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贞观之治-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pdf

  • 上传人(卖家):天方乘风
  • 文档编号:3545375
  • 上传时间:2022-09-15
  • 格式:PDF
  • 页数:21
  • 大小:696.77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贞观之治-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pdf》由用户(天方乘风)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2.0微能力 模板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信息技术 2.0 能力 中学 年级 历史 第一 单元 贞观之治 中小学 作业 设计 大赛 获奖 优秀作品 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 2022 下载 _各科综合资料_初中
    资源描述:

    1、目目录录作业设计方案作业设计方案1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历史七年级第二学期统编人教版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作 者郝东梅 王云云 李军 陈伟 顾士欣 魏越越所属单位颍上第三中学单元组织方式团自然单元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一单元第 1 课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一单元第 2 课3盛唐气象第一单元第 3 课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一单元第 4 课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第一单元第 5 课二、单元分析(一)课标要求本单元内容是统编人教版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标题是“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对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如下:1.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兴盛的原因。2.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从 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 要地位。3.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时间政权分立的局面。隋朝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创立了科举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继起的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 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富强的盛 唐景

    3、象,成为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但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至唐末五代,中国再次陷于割据势力膨胀、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2(二)教材分析1.知识框架2.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讲述的是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起于 581 年,止于 960 年。隋唐是中国古代社会 繁荣、国家强盛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重要时期,教科书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 关系和中外交往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 世”的盛况、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形成,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经济上,精耕细作的农耕继续发展,新出现的耕作工具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推动 农业

    4、经济进一步发展;手工业方面,丝织技术高超,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出现新的陶器品种唐三彩;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频繁,长安、洛阳、扬州、成 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文化上,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与进步。民族交往上,唐朝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友好往来,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外交上,开放的外交政策和社会风气,使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唐朝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局面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三)学情分析经过半年的历史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史实的能力

    5、。他们对历史故事感兴趣,乐于接受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性与 严谨性、科学性已渐渐融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但是知识结构还不健全,语 言表达能力欠缺,并且答题不规范。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31.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掌握科学制的创立及影响;了 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能够将事件、人物、现象等置于历史发展的特 定或总体进程及具体的地理空间中加以考察,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地位和作用,培养 学生“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2.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主要策略及“开元盛世”;利用表格归纳唐太宗

    6、、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具体措施,比较治国方略的相似之处,评价唐 太宗、武则天;能够客观叙述和分析比较历史人物和事件,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从 而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3.了解盛唐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史实;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掌握唐朝 与吐蕃的往来历史;掌握唐朝文学、绘画和书法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从盛唐的经济民族文化等方面看当时的世界,让学生感受中国的伟大而自豪,进而让学生从“唐诗宋词”里加强核心素养。4.了解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掌握玄奘西行的经历和对中印文化交流的贡献;理解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认

    7、识鉴真与玄奘为推动中外文化交往的献身精神。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突出优势,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5.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知道黄巢大 起义,了解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知道唐朝灭亡的史实;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 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通过古代历史上治乱兴衰的史事,认识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在历 史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学科核心素养。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本单元作业设计,紧扣单元主题“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在分析课标、教 材、

    8、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分解、落实到 5 个课时教学中,再通过 5 个课时作业和 1 个单元检测作业加以检测和巩固。课时作业立足课时教学重点、难 点和学习目标,以基础题为主,每课时作业在 10 分钟左右。在课时学习和课时作业的基础 上,紧扣单元学习和作业目标,立足单元主题,落实核心素养,整体设计 30 分钟左右的单 元质量检测作。五、课时作业第 1 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作业时间:10 分钟作业 1(实践创新作业)课堂展示查阅相关资料,看看隋唐时期有什么值得关注的科学技术成就,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 上展示。【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评价标准】看学生是否掌握利用多渠道搜集相

