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配套课件:纪录片创作(第二版).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学配套课件:纪录片创作(第二版).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配套 课件 纪录片 创作 第二
- 资源描述:
-
1、 纪录片创作纪录片创作 第二版 第一章第一章 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 第一节第一节 从电影母体到电视节目从电影母体到电视节目 第二节第二节 艺术形态艺术形态内涵与外延内涵与外延 第三节第三节 影像本性与社会功能影像本性与社会功能 “纪录片”、“电视纪录片”两个名词是电影电视发展的产物。其实,纪录片本身就是现代电影艺术的母体,在发展过程中才陆续分化出故事片、新闻片、科教片、动画片等类别,纪录片也变成一个电影片种。第一节 从电影母体到电视节目 纪录片是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纪实艺术。然而,电视时代的纪实节目越来越多,何谓纪录片又成了问题。各种相关的主张、理论,见于著述者颇多,却是众说纷纭
2、。第二节 艺术形态内涵与外延 纪录片艺术的影像本性是再现物象(生活)面貌。这种特性来自“照相”特性,即“复制”生活原貌的物质功能照相本体性、照相纪实性。没有现代电学、光学、化学、机械学便没有纪录片和电影电视。第三节 影像本性与社会功能思考与练习题:1.纪录片的属性与范畴。2.纪录片的社会功能。3.纪录片的民族性与国际性。纪录片学派及纪录片学派及创作方法演变创作方法演变 第一节第一节 从原始电影到从原始电影到北方的纳努克北方的纳努克 第二节第二节 苏联苏联“电影眼睛电影眼睛”理论与英国理论与英国 “纪录电影运纪录电影运动动”第三节第三节 形象化文献形象化文献纪录电影三巨匠纪录电影三巨匠 第四节第
3、四节 从形象政论到写实学派从形象政论到写实学派 第五节第五节 艺术形态风格林立与相互渗透艺术形态风格林立与相互渗透 第二章第二章 电影自1895年问世后,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纪录片和新闻片的雏形期,呈现出明显的原始特征。但是,电影发明者却在坚持记录真人真事、确立写实 传统方面打下基础,并为后来的纪录片艺术继承和发扬。第一节 从原始电影到北方的纳努克 20世纪2030年代出现在苏联的“电影眼睛”理论和英国的“纪录电影运动”是最早形成国际影响的两大纪录电影学派。他们各有自己的艺术主张、理论和丰富实践,都在国际影坛上留下了深远影响。第二节 苏联“电影眼睛”理论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格里尔逊
4、电影小组的实践说明,能把电影用于宣传取决于权力和财力官方或大公司。达到何种效果,电影人虽有相当艺术活动空间,却又受到局限。第三节 形象化文献纪录电影三巨匠一、帕尔洛伦茨坚持形象化文献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加剧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纪录电影关注社会现实的艺术潮流。二、莱妮里芬施塔尔终生迷恋形象纪实 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女电影演员、摄影师兼导演莱妮里芬施塔尔以制作纪录片而闻名。在荣获多项表演奖之后,她于1931年创立了自己的莱妮里芬施塔尔制片公司,集企业主、编、导、摄、演和制片人于一身。三、尤里斯伊文思从先锋电影到现实主义 纪录片艺术学派的出现,并不像前文所列那样有序、简单。20世纪2
