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pdf

  • 上传人(卖家):天方乘风
  • 文档编号:3545389
  • 上传时间:2022-09-15
  • 格式:PDF
  • 页数:48
  • 大小:2.27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pdf》由用户(天方乘风)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2.0微能力 模板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信息技术 2.0 能力 中学 年级 历史 第二 单元 中小学 作业 设计 大赛 获奖 优秀作品 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下载 _各科综合资料_初中
    资源描述:

    1、目目录录作业设计方案作业设计方案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历史七年级第二学期统编人教版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组织方式团自然单元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北宋的政治第二单元第 6 课2辽、西夏 与北宋的并立第二单元第 7 课3金与南宋的对峙第二单元第 8 课4宋代经济的发展第二单元第 9 课5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第二单元第 10 课6元朝的统治第二单元第 11 课7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二单元第 12 课8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第二单元第 13 课本单元内容是统编版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标题是“辽 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

    2、变化”。对比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可以得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1.“通过,了解、知道、认识、理解”,更注重过程与方法、教 学建议的指导。2.对于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渗透更具体,如民族融合,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重要英雄人物的精神,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等,都有明确要求。1总之,本单元通过对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外交关系及文化 等方面的介绍,讲述了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学生能够 通过了解宋元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认识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通 过宋

    3、元时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树立正确的民族观,知道中国历史是 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通过中国宋元时期的经济、科技成就,了解生产力 发展对政治、社会、文化变革的推动作用。课程标准在“教学提示”中,提示“查阅、整理中国古代史上岳飞、文天祥等杰出人物的相关资料,组织开展故 事会。”2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1.知识框架2.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讲述的是辽宋夏金元时期(960 年 1368 年)的历史。这一时期是我 国从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国家统一的历史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继续发展的时 期,是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的时期。本单元共 8 课,各课内容围绕核

    4、心内容展开,又各有侧重:课题侧重内容第 6 课北宋的政治侧重于政治方面,反映出从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政治特点。同时,民族关系贯穿始终。各民族 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议和,但和平是主流,民族交融是主要趋势。第 7 课辽 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 8 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第 10 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第 11 课 元朝的统治第 9 课宋代经济的发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第 12 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宋元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条件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教材主要从都市生活、文化、科技、交通等方面展示了宋元时期文 化的高度繁荣。第 13 课 宋元时期

    5、的科技与中外交通3本单元的教学要在梳理宋元时期民族政权演变的过程中,探究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外交关系及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意识到统一是我国历 史发展的主流,中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以及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 贡献,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单元学习目标单元作业目标1.能够用示意图表示出辽宋夏金元各个政权演变的情况,概括宋元时期政局的特点:从政权并立逐渐走向统一。(唯物史观、时空观念)2.通过阅读教材、史料,识图,列表格等情境,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3.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

    6、偏安和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及其原因、1.通过识别示意图,能够判断出辽宋夏金元各个政权演变的顺序,概括宋元时期政局的特点:从政权并立逐渐走向统一。(唯物史观、时空观念)2.通过史学界新观点、重文轻武政策影响下的军弱文强等现象,更好地理解重文轻武政策与宋朝的中央集权制,纵向联系元朝的行省制度,认识到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中的演变与影响。(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意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4.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 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 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唯物史观、历史

    7、解释、家 国情怀)5.通过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对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 怀)6.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 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7.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3.通过北宋与辽、西夏的议和,南宋与金的议和,元朝回族的形成等图片、史料情境并结合教材,了解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认识到各民族有战有和,和是主流,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历史是全国各族人

    8、民共同创造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4.通过史料、图片并结合教材,了解宋元时期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发达,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先进的科技在中国历史上,乃至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体会生产力 的重要作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5.通过出一期手抄报或是讲故事的情境,了解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正确评价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的行为,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本单元作业设计,紧扣单元主题“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在分析课标、教材、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分解、落实 到8 个课时教学中,

