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配套课件:民事诉讼法.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学配套课件:民事诉讼法.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配套 课件 民事诉讼法
- 资源描述:
-
1、 民事诉讼法(第三版)第一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 第一节 民事纠纷解决机制 一、民事纠纷的概念 二、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一)自力救济 (二)社会救济 (三)公力救济 (四)各类纠纷解决机制的关系第二节 民事诉讼 一、民事诉讼的概念和特点(一)民事诉讼的概念(二)民事诉讼的特点 二、民事诉讼的目的(一)民事诉讼目的的概念和意义(二)国外学者关于民事诉讼目的论的学说 1.私权保护说 2.维护私法秩序说 3.纠纷解决说 4.程序保障说 5.权利保障说 6.多元说 (三)我国学者关于民事诉讼目的论的学说 1.多元说 2.纠纷解决说 3.程序保障说 4.利益保障说 三、民事诉讼模式(一)民事诉讼模式的含
2、义 (二)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 1.当事人主义的含义和成因 2.职权主义的含义和成因(三)案件审理中法院与当事人的作用分担第三节 民事诉讼法 一、民事诉讼法的概念和性质(一)民事诉讼法的概念(二)民事诉讼法的性质 部门法 基本法 程序法 二、民事诉讼法的效力(一)对事的效力(二)对人的效力(三)空间效力(四)时间效力 三、民事诉讼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一)与民事实体法的关系(二)与刑事诉讼法的关系(三)与破产法的关系(四)民事诉讼法与其他民事程序法的关系 1.与公证法的关系 2.与人民调解法的关系 3.与仲裁法的关系第四节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概述 (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
3、概念 (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特征 由审判法律关系和争讼法律关系构成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体现了法院审判权同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有机结合 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要素(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 民事诉讼法(第三版)第二章 诉与诉权第一节 民事之诉 一、诉的含义与构成要素(一)民事之诉的含义(二)诉的构成要素 二、诉讼标的与诉讼请求(一)诉讼标的(二)诉讼标的与诉讼请求 1给付之诉的诉讼标的与诉讼请求 2确认之诉、形成之诉的诉讼标的与诉讼请求 三、诉的类型与诉的识别(一)诉的类型 1给付之诉 2确认之诉 3形成之诉(二)诉的识别 1根据诉的主体来识别
4、诉 2根据诉讼标的来识别诉 3结合案件的具体事实来识别诉 四、起诉要件与诉讼要件(一)起诉要件(二)诉讼要件(三)起诉要件和诉讼要件的调查 五、诉的合并与诉的变更(一)诉的合并 1诉的合并含义 2诉的客观合并要件 3诉的客观合并种类(1)单纯合并(又称普通合并、并列合并)(2)预备合并(又称顺位合并、假定合并)(3)选择合并(又称择一合并)(二)诉的变更 1诉的变更含义 2请求权竞合与诉的变更、合并 3诉的客观变更要件和程序第二节 反诉 一、反诉的含义 二、反诉的要件 三、反诉的程序 四、反诉与诉讼抵销第三节 民事诉权 一、民事诉权的含义 1当事人向法院行使的请求权 2当事人平等享有的宪法基本
5、权 3具有程序内涵和实体内涵 4诉权与诉讼权利 二、民事诉权的要件(一)民事诉权的要件(二)民事诉权的消灭 三、民事诉权的保护(一)在制度层面保护民事诉权(二)在实务层面保护民事诉权 四、滥用诉权的规制 民事诉讼法(第三版)第三章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第一节 基本原则概述 一、基本原则的概念 二、基本原则的功能(一)立法准则的功能(二)行为准则的功能(三)引导创造性司法的功能 三、基本原则的体系 第二节 当事人平等原则 一、当事人平等原则的含义 二、当事人平等原则的内容(一)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平等(二)人民法院应平等地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三、当事人平等原则的法理根据(一)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
6、等的宪法性原则在民事诉讼法领域的具体体现(二)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三)民事实体法平等原则在民事纠纷解决领域的必然延伸第三节 辩论原则 一、辩论原则的含义 二、辩论原则的内容(一)辩论原则贯穿于民事诉讼的全过程(二)辩论的范围包括程序与实体两方面的内容(三)辩论可以采用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四)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辩论权 三、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中的辩论主义 第四节 处分原则 一、处分原则的含义 二、处分原则的内容(一)处分权的主体是当事人(二)处分权的对象是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三)处分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体现(四)处分权的行使不得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 三、处分权与审判权的关系(一)处分权
