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百家争鸣-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pdf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百家争鸣-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pdf》由用户(天方乘风)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技术2.0微能力 模板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信息技术 2.0 能力 中学 年级 历史上 第二 单元 百 下载 _七年级上册_(部)统编版_历史_初中
- 资源描述:
-
1、目目录录作业设计方案作业设计方案1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历史七年级第一学期部编人教版夏 商 周 时期:早期国 家与 社 会 变 革单元组织形式团自然单元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夏商周的更替第二单元第 4 课2青铜器与甲骨文第二单元第 5 课3动荡的春秋时期第二单元第 6 课4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二单元第 7 课5百家争鸣第二单元第 8 课二、单元分析(一)课标要求本单元内容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标题是“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新课程标准对本单元教学要求如下:1.知道夏朝建立,以及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学习分封制内容与作用;2.
2、简述青铜工艺成就与甲骨文的部分知识;3.掌握有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4.通过商鞅变法,认识到改革促进了秦国的逐渐强大;5.了解老子和孔子,并初步认识“百家争鸣”对于后世的深远影响;本单元围绕夏商周的更替、百家争鸣等事件的介绍,讲述了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学生需要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学习、理解 社会制度的变化,培养其比较思维,结合对百家争鸣各派学说的归纳,强化学 生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二)教材分析1.知识框架22.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核心内容与主要历史发展线索是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旧制度瓦解,新社会制度的确立,各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学说,并希望以此解决社会问题,进而推动了学术与
3、思想的繁荣。为古代文化发展推波助澜,并对后世产生 了重要影响。结合本单元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认识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以 及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初步接触历史,这一阶段的学生通常对于历史事件的学习停留在了比较浅显的层次上,无法深入理解与全面认知,而本单元知识内容比较复杂、抽象,给学生的学习、理解带来了一定困难。对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 中结合教材内容与情景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化抽象为具体,同时结合 作业设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概念,加深学生印象,强化其学习效果。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1.学习夏朝建立的历史,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过程;2.明白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4、掌握商周在青铜工艺方面的成就有哪些;3.知道春秋争霸、战国七雄的历史;4.结合商鞅变法等史实分析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明白商朝甲骨文的特点、影响,了解孔子,学习“百家争鸣”的史实;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本单元的作业设计紧密围绕“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在深入分析课标、教材、学情的前提下,巧妙制定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并将目标 落实到各个课时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立足 各个课时教学的重难点、学习目标,以基础题为主设计课时作业,合理把控每 节课时作业时间。与此同时,基于课时学习与课时作业,紧扣单元学习与作业 目标,落实核心素养,从整体上设计单元质量检测作业。3五、
5、课时作业必做题(一)、单项选择题1历史课本对中国古代某一制度的描述如下:“选贤与能”、“民心所向”,“其间蕴含着民主、平等的精髓。”下列制度中符合该描述的是()A 禅让制B 世袭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据“选贤与能”、“民心所向”,“其间蕴含着民主、平等的精髓。”可知,禅让制是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 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相传黄帝之后的尧、舜、禹时期,他们采用推举的办法 选出部落联盟的首领,此为“禅让”,故选 A 项;世袭制是奴隶社会、封建社 会时期统治者实行的一种统权继承的措施,排除 B 项;分封制是西周统治者管 理全国疆域
6、采取的一种管理措施,排除 C 项;郡县制是秦朝开始采取的以郡统 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排除 D 项。【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原始社会时期的民主制度,以“选贤与能”,蕴含民 主、平等的精髓等关键词为切入点,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同时 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历史结论,综合考查学生的必备能力、必备知识和时空观 念、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2维护图一中社会等级的政治制度是()A皇帝世袭制B 分封制一C 三省六部制D 郡县制【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作业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层层分封,形成了 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B 项符合题意,故选 B 项。【设计意图
7、】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史料实证学科素养,突出基础性。3“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其所述的政治制度是()图4A 禅让制B 世袭制C 分封制D 种姓制度【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作业分析】据“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可知,其是 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 大了统治范围,故选 C 项;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 度,排除 A 项;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 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排除 B 项;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社会