    9、再通过 8 个课时作业和 1 个单元检测加以检测和巩固。课 时作业立足于课时教学重点、难点和学习目标,分为基础测评、能力提升与拓5展延伸三部分。基础测评与能力提升部分大多是以选择题与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出现,而选择题不一定都是基础题,材料解析题也不一定都是能力提升题,所 以在作业结构上没有截然分开,但总体比例大概为 6:3:1。每课时作业在 10 分 钟左右。在课时学习和课时作业的基础上,紧扣单元学习和作业目标,立足单 元主题,同时遵循作业设计原则,落实核心素养,又整体设计了一份 30 分钟左 右的单元质量检测作业。五、课时作业教材模块单元主题课题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

    10、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 6 课 北宋的政治作业时长10 分钟作业目标1.通过历史典故、诗词等情境,知道北宋建立的史实。(史料 实证、时空观念)2.通过历史典故、研读史料、识图等情境,并结合教材,从 军权、行政权、财权及重文轻武国策等方面,分析宋朝加强中央 集权的利与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通过分析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了解王安石变法。(历史解释)作业题型作业内容()1下列选项与图一人物无关的是()一A.分化事权,削弱相权B.设置知州以分通判的权力C.实现全国统一D.实行重文轻武政策【评价实施主体】学生【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人物是宋太祖赵匡胤。960 年,宋朝建立,

    11、史称北宋。北宋并未统一全国,至少北方就有 一个契丹政权。故选 C 项。A、B 项是赵匡胤在行政权上采取的措 施。赵匡胤自己是黄袍加身的武将出身,因此对武将集团相当顾6图忌,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后世的赵氏王朝也继承了这一传统。故 排除 A、B、D 项。【设计意图】本题为选择题。在知识点上主要考查宋太祖赵匡胤的贡献。材料创设了一个识别人物画像的情境,学生们首先要判断出人物是谁,这一步很关键。所以学生们需要具备一定的识图积累。在核心素养方面,主要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的水平达成度。()2.从历史典故中了解历史,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趣途径。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A.分化事权以削弱相

    12、权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C.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D.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评价实施主体】学生【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兵权”,用排除法,排除 A、C(均为行政权)。宋太祖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直接目的是为了 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故 D 项也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故选 B 项。【设计意图】本题为选择题。在知识点上涉及到作业目标 2,考查宋太祖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之在军权方面的措施。创设一个 历史典故的情境,学生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审题能力与历史典故的 积累,所以在核心素养方面,主要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 的水平达成度。()3 北宋时

    13、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 计超过 200 人,其中文臣出身者 162 人,武将出身者 39 人。宋代 民间俗语说“做人莫做军”。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A.人的志向不同B宋代文化比较发达C政治与社会环境的变化D选拔人才机制不够完善【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通过文臣、武将数量的对比,并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判断出是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再结合“做人莫做军”进一 步确定了是重文轻武的国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 端重现,北宋开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发 生变化。因此,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政治与社会环境的变化。C 项正确。军事机构文臣多,说明并不是志

    14、不在从军,排除 A 项;B 项、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 C 项。【设计意图】本题为选择题。知识点上涉及到作业目标 2,主7要考查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创设一个数字史料与俗语史料的情境,学生需要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判断,所以 在核心素养方面,主要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的水平达成度。()4.下列关于宋太祖政治措施的评价,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奠定了基本消除唐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B.消除了五代战乱的根源,有利于社会安定C.中央控制强化,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D.造成了北宋财政危机的根源【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

    15、措施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奠定了基本消除唐中期以来繁镇割据的 基础,消除了五代战乱的根源,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但是,“强 干弱枝”“守内虚外”,这是造成了北宋财政危机的根源。选项 ABD都符合宋太祖政治措施的评价,而选项 C 中央控制强化,不利 于地方经济发展,不符合宋太祖政治措施的评价。故选 C。【设计意图】本题为选择题。在知识点上设计到作业目标 2,考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这些措施造成的影响。在核心 素养中,主要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中历史解释的水平达成度。()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