5、030年代,欧美地区便呈现出多学派并存或接连出现、接连消逝的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两大阵营冷战对峙时期,军事宣传片、战争历史片盛行于各大国。政府支持(或通过国家电影机构)直接把纪录电影用于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第四节 从形象政论到写实学派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纪录片风格的演变与文化个性化、电视传播空前发展有关。少数大专业公司垄断局面被打破,西方自由文化人和小公司成为独立制片的重要力量。第五节 艺术形态风格林立与相互渗透一、关注民族文化的影像人类学 影像人类学又称人类学电影、民族学纪录片,也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纪录影视学派。它的孕育期是此前的十余年。一些欧美国家人类学者尝试用电影记录、研
6、究种族文化。有人把这种研究远溯到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二、政治片参与舆论 为了达到政治宣传的目的,同一题材内容可以产生不同片型,为不同目标服务,但都能激起强烈社会反响。三、匕首投向社会丑恶 市场经济发展中,现代文明掩盖下的丑恶比古代奸商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此,纪录片能做些什么?四、自然与野生动物纪录片 “冷战”结束以来,商业片升温的表现之一是自然题材纪录片的发展。英国成为世界上制作商业性自然题材纪录片最有影响的国家,美国、法国、西班牙、日本等国也积极行动,所涉题材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对纪录片创作方法和作品风格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五、科技纪录片 科教片是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胜关键是把科
7、普知识和服务人民生活相结合。六、娱乐性纪录片 纪录片被公认为非娱乐性艺术。然而,20世纪下半叶,国际影视界在娱乐性纪录片方面所作的探索也值得一提。思考与练习题:1.主要纪录片学派的基本艺术主张。2.纪录片主要学派的历史作用与局限。第三章第三章 我国纪录片发展叙略我国纪录片发展叙略 第一节第一节 影院时期的纪录片影院时期的纪录片 第二节第二节 初期的电视纪录片(初期的电视纪录片(19581978)第三节第三节 改革开放带来纪录片艺术的初步繁荣改革开放带来纪录片艺术的初步繁荣 第四节第四节 20世纪世纪90年代以来,全面稳步发展提高年代以来,全面稳步发展提高 对中国来说,影视是现代文明,是舶来品。
8、诚如第一章所述,影视艺术的上层建筑属性决定了它必须与自己依 附的经济基础相适应。何况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有着数千年连续文化传统的国家,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能力 极强。第一节 影院时期的纪录片 1958年5月1日,我国内地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播,当天第一个小时的节目就有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的纪录片到农村去。第二节 初期的电视纪录片 (19581978)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纪录片创作长期存在的选材面窄、手法陈旧、样式单一等问题,在改革开放开始后迅速改观。纪录片的主要用武之地开始转向电视。第三节 改革开放带来纪录片艺术的初步繁荣 20世纪90年代拍摄的望长城开启了中国纪录片创作新阶
9、段。望长城(1991年,12集,制片人陈汉元、郭宝详,总编导刘效礼,总摄 影韩金度,编导亦平、魏斌,主持人黄 宗英、焦建成、王益平等)是一次空前成功的探索。第四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面稳步发展提高一、数量大增 多级办电视,频道激增,创作队伍激增,为纪录片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二、专业性纪录片频道和成批纪录片专栏立足稳定,影响扩大 1993年上海电视台的纪录片编辑室和中央电视台的生活空间相继开播,以纪实风格作品讲述老百姓的故事,反映小人物命运和市民苦乐的优秀作品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三、视听并重纪实理念与方法普及 早在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在审看新闻片时问道:“能不能让人们在片子里听