8、等级制度,排除 D 项。【设计意图】本题通过史料分析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4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顾众臣反对,数次点燃烽火,使各路 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结果,被戏而回,各诸侯懊恼不已。周幽王能 数次戏弄诸侯源于分封制下()A 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贡物B 诸侯需要加强地方控制C 诸侯需要扩大统治范围D 诸侯需要服从周王调兵【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根据题干“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 到各地建立侯国,授予他们管
9、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是诸侯需要向周王进贡,并服从周王调兵。因此 D 符合题意,故选 D 项;A 属于诸侯的义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A 项;B、C 不属于分封制内容,排 除B、C 项。【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内容,以“烽火戏诸侯”为切入点,意在考查 学生通过史料阅读与解释,获取历史信息同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 能力。体现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5 从周文王开始,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等几代统治者不断分封姬姓亲 族、同盟亲戚以及一些结为亲戚的东方贵族。这是为了()A 加强王权,君主专制B“以藩屏周”,巩固疆土C 打击贵族,增强国力D 结束割据,
10、中央集权【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 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 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 大统治范围,故 B 正确。周朝实行分封制,还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故 A.D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周王对贵族的拉拢,而不是打击,故 C 错误。【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分封对象,明确分封制的特点,命题形式落实了历史解释能力。(二)、简答题6、商汤、周武王作为胜利者,他们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对你有着 怎样的启示?【评价实施主体】教师5【评
11、价标准】商汤与周武能做到顺应民意,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同时,商 汤、周武王采用的方式很恰当,他们注重与周边小国、部落联络,进而使自己 的力量不断壮大。【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联系整个课时知识,内容灵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结 合所学基础知识展开分析,锻炼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实质上考查了学生 对“夏商周的更替”的理解程度二、选做题学生结合自己的基础自行选择要做的题:(1)结合有关历史知识,说一说牧野之战发生的时间和交战的双方都有谁?最后哪一方取得了胜利?用你的理解说说为什么会取胜?(2)简单制作一个夏商西周的大事年表,内容包括重要事件发生的年代、事件 中的主要人物等。【评价实施主体】师生互动,共
12、同完成【评价标准】略【作业分析】该题照顾了学生的基础差异,让学生都能结合自己的历史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主要让学生对牧野之战、夏商西周的大事进行梳理。牧野 之战是古代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发生于公元前 1046 年。参与战役的双 方分别是周部落和商,在这次战役中,周部落最后获得了胜利,而人员众多的 商最终以失败告终。西周之所以取得胜利,一方面与其倡导的仁德治国之策有 关,还与其懂得任人唯贤有关。从而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设计意图】通过此题重点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灵活的作业设计,多个角度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渗透了历史学科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引导学生
13、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展开积极的历史探索。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进一步强化学习效果。必做题12021 年 3 月,沉睡三千年的三星堆文明遗址有了重大发现。考古学家在 6 座“祭祀坑”里共发现青铜神树、象牙、青铜面具等 500 余件文物。“祭祀 区”考古发掘专家王巍说:“古蜀文明是中国商代青铜文明当中非常有特色的 一支,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这就像一个花园中百花齐放、千姿百态,共同构成了青铜时代的中华文明。”王巍的话意在说明()A 中华文明的多样性B 中华文明的开放性C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D 中华文明的外延性【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据“古蜀文明是中国商代青铜文明当
14、中非常有特色的一支,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这就像一个花园中百花齐放、千姿百态,共同构成了 青铜时代的中华文明。”可知,材料反映了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中非常有特色 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 A 项;开放性主 要针对的是与外来文化的接纳与包容,题干中的多样化主要是国内的,排除 B 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青铜时代,并未提及后来的情况,排除 C 项;外延在逻6辑学上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题干只限于“青铜时代的中华文明”,无法体现其外延,排除 D 项。【设计意图】本题以三星堆文明遗址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理解信息的能力,命题体现了对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
15、国情怀的考查。22021 年流行祝福语:2020“实鼠不易”,2021“牛转乾坤”。牛自古以来 是勤劳的象征,吕氏春秋 重已记有:“使五尺竖子引其棬(牛鼻环),而牛姿所以之顺也。”下图是春秋晚期的青铜器牺尊,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春秋晚期青铜器牺尊A 牛的主要用途是祭祀B 牛是最尊贵的动物C 牛形青铜器都是酒器D 牛已经被驯服【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据“使五尺竖子引其棬(牛鼻环),而牛姿所以之顺也。”可 知,材料意为“牵着牛鼻子,牛就会听话顺从人们”,这表明了“牛已经被驯 服”,故选 D 项;据材料中的青铜器牺尊的图片可知,图片中的牛不是祭祀用 途,排除 A 项;最尊贵的
16、动物是人,排除 B 项;牛形青铜器有多种器皿,“都 是酒器”以偏概全,排除 C 项。【设计意图】本题以春秋时期青铜器牲尊图片为切入点,综合分析春期时期牛使用的情况,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考查。3拓片是将刻在不同材质上的文字、符号、图案等拓印下来的纸片,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下列古老文字的拓片,可直接用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是()A 象形文字B 楔形文字C 甲骨文D 阿拉伯文字【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根据题干“直接用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并结合所学知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代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17、,是我国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7甲骨文上的信息给后人提供了最原始最真实的商代时的相关记载,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故 C 选项正确;象形文字是古代埃及人使用的文字,由于用图形 表示事物而得名,因此 A 与题目要求不符,故排除 A;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 造了楔形文字,因此 B 不符合题目要求,故 B 排除;阿拉伯语源自古语言闪米 特语,公元 5 世纪前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阿拉伯语文学语 言。公元 6 世纪开始便有古阿拉伯语的文献,7 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 伯帝国的兴起与扩张,阿拉伯语成为东起印度河,西到直布罗陀,南到南