    16、:“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朝“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图二 宋朝科举考试图(1)从材料一中找出赵普建议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措施的句子。(2)识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现象与宋朝实行8的哪一政策有关?(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有什么关系?(4)为了解决材料一、二导致的后患危机,1069 年,宋神宗 任用谁主持变法?【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1)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2)重文轻武(3)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延伸,也是其结

    17、果。(4)王安石【作业分析】(1)抓住材料一题干“此非他故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则天下自安矣”便可以得出。(2)“进士及第”来自于科举考试,说明对“文”的重视,宋朝发展科举制是重文轻武国策的一种表现。(3)材料一是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二是重文轻武国策,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延伸,也是其结果。(4)北宋中期,为了解决经济、社会危机,王安石等人进行 了变法,但收效有限。【设计意图】本题综合性较强,几乎涉及了本课所有内容。在知识点上重在考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及措施,宋朝重 文轻武国策,宋朝科举制的发展。在能力上,主要还是锻炼审题、分析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落实历史核心素养

    18、。()6.图三是一份手抄报。办手抄报是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它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知 欲望,还能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美术设计、书法写字等综合素养。图三小活动:出一期手抄报。主题:科举制。提示:内容上主要9梳理科举制从隋朝创建到唐朝、宋朝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手抄报模板可以打开班级“班班通”查找以获得灵感。(要求:知识点一定要准确、条理清晰,同时页面图文并茂。)【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评价标准】评价要素:页面简洁美观,清晰展示隋朝科举 制的建立、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对科举制的发 展,宋朝对科举制的发展,知识点一定要准确。综合上述要素按 优、良、合格、基本合

    19、格 4 个等级进行评价。【作业分析】手抄报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还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能直观展示学生对科举制的学习结果,激趣的同时培养了同学们的审美观念。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搭建了平台,也能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学习。【设计意图】通过手抄报的制作,帮助学生梳理隋朝、唐朝、宋朝科举制的建立与发展变化。引导学生把碎片化、孤立化的知 识体系化,进而内化知识,实现深度学习。同时跨美术学科,实 现了综合素质的全面落实。教材模块单元主题课题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 7 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作业时长10 分钟作业目标1.通过示意图等情境,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时

    20、空 观念)2.通过识图、史料分析等情境,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 原因及影响;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认识到各民族有战 有和,和是主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时空 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作业题型作业内容()1.“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所描述的 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A元昊B赵匡胤C忽必烈D阿保机【评价实施主体】学生【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由材料“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可知,这描述的是耶律阿保机。10 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10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 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后来改国号为辽,D 符合题意。元昊

    21、是党项 族的,建立了西夏,A 不符合题意。赵匡胤建立北宋,不是契丹族 的,B 不符合题意。忽必烈是蒙古族的,建立了元朝,C 不符合题 意。所以 ABC 不符合题意,故选择 D。【设计意图】本题为选择题,知识点上考查“辽的建立”。材料是三字经(节选),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的水 平达成度,即考查学生能否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 判断。()2 北宋建立后并未能统一全国。下图中能大致反映 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历史简图是()北宋金ABCD【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依据示意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960 年赵匡胤 建立北宋,以开封为都城;10 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

    22、统一 契丹各部,建立辽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1038 年党项族首领 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所以与北宋并立的政 权有辽国(位于北宋的东北方)和西夏(位于北宋的西北),D项符合题意。1125 年,金灭辽,1127 年,金灭北宋,后形成南宋、西夏和金并立的局面。由此分析 ABC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D。【设计意图】本题为选择题。在知识点上涉及到作业目标 1,“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材料是绘制的历史简图。绘制历史 简图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本技能,它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形象地 展示出来。考查了学生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的水平达成度。()3.“从历史的后端来看,这 1004 年(宋真

