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docx》由用户(天方乘风)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技术2.0微能力 模板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信息技术 2.0 能力 中学 年级 历史上 第四 单元 魏晋 南北朝 科技 文化 中小学 作业 设计 大赛 获奖 优秀作品 义务教育 历史 下载 _七年级上册_(部)统编版_历史_初中
- 资源描述:
-
1、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微能力2.0认证-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目 录作业设计方案撰写:TFCF优秀获奖作品3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历史七年级第一学期统编人教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 组织方式团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三国鼎立第四单元第 16 课2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 族的内迁第四单元第 17 课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 开发第四单元第 18 课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 融第四单元第 19 课5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第四单元第 20 课二、单元分析(一) 课标
2、要求本单元内容是统编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标题是 “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011 年版和 2022 年版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总体概述如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此时,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中医学已形成系统的 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天文学、数学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2011 年版课标对本单元的“课程内容”要求如下:1.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 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通过 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
3、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3. 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 和农历。2011 年版课标对本单元提出的“教学活动建议”有: 1.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讲述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 2.搜集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资料,编写一期板报。 3.搜集古代名家书法,欣赏书法艺术。22022 年版课标中本单元的“课程内容”列举了“内容要求”,阐述了 “学 业要求”和“教学提示” 。“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三者之 间内在关联,密不可分。1.“内容要求”指向学生“学什么”,是本单元的重点学习内容,即“通过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
4、口迁徙和区域开发, 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了 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 新。 ”2.“学业要求”指向学生“学得怎么样”,结合教学内容要求,提升五大核 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3.“教学提示”指向学生“怎么学” , 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运 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如何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 学指导,特别提到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哪些活动提升核心素养。总之,不管是 2011 年版课标,还是 2022 年版课标,都要求通过本单元
5、的学 习,学生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在曲折中坚定发展,我国各族人民交往、 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民族共同 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从 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五大核 心素养。(二) 教材分析1.知识框架2.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所述历史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 北朝等几个阶段,除西晋短暂统一以外,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政权并立时期的民族交融和社会发展。这一时期,中原 王朝衰弱,周边民族迁入,民众在迁移和混居中相互交融、学
6、习、发展,从而孕 育着新的社会变革和发展。同时北民南迁,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江南地区的经 济地位逐渐上升,奠定了日后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在科技文化方面也取得重大 成就。这一时期的制度演进、区域开发、民族交融和科技文化发展,都为隋唐统 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3本单元共 5 课内容,第 16 课三国鼎立由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到魏蜀吴 三国鼎立,实现局部统一;第 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陈述 西晋的短暂统一、灭亡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上承三国鼎立并引出三国两晋南 北朝时期的主要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第 18 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 区的开发和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接第
7、17 课时序而分别叙述 南方和北方的发展概况,第 18 课以区域开发为重点,第 19 课以社会变革为重点, 这两者都是开启隋唐统一局面的重要因素;第 20 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叙述这一历史时期的农学、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科技发展和书法、绘画、 雕塑等文化发展,这些也都为隋唐文化昌盛奠定了重要基础。(三)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七年级上册最后一单元。通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大多 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 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了从教科书和史料中获取知识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具备了一定同伴间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并且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