    9、关历史资料的能力;是否具备归纳历史事件、总结历史规律、得出历史结论并进行完整表述的能力。要求史实清楚,结构完整、语言流畅、感由史生、有感而发。可由学生互评,教师帮扶 的形式,成立评审委员会,对各小组展示情况进行分析补充。综合上述要素按优、良、合格、4基本合格 4 个等级进行评价。【作业分析】这是一种较为开放的作业形式,学生基于问题情境,利用身边一切资源去 完成作业,通过一系列的搜集、整理,列举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如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唐 朝发明曲辕犁和筒车等等。【设计意图】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在主动搜集相关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帮助 其掌握了整理与辦析的能力,积累运用历史知识、历史方法、历史

    10、思维解决问题的经验,启 发学生历史理论解释、指导实践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业 2(基础巩固作业)课后完成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 2013 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列说法与隋炀帝无 关的是()A.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B.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了全国C.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D.正式设置进士科,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B.结合所学和题干,589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故 B 与隋炀帝无 关。ACD,均是隋炀帝在位期间的贡献,故排除 ACD。故选 B。【设计意图】隋朝的统一,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

    11、大运河的开通、隋朝灭亡的原因是本 课的重要知识点。本题的设计意在通过考查隋炀帝的贡献这一切入点入手,引导学生对题干 和选项的进行分析与对比,多角度的了解和掌握隋朝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表现,能够帮助学生 从整体上了解隋朝的历史,体会到其在世界历史长河中领先的地位和进步性的表现(如选拔 人才的社会进步性,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等),增强民族自豪感。作业 3(能力拓展作业)课后选做师生教学互动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问题情境:(1)“假如隋朝家住余杭的一位书生,要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他应该走哪条路线进京赶考?”“隋朝工匠在长达千里、地形复杂的情况下,开凿大运河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书生要去参加的科

    12、举考试的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对比隋朝科举制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你认为以家世来选拔人才和以才能来选拔人才,两种制度哪一种更好?为什么呢?”【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1)杭州出发到长安科举考试,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经济方面困难、人力组织困难、技术方面困难等标志:进士科的创立。我认为以才能来选拔人才的制度更好。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自由报名的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国家凭借学子自身的才能,采用5平等竞争的办法择优选拔。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促进了 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作业分析】第(1)问考

    13、察学生对大运河的认识,解答的关键是要弄清楚唐朝的都城是长安不是北京,这位读书人从杭州出发到长安科举考试,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从洛阳通到北,因此他不可能经过永济渠。第(2)问是开放性情景题,带入当时的社会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大运河流经地区的 地理环境,思考开凿大运河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体会隋朝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感受到 大运河的历史价值。第(3)问考查科举考试的诞生。为了改变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能做官,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到中央和地方任高官的不公平现象,隋文帝开始使用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到隋炀帝时,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形成。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得出的观点是隋

    14、唐时期的科举考试的进步性。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自由报名的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国 家凭借学子自身的才能,采用平等竞争的办法择优选拔,不仅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 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它的创立与完善,还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促进了文化的 繁荣和社会的进步。【设计意图】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历史地图的解读,除了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历史基 础外,还需要运用地理知识,具备史地结合能力,是跨学科考查的重要载体,因此是学生历 史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本题作业以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为情景,围绕地图设计了 3 个问 题,层层递进,考查本课知识点。培养学生

    15、读取历史地图有效信息能力和“图”“史”结合 能力,着力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1)通过考察学生对大运河的识记和理解,让学生了解隋朝大运河对当时南北经济的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隋朝的巩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大运河流经地区的地理环境,体会隋朝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重要的人类遗产,感知大运河的历史价值,体现 五育并举的智育,增强民族自豪感。科举制的创建,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本题的设计,通过对比的方式多角 度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创建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突出隋朝以才能选拔人才的社会进步性,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传

    16、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选拔管理人才和重视人民的利益,都是保障社 会稳定、促进社会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多维度考查、渗透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唯物史观。第 2 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作业时间:10 分钟作业 1(实践创新作业)课堂展示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分别讲述一则与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有关 的历史故事,并向同学分享她的经历。【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评【评价标准】看学生是否掌握利用多渠道搜集相关历史资料的能力;、是否具备理清时 空观念、提取历史信息、归纳历史事件,完整表述(或深情并茂表演)历史故事的能力。6要求史实清楚,结构完整、语言流畅、生动有趣、感由史生、有感而发。综合上