    23、宗景德年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 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以 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协定南宋与金政权达成和议B.代价战争费用远远少于岁币11辽北宋辽西夏北宋金辽西夏金北宋C 作用协定有利于社会的安定D.观感中原人民乐意接受和议【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从史料中的“1004 年”“()里的宋真宗”都可以判断出来这个协定是“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达成和议,A 错误。B 的说法无法考证,B 错误。宋辽议和是双方 实力均衡的产物,是北宋软弱无能的体现,D 错。但是双方停止了 战争,有利于商贸的往来和民族的融合。故选

    24、 C。【设计意图】本题是选择题。材料是一段史料,知识点涉及 的是“澶渊之盟”,考查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历史解 释的水平达成度。()4.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列图片中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北宋钱币契丹钱币西夏钱币A.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B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C.北宋从事海外贸易D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评价实施主体】学生【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契丹货币、西夏货币都是圆形方孔钱,说明契丹货币、西夏货币都模仿了中 原(北宋)钱币的样式,北宋与辽、西夏民族政权并立,有战有 和,民族之间交流始终没有中断过。可见,契丹货币、

    25、西夏货币、北宋货币体现了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D 正确;根据材料 无法得出 A、B、C 各项。故选 D。【设计意图】本题为选择题,知识点上考查“通过辽、西夏 与北宋的交往交流交融,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 发展的必然结果,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应用历史图片 辅助初中历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材料是货币图片,“图 说历史”,从图中辨识、获取重要的历史信息,并将图片中的信 息与所学内容建立起来。考查的是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与 家国情怀的水平达成度。12()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期间所生 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

    26、,称中国位号,仿中 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所为,皆与中国等。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下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酱釉马镫壶(1)材料一中所称的“二敌”指什么?(2)结合材料一,说一说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的现象?(3)他们为什么要仿效中原王朝?他们仿效中原王朝对历史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1)辽和西夏(2)辽仿效中原王朝,出现了交往交流与交融(3)加速了辽、西夏政权的封建化的进程,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作业分析】(1)本段史料翻译成现代文是:自从辽国

    27、取得了燕云十六州,党项人拓跋氏取得了富饶的河套地区,在这些地方培育出的英杰人物都被两国采用了。夺取了这些地区,获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宫廷礼制,社会制度都在模仿着中原的政权,由此可知辽国和西13夏制度、文化的趋同发展之快,使宋人反而产生了危机感。所以“二敌”指辽与西夏。(2)辽同中原人民交往后,逐渐学会农耕生活;学习中原文化,任用汉人当官;仿照汉人的政治制度;用汉族人制定的律令;仿用汉人的车马、服饰等。酱釉马镫壶是辽与中原王朝交往交流 与交融的结果。(3)少数民族在军事上战胜了中原,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仿效中原王朝,是中原先进文化与先进制度的吸引力。在学习中,在交往交流中,加速了辽、西夏政权的封建

    28、化的进程,加速了民 族融合,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设计意图】本题是材料解析题,综合性较强,在知识点上 涉及到作业目标“2.通过识图、史料分析等情境,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认识到 各民族有战有和,和是主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学生们需要具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抓关键词并结合自己的 判断,与所学历史知识建立联系。全面考查了历史核心素养的水平达成度。6.制作“第 7 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思维导图并在班级展示、解说。【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评价标准】评价要素:思维导图结构简洁美观,清晰展示 本课重要历史事件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解说条

    29、理清晰、自然流畅。综合上述要素按优、良、合格、基本合格 4 个等级进行评价。【作业分析】思维导图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和体系建构,能深化对本课知识的学习,呈现出个性化的学习成果,有较强的开放性,能直观反映出学生本课的学习结果。思维导图 的展示和解说过程,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搭建了平台,也能促进 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学习。【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帮助学生理清本课重要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关系,引导学生从宏观视角建构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把碎片化、孤立化的知识体系化,进而内化知识,实 现深度学习。14教材模块单元主题课题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 8

