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鼎立-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鼎立-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docx》由用户(天方乘风)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技术2.0微能力 模板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信息技术 2.0 能力 中学 年级 历史上 第四 单元 三 下载 _七年级上册_(部)统编版_历史_初中
- 资源描述:
-
1、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鼎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微能力2.0认证-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目 录作业设计方案撰写:TFCF优秀获奖作品18一、 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历史七年级第一学期统编人教版三国两晋南 北朝时期: 政权分 立与民族交融单元组织方式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 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三国鼎立第四单元第 16 课2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四单元第 17 课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四单元第 18 课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四单元第 19 课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四单元第 20 课二、 单元分析(一)课标要求本单元
2、内容是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单元标题是“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 对本单元的要求如下: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 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以及对中 华民族发展的意义。2.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 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二)教材分析1.知识框架2.教学内容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 220- 589 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 长期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交融的重要时期, 同学们熟知的曹操、孙权、 刘备、诸葛亮、祖冲之
3、、王羲之等,都是这一时期杰出的历史人物。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乱,造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 景象, 赤璧之战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此后,曹操、孙权、刘备各 据一方,励精图治。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短暂统一全国。 东晋以后,北方战 乱,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在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进行 改革, 民族大交融的趋势是这一时期突出的特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科技文化有了重大发展, 以祖冲之、贾思勰为代表的科学家和王羲之、顾 恺之为代表的艺术家,都为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艺术珍
4、品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这一时期, 由于长期战乱,百姓深受战争带来的灾难,渴望社会安定 ; 人口大迁徙后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使我国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方经 济的差距逐渐缩小;北方民族的大迁徒,北魏孝文帝等一些政治家的汉化 改革,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相互学习, 民族差异减少,认同感增多, 出现 了各民族大交融的盛况。这些都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国两晋南北朝承上启下,从文化、经济、政治、民族关系等多方面, 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学生应充分认识到, 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 休戚与共,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共同推动了国家 发展和社
5、会进步。本单元共 5 课内容,第 16 课三国鼎立在时序上居于前,东汉末年军阀混 战,最终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实现局部统一;第 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 北方各族的内迁上承三国鼎立,陈述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灭亡,并引导出本单元所 在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第 18 课东晋南朝时期江 南地区的开发和第 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接续第 17 课时序而分 别叙述南方和北方的发展概况,第 18课以区域开发为重点,第 19课以社会变革为 重点,这两者都是开启隋唐统一之世的重要因素;第 20 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 文化叙述这一历史时期的农学、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科技发展和书法
6、、 绘画、雕塑等文化发展,这些也都是隋唐文化昌盛的重要奠基。3.单元核心概念示意图(三)学情分析生理心理发展: 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七年级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时期。学生的思维特征表现为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愿意表现自我。知识能力发展: 七年级历史的学习内容是中国古代史, 学生虽有兴趣, 但其 内容与学生距离较远, 对教材的理解有难度 ,对史料的阅读有困难,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较肤浅。 本单元学习内容较为复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 权更替频繁, 人口大迁徙,民族大交融, 是学生很难掌握的一个单元。 经过课前 与学生谈话