10、到老百姓自己说话的声音呢?”国家领导人的期望,纪录片人的奢望,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努力,终于随着物质技术条件和艺术观念的成熟成为现实。四、纪录片佳作屡创收视率记录 在泛娱乐化电视传播激烈竞争中,不时爆出纪录片创收视率新高的新闻。五、传播使命与审美追求的统一 我国的纪录片创作环境有自己的特点,主力军、重点宣传任务、财力和传播渠道,都在主流媒体国家台手中。六、反映现实的力作彰显舆论功能 在影视传播中,纪录片具有新闻与艺术双重属性,也具有两者的多重功能。七、拓宽选材广度,弱项题材趋热 与国际上先进国家比较,我国纪录片的主要差距表现为以低成本社会报道片占多数,题材范围极度狭窄,有的题材品种甚至长期空白。
11、八、辅助性艺术技巧的积极探索 不管是哪种形态的纪录片创作,都会遇到现场拍摄受局限的难题。于是,便出现关于“摆拍”、“补拍”、“重拍”、“创造性处理”、“情景再现”、“三维动画”和“影视剧画面”代替等手法是非的国际性长期争论。九、社会力量参与纪录片发展助推器 世界发达国家电视业的基本形式和经验是把作品制作、传播作为新型产业开发、经营。国营和商营并存竞争发展者也很普遍。十、DV新武器初现锋芒 DV是20年来影视拍摄技术设备的新宠,是继胶片摄影和电子录像之后新一代活动光影造型艺术设备。思考与练习题:1.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几个阶段,主要经验教训?2.世纪之交前后的中国纪录片主要特色?第四章第四章 纪
12、录片的艺术特性纪录片的艺术特性 第一节第一节 纪实本性与政论性纪实本性与政论性 第二节第二节 纪实本性与真实性纪实本性与真实性 第三节第三节 纪实本性与文献性纪实本性与文献性 把政论特性放在本章第一节谈论,并非人为将其突出,只是因为诸多纪录片概念(定义)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国同行常说的“形象化的政论”。第一节 纪实本性与政论性一、真实是纪录片的艺术生命 纪录片作者、研究者和观众谈论(或争论)最多的问题莫过于“真实性”了。真实是纪录片的艺术生命,这是普遍的共识。第二节 纪实本性与真实性 二、真实性与真实感 何谓纪录片真实?真人真事的内容就算真实吗?三、真实性与“返璞归真”中国人好用“返璞归
13、真”、“原汁原味”、“原生态”等词语形容真实效果,其实无非“自然”二字:自然得令人可信,令人动容,令人浮想联翩。四、真实性与干预拍摄 如何达到真实?也是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尤其是围绕创作方法与真实的关系、作品风格与真实的关系等若干论题展开。五、真实性的相对性 有一点应该肯定:纪录片的真实存在相对性,不存在绝对真实;谈真实不宜附加“绝对”、“完全”这类极端修饰词;更不可妄言“全面反映”、“系统反映”、“深刻反映”之类;尤其不可把某种写实方法、手段如“跟踪纪实采访”绝对化。六、比真实重要的是观点 一部作品总要表达一定观点。观点正确比真实更重要。观点错了,越真实危害越大。七、反造假的现实意义 虚
14、假感是纪录片的常见病,对其深入探讨的意义在于努力预防。一、文献性与文献片 在众多的艺术样式中,“文献纪录片”有着相当显赫的地位。第三节 纪实本性与文献性 二、文献性影像史学 对重要事件的报道同时即是书史;纪录片人肩负记者与史家双重使命。三、客观手法文献性的光彩 客观手法也是一种艺术策略,大大有助于增强文献性。四、时空特定性与文献性 文献性与时空特定性密不可分。不管是什么题材,优秀之作都善于从传播、审美和学术多角度全面审视其价值,并从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的高度揭示其深层内涵,展示其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使作品具有鲜明的特定时代感和特定环境氛围,从而在良好传播、审美效果基础上增强多层次学术价值,避免肤