    17、述要素 按1.生动有趣、感染力强 2.情节完整、表达流畅 3.基本完整、平铺直叙 3 个等级进行评价。【作业分析】通过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历史故事的搜集,知道他们的治国措施,政治品质,尝试着评价历史人物,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和历史人物活动 的丰富性。【设计意图】本课历史人物众多,性格鲜明,趣味性强。通过有趣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 的兴趣,通过有关的历史故事的搜集和提炼,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理清时空线索、团结协作、归纳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采用比较方法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到古代专制社会皇 帝个人行为和政治品质对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体会到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下“人治”的 政治特

    18、点。作业 2(基础巩固作业)课后完成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唐朝历史后所做总结,依据所学知识判断,图示中对应的历史人物是()A.唐高祖唐玄宗B.唐太宗唐玄宗C.唐太宗武则天D.武则天唐玄宗【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B.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的年号贞观,他在位时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快速,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其统治为“贞观之治”,故图示中位置对应 的历史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是武则天的孙子,他当政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故图示 中位置对应的历史人物是唐玄宗,故 B 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 B。【设计意图】本题意在通过时间坐标的形式考察唐朝历史发展的历程,从建立

    19、、繁盛、遇挫到衰败。重点考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本课的重要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治世盛世局面出现 的原因的理解,体现了历史的时序性、便于学生全方位地把握唐朝的时代特征,体会到古代 专制社会皇帝个人行为和政治品质对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作业 3(能力拓展作业)课后选做目录是一本书的索引,是全书内容的提要。阅读 大唐帝国 的有关目录,探究下列问 题。目录第一章自立门户:大唐奠基第二章“天可汗”盛名下的唐太宗7第三章千古一帝:圣神皇帝武则天第四章开元盛世:古代中国的巅峰第五章由盛到乱的转折:安史之乱节选自大唐帝国(1)大唐王朝的开国君主是谁?唐太宗为什么会被称为“天可汗”?(2)第四章“古代中国的

    20、巅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毛泽东曾说:“唐玄宗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请你根据目录指 出毛泽东如此评价唐玄宗的史实依据是什么。(4)从大唐帝国的兴衰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1)李渊。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周边各族的拥戴,所以被称为“天可汗”。(2)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前代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3)前期会做皇帝: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后期不会做皇帝:出现叛 乱安史之乱。(4)统治者要励精图治,

    21、任用贤才;要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安定;坚持对外开放等。【作业分析】本题第一问考察唐朝的民族关系;第二问考察国家兴盛的原因;第三问通 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考察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是否能够全面客 观一分为二;第四问为开放题,通过分析唐朝的兴衰的原因,帮助学生感悟王朝兴衰历程。【设计意图】随之学生进入七年级第二学期,教学和作业设计中可适当使用一些文字材料,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史料,归纳总结。本题旨在帮助学生知道唐朝兴盛的原因,认识政 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历史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思考历 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思考国家分裂

    22、的历史教训,并得 出相关历史结论。第 3 课 盛唐气象作业时间:10 分钟作业 1(实践创新作业)课堂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编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并在课堂上表演。【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创编内容合理(符合历史情况)、正确;情景创设逼真,引人入胜;结构 完整;语言动作流畅自然,人物性格鲜明。综合上述要素按以下四个等级进行评价:1.尊重 历史,情景逼真,结构完整,表演流畅自然,能突出人物性格,2.尊重历史,情景逼真,结 构较为完整,表演较为稍微生疏僵硬,人物性格不突出。3.尊重历史,情景不够逼真,结构 不完整,表演僵硬,人物性格不突出。4.脱离史实,情景不够逼真,结构不完整,表演僵硬,

