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docx

  • 上传人(卖家):ZLPDX
  • 文档编号:3545542
  • 上传时间:2022-09-15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288.28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docx》由用户(ZLPDX)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2.0微能力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信息技术 2.0 能力 中学 年级 历史上 第三 单元 中小学 作业 设计 大赛 获奖 优秀作品 义务教育 历史 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下载 _七年级上册(2024)_(部)统编版_历史_初中
    资源描述:

    1、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微能力2.0认证-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目 录作业设计方案撰写:TFCF优秀获奖作品3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 科年 级学 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历 史七年级第一学期统编人教 版秦汉时 期:统一 多民族国 家的建立 和巩固单元组织形式团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秦统一中国第三单元第9 课2秦末农民大起义第三单元第 10 课3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三单元第 11 课4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三单元第 12 课5东汉的兴衰第三单元第 13 课6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三单元第 14 课7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第三单元第

    2、 15 课二、单元分析( 一) 课标要求1本单元内容是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标题是“秦 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22 年 版)对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如下:1 、通过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削藩” 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2 、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 辟、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 及原因。3 、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 背景。4 、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

    3、,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 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二) 教材分析1、知识框架22、教学内容分析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从公元前 230 年秦国发动灭 六国的战争开始,至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包括了秦的统一与灭亡、西汉的强 盛、东汉的动荡,两汉时期的文化等内容。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本单元标题所揭示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 立和巩固。在秦汉以前的数百年间,各地诸侯和地方势力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 相互争战,民不聊生。秦的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 建国家。此后,秦实行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秦亡之后 建立起来的汉朝,特别是在西汉汉武

    4、帝时期,国力达到鼎盛,大一统局面得到 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汉武帝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 路的开辟,中外交往也开始发展起来,我国的科技文化确立了世界领先地位。总之,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诸多史事对此后两千 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初学历史,需要培养兴趣,教师教学中要创设历史情境、采 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 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尤其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挖掘学生潜力,。如:秦末农民起义、黄巾起 义通过播放视频,丝绸之路的路线图,两汉的科技成果等通过

    5、 PPT 图片制造意 境,制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亲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印象 更加深刻。我校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局 限性较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开发、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给学生 提供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和有价值的图文、实物史料,与问题解决相结合,帮 助学生运用更多的可信史料解释历史,开展研习活动、组织历史论证。七年级的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较低,且尚未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教 学中要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问题为引领开展教学,突出和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法指导。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1.能够了解秦统一的

    6、历史背景、过程和作用、秦末农民战争、“文景之治”、 汉武帝大一统和东汉兴衰的基本史实,了解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 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线索思维。对于秦皇汉武对我国古代发展的影响产生客观 的评价,让学生知道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知道 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知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知道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 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引导学生能够将唯物史观 运用于历史学习,结合史实进行阐述和说明,从而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唯 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2.了解

    7、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了解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和空 间要素,初步掌握计算历史时间和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并能够在历史叙述中 运用这些方法;让学生能够将事件、人物、现象等置于历史发展的特定或总体 进程及具体的地理空间中加以考察,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地位和作用。 结合现阶段的“一带一路”,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了解我国作为统3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养成学生分析问题的习惯,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对社 会发展产生评价;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核心素 养;3.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情况、中医学发展、佛教和道教在我国的流传 史实以及诸如史记等的文学成就,对于我国科技

    8、发展的历程有一定的了解。 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认 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相互关联; 了解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突出贡 献,体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视野和胸怀,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的意识。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 为家乡、国家和世界发展贡献力量的远大理想和责任担当。进而,培养学生的 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不断增强学习祖国历史的兴趣, 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加深对祖国历 史文化的认同感。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本单元作业设计,紧扣单元主题“秦汉时期:统

    9、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 固” ,在分析课标、教材、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并将这些 目标分解、落实到 7 个课时教学中,再通过 7 个课时作业和 1 个单元检测作 业加以检测和巩固。课时作业立足课时教学重点、难点和学习目标, 以基础题 为主,每课时作业在 10 分钟左右。在课时学习和课时作业的基础上,主要引 导学生掌握本单元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 了解本单元历史发展过程中的 各种联系;能够在了解单元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和各种联系的基础上, 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让学生通过本单元作业检测,能够达到客 观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述的能