15、浅、简单地 记录生活现象。五、文献性与历史责任 文献性是纪录片的特性之一,文献片则是主创者认识和运用这一特性的结晶。思考与练习题:1.如何认识纪录片艺术特性?2.如何认识并坚持纪录片真实性?3.区分纪录片文献性与文献纪录片。第五章第五章 纪录片的审美特性纪录片的审美特性 第一节第一节 审美功能与审美特征审美功能与审美特征 第二节第二节 自然美自然美大巧若拙大巧若拙 第三节第三节 和谐美和谐美艺术同化艺术同化 第四节第四节 意境美意境美揭示技巧揭示技巧 第五节第五节 丑内容的审美处理丑内容的审美处理 纪录片是不是艺术,有没有审美功能,人们对此有不同的认识。第一节 审美功能与审美特征 追求自然美是
16、当今的强劲潮流,艺术审美也不例外。这不能不说是广大人民和艺术家对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病”严重侵害自然环境和传统文明的逆反思潮,是一种积极的时尚和进步现象。第二节 自然美大巧若拙一、平实感 平实感来自选材和记录方法两方面,都显现着创作者的审美追求。二、怯矫饰 题材和创作角度是一回事,记录方法和策略是另一回事。就平实感而言,方法起主要作用。平实感是一种写实效果,有其独特营造方法和策略,这就是视听形象纪实的诸多策略和方法。三、艺术真实与艺术真理 自然美是一种美学效果,它既是艺术真实,又直逼艺术真理。纪录片自然美常与客观、真实等范畴关联,却不完全等于客观和真实。四、大巧若拙与大雅若俗 既要自然效果,又
17、要摒弃浮浅纪实,这就是纪录片自然美的特殊性。纪录片自然美是发挥纪实特性妙用艺术技巧和艺术策略的结合,是大巧若拙,大雅若俗。一、艺术手段的综合性 纪录片是综合性影视纪实艺术,是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的产物。简单者表现为无声片与广播的结合,稍复杂的便是与文学、音乐和美术综合等。第三节 和谐美艺术同化 二、多种艺术元素的非独立性 这种互相包容、互为元素的现象并非纪录片所独有。著名美学理论家苏珊朗格把这种现象称为艺术“互换”、“交叉”、“吞并”,也叫“同化原则”。三、残缺美营造和谐美 解说词、讲话、音乐、音响等诸声音,是纪录片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部分不仅允许相对“残缺”,而且应自觉以其“残缺”营
18、造完美。影视纪实艺术并不排斥造型,并在述事、造型基础上寄情、寓意、寓理。广义而言,没有不讲究摄影造型的纪录片,没有不含情感的纪录片,也没有不寓道理的纪录片。第四节 意境美揭示技巧一、审美不避丑 对立统一的世界本是阴阳合成。丑是一种客观存在,广义而言,丑是生活、事物多面性的一个侧面。作为反映生活的艺术,要反映真善美就不能回避假恶丑。第五节 丑内容的审美处理 二、揭丑为扬美 同为上层建筑,艺术不能脱离与它同在的伦理和法理基础,更不能与之对抗。作为传播媒介,纪录片被视为与一切丑恶现象作斗争的重要利器。记录自然灾害,诛讨战争罪行,揭露腐败、丑闻的佳作频出,显示着纪录片的品格。三、审美无定势与负效果 接
19、受美学的重要特点在于审美无定势(即情感无定势)。原因是受众个体因年龄、社会地位、所处环境、文化素养、生活经验和心理性情等方面天然的千差万别。思考与练习题:1.纪录片的审美特征有哪些?2.如何理解和谐美与综合手段?3.纪录片对丑内容应如何处理?第六章第六章 选题策划与采访选题策划与采访 第一节第一节 创作的准备创作的准备 第二节第二节 选题策划选题策划题材、责任、兴趣题材、责任、兴趣 第三节第三节 选题策划选题策划内容、方法、样式内容、方法、样式 第四节第四节 形象思维与计划调整形象思维与计划调整 纪录片的前期创作包括选题策划、采访、搜集文字和形象资料、拍摄和录音等多项工作,为后期编辑加工做好各
20、种必要准备。拍摄和录音是最重要的前期创作活动。作品的风格样式,也必须在前期创作中确定和孕育。“创作准备”是一个泛语。它包括长远的基础性准备和特定的专门准备。前者包括思想、理论方面的准备、专业技能的准备及知识和生活的积累,后者是一个选题的具体创作准备。第一节 创作的准备一、长远基础性准备 这是指职业所需要的思想、理论、职业道德、文化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训练,以及语言的、身体的训练。二、特定的专门性准备 某一选题采访、拍摄前,要做必要的物质准备。比如,下农村、上高原、进 森林、下矿井、出海、出国、上战场等,都需要一定物资、设备等方面的专门准备。选题的孕育、产生经过是多种多样的:有主观构思的、有采访