    23、人物性格不突出。【作业分析】学生多少都知道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但学生了解不深。通过创编历史短8剧,搜集图片、资料,让学生初步领略唐朝民族交往的史实。【设计意图】文成公主入藏是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表现,也是盛唐气象的表现和原因,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一方面,创编历史短剧,再现历史,通过学生角色扮演将历史事件 重新呈现在课堂教学之中,达到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另一方面,短剧的表演也使 学生切实的感受到唐朝的繁盛及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认识到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 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祖国大家庭的历史是由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 的事实。最后,在资料收集,短剧创编和表演的过程

    24、中使学生树立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 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友好关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作业 2(基础巩固作业)课后完成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是 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1.某市的博物馆将举办一场主题为“盛唐气象”的图片展览。以下是展出的部分图片,在展览中这些图片被分在了不同的展区(可重合)。(1)经济繁荣展区(2)民族交融展区(3)社会风气开放展区(4)文学艺术成就展区()()()()盛唐气象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请根据材料并结合已学知识探究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

    25、狄(少数民族),联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联如父母。”唐太宗司马光对武则天的评价“政由已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司马光资治通鉴“进士科是始于隋的,其初尚系试策,不知什么时候改试了诗赋。唐时,进士科虽亦兼9试经义及策,然所重的是诗赋。”吕思勉中国通史“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 强大的国家。各国景仰向往中国文化,东方各国尤其如此,他们视中国为东方文化大本营。”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1.(1)()(2)()(3)()(4)()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唐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融;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 劳动

    26、;唐玄宗改革科举制度,推行以诗赋取士;统治者励精图治。【作业分析】1.本题考查盛唐气象的表现相关史实,要求学生具备识图辨图、分类归纳,以及准确识记基础知识并灵活运用的能力。展区判断依据经济繁荣曲辕犁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质量;筒车把水从低处引向高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田受地理位置限制的问题。都提到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的发展;唐三彩女佣体现了唐朝制瓷手工业的发达。民族交融唐代帷帽骑马仕女俑。骑马出行是唐代贵族女子的休闲生活方式之一。这尊戴帷帽骑马仕女俑展示了唐代女子骑马出行的标配装束:除了一顶帷帽,还有长靴、长裤、窄袖 短衫等胡服打扮,是民族交融的成果;阎立本步辇图 唐太宗接见颂

    27、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反映了唐朝 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汉藏民族交融。社 会 风 气开放唐代帷帽骑马仕女俑胡服打扮,起马出行;弈棋仕女 图贵妇的神态、衣着、行为都体现了社会风气的开放。文 学 艺 术成就洛神赋图 女史箴图;阎立本步辇图都是唐朝 绘画艺术成就。2.本题考查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要求学生具备分析材料总结归纳的能力,并能做到知识的正迁移,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通过阅读材料结合已学知识可以总结出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设计意图】七年级的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有待进步,对盛唐气象的认知缺乏整体构建,对于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补充相关视频、图片、史料等加一 归纳指导。通过设

    28、置图片归类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把已学的内 容系统化,内化知识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图片的归类也帮助学生将图片与历史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识图辨图能力。第二问材料探究题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核心素养,盛唐气象原因的探究也帮助学生认识到如果要实 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应该怎么做,起到鉴古至今的作用。最后,从情感价值观方面来 出发,对于盛唐气象表现和原因的探究,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作业 3(能力拓展作业)课后选做唐都长安气势恢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名片。10材料一韩愈:“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白居易:“百千家似围棋

    29、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白居易:“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1)以上诗句描述了唐都长安的风貌,其中反映布局规整的是_;反映人口众多的是_;反映民族文化交融的是_。(将以上诗句的序号分别填写在横线上)材料二唐文宗太和年间(827835 年)的某天清晨,长安居民张九奴想到临近的通轨坊(长安城坊名)一家私开的药肆买药。之所以说是私开,是因为它没有按规定开到东西二市之中,而是将坊墙拆毁一小段,直接开成一个临街的门面,做起药材生意来。这是律令禁止的,但 这时坊市制度早已不像唐初那样严格。走不多远就是那家药肆,九奴到近前才发现几名官差正宣读敕令,封闭向街开门的店铺。(注 1)九奴思忖片刻,叹了口气