    30、 课金与南宋的对峙作业时长10 分钟作业目标1.通过识读示意图,了解辽、宋、夏、金各政权并立的演变 情况。(时空观念)2.通过研读岳飞的 满江红 并结合教材,概括岳飞抗金的 事迹,正确评价岳飞的抗金行为,体会并学习岳飞严明治军、精 忠报国的精神和廉洁正直的品格。(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 国情怀)3.通过诗词研读,正确理解南宋的偏安。(史料实证、历史 解释)作业题型作业内容()1 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有战 有和。下列示意图正确的个数有()西夏辽A1 个B2 个C3 个D4 个【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0 世纪初,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就是辽国,9

    31、60 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北宋,11 世纪前期,元昊建立西夏;1115 年,阿骨打建立金朝。金于 1125 年灭掉辽,又于 1127 年灭掉北宋,同年南宋建立,因此不可能存在,排除。而北宋时期,与之并立的政权是辽和西夏,金灭辽后,与北宋并 立的政权是金和西夏,南宋时期,与之并立的政权是金和西夏。由此可知,示意图正确的个数有,3 个,C 项符合题意;综 上所述 AB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C。【设计意图】本题是选择题,涉及到作业目标“1.辽、宋、夏、金各政权并立的演变情况”。材料是绘制的历史简图,将复 杂的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的 水平达成度。图示的方法

    32、,一 目了然,可以尝试让学生画一画,这样学生不仅动了脑筋,还主动参与了教学,达到了理想的教学15西夏辽西夏金西夏金北宋北宋南宋南宋效果。(选编)2.明朝人文征明在满江红词中感慨岳飞的遭遇:“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岳飞抗金胜利后达成澶渊之盟宋高宗害怕自身统治受到威胁秦桧以谋反罪杀害了岳飞岳飞的遭遇受到后世的广泛同情A BCD【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排除法,本身说法错误,澶渊之盟是北宋与 辽经过多年战争后缔结的一次盟约。岳飞抗金发生在南宋时期,所以错误。材料反映了宋高宗害怕自身统治受到威胁,秦桧以 谋反罪杀害了岳飞,岳

    33、飞的遭遇受到后世的广泛同情,故选 C。【设计意图】本题是选择题,材料是古人的一段评论,涉及 岳飞抗金的内容,考查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的水平达成度,即考查学生能否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选编)3诗史互证、以诗词补证历史、疑史纠误,是一种 重要的学史手段。下列诗句能够反映南宋时期史实的是()A.“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B.“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苏颂契丹帐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忆昔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依据所学可知,金灭北宋后,赵构逃往

    34、南方建 立南宋,后来定都临安,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南宋建立之后,金军不断南下进攻。1141 年,宋金订立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割 让部分土地,向金交纳岁币。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南宋 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因而有人讽刺南宋统治者“暖 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当然,也印证了当时杭州的 繁华、江南的富庶。所以 A 项符合题意;B 项反映的是契丹人的生 活,C 项与唐朝有关,D 项与北宋有关。由此分析 BCD 三项均不符 合题意,排除,故选 A。16【设计意图】将古诗词嵌入历史教学,能给学生以丰富的生 命体验,让他们在历史学习中毓秀更为高洁的文化品位。古诗词 既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

    35、成部分,也是一些历史亲历者,甚至是主要 历史事件的制造者,参与者,倾身心而出的文化精品.主要考查了 历史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的水平达成度。(选编)4.下面四幅形势图,与岳飞事迹相关的是()ABCD【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岳飞班师后,1141 年,南宋与 金最终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 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图片 D“大散关”与岳 飞事迹相关,故 D 符合题意;A 是春秋争霸,和岳飞无关,不符合 题意;B 是三国鼎立,不符合题意;C 是淝水之战,和符坚有关,故不符合题意。故选 D。【设计意图】本题是选择题。在知识点上主要

    36、涉及到岳飞抗 金“三十功名”中的郾城大捷。在材料上创设了读图识图的情境。在历史课要加强历史图册的教学,用形象直观的插图、图片促进 历史教学,主要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的水平达成度。()5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问题。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 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 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满江红(1)材料一中“胡虏”“匈奴