7、制约审判权(二)审判权监督处分权(三)审判权应保障处分权的行使第五节 诚信原则一、诚信原则的含义及本质二、诚信原则确立的根据三、诚信原则的适用(一)诚信原则对当事人的适用1禁止恶意制造诉讼状态2禁止矛盾行为3禁止滥用诉讼权利4真实义务5诉讼上的权利失效(二)诚信原则对法院的适用1禁止滥用自由裁量权2禁止突袭裁判(三)诚信原则对其他诉讼参与人的适用第六节 检察监督原则 一、检察监督原则的含义 二、检察监督的内容和方式 民事诉讼法(第三版)第四章 基本制度第一节 合议制度 一、合议制度的概念和意义(一)合议制度的概念(二)合议制度的意义 二、合议庭的组成(一)第一审合议庭的组成(二)第二审合议庭的
8、组成(三)重审、再审案件合议庭的组成 三、合议庭的活动规则 四、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院长、庭长的关系第二节 回避制度 一、回避制度的含义 二、回避的法定原因与适用对象(一)回避的法定原因(二)回避的适用对象 三、回避的方式和程序(一)回避的方式 1.自行回避 2.申请回避 3.指令回避 (二)回避的程序第三节 公开审判制度 一、公开审判制度的概念和意义 二、公开审判制度的内容 三、公开审理的例外 1.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 2.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 3.离婚案件和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 4.在法院调解程序中,当事人申请不公开进行调解的 5、法律另有规定的其他不公开审理的案件 第四
9、节 两审终审制度 一、两审终审制度的含义 二、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的理由 三、两审终审制的缺陷及其完善第五节 陪审制度 一、陪审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二、陪审制度的意义 三、我国陪审制度的内容 公民担任陪审员的条件 公民担任陪审员的程序 公民担任陪审员的权利 由陪审员和法官组成合议庭 的人数要求 民事诉讼法(第三版)第五章 受案范围第一节 受案范围概述 意义 一、有助于当事人诉权的保护与实现 二、有助于审判权功能的发挥 三、有助于诉讼与非诉讼机制的协调发展 四、有助于实现诉权与审判权的协调 第二节 法院受案范围的立法规定及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规定 二、问题与评析 1、无限扩大法院民事受案范围 2、完
10、全以制定法为依据确定案件是否属于法院受案范围。3、完全从法院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将“司法最终解决原则”绝对化,滥用司法解释权,对法院受案范围予以任意克减,严重侵犯当事人诉权第三节 法院受案范围的界定 一、确定法院受案范围时应考虑的因素(一)法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二)法院司法权的本质属性(三)司法干预社会生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四)司法政策的调整 二、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界定(一)界定人民法院受案范围时应遵循的原则 1.保障当事人接近司法救济的原则 3.实定法依据为主,衡平正义观念为辅原则(二)界定人民法院受案范围时应遵行的标准 1.诉讼主体地位平等 2.具有诉的利益 三、受案范围争议的解决机制
11、 (一)审判权作用范围(法院主管)异议制度(二)违反法院受案范围规定所作裁判效力否定制度 民事诉讼法(第三版)第六章 管辖第一节 管辖概述 一、管辖的概念和意义 二、确定管辖的原则 三、管辖恒定 四、管辖的分类(一)管辖在法律上的分类(二)管辖在理论上的分类 1.法定管辖和裁定管辖 2.专属管辖和协议管辖 3.共同管辖和合并管辖 第二节 级别管辖 一、级别管辖的概念 二、确定级别管辖的标准(一)案件的性质(二)案件的繁简程度(三)案件的影响范围(四)案件争议标的金额的大小 三、各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一)基层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二)中级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1、重大的涉外案
12、件 2、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3、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三)高级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四)最高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第三节 地域管辖 一、地域管辖的概念 二、确定地域管辖的标准 三、一般地域管辖(一)原则规定“原告就被告”(二)例外规定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四、特殊地域管辖(一)一般合同纠纷诉讼(二)保险合同纠纷诉讼(三)票据纠纷诉讼(四)运输合同纠纷(五)侵权纠纷(六)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七)海损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八)海难救助费用纠纷(九)共同海损分担纠纷 五、专属管辖(一)不动产纠纷诉讼(二)港口作业纠纷诉讼(三)继承纠纷诉讼 六、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