7、交流, 发现学生本单元的知识储备很少, 对政权更迭认识混乱, 对民 族交融缺乏理解,对教材中的史料阅读存在困难。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和学生情况,围绕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政权分立、 民族交融,制定本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如下: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史实,认识局部统一的局面形成。2.了解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八王之乱的史实。 了解西晋和北朝的更替, 知道北 方游牧民族内迁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3.了解东晋的兴亡和南朝的政治; 了解人口南迁的史实, 初步认识江南地区 开发的原因与表现。4.知道淝水之战的史实,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作用, 认识这一时期 民族交往
8、、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以及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5.知道齐民要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知道祖冲之的科学成就 , 知道书法、绘画和雕塑的艺术成就。认识传统文化价值, 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 新。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根据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提出加强学科组作业统筹, 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 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 学习规律、 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作业。结合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 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统筹调控学科作业的思想。对本单元历史作业进行了 精心设计,采用了“大单元大概念 ”的主题作业模式。突出大单元整体设计, 以核心概念为引领,在分析课标、教材、
9、学情的基础上,结合 2022 年课程标准 的学业要求, 能够对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形成合理的想象, 进 行初步分析、认识其意义和影响; 能够结合语文、地理、艺术等课程的学习, 初 步理解古代史料的含义,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 能够通过中国古代的经济、 科技成就, 了解生产力发展对政治、社会、文化变革的推动作用; 通过中国古代 历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 认识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突出优势, 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 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根据这些
10、学业要求全面落实历史核心素养, 制定单元学习 与作业目标, 并将这些目标分解、落实到 5 个课时教学中, 再通过 5 个课时作业 和 1 个单元检测加以检测和巩固。课时作业立足课时教学重点、难点和学习目标, 以基础题为主, 课时作业在 10 分钟左右 (选做题时间不计算在内)。在课时学习 和课时作业的基础上, 紧扣单元学习和作业目标, 立足单元主题, 落实核心素养, 整体设计 30 分钟左右 (选做题时间不计算在内) 的单元质量检测作业。作业设 计的特色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进行不同的作业设计, 每课分别设计了选 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选做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问题设计多学科综合, 学习
11、评价具有多重视角,关注了个体学习的差异性。学习结果具有开放性, 学习 过程体现包容合作性,认知具有发展性, 关注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对未来学习具有长远的意义 。五、课时作业第一课时 三国鼎立一、单项选择题1. “赤壁之战后, 曹操无力南下, 刘备攻占四川,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向岭南发展。此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下面图示方位正确的是 ( )A. B.C.D.【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D【作业分析】 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失败而告结束, 无力南下。学生结合书本知识 和地图可以知道赤壁之战后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 220 年在洛阳称帝, 国
12、号魏。 刘备占领湖南、湖北的大部分后, 向西南发展, 占取四川、云贵地区, 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 国号汉, 史称蜀汉。孙权向东南地地区发展, 229 年孙权在建业称帝, 吴国建立。三国鼎立的的局面形成。通过分 析可知本题正确答案是 D。【设计意图】 本题为改编题。教师创设情景, 以赤壁之战为切入点, 考查学生对 这场战役影响的认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二、完成表格:完成下面有关三国政权及其发展的表格。政权魏蜀吴建立者时间都城经济建设【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评价标准】政权魏蜀吴建立者曹丕刘备孙权时间220 年221 年229 年都城洛阳成都建业经济建设重视农业生