    37、”指的是哪一个少数民族?“靖康耻”指哪一历史事件?17一(2)“还我山河”是以岳飞为代表的南宋抗金军的心声。结合材料一,指出“还我山河”中的“我”是指谁?叫谁“还我山河”?(3)“还我山河”的意愿最终还是没有实现,实际结局是怎样的?闻名中外的杭州栖霞岭下的岳王庙与岳飞墓,墓碑 门石柱上名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秦桧、王氏、张俊、万俟离四个陷害忠良的权奸铸像,反剪双手,赤身 长跪于岳坟前,千秋万代受世人唾骂。八百多年来秦桧等奸佞的 跪像共铸造 12 次之多,说明有权有势可逞一时之凶,而民心才是 终极的裁判!(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感想。【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38、】(1)女真族;靖康之耻,北宋灭亡(2)南宋;金(或女真族)(3)岳飞被杀 南宋与金议和,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南 宋偏安一隅(4)岳飞精忠报国,时刻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而把个人 利益、生死置之度外,受到人民的爱戴,民垂青史,而秦桧等人 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人民之上,陷害忠良,遗臭万年。【作业分析】(1)南宋岳飞抗金,女真族建立金政权,所以“胡虏”“匈奴”指的都是女真族。(2)“我”尽量不要写是岳飞,因为岳飞代表的是南宋,而18图不是个人,岳飞抗金,所以“叫谁还我河山”可以是金政权,也 可以是女真族,建议最好写成金,更为对称。(3)“还我山河”的意愿最终还是没有实现,最终结局有两个,建议最好分点

    39、,以示强调: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 害南宋与金议和,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南宋偏安一隅(4)如何处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是“三观”的区别。通过后人对岳飞与对秦桧等人的态度的鲜明的对比,可以看出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人民利益之上的,必将 受到人们的唾弃。【设计意图】本题是材料解析题,材料有词、有图、有史料,材料形式多样。涉及“岳飞抗金”的相关内容,综合性较强。全 面考查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实。6.岳飞在前线抗金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朝廷连下十二道金牌诏令命岳飞班师回朝。你觉得岳飞该不该回去呢?请先表明你的态度,然后说明理由。字数 100 字左右。【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评价标准

    40、】评价要素:首先要表明态度,然后说明理由的时候要有条理,最好能标出序号。如果能有高度更好。综合上述要 素按优、良、合格、基本合格 4 个等级进行评价。【作业分析】学生们会有两种态度,更多的是不支持岳飞班 师回朝。因为他们通过学习知道,岳飞班师回朝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杀害,国家失去一个栋梁,人民失去一个盖世英雄。有 部分同学也会支持岳飞班师回朝,因为通过学习他们知道“皇权 至上”,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设计意图】本题是论述题。除了锻炼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清晰性,更是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时空观念的综合 考查。教材模块单元主题课题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

    41、社会变化第 9 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作业时长10 分钟作业目标1.通过史料并结合教材,概括宋代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表现,同时思考宋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史料实证、唯物史观)192.通过呈现的史料,分析宋代经济发展的原因,理解经济重 心南移对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体会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人类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作业题型作业内容(选编)1.两宋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下列关于宋代经济现象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广,东到朝鲜、日本,西到阿拉伯半岛 和非洲东海岸。南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表明

    42、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仓。在城市周围和农村交通要道附近有大量集市,逐渐成为大大小小的城镇。A.B.C.D.【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两宋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商业繁荣,主要表现在:北宋前 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 朝鲜、日本,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在城市周围和农村 交通要道附近有大量的集市,逐渐成为大大小小的城镇。两宋时 期的农业获得发展,南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 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仓。故选 C。【设计意图】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是本课教学的一个 重点。通过本题的设计,让学