13、管辖与专属管辖的关系 七、共同管辖和选择管辖 八、协议管辖第四节 裁定管辖 一、移送管辖 二、指定管辖 三、管辖权转移(一)上调性转移(二)下放性转移第五节 管辖权异议 一、管辖权异议的概念 二、管辖权异议的条件(一)提出异议的主体必须是本案的当事人(二)管辖权异议的客体是第一审民事案件的管辖权(三)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时间须在提交答辩状期间 三、人民法院对管辖权异议的处理 民事诉讼法(第三版)第七章 诉讼参加人第一节 当事人概述 一、当事人的概念(一)利害关系当事人概念(二)权利保护当事人概念(三)程序当事人概念 二、当事人的结构 三、当事人的确定(一)意思说(二)行为说(三)表示说第二节 当事
14、人能力与诉讼能力 一、当事人能力 (一)当事人能力的概念(二)当事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的一致性(三)当事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的分离性 1.自然人 2.法人(四)需要明确的几种特殊情形 二、诉讼能力(一)诉讼能力的概念(二)诉讼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的对应性(三)诉讼能力与辩论能力的关系(四)欠缺诉讼行为能力的当事人所为的诉讼行为的后果 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一)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二)当事人的诉讼义务第三节 当事人适格 一、当事人适格的概念 二、当事人适格的理论基础之一:诉讼实施权(一)管理权或处分权(二)诉的利益 1.诉的利益的概念和功能 2.不同种类诉讼的诉的利益 (1)给付之诉的
15、利益(2)确认之诉的利益(3)形成之诉的利益 三、当事人适格的理论基础之二:诉讼担当 (一)诉讼担当的概念(二)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诉讼担当(三)诉讼担当与诉讼承担 四、非正当当事人的更换(一)非正当当事人的含义(二)非正当当事人更换的法理根据第四节 诉讼辅佐人 一、诉讼辅佐人的概念和特点 二、我国的规定及其评价(一)对证据规定第61条的解释 证据规定第61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由一至二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二)自行出庭与许可出庭 三、诉讼辅佐人的权限及其行为的效力第五节 共同诉讼 一、共同诉讼的概念 二、普通共同诉讼 (一)普通共同诉讼的含义 (二)普通共同
16、诉讼人的独立性和牵连性 三、必要共同诉讼 (一)必要共同诉讼的含义和分类(二)必要共同诉讼人的牵连性和独立性 1.必要共同诉讼人的牵连性 2.必要共同诉讼人地位的独立性第六节 代表人诉讼 一、群体诉讼制度概述(一)群体性诉讼的类型(二)群体性诉讼的意义 1.扩大了司法解决纠纷的功能 2.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并与民法制度协调 二、代表人诉讼的要件和程序(一)代表人诉讼的要件 (二)代表人诉讼的程序 (三)人民法院判决效力的扩张方式第七节 实验性诉讼 一、实验性诉讼的概念和外国立法(一)实验性诉讼的概念(二)实验性诉讼的外国立法 二、我国的实验性诉讼制度(一)我国的分案处理制度(二)实验性诉讼在我国
17、的确立第八节 团体诉讼 一、团体诉讼的概念和功能(一)团体诉讼的概念(二)团体诉讼的功能 二、我国团体诉讼的类型(一)宣告婚姻无效诉讼中的基层组织(二)工会(三)业主委员会 三、我国团体诉讼范围的扩大第九节 诉讼第三人 一、第三人的概念和分类 (一)第三人的概念 (二)第三人的分类 二、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一)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根据 (二)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形成的诉讼构造 三、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一)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概念辨析 1.关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请求权”的分歧 2.关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诉讼地位的分歧(二)准独立第三人 1.准独立第三人的概念 2.准独立第三
18、人参加诉讼形成的诉讼结构 3.准独立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方式 (三)辅助参加的第三人(四)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司法解释第十节 诉讼代理人 一、诉讼代理人概述(一)诉讼代理人的概念和特征(二)诉讼代理人的种类 二、法定诉讼代理人(一)法定诉讼代理人的概念和特征(二)法定诉讼代理人的代理权限和诉讼地位(三)对法定诉讼代理人的指定(四)法定诉讼代理权的取得和消灭 三、委托诉讼代理人(一)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概念和特征(二)委托诉讼代理人的范围(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代理权限和诉讼地位(四)委托诉讼代理权的取得、变更和消灭(五)委托诉讼代理中的转委托(六)离婚案件委托诉讼代理人的特殊规定 民事诉讼法(第