    10、力。 更重要的是贯彻“双减”政策的要求,紧扣单元学习和作业目标,立足单元主 题。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培 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 观,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所以,本单元作业设计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 任务,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历史学科特点的指引下,整体设计 30 分钟左 右的单元质量检测作业。4五、课时作业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作业时间:1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李军去年暑假在西安游览大唐不夜城时,路上遇到一个老爷爷,老爷爷说他 的姓和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名称相同,请问他姓 ( )A 夏

    11、B 唐 C 周 D 秦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是秦朝,A 项错在 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B 项错在唐朝虽然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统一 的封建王朝,但不是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C 项错在周是我国奴隶制时期的 一个王朝,但不是封建王朝。本题实质上是考查学生对封建王朝这一历史概念 的理解。所以答案选 D。【设计意图】秦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本题的设计,多角度考查学生对秦朝建立这一历史事 件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

    12、上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这说明秦 朝 ( )A延续分封制度 B增强地方势力 C恢复社会经济 D实行中央集权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A 项错在秦朝废除分封制实施郡县制,所以延续分封制度的说法 是不对的。B 项错在郡县制的实施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而不是增强 地方势力。C 项错在推行郡县制是政治上的措施,而恢复社会经济是经济上的 措施,所以不合题意。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是教材中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 措施,故答案选 D。【设计意图】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重要措施,也是本课教学 的一个重点。通过本题的设计,多角度考查学生对秦始皇巩固统治措施的理解

    13、, 多维度考查、渗透“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3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位杰出人物,下列成就或措施与秦始皇有 关的是 (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采用“皇帝”称号 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 统一文字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 B C D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本题主要是通过组合列举的方式考查秦始皇的成就。三省六部制 是隋朝确立,唐朝完善,所以实行三省六部制不是秦始皇的成就。 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汉武帝在建立大一统王朝时的文化措施。所以本题的答案 选 C。【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的功绩,这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

    14、5本题的设计,让学生多方面增强对秦始皇的了解,能够对秦始皇做出正确的评 价,进而增强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二、辨析改错: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 内正确的打“ ”;错误 的打“ ”,并加以改正。【】 4.公元前 221 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长安。 改正:【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长安”改为“咸阳”。【作业分析】秦灭六国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公元前 230 年至公元前 221 年, 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 定都咸阳。所以本题的说法是错的,应把“长安”改为“咸阳”。【设计意图】 由于秦灭六国是本

    15、节课的教学重点。所以通过本题的设计,不仅 让学生掌握秦朝建立的时间及都城的所在地,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时 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5.秦朝建立后,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改正:【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作业分析】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主要是防御匈奴南下,这也是秦始皇巩固统 治的具体措施表现。【设计意图】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劳动人民智慧的 结晶,也是我国当今著名的旅游景点。本题的设计不仅是考查学生对秦始皇巩固 统治的措施理解,而且也是让学生区分秦朝长城与当今长城的不同。从而提升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辩别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自信心

    16、和自豪感,培养 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三、材料分析题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1) 李白所盛赞的“秦王”是谁?“诸侯”的产生与哪一制度有关?(2)“秦王扫六合”为什么能够成功?(3) 在秦朝,最高统治者被称作什么?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1) 嬴政,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2) 顺天应人 商鞅变法重用人才决策正确(3) 皇帝;【作业分析】从李白的诗句中的第一句可以得知,秦王扫六合是指秦始皇灭掉 六国,所以 (1)“秦王”是指嬴政 (秦始皇) 。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 家后,确立

    17、了中央集权制度。因此,与“诸侯”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封建专制 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2)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连年战争,给人民的生产生 活带来了巨大灾难,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统一,所以秦始皇灭掉六国顺天应 人;商鞅变法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秦王嬴政 在灭掉六国过程中,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这一正确的决策加速了秦灭 六国。(3) 秦始皇完成统一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规定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6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纵览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设计意图】本题通过李白的一首诗古风.秦王扫六合为载体,重点考查秦 始皇的功绩及治理国家的措施,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体现

    18、了跨学 科学习历史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 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进而培养学生的“唯物 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四、 (选做题) 7.课下阅读历史典故焚书坑儒写一篇读后感。焚书坑儒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 (公元前 213 年), 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 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 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 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