18、非,北至里海这一广大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各民族的通用语言。因此 D 与题干要求 不符,故 D 排除。【设计意图】本题以古代时期的文字拓片为切入点,综合分析当时文字使用的情况,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考查。4“惊世惊天龟甲片,神奇神秘 卜辞骨。”该诗句描述的文字是()A 已发现最古老的汉字B 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C 记录祭祀典礼的金文D 全国规范使用的小篆【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分析题干可知,题干所给文字描述的是“甲骨文”,根据所学知 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19、。甲骨文 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 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故 选A;而 B、C、D 都不是记录在龟甲上的文字,故排除。【设计意图】本题以诗入题,考查甲骨文。命题体现对学生历史解释、史料实 证等素养的考查5.大美中国丛书在介绍甲骨文时说道:“有如此丰富的文字档案做资本,殷商从此结束了只在史载和传说中被感知的历史。”这主要强调甲骨文()A 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B 使商朝历史有文字可考C 是体系较完整的文字D 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根据材料这句话“有如此丰富的文字档案做资
20、本,殷商从此结束 了只在史载和传说中被感知的历史。”可推断甲骨文的出现为研究商朝提供了 史料依据,使商朝历史有文字可考,故选 B 项;甲骨文的文字丰富代表了数量 多但不代表记载的内容丰富,排除 A 项;C、D 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C、D 项。【设计意图】本题以史料的形式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史料分析、理解能力,同 时体现对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能力的考查。6.(1)甲骨文的含义是什么?(2)甲骨文在当时社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甲骨文采用了怎样的造字方式?【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8(1)甲骨文的含义是指刻在兽骨上的字。(2)甲骨上记载了较为全面、详细的内容,且对中国字的
21、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 的影响。(3)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作业分析】重点围绕甲骨文知识进行了设计,使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引导学生系统的梳理、归纳本课知识点,进而有效提升其学习效果。【设计意图】从多个维度设计作业任务,使学生深入掌握历史事件,加强其对 重点知识的把握,同时巧妙渗透历史解释核心素养,锻炼其综合能力。(1)我国在什么时期出现了铜器?“殷墟”青铜器主要用于哪些方面?功能有什么变化?(2)商周甲骨文记载的主要内容是哪些?你如何评价甲骨文?【评价实施主体】师生互动,共同完成【评价标准】略【作业分析】(1)我国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铜器,青铜器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和军事等方面。其功能主要
22、由于食器发展到礼器。(2)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很多,其中涉及到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古代文字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 文字,对我国文字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设计意图】本题通过简答题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同时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一)、单项选择题1下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A 分封制已经瓦解B 兼并战争连绵不断C 社会动荡不安D 周王室地位下降【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图中反映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统治力大大降低。公元前 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后,周王室的统
23、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故选 D 项;分封制已经瓦解说法太绝对化,排9除 A 项;春秋时期主要是争霸,排除 B 项;社会动荡不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C 项。【设计意图】本题以漫画的方式为切入点考查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变化,要求学生正确解读漫画信息,同时命题考查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 证的素养。2“当时的大小国家,在名义上都承认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实权早已消灭,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这体现当时的政治特征是()A 周王势力衰微B 兼并战争不断C 中央集权强化D 各国政
24、局动荡【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政治特征是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故选 A 项;兼并战争不断是战国时期的政治特征,排除 B 项;题干中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强化,排除 C 项;题干中没有体现各国政局动荡,排 除D 项。【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核心素养。3 春秋诸侯争霸期间,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族先进而自称华夏。进 入战国后,内迁的各族部落逐步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 国时期的这一变化说明()A 禅让制向世袭制过渡B 分封制度逐步瓦解C 社会变革加速D 民族认同感增强
25、【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根据材料中所给信息,本题的关键词为,“内迁的各族部落逐步 与华夏各部融合”。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一变化说明民族认同感增强。在春秋争 霸、战国纷争的过程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 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故答案为 D。禅让制是 属于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制度,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A;分封制是西周时期 实行的制度,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B;材料内容中未体现社会变革,排除 C。【设计意图】本题以春秋战国的社会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史料分析、理解、运用的能力,考查了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4.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545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