8、,乐于表现, 求知欲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这就便于教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 发,通过大量图片、史料、小故事和地图等资料,抽丝剥茧,逐层深入,引导学 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但七年级学生只经历不到一个学期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对知识了解比较零 散,对朝代的整体性认识不够,历史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历史学习方法有待改善, 历史核心素养有待进一步培育。所以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合本单元内容,让学 生形成整体性认识,在学习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育 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1.能构建魏晋南北朝朝代更迭图,从整体上把握这一时期出现的封建国家分 裂、民族大交融
9、、北方经济恢复和南方经济开发的社会情形,并探究这些社会情 形之间的关联。(唯物史观、时空观念)2.能结合图文史料举例说明,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内迁,推动民族交往、交流、 交融;能结合图文史料阐释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民族交融这一潮流;能通过多种 途径,阅读各种史料,感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 形成奠定了基础,感受各民族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能结合图文史料叙述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成效;能结合地图、史 料等,阐释人口南迁与江南地区经济地位上升的关系,以及为日后经济重心南移 奠定的基础。(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时空观念、历
10、史解释)4.能叙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成就,能阐述时代进步与科技文化发展的 关系,能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5.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贾思勰、祖冲之、王羲之的事迹成就,感受政治改 革家勇往直前的革新精神;农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数学家严谨求真的科 学精神,艺术家创造美的艺术魅力。能理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以及杰出人物在历 史上的重要贡献,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唯物史 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46.能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尝试运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 论证,以提高眼界,开拓历史思维,树立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
11、结的意识,强化 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四、单元作业整体设计思路设计本单元的作业时,主要体现了如下四点原则:1.落实双减提升素养:作业减负是双减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设计作业时, 控“量”重“质”,所有题目均围绕课程标准以及核心素养设计,抛弃题海战术, 用有限的时间提升作业效能。2.进行大单元设计:每课作业不应相互孤立,要体现单元主题政权分立、 民族交融、社会发展,体现知识的整体性,顺应认识的顺序性,层层递进,使学 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断深入立体。3.注重学科迁移:中学阶段各科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如语文与历史有很 多相通之处,尤其以古文、诗词的学习最为明显。因此,在中
12、学历史教学中,或 许可以尝试借助文史科目之间的交集,构建高效的学习模式。如果教师在授课以 及作业布置中注重相互渗透,设置跨学科作业,那么将形成非常有效的学科迁移。 本次作业设计,涉及了历史与语文、地理、数学、美术等学科的关联。4.体现形式的灵活性:每课时的作业设计中,不必局限于历史课本,在设计 基础类作业、提升类作业之余,还设置了实践类作业、跨学科作业。丰富作业内 容的同时,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技能收获,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 素质。基础类作业和提升类作业,是巩固历史主干知识,每个学生都要完成。实 践类作业、跨学科作业,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考虑到学生的能力以及客观条件, 设置为选做。基础
13、类作业、提升类作业 (必做) 与实践类作业、跨学科作业 (选 做)的设置,是分层设计作业的体现。五、课时作业第 16 课 三国鼎立(一)课时作业时间:必做题: 10 分钟左右;选做题:弹性时间。 搜集资料,编写历史剧,建议周末完成;表演历史剧可 以在历史社团课中完成,。(二)课时作业内容基础性作业(必做)1.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重要基础的战役是( )5A.C.B.D.【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B【作业分析】A 项是发生于公元 200 年的官渡之战,交战双方为曹操和袁绍,此 战影响也较为深远(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且因为是本课的第一节内容, 学生印象较深,因此容易错选。B 项是
14、 208 年曹操率大军南下,与孙刘联军在赤 壁发生激战,最终被联军用火攻击溃,此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C 项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末,项羽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D 项淝水之战是东晋与 前秦之间发生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因而 B 项正确。【设计意图】赤壁之战是本课的课标要求,该战役与本课另一重点“三国鼎立” 是因果相连的递进关系,是学生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重要前提。本题的设计 与下一题紧密相连,在保证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知识的完整性的同时,帮助学 生更好的辨别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解决了一个易混点。2.下图为公元 222 年政局形势图, 图中 ABC 所代表的政权依次是( )A.魏 、蜀