    19、诗、书 的处死,称赞 过去的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这种 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许多方士 (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生攻 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进行活埋。历 史上称这些事情为“焚书坑儒”。【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评价标准】要求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史论结合、感由史生、有感而发,综 合上述要素按优、 良、合格、基本合格 4 个等级进行评价。【作业分析】写读后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还要做到“史论结合、感 由史生、有感而发”,是一种较为开放的作业形式,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认识。 由于写作读后感都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对

    20、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较高,因此将本题 设置为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做。【设计意图】一是通过阅读焚书坑儒,更加全面了解秦始皇本人;二是增加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扩宽获取历史知识的来源。该题通过开放的作业形式, 让学生初步学会有理有据的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该 作业的完成过程从行为本质上就是对秦“焚书坑儒”这一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的批判。不仅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体现了跨学科 学习历史的理念,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的素养。7第 10 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作业时间:1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

    21、下笑者,何也? ” (贾谊过秦论)。 秦朝由一统六国到土崩瓦解,两千多年来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秦朝迅速灭亡 的原因不包括( )A.推行郡县制 B.繁重的徭役 C.沉重的赋税 D.残酷的刑罚【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这也是秦末农民起义根本原因,也 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B、C、D 三项均是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而 A 是秦朝中 央集权制确立的具体措施,所以不合题意。故,答案选 A。【设计意图】秦朝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根本原因,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所以本题的设计不仅考查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体现跨学科学习历史的 理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

    22、”、“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2下列秦末农民战争的相关事件中,依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建立“张楚”政权 大泽乡起义 吴广、陈胜被杀刘邦率兵进入咸阳A B C D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陈胜吴广起义,第二阶 段是楚汉之争。所以是第二阶段应排在最后一个,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 应是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所以应该是第一阶段,先起义、然后建 立政权、最后失败,因此本题的答案应该选 C。【设计意图】本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秦末农民战争的两个阶段,进而培 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本课历史 发展过程

    23、中的重要史事; 了解本课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能够在了解历 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和各种联系的基础上,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 趋势。 3.刘邦和项羽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下列关于楚汉之争的说法,错误 的一项是( )A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 B项羽势力弱小,却一味依赖武力C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于用人 D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楚汉之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第二阶段,主要讲述刘邦和项羽双 方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争战。在双方的较量中,项羽由强变弱,而 刘邦则由弱变强,最终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兵败,突围后自刎。A 项是对“楚汉 之争”的实质

    24、说明;C 项是刘邦战胜项羽的措施表现;D 项是对项羽结局的表述, 均符合题意。所以答案应选 B。【设计意图】 “楚汉之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本题的设计,多角度考查8学生对“楚汉之争”历史事件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唯物史 观”、“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让学生知道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 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二、辨析改错: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 内正确的打“ ”;错误 的打“ ”,并加以改正。【】 4.公元前 209 年,中国历史上爆发了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改正:【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作业分析】公元前 209 年,中国历史上

    25、爆发了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又称陈胜、 吴广起义。【设计意图】本题的设计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爆发了第一次农民大起 义的时间、称谓了解,主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 引导学生能够将事件、人物、现 象等置于历史发展的特定或总体进程及具体的地理空间中加以考察,并从历史 发展的角度认识其地位和作用。【】 5.楚汉之争中,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巨鹿,项羽兵败自刎。 改正:【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巨鹿”改为“垓下”。【作业分析】 巨鹿之战是项羽指挥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在巨鹿之战中项羽 将秦军的主力歼灭。“楚汉之争”是

    26、秦末农民战争的第二阶段,主要讲述刘邦和 项羽双方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争战。在双方的较量中,最终项羽在 垓下之战中兵败,突围后自刎。所以,本题应把“巨鹿”改为“垓下”。【设计意图】本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区分“巨鹿之战”和“楚汉之争”,“巨 鹿之战”交战的双方是项羽和秦军主力;“楚汉之争”是刘邦和项羽两大军事集 团。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线索思 维,进而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三、材料分析题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揭竿斩木齐响应】(1) 图(a)反映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图(b)中的两位人物在推翻 秦朝统治的过程中,各起了什么作用。(