    30、:“只有去西市了。”约在午时,九奴来到了西市南门前,黑 压压的人群正在等待开市,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人群中除了长安本地居民外,还有远来的 商人波斯人、新罗人、大食人、回鹘人、南诏人、粟特人等衣着、语言各不相同。鼓声响起,不缓不急,要响上二百下市门方得开启。(注 2)西市的药肆,无论是规模还是气派都是各坊小药肆无法比拟的。来自西亚和中亚的货物通过海路、陆路运到长安,其中就包括香药和其它药材,长安周围的私家药园产品和山野村 民所采药物也多在此集散。注 1:关于唐代长安城坊市制度的变化,有兴趣可参考唐代的商品经济与经营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等。注 2:唐制规定正午击鼓二百下,市场开门交易,日落前七刻

    31、击钲三百下,市场关门。见唐会要卷八十六。摘编自于赓哲唐人张九奴的一天(2)以下表述是从上面故事中得出的,请在相应的括号内划“”;违背了以上故事所 表达的意思,请在括号内划“”;是以上故事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划“”。以上故事的背景是唐朝初期。()当时拆毁坊墙,临街开店是合法的。()长安西市营业时间有限制。()在长安城中可以买到来自西亚、中亚的物品。()长安城内到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作者写作的故事场景参考了历史材料。()(3)请选择以上两个表述,说明判断依据。【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1);。(2);。(3)表述序号判断依据(摘抄材料原文)唐文宗太和年间(827835 年)

    32、的某天清晨。(这时坊市制度早已不像唐初那样严格)11将坊墙拆毁一小段,直接开成一个临街的门面,做起药材生意来。这是律令禁止的。(官差正宣读敕令,封闭向街开门 的店铺)鼓声响起,不缓不急,要响上二百下市门方得开启。(注 2 唐制规定正午击鼓二百下,市场开门交易,日落前七刻击钲 三百下,市场关门。见唐会要卷八十六)来自西亚和中亚的货物通过海路、陆路运到长安还有远来的商人波斯人、新罗人、大食人、回鹘人、南 诏人、粟特人等注 1:关于唐代长安城坊市制度的变化,有兴趣可参考 唐 代的商品经济与经营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等。注 2:唐制规定正午击鼓二百下,市场开门交易,日落前七刻击钲 三百下,市场关门。见

    33、唐会要卷八十六。【作业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相关史实,要求具备准确识记基础知识并灵活运用所学的能力。(1)依据所学可知,“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描述的是唐都长安的布局;“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反映的是唐都长安人口众多;“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 新出炉。”反映唐都长安民族文化交融。故正确序号是;。(2)依据所学可知,以上故事的背景是唐朝中后期。故本小题表述是错误的,违背了故事 的意思。当时拆毁坊墙,临街开店是律令禁止的。故本小题表述是错误的,违背了故事的 意思。唐制规定正午击鼓二百下,市场开门交易,日落前七刻击钲三百下,市场关门,因 此长安西市营业时间有限制。故本小题表述是正确的

    34、,可从故事中得出。来自西亚和中亚 的货物通过海路、陆路运到长安。因此在长安城中可以买到来自西亚、中亚的物品。故本小 题表述是正确的,可从故事中得出。上述故事中并无提及长安城内到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国 的外交使节。故小题表述与故事无关。依据“注 1:关于唐代长安城坊市制度的变化,有兴 趣可参考唐代的商品经济与经营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等。注 2:唐制规定正午击鼓 二百下,市场开门交易,日落前七刻击钲三百下,市场关门。见唐会要卷八十六。”可 知,作者写作的故事场景参考了历史材料。故本小题表述是正确的,可从故事中得出。(3)综上所述,可从题(2)中选取除外的任意两个表述和判断依据回答即可。【设计意图】长