19、三版)第八章 民事诉讼证据第一节 证据概述 一、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 二、民事诉讼证据的属性(一)客观性(二)关联性(三)合法性第二节 证据能力与证明力 一、证据能力(一)证据能力概述(二)我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证据能力的规则 1.证人资格规则 2.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3.证据须经过质证的规则 4.限期举证规则 5.调解或和解中对事实的认可不得作为对其不利的证据的规则 6.证据能力受限制的规则 二、证明力(一)证明力概述(二)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证明力的规定 1.涉及证明力有无的规则 2.涉及证明力大小的规则 3.涉及证明力优先顺序的规则 第三节 证据的分类 一、本证和反证 二、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20、三、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四、间接本证与间接反证第四节 证据的种类 一、书证(一)书证的概念与特点(二)书证的分类 1.公文书和私文书 2.处分性书证和报道性书证 3.普通书证与特别书证 二、物证(一)物证的概念与特点(二)物证与书证的区别 三、视听资料(一)视听资料的概念与特点(二)视听资料与书证的区别 四、证人证言(一)证人证言的概念与特点(二)证人的范围(三)证人的权利和义务 五、当事人陈述 六、鉴定结论(一)鉴定结论的概念和特点(二)鉴定人与证人的区别(三)鉴定人与专家辅助人的区别(四)鉴定的程序 七、勘验笔录第五节 证据的收集和保全 一、证据的收集 二、举证时限与证据交换(一)举证时限
21、 1.举证时限的确定 2.举证时限的延长与重新指定 3.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 4.关于“新的证据”(二)证据交换 三、证据保全 民事诉讼法(第三版)第九章 民事诉讼证明第一节 民事诉讼证明概述 一、民事诉讼证明的概念与特征(一)民事诉讼证明的概念(二)民事诉讼证明的特征 二、证明与释明的区别 三、民事诉讼证明与刑事诉讼证明、行政诉讼证明的区别 四、诉讼证明的要素 1.证明主体 2.证明对象 3.证明方法 4.证明责任 5.证明标准 6.证明程序 第二节 证明对象 一、证明对象的概念 二、证明对象的范围(一)实体法律事实 1.主要事实 2.间接事实 3.辅助事实 (二)程序法律事实(三)法院所不知
22、的地方性法规、习惯、外国法律(四)经验法则 三、无须证明的事实(一)诉讼上自认的事实 1.诉讼上自认的构成要件 2.诉讼上自认的分类 3.诉讼上自认的效力 4.自认的撤回(二)众所周知的事实(三)自然规律及定理(四)推定的事实(五)预决的事实(六)公证证明的事实第三节 证明责任 一、证明责任的含义与特征(一)证明责任的含义(二)证明责任的特征 二、两种意义上的证明责任的关系(一)两种意义上的证明责任的联系(二)两种意义上的证明责任的区别 三、证明责任与主张责任的关系 四、证明责任分配的学说 五、我国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分配(一)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定 1.“谁主张,谁举证”原则与证明责任的分配
23、 2.证据规定对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定(二)某些侵权案件的证明责任分配的特别规定(三)劳动争议案件证明责任分配的特别规定(四)法院对证明责任分配的裁量性规定第四节 证明标准 一、证明标准的概念和意义 二、证明标准与证明责任的关系 三、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的比较(一)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的区别(二)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中确立不同的证明标准的理由 1.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所要解决的案件的性质不同 2.对案件事实是否可以适用推定规则不同 3.诉讼上的自认(自白)能否成为免于证明的理由不同 4.收集证据的手段、设备、技术等方面存在差异 5.错误时能否补救不同 四、我国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民
24、事诉讼法(第三版)第十章 法院调解 第一节 法院调解概述 一、法院调解的概念 二、法院调解的性质 三、法院调解与相关制度的关系(一)法院调解与当事人和解(二)法院调解与其他国家、地区相关制度的比较 四、法院调解的作用第二节 法院调解的原则 一、自愿原则 (一)程序上的自愿 (二)实体上的自愿 二、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 三、合法原则(一)程序上的合法(二)实体上的合法第三节 法院调解的程序 一、调解的开始 1法院调解的适用范围 2法院调解的阶段 3主持调解的人员 4当事人本人参加 二、调解的进行 三、调解的结束 第四节 法院调解的效力 一、调解协议的内容 二、调解协议的形式(一)调解书(二)调
25、解笔录(三)调解协议 三、法院调解的效力(一)法院调解生效的时间 1调解书生效的时间 2调解笔录生效的时间 3调解协议生效的时间 (二)法院调解的效力 民事诉讼法(第三版)第十一章 临时性救济第一节 财产保全 一、保全程序的性质、类型一、保全程序的性质、类型(一)保全程序的性质(一)保全程序的性质 1实现本案权利的目的指向性实现本案权利的目的指向性 2形式上的独立性与实质上的附属性形式上的独立性与实质上的附属性 3紧急性紧急性 4预防性和暂定性预防性和暂定性(二)保全程序的类型(二)保全程序的类型 二、财产保全的类型和适用条件二、财产保全的类型和适用条件(一)诉讼财产保全(一)诉讼财产保全(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