    27、2) 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它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1)大泽乡起义。项羽率军歼灭秦军主力;刘邦攻克咸阳,秦朝灭 亡。9(2)任何政策的推行,都必须考虑到人民的承受能力,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暴政导致亡国;等等。【作业分析】( 1)是教材第 51 页大泽乡起义 的图片。 图(b)通过画面上的 “楚汉相争”四个字就可以看出,两位人物为刘邦和项羽。刘邦和项羽在秦末 农民战争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主要表现为项羽率军歼灭秦军主力;刘邦攻克咸 阳,秦朝灭亡。(2) 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秦朝暴政实质是损害 了百姓的

    28、利益。所以,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得民心者得天 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设计意图】秦末农民起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本题的设计,多角度考 查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尤其是通过图片展现历史事件, 进而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核心素 养。让学生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学习历史,认识到阶级社会中存在着 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联系社会现实,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先进性,更 深刻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培养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 的家国情怀。四、 (选做

    29、题) 7.课下阅读历史典故约法三章写一篇读后感。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是为约法三章。公元前 206 年,刘邦率领大 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 46 天的秦王 后,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 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 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为了取得民 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 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

    30、要判罪!” 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 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 军队。【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评价标准】要求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史论结合、感由史生、有感而发,综 合上述要素按优、 良、合格、基本合格 4 个等级进行评价。【作业分析】写读后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还要做到“史论结合、感 由史生、有感而发”,是一种较为开放的作业形式,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认识。 由于写作读后感都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较高,因此将本题 设置为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做。【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

    31、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对 “得民心者,的天下”的理解。进而让学生充分理解“楚汉之争”中项羽失败 的原因。结合生活中民法典 的颁布实施,增强学生“学法” 、 “懂法” 、 “守法” 、 “护法”的意识,让学生在古今法律的对比中更坚定的拥护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家国情 怀”的核心素养。10第 11 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作业时间:1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汉文帝、汉景帝提倡节俭、重视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是( )A.巩固封建统治 B.改善人民生活 C.做开明君主 D.给百官做榜样【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 由于统治者采取任何措施的

    32、根本目的都是巩固统治,所以本题的 答案应选 A。B、C、D 选项与 A 选项之间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盛世“文景之治”,这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通 过本题的设计,让学生掌握目的与根本目的的区别,能够对“文景之治”做出 正确的评价,进而增强学生的“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汉初一位皇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 郡国务劝农桑。”这段话代表的汉初统治者的经济政策是( )A.重农 B.重商 C.农商并重 D.发展手工业【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重农抑商”是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政策。始于战国时期商鞅 变法,为汉

    33、代所继承,一直到清代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所以本题的 答案选 A。【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重农抑商”政策 的理解,这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本题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对汉初 “休养生息”政策有所了解,重要的是增强学生跨学科学习历史的意识。进而 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3.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奢则肆,肆则百恶俱纵。”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 候都不能丢掉。西汉时,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的皇帝是( )A.光武帝 B.文帝和景帝 C.秦二世 D

    34、.秦始皇【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本题主要是对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的考查,这 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由于 C、D 两项是秦朝不是西汉,所以应排除;A 项光武 帝是东汉时期的刘秀,与题目中的西汉时间不符,也应排除,所以本题的答案 选 B。【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多位皇帝的功绩,通过本题的设计,让学 生增强对秦汉时期多位皇帝的了解,了解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培 养学生基本的历史线索思维。进而增强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时空观念” 的核心素养,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辨析改错: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 内正确的打“ ”;错误 的打“ ”

    35、,并加以改正。【】 4.公元前 202 年,刘邦打败项羽建立西汉,定都洛阳。改正:【评价实施主体】教师11【评价标准】 ,“洛阳”改为“长安”。【作业分析】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打败项羽。公元前 202 年,刘 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所以本题是错的,应把“洛阳”改为“长安”。【设计意图】 由于西汉的建立是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所以通过本题的设计, 不仅让学生掌握汉朝建立的时间及都城的所在地,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 “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基本的历史线索思维能力。【】 5.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改正:【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作业分

    36、析】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建立西汉,为了巩固统治汉高祖吸 取秦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所以本题的说法是正确的。【设计意图】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刘邦巩固政权所实施的措施,所以通过本 题的设计,不仅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解 释”的核心素养。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此题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加深对当前国家 推行精准扶贫政策的理解。三、材料分析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 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zi cheng)(古代盛在祭器 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