    35、安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是 唐商业繁荣、盛唐气象的一个重要表现。通过唐诗、故事多种问题形式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具 体的理解唐朝高度繁荣的社会经济景象。古诗词作为问题材料体现了跨学科教学。回顾中国 五千年的文明史,不难发现诗词和历史之间的必然联系。诗歌作为史料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 中,是背景铺垫、情境创设、问题启发的有效载体,在历史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运 用诗词,可以强化知识教学。可以启发学生的联想,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实现价值观的 教育。而运用诗句对比,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判断分析故事情境中的对错这种 题型的设置,采用了学生更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

    36、检验并巩固学生对已学历史知识的了解。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作业时间:10 分钟12作业 1:(实践创新作业)课堂展示搜集相关资料,将你知道的鉴真东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经经历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评价标准】能否积极主动的搜集相关资料,整理信息并有条理的说出自己的认识和心得体会。要求史实清楚,结构完整、语言流畅、生动有趣、感由史生、有感而发。综合上述要素按 1.生动有趣、感染力强 2.情节完整、表达流畅 3.基本完整、平铺直叙3 个等级进行评价。【作业分析】通过提前预习阅读教材,了解唐朝和朝鲜、日本、天竺的友好关系,本课 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为简单,学生大多都知道玄奘

    37、西天取经故事,但学生了解不深。通过课 前预习,搜集图片、资料,让学生初步领略唐朝对外开放的史实。【设计意图】“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是唐朝开放的对外交往的重要表现,也是本 节课的重点。在课前,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获取课外知识信息,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 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 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在课上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 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景,通过学生进行故事讲解将历史事件重新呈现在课堂教学之中,从 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的目的,在分享的过程中也使得学生学会 用口头、书面等

    38、方式陈述历史,提高他们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在情感价值观方面,学生能够 切实的感悟到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作业 2:(基础巩固作业)课后完成(1)六次东渡日本,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的是()A阿倍仲麻吕B鉴真C晁衡D玄奘【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本题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六次东渡日本,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 出贡献的是鉴真,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B。【设计意图】“鉴真东渡”为本课重点知识,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通过启发学生思考

    39、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渗透历 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2)它是玄奘西行旅途中的见闻回忆录,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它是()A唐本草B大唐西域记C西游记D金刚经【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玄奘携带大量的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A 项是医药学方面的成就,C 项成书于明朝,D 项与玄奘无关。本题侧重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 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设计意图】“玄奘西行”为本科的重点知识,根据他的口述,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从中体会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在传播先

    40、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增加学 生学习历史的兴趣。13作业 3:(能力拓展作业)课后选做材料分析题:(1)材料中两个人物是谁?他们对外交往的史实分别是什么?结合 唐朝中外交往 图,说明他们分别到达的国家?材料二: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非常活跃的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景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 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形成了中华文化圈。(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外交活跃的的原因?“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请以唐朝时期中日

    41、文化交流的史实加以说明?【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1)人物:玄奘;鉴真。史实: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到达国家:玄奘去的 天竺(古印度);鉴真去的日本。(2)原因: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开放的对外政策;先进 的文化吸引。史实: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鉴真传播中国医药、文学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业分析】(1)图中的两个人物是玄奘、鉴真。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和唐朝文化。(2)根据材料二“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景象 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在中外文

    42、化交流过 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的信息可知,唐朝外交活跃的的原因是唐朝 社会经济的繁荣;开放的对外政策;先进的文化吸引;“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 邻邦”,以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加以说明是鉴真传播中国医药、文学等,为中日文 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设计意图】“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是唐朝开放的对外交往的重要表现,也是本 节课的重点。一方面,图片问题的设置,考查了学生读取历史图片有效信息能力和“图”“史”结合能力。对历史地图的解读,除了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历史基础外,还需要运用地 理知识,具备史地结合能力,是跨学科考查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在分析材料图片的过程