13、产, 兴修水利工程发展经济,改善民 族关系开发江东,造船业发 达,发展海外贸易【作业分析】本题选编自教材全解 1+1第 16 课知识点三 三国鼎立。 此表 考查三国建立的概况及其经济发展状况,依据教材内容作答即可。【设计意图】此表意在考查三国鼎立时期三国的状况,落实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为识记内容的考查,落实课标要求即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权更迭。三、 素质拓展题 (选做)历史辩论赛: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 正方 :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历史的进步。反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历史的倒退。要求:(1) 全班分为两大组(班委成员除外) ,每组选出 4 名同学组成参赛队。(2) 班委成员
14、和历史老师组成评分委员会。(3) 每组同学可以为本组参赛选手搜集资料。(4) 历史老师负责全面工作。 【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评价标准】 历史辩论赛要求辨手准备充分、相互配合、语言流畅、 逻辑清晰、 史论结合、论点明确、论证充分。从辨手展示效果和素养提升两个角度对 辩手个人进行评价,根据个人总分评出“最佳辩手” 。从辩论流程对正反方团 队进行评价,根据团队总分评出获胜团队。评价表如下:历史辩论赛个人评分表(总分: 100 分)评分标准正方反方一辩二辩三辩四辩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展 示 效 果语言表达 (20 分)逻辑推理 (20 分)辩驳能力 (20 分)美感风度 ( 10 分)素 养 提
15、升史论结合 ( 10 分)观点明 确, 解释 合理 (20分)个人总分历史辩论赛团体评分表(总分: 100 分)陈词 (15 分)攻辩 (20 分)攻辩小结 (15 分)自由辩论 (25 分)总结陈词(15)团队配合 (10 分)总分正 方反 方【作业分析】历史辩论赛以历史史实为基础, 围绕论题,指出对方的矛盾 之处,达到追求真理,取得共识的目的。学生在准备辩论的过程中要提前 搜集史料,对史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还要进一步辨别史料的真实性, 尝试用史料还原历史的真相。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更 培养历史素养。辩论赛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较高,故 而在一个学期内不可多
16、次举办, 以一到两次为宜。【设计意图】本题为原创试题。一是通过搜集史料、辨析史料,学会运用 史料解决历史问题,还原历史真相,培养学生的“史料解释”和“史料实 证”素养。; 二是辩论赛是团体比赛,在辩论中辩手之间要相互配合, 团 结作战,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三是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应变 能力加强,语言表达更具艺术性。四是有助于班级凝聚力的增强。赛前组 织每组同学分工找资料,赛中为选手们打气,为他们鼓掌和喝彩,赛后分 享胜利的欢乐和失利的难过。一起经历了成功和失败后的班级更有凝聚力。【课时作业结构分析】名称第一课时 三国鼎立类型课时、书面类作业、素质拓展作业形式选择题、表格题、素质拓展题
17、(选做)数量3内容考查了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辩论赛既有利于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目标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史实。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难度选择题 (原创)易表格题 (选编)中素质拓展题(原创)难完成时间选择题、材料题10 分钟素质拓展题(选做)自主安排第二课时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 单项选择题魏晋以后百年间, 内迁的五族约数百万人, 其中匈奴 70 万, 羌人 80 万, 氐 人 100 万,鲜卑 250 万。西晋“八王之乱”后,北方总人口 1500 万,汉人只占 三分之一。 这说明 ( )A 北方战乱频繁 B.汉族与少数民族矛盾尖锐C.北方
18、游牧民族大量的内迁 D.民族交融大大加深【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C【作业分析】 材料反映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陆续内 迁, 规模越来越大,故而 C 项正确。 ABD 选项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出来, 故不 选。【设计意图】 本题为原创试题。 通过本题的设计, 考查学生对北方各族内迁的理 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落实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二、 材料解析题西晋结束三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这一时期,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除了汉族外,还有其他民族。结合下面的材料,探究西晋的历史。材料一材料二乎?”材料三材料四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帝以皇太子不堪奉大统,密以语后,后曰:“立
19、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戎狄强犷,历古为患。魏初人寡,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1)材料一体现了西晋统治阶级怎样的状况?(2)材料二中的皇太子即晋惠帝,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的表现能否“堪奉大 统”(即统治国家)。(3)材料三中“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什么事件?归纳这一事件的实质。(4)结合这四则材料总结西晋灭亡的原因。【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评价标准】 (1)政治上腐朽,生活上腐化。(2)不能。晋惠帝昏庸无能,不会治理国家,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八王之乱。(3)八王之乱。实质:统治阶级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内乱。 (4)西晋统治集团政治
20、上昏庸腐朽,生活上奢侈腐化;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的国力; 内迁各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推翻了西 晋的统治。 (符合史实及题意即可)【作业分析】 本题选编自教材全解 1+1第 17 课“史料读史书”。 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人物“晋惠帝”,结合教材所 学即可回答。第(3)问结合所学可判断此事件指八王之乱。第(4)问根据材料,再 结合所学,从西晋统治集团的腐朽、奢侈腐化的社会风气以及内迁的少数民族与 西晋政权的矛盾等方面总结。【设计意图】 八王之乱既是西晋分封诸王、尾大不掉的恶果, 也带来了中原地区 的灾祸, 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545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