规定上报。(52)(10)当事人对诊断结论有异议时的处理。当事人对职业病诊断有异议的,可以向作出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鉴定。职业病诊断争议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当事人的申请,组织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当事人对设区的市级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再鉴定。(53)(11)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职业病诊断鉴

    36、定委员会由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设立相关的专家库,需要对职业病争议作出诊断鉴定时,由当事人或者当事人委托有关卫生行政部门从专家库中以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参加诊断鉴定委员会的专家。诊断鉴定委员会应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职业病诊断标准和职业病诊断、鉴定办法进行诊断鉴定,向当事人出具职业病诊断鉴定书。职业病诊断、鉴定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54)(12)对鉴定委员会人员的要求。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客观、公正地进行诊断鉴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不得私下接触当事人,不得收受当事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好处,与当事人有利

    37、害关系的,应当回避。人民法院受理有关案件需要进行职业病鉴定时,应当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设立的相关的专家库中选取参加鉴定的专家。(55)(13)对疑似职业病病人的处理。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疑似职业病病人时,应当告知劳动者本人并及时通知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安排对疑似职业病病人进行诊断;在疑似职业病病人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 的劳动合同。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医 学观察期间的费用,由用人单位 承担。(56)(14)用人单位应确保职业病病人的待遇。用人单位应当保障职业病病人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排职业病病人进行治

    38、疗、康复和定期检查。用人单位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当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用人单位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应当给予适当岗位津贴。(57)(15)职业病病人享有工伤保险和获得赔偿的权利。职业病病人的诊疗、康复费用,伤残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职业病病人的社会保障,按照国家有关工伤保险的规定执行。(58)职业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保险 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 偿的权利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 偿要求。(59)(16)对有关情况的处理。单位没参加工伤保险的处理。劳动者被诊断患有职业病,但用人单位没有依法参加工伤保险的,其医疗和生活保障由该用人单位承担。(60)职业病病

    39、人变动工作单位的处理。职业病病人变动工作单位,其依法享有的待遇不变。用人单位在发生分立、合并、解散、破产等情形时,应当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安置职业病病人。(61)无着落的处理。用人单位已经不存在或者无法确认劳动关系的职业病病人,可以向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医疗救助和生活等方面的救助。地方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采取其他措施,使前款规定的职业病病人获得医疗救治。(62)1.5 监督检查(1)监督检查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依照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依据职责划分,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63)

    40、(2)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权力。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一)进入被检查单位和职业病危害现场,了解情况,调查取证;(二)查阅或者复制与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有关的资料和采集样品;(三)责令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停止违法行为。(64)(3)安全监管部门可采取的临时控制措施。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危害状态可能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下列临时控制措施:(一)责令暂停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二)封存造成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可能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的材料和设备;(三)组织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在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危害状态

    41、得到有效控制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解除控制措施。(65)(4)监督执法时的要求。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时,应当出示监督执法证件。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应当忠于职守,秉公执法,严格遵守执法规范;涉及用人单位的秘密的,应当为其保密。(66)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时,被检查单位应当接受检查并予以支持配合,不得拒绝和阻碍。(67)(5)履行执法职责时的禁止行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其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履行职责时,不得有下列行为:(一)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发给建设项目有关证明文件、资质证明文件或者予以批准;(二)对已经取得有关证明文件的,不履行监督检查职责;(三)发现用人

    42、单位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可能造成职业病危害事故,不及时依法采取控制措施;(四)其他违反本法的行为。(68)(6)对监督执法人员和部门的要求。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应当依法经过资格认定。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对其工作人员执行法律、法规和遵守纪律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69)1.6 法律责任(1)建设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安监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

    43、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建、关闭:(一)未进行预评价或未提交预评价报告,或预评价报告未经安监部门审核开工的;(二)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三)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未经安监部门审查,或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施工的;(四)未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控制效果评价、未经安监部门验收或验收不合格,擅自投用的。(70)(2)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安监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一)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结果没有存档、上报、公布的;(二)未采取本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的;(三

    44、)未按照规定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的;(四)未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或未对劳动者个人职业病防护采取指导、督促措施的;(五)国内首次使用或首次进口与职业病危害有关的化学材料,未报送毒性鉴定资料以及经有关部门登记注册或者批准进口的文件的。(71)(3)用人单位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安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一)未及时如实向安监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的项目的;(二)未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或者监测系统不能正常监测的;(三)订立或变更劳动合同时,未告知劳动者职业病危害真实情况的;

    45、(四)未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或未将检查结果书面告知劳动者的;(五)未在劳动者离开时提供档案复印件的。(72)(4)用人单位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安监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一)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二)未提供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或者提供的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三)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未按规定进行维护、检

    46、修、检测,或不能保持正常运行、使用状态的;(四)未按规定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的;(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仍然达不到国家标准和要求时,未停止作业的;(六)未安排职业病病人、疑似病人进行诊治的;(七)发生或可能发生事故时,未立即采取应急救援和控制措施或未按规定及时报告的;(八)未在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的;(九)拒绝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检查的;(十)隐瞒、伪造、篡改、毁损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工作场所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结果等资料,或拒不提供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资料的;(十一)未按规定承担职业病诊断、鉴定费用和职业病病人的医疗、生活保障费

    47、用的。(73)(5)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材料,未提供中文说明书或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的,由安监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74)(6)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未按规定报告职业病、疑似职业病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据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弄虚作假的,并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依法给予降级或撤职处分。(75)(7)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安监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并处五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作业,或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责令关闭:(一)

    48、隐瞒技术、工艺、设备、材料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而采用的;(二)隐瞒本单位职业卫生真实情况的;(三)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放射工作场所或放射性同位素的运输、贮存不符合本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的;(四)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的设备或材料的;(五)将危害作业转移给没有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或没有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接受产生危害作业的;(六)擅自拆除、停止使用防护设备或救援设施的;(七)安排未经健康检查的劳动者、有禁忌的劳动者、未成年工或者孕期、哺乳期女职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禁忌作业的;(八)违章指挥和强令劳动者进行没有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作业的。(76)(8)生产、经营或进口国家明令

    49、禁止使用的设备或材料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77)(9)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已对劳动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由安监部门责令 停止作业,或提请有关人民政府责 令关闭,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 以下的罚款。(78)(10)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造成重大危害事故或其他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对直接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79)(11)未取得技术服务资质认可擅自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或医疗卫生机构未经批准擅自从事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的,由安监部门和卫生部门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

    50、违法所得不足五千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对直接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或开除处分。(80)(12)从事技术服务的机构和承担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安监部门和卫生部门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千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认可或批准机关取消其相应的资格;对直接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超出资质认可或者批准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职业危害防治及职业健康管理培训学习培训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55077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