    43、中,也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概括能力。最后,用史实论证说明这一问题的设置,培养了学生论 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这也是学生历史学习必备的核心素养。第 5 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作业:10 分钟作业 1(实践创新作业)课堂展示编写历史剧搜集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相关资料,利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写课本剧,并在课堂上展示。【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评价标准】能积极主动地阅读课外书目,搜集资料;对历史事件表达清晰准确,编写14合理、符合历史逻辑并且能够生动流畅的表现出来。【作业分析】由于本课时间跨度大,知识含量多,七年级学生很难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 联系,并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通过本课的学习及让学生搜集

    44、课外资料编写历史剧目的 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安史之乱及其影响,掌握藩镇割据、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等知 识。引导学生归纳出强盛的唐朝爆发安史之乱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历史经 验教训的能力。【设计意图】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获取课外的知识信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 学生依据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 考察,从历史发展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对学生“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等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作业 2(基础巩固作业)课后完成1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 唐女祸中写道:“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

    45、这一观点()A正确,说明了用人不当的危害B错误,忽视了藩镇割据的影响C正确,揭露了君主生活的腐败D错误,夸大了个人对历史的影响【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 拥兵自重,进而导致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既削弱了中央政权,又破坏了社会经济,而唐 玄宗宠爱杨贵妃,沉于酒色仅是中央政治腐败的一种表现。赵翼把这说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 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这一表现的本身也是封建帝王唐玄宗造成的,赵翼把责任加在杨贵妃头 上是不对的。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偶然因素与必然因素的理解,所以 D 项符合题意。由 此可知 ABC 三项不合题意

    46、,故选择 D。【设计意图】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基本史实基础上,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本课学习理解的难点,通过本题的考察,帮助学生理解唐朝由盛转衰 的原因是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进而导致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培 养学生论从史出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安史之乱时,长安沦陷。杜甫悲痛地写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诗句。当唐 军得胜时,他又以狂喜的心情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安史之乱从发 动到平定的先后顺序是()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 唐玄宗逃往四川 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 叛军攻占 洛阳、潼关763 年被平定

    47、A.BCD【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公元 755 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叛军从河北南下,攻占了洛阳、潼关,进逼长安。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763 年,安史之乱被平定。故是正确的排序。故选 C。【设计意图】本题通过杜甫的诗句,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即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帮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史观。安史之乱及其严重影响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本题通过对安史之 乱前后史实排序,要求学生在识记史实的基础上,加深对于安史之乱的认识。15作业 3(能力拓展作业)课后选做材料解析题材料一: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 12 万人,而边境十个军

    48、镇拥兵49 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 15 万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 于饮酒声色之中,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材料二:“玄宗用姚崇、宋璟、张九龄则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 得失,所系非轻。人皆以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为乱之始。臣独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相,专任李林甫,此理乱之所分也。”(1)根据材料一,归纳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安史之乱历时几年之久?(2)材料二说明唐朝衰亡的原因是什么?(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史之乱的历史影响。【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1)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唐玄宗沉迷酒

    49、色,荒 废朝政。八年之久。(2)任人唯亲朝政腐败。(3)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使唐朝由盛转衰;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进一步削弱了中央的力量。【作业分析】(1)根据“中央禁军仅 12 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 49 万”可得出中 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根据“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饮酒 声色之中”可得出唐玄宗沉迷酒色,荒废朝政八年之久。(2)根据“臣独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相,专任李林甫,此理乱之所分也”可得出 任人唯亲朝政腐败。(3)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出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使唐朝由盛转衰;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进一步削弱了中央的力量。【

    50、设计意图】通过本题的设计,多角度考察学生对“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要求学生能够对历史史实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引导学生多维度分析评价历史事件,从而 考察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料实证”等学科核心素养。单元质量检测作业作业时间:30 分钟作业 1(基础巩固作业)课后完成1.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 2013 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列说法与隋炀帝无关的是()A.灭掉陈朝,统一了全国B.在位期间,开通了大运河C.暴虐无道,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D.正式设置进士科,开创科举取士制度【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本题考查隋炀帝,要求识记基础史实。A.581 年杨坚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贞观之治-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pdf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545375.html
    天方乘风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