    43、生把握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尤其要识记商业和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本题看似是单选题,实 则是多项选择,有一定的难度,多维度考查、渗透学科核心素养。(选编)2.“酒店多点灯烛沽卖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药者,直至天明。”材料描述的景象最早出现 在()A隋朝B唐朝C宋朝D元朝【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抓关键词“点灯烛沽卖”“直至天明”并结合 课本第 44 页“宋朝的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便可以判断出是 C 项。唐朝及以前实行宵禁,元朝也有早市夜市,在宋朝之后。故排除 ABD。20【设计意图】本题是选择题,涉及到作业目标 1,侧重于宋 朝国内商业发展

    44、的表现。材料是一段史料,考查学生历史核心素 养中史料实证的水平达成度,即考查学生能否从史料中提取有效 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3.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反映了宋朝什么行业的兴盛。()A.农业B.手工业C.造船业D.商业【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抓关键词“市舶”结合课本第 45 页,便可以判 断出“市舶”指市舶司。“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动以百万计”,反映了宋朝海外贸易的繁荣,故选 D 项。造船业属于手工业,宋 朝海外贸易的繁荣离不开造船业的发达,但从材料里看不出来。故ABC 排除。【设计意图】本题是选择题,涉及到作业目标 1,侧重于宋 朝海外贸易繁荣的

    45、表现。材料是一段史料,考查学生历史核心素 养中史料实证的水平达成度,即考查学生能否从史料中提取有效 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4.下面示意图反映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相对应的时期是()A东汉B魏晋南北朝C唐朝 D南宋【评价实施主体】学生【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观察图示,可以判断出是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结合课本可以知道,从唐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最终 到南宋时完成。故选 D。【设计意图】本题是选择题。知识点上主要考查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材料中的示意图非常有趣,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也更有助于理解“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的意思。考查了历史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

    46、解释的水平达成度。21()5.宋朝是一个经济繁荣的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 列要求。西汉、唐朝和北宋时期南北经济发展情况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朝迁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中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十国,北宋末年到南 宋初期,北方民众多次大规模地向南迁徙,既给南方带来一定的 人口压

    47、力,也为南方社会经济的开发与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摘自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1)材料一、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 趋势?(2)据材料一,概括经济格局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依据材料三回答,这种变化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什么?(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2)大量中原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3)唐朝中期。南宋。(4)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经济;安定的环境有利 于经济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作业分析】(1)材料一人口、经济发展的比重逐渐倾向于南方,材料二“

    48、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湖广熟,天下足”,都说明我国古代 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22(2)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很多,材料一里只能看出“人口迁移”。故经济格局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大量中原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3)材料中关键语句“唐代中叶到五代十国,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可以判断出。同时课本第 41 页也有明确表述“从唐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到南宋时完成”。(4)“启示”主要是从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中得出:“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得出:利用自身优势发力发展经济;“北方多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得出,安定的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属于开放性试题。【设计意图】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

    49、相关知识,不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创设表格、史料、直接 呈现教材文本等情境,多维度考查、渗透学科核心素养。总之,本题考查学生“论”“史”结合能力,着力培育学生的“史料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素养。6.我是小记者:采访你周围的一家个体户,完成下列调查表。采 访 人时间被采访个体户采访内容人数经营类型货源服务对象经营经验分享经营困惑采访感想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启示【评价实施主体】学生【评价标准】一是实地考察,二是表格补充完整且条理清晰。【作业分析】“采访感想”前面据业主回答整理即可,“采 访感想”是难点。表格里“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中的“经济”,不是南方的,不是北方的

    50、,不是古代的,不是现代的,而是经济 发展的共象,即所有经济发展的共同点。如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 展经济,符合国家政策,发达的交通等,有一定的开放性。23【设计意图】本题设计了一个调查表的情境,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的身边生活,一方面加深理解了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联系生活,多维度渗透了历史核心素养。教材模块单元主题课题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 10 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作业时长10 分钟作业目标1.通过时间轴,对宋元时期形成时空感。认识到宋元时期政局从政权并立逐渐走向统一的特点。(时空观念)2.识读有关成吉思汗的图像资料、文字史料,并结合课本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pdf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545389.html
    天方乘风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