15、 、吴 B.楚 、吴 、魏 C.魏 、楚 、吴 D.蜀 、吴 、魏【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D【作业分析】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 的统一。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 贵地区。孙权在巩固江东的同时,向南向西不断扩张势力。220 年曹操死后,曹 丕称帝,拉开了三国时代的序幕,之后刘备、孙权也先后称帝。 因而 D 项正确。【设计意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本课的课标要求,也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通过本题的设计,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及政权分布等细节均有一定程度的 考查,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扎实的掌握该知识点。围绕着一张地图
16、展开问题,在提 升学生识图记图能力的同时又注重对“时空观念”的培养,既减轻了作业负担, 又提升了作业效能。3、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战乱频繁,破坏社会经济 B.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C.三国鼎立,加剧国家分裂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D【作业分析】东汉末年因年年战乱,以致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社会动 荡,百姓流离。而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为了战胜对方,纷纷大力发展生产,夯实 经济基础。曹魏大力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孙吴造船业发达,开展海外贸易, 开发江东。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发展经济,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17、东汉末年与 三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积极意义局 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因而 D 项正确。6【设计意图】本题承接上两题三国鼎立相关知识,继续深入引发同学思考, “三 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学生结合三国时期社会发展的 相关知识,通过比较使学生理解 “三国时期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这一 难点内容,提升“唯物史观”素养。提升性作业(必做)4、在纪念辛亥革命 110 周年时,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提出了“四个坚持” , 其中指出,“坚持中华民国(台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意为:台湾 不属于中国,而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对此你怎么看?【评
18、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答 题 要 点提炼观点评论者的主观认识判断表态正确的、错误的、对中有错、错中有对揭示真相用史实说话,史论结合认识升华为什么产生这种主观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次。评价指标优秀合格需再努力学生互评教师 评价论述内容能准确提炼观点,正 确判断表态,充分运 用史实揭示真相,能 进行认识升华较准确的提炼观 点,进行正确的 判断,能运用有 限的史实论证。观点模糊,史 实不够准确, 条理欠缺。文字表述语言流畅准确,渗透 积极的思想感情,富 有感染力。语言基本准确、 流畅,有思想感 情。语言不流畅, 缺乏感情。参考示例:材料中,蔡英文认为台湾不属于中国,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公元 23
19、0 年 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与台湾最早的联系,此后历朝历代,两岸之间都 交往密切(学生能写出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 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1684 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 年,台湾正 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等史实更好) 海峡两岸人民之间的感情血浓于水,并不是蔡英文的三言两语就能割舍的。蔡英 文的做法是妄图分裂大陆和台湾,以谋求自己的私利,这种行为是我们广大人民 群众所应唾弃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心系祖国,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 团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业分析】230 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与
20、台湾最早的联系,此后历 朝历代对台湾的管辖,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题 在回答时首先需要将题干中的观点提炼并判断,接着表明观点并结合史料进行论 证。本题既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考查学生准确把握材料观点,并结合所 学知识进行合理论证的能力,层次要求较高,有一定的区分度。【设计意图】本题考查 230 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这一知识点,联系当今热点的 台湾问题,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情感传递给学生,培植学生的“家国情 怀”。同时论述题的形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史料实证”素养。拓展性作业(跨学科作业,选做)75208 年曹操率大军南下,欲消灭南方势力统一全国。
21、据三国志记载,危 急关头诸葛亮以自己的雄辩成功劝说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最终在赤壁之战中大 败曹军。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编排历史剧,演绎诸葛亮劝说孙权的过程,并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感受古代以少胜多战役中的智慧。【评价实施主体】教师和学生【评价标准】实行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相结合,以投票的方式评 出优秀小组作业。【作业分析】跨学科作业,需要一定的时间,考究小组的合作探究,建议假期完 成。历史剧的编排,实际上考查了学生对赤壁之战内容的详细理解。需要学生对 赤壁之战相关知识详细掌握的同时,认真搜集资料并充分发挥想象力,活用历史 思维。【设计意图】通过趣味历史剧、身份带入,激发同学们学
22、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搜 集资料的过程中又能使学生加深对赤壁之战内容的记忆,启发同学们认识到正确 的战略战术的重要性。侧重对知识的理解、转化和运用,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与 资料搜集能力。(三)课时作业属性序 号作业类型题型对应单元作业目标对应学习水平难度来源完成时间了解理 解应用1基础型选择题1易改编10 分钟左右2选择题1易改编3选择题1中等改编4提升型论述题6中等原创5拓展型编历史剧1、6较难原创弹性时间第 17 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课时作业时间必做题: 6 分钟左右;选做题:学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内容后,10 分钟左右完成作业,建议周末或假期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545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