    37、,其具礼仪。汉书文帝纪第四 材料三 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dan),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 帛人二匹,絮三斤。汉书文帝纪第四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出汉初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面对此形势汉初 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来应对?(2) 根据材料二、三你能分别得出的结论是什么?(3) 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指出,通过汉文帝、汉景帝的措施,出现了怎样 的局面?【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1) 经济残破,百姓极度贫困;休养生息政策。(2) 重视农业生产;重视养老问题。(3)“文景之治”。【作业分析】(1) 材料一是对西汉初期经济形势的描述,通过描述可以得知经 济残破,百姓极

    38、度贫困;所以刘邦实施了休养生息政策。(2) 材料二、三是指刘 邦的继任者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表现。(3) 在休养生息政策的影响下中国 出现了封建社会中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设计意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以致用是目的。本题的设计不仅通过文 言史料考查学生对“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盛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 学素养,更重要的是联系社会现实,国家取消“农业赋税”减轻农民负担;实 行农村合作医疗、精准扶贫等政策,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2进而,增强学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核心 素养。五、 (选做题) 7.课下阅读历史典故缇萦救父写一篇读后

    39、感。公元前 167 年, 临淄地方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淳于是姓,缇萦音 tyng)。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治病, 出了名。后来他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 没有多久,辞了职,当起医生来了。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 见好转,过了几天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是错治了病。 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 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可没有儿子。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离开家的时候,望着 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

    40、,一个有用的也没有。几 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 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 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 ,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我 叫 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 清官。这回儿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 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安上去, 以后就是想 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 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41、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大臣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 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 怎 么 能 劝 人 为 善 呢 。 你 们 商 量 一 个 代 替 肉 刑 的 办 法 吧 ! 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 为打五百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 这样,缇萦就救了她的父亲。【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评价标准】要求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史论结合、感由史生、有感而发,综 合上述要素按优、 良、合格、基本合格

    42、4 个等级进行评价。【作业分析】写读后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还要做到“史论结合、感 由史生、有感而发”,是一种较为开放的作业形式,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能 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由于写作读后感都需要花费一 定时间,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较高,因此将本题设置为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 同学选做。【设计意图】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二是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宽 获取历史知识的来源;三是增强学生对“得民心者,的天下”的理解。更进一 步增强学生对盛世“文景之治”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史料 实证”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封建社会,统治者调整统治措施的根 本目

    43、的是巩固统治,而不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培养学生坚决拥护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意识。13第 12 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作业时间:1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 1.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但他们在处理某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 这个问题是( )。A.国家统一 B.外族骚扰 C.中央集权 D.儒家思想【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依据题意可知秦始皇、汉武帝均是杰出的帝王。但是他们在治理 国家的措施上有所不同,尤其是加强思想控制上,秦始皇采取的是“法家”思 想而汉武帝则是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 正统思想。所以本题答案应选 D。【设计意图】本题主

    44、要是考查学生对秦始皇、汉武帝两位皇帝在治国理政上措 施的对比。虽然秦始皇实施“法家”思想,汉武帝实施“儒家思想”,但是他们 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禁锢人们思想,巩固统治。通过本题的设计进一步 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的核心素养。2.公元前 106 年,西汉武帝将全国 103 个郡划分为 13 个州部,每州置刺史 1 人, 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 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 )。A.有利于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B.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C.可消除地方豪

    45、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D.主要是为了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刺史制度的实施主要是汉武帝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具体措施。 依据教材 58 页,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毎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 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故,答案选 D。【设计意图】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分别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 军事上采取了具体的措施,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题的设计主要考查学生 对汉武帝治理国家的政治措施了解,从而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的核心素养。3.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 风骚。”其中的秦始皇与汉武帝在巩固政权上的相似之处有( )。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都重视儒学 都派兵北击匈奴 都统一了文字A. B. C. D.【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依据题意可知,是汉武帝的治国措施;是秦始皇的治国措施。 和是他们治理国家共同的措施,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汉武帝派卫青、 霍去病北击匈奴。所以答案应选 A。【设计意图】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秦始皇、汉武帝两位皇帝在治国理政上措14施的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545542.html
    ZLPDX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