21、发现的、有上级布置的,但不论哪种,都是生活的昭示和社会的需要。第二节 选题策划题材、责任、兴趣 作品的艺术样式取决于作品题材和创作方法,同时与个人追求有直接关系。因而,策划必须对题材内容、创作方法和作品风格进行总体考虑。第三节 选题策划内容、方法、样式 因选题与现实脱节而造成的无效劳动并不罕见。创作方案的确定往往是一个必需的过程。为了让作品具有形象性、故事性和情节化,必须经过一定的采访过 程才能最终确定方案。第四节 形象思维与计划调整一、及时修改方案 将策划付诸实施是创作活动的组成部分,却不是完全独立的阶段。先期采访乃至拍摄过程中对创作方案的修改、补充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二、两种思维
22、 纪录片固然经常表现核心人物,但最重要的核心人物却应是主创者编辑、摄影和录音人员。前期创作过程中,主创者需要两种思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三、故事性在前期创作中孕育 选题本身可能不是故事性的,故事性却是前期创作必须重视的话题。纪录片的故事性越来越被重视。以一个人物为中心或以一个事件为主线编织故事的作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欢迎。四、故事与细节 故事不拘长短,要讲得生动,必须注重捕捉细节。细节兼有叙事和渲染的双重作用,是故事和主题的血肉肌肤,缺乏细节的故事容易落于平淡、空泛。五、作品形态与艺术手段 作品形态需在前期策划与采访中确定;作品形态也是两种思维的结果。思考与练习题:1.先期创作准备的必要性是
23、什么?2.创作策划与两种思维的关系怎样?第七章第七章 采访与拍摄采访与拍摄 第一节第一节 新闻报道线索的发现新闻报道线索的发现第二节第二节 新闻评论线索的发现新闻评论线索的发现第三节第三节 新闻发现力的培养新闻发现力的培养 在纪录片创作中,采访一词的含义已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体现着物质决定意识的规律。第一节 采访一、先期采访 先期采访与传统采访大体相同,依据选题策划进行:有明确采访对象,包括人物、单位和地区;有具体采访提纲,即采访内容要点;有向采访对象搜集文字和形象材料的计划。二、拍摄采访 对纪录片而言,拍摄、录音才是真正的视听纪实采访。今天常用的跟踪事件过程的即兴拍摄采访,通常不经先期采访,
24、而是在大体确定选题内容范围的基础上,带机拍摄采访。不同的采访方法意味着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不同的采访方法又与不同题材内容有关。纪录片的风格样式良多,基本分属写意主题表现风格和写实客观记录风格两大类。第二节 采访方法与作品风格 围绕纪录片真实性的谈论太多,如何理解、处理,必然直接影响作品的面貌。有必要从采访、拍摄之始就有明确主见。第三节 采访与创作主体意识 作为艺术创作,绝对不“干预”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干预”一语,是一个缺乏固定内涵的概念,也是又一个充满褒贬争议的概念。每个人的理解和“干预”方式、程度差别颇大,不能简单地判定是非。第四节 拍摄中的主观干预 “重现”是将某
25、一特定人物过去的有意义经历由本人重新演示进行拍摄。一般是限于一个人的经历时隔不久、环境无大变化;“重现”的内容与整个作品内容没有明显视觉差异,即对象“自身”经历的重演。第五节“重现”与“情景再现”交友拍摄和偷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拍摄方法,却都是为了追求最佳自然效果。第六节 交友拍摄与偷拍一、交友拍摄 交友拍摄是通过先期深入生活,把自己置于被采访者之中,与他们成为熟人,甚至成为彼此信赖的朋友,人们因而消除了对作者(对镜头)的陌生感和戒备心理,甚至忘了作者和镜头的存在。这时,他拍到的东西便可能是最自然、生动的。二、偷拍 偷拍,也叫隐藏拍摄,目的也是摄取自然状态。这种方法可以远溯到20世纪20年代苏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