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pdf

  • 上传人(卖家):ZLPDX
  • 文档编号:3545275
  • 上传时间:2022-09-15
  • 格式:PDF
  • 页数:24
  • 大小:1.27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pdf》由用户(ZLPDX)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2.0微能力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信息技术 2.0 能力 中学 年级 历史 第一 单元 唐朝 中外 下载 _各科综合资料_初中
    资源描述:

    1、目目录录作业设计方案作业设计方案2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历史七年级第二学期统编人教版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组织方式自然单元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一单元第 1 课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一单元第 2 课3盛唐气象第一单元第 3 课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一单元第 4 课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第一单元第 5 课二、单元分析本单元内容是统编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标题是“隋唐 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本单元 的教学要求如下:1.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

    2、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2.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3.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 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4.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杜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杜会气象。5.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本单元讲述的是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国家强盛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新时期,学生需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中外交往等方 面掌握,并且学生需要认识到统一是繁荣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到制度改革 和社会开放对社会繁荣和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知道唐朝时

    3、期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31.知识框架2.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突出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特别是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交融、对外交往等方面都体现了繁荣和开放的特点。唐朝的繁 荣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从而敢于开放也乐于开放;在开放过程中,各民族的优秀 人才为唐政府所用,各民族的经济文化成果被唐朝所吸收借鉴,这些都促进了唐 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繁荣与开放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本单元的各课内容围绕核心内容展开,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第 1课讲述隋朝的统一和灭亡。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长时间政权分立的局面,开通大运河和创立科

    4、举制,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隋朝的暴政导致 其骤亡又为唐朝的国家治理提供了借鉴。第 2 课讲述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 展,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为文化发展、民族交往和中 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雄厚的物质基础。第 3 课和第 4 课讲述了唐朝在 经济发展、民族交往、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卓有建树,呈现 出开放、进取、包容的景象。第 5 课讲述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逐渐形 成藩镇割据局面,至五代十国,政权分立,社会动荡。本单元的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 系多角度理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认识与时俱进和国

    5、家强盛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认识到统一是繁荣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统 一始终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朝代的强盛与兴衰,统一与分裂,培养居安思危,关注民生,注重经济发展,坚持对外开放,维护国 家的长治久安,培养国际视野。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通过课外积累对隋唐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例如 武则天及玄奘西行等,这有利于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但学生对这些事件的认识 比较片面,因此七年级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和情景材料,利用现有资源,挖掘 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图片配音、录像制造意境,制造浓 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

    6、,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快乐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方式上,与学生共同进行研究性学习,4让学生参与进来,避免灌输,让学生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1.知道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知道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发挥积极作用;知道隋朝大运河开凿的背景、重要河段、沟 通水系,评价隋朝大运河;分析隋朝速亡的原因。2.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通过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共同措施的分析,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知道唐朝农业、手工业、城市繁荣的表现;知道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感受

    7、唐朝民族交融、中西 贯通的开放风气;知道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通过分析唐诗的内容,感受唐朝博大进取的时代精神。3.知道唐太宗实行平等友好的民族政策,以文成公主入藏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认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兴盛的原因,树立开 放意识。4.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本单元作业设计,紧扣单元主题“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引导学 生运用唯物史观来评价历史人物。在题目设置方面,一方面注重问题设置的层次 性;另一方面在作业设计中融入一些趣味性、创新性题目。增强学生的兴趣,形 成以学生为主体的作业设

    8、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从细节 中去感知和思考历史。将这些目标分解、落实到 5 个课时教学中,再通过 5 个课 时作业和 1 个单元检测作业加以检测和巩固。课时作业立足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和学习目标,以基础题为主,每课时作业在 10 分钟左右。在课时学习和课时作 业的基础上,紧扣单元学习和作业目标,立足单元主题,落实核心素养,整体设 计30 分钟左右的单元质量检测作业。五、课时作业作业时间:10 分钟1.下图中的空白处应填写()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夏商周:世卿世禄制血缘战国、秦、汉初:军功爵制 军功汉武帝开始:察举制孝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隋至清朝:才学5A.郡县制度B.

    9、科举制度C.刺史制度D.行省制度【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阅读题干信息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阅读表格找到有效信息“隋”“才学”,科举制创立于隋朝时期,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 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 正式建立,这一制度延续了约 1300 年,被历代王朝沿用。因此本题选 B;A 郡县 制是秦朝建立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因此错误;C 刺史制度是汉朝建立的地方监 察制度,因此错误;D 行省制度是元朝创立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因此错误。【设计意图】本题考查的是本课的重点科举制度。通过本题的设计,考察学生对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0、知识点的掌握,选官的标准从血缘、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使选官越来越制度化,引导学生了解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性,进而认识到制度创新 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2“罄竹难书”这一成语最早出自于隋朝末年起义军发布痛斥隋炀帝的檄文“罄南山之竹书罪末穷,绝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起义军发布这样檄文的根源是()A.隋炀帝的暴政B.隋炀帝创立进士科C.隋炀帝开凿大运河D.隋炀帝亲征辽东【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根据材料中“痛斥隋炀帝罄南山之竹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可知材料反映隋炀帝的暴政是隋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即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故 A 选项正确;B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

    11、科举制的创立,题干未体现,故 B选项错误;C 和 D 选项大运河的开凿和亲征辽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 力,这只是加速隋的灭亡而不是根本原因,故 C 和 D 选项错误;【设计意图】本题考查的本课的重难点是隋朝灭亡的原因,引用教科书材料,一方面检验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材料研读和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落实史料实证的素养训练。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隋朝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以后第二次大一统的局面,再次将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凝结在一个政权之下。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材料二:隋室虽祚短运促,然其国计之富足,每为治史者所艳称。自汉以

    12、来,丁口之 蕃息,仓廪府库之盛,莫如隋。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6图片出自: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年 11 月第 1 版,第 3 页)(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隋朝统一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朝“国计之富足”的表现。(3)观察材料三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写出图中 A 是B 是C 是此水利工程开通的作用是。【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1)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2)表现:仓 库充实,人口激增。(3)A;洛阳;B:涿郡;C:通济渠;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 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作业分析】第(1)问学生可以阅读材料一,提取有效信息“隋朝

    13、的统一开创 了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以后第二个大一统的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第(2)问的问法是阅读材料概括,答案即在材料中,找到信息“丁口之蕃息,仓廪府库之盛”翻译过来是:人口激增,仓库充实;第(3)问学生通过阅读地 图结合所学即可得出。【设计意图】本题前两小问,从内容上看考查的是隋统一的影响和隋朝统治时期出现经济繁荣的景象,这是本课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从题型上看是材料解析题 考察学生阅读、分析、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难度不大,初步锻炼七年级学生这 方面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能力。第三小问,从内容上看考查的是隋朝大运 河,这是本课的重点;从题型上看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

    14、的 能力,培养“时空观念”。【活动目标】学生通过课堂所学、课本知识、查阅课外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一场关 于“隋炀帝功过”的辩论赛,提高历史的运用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比赛流程】1、主席开场白:介绍参赛队员及所持观点,然后宣布比赛开始。2、参赛双方进行辩论。3、主席点评赛况。在辩论结束后,主席发表对该场辩论评语。分析两队表现及 优缺点,提出双方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时间限制,评语应言简意赅。4、主席宣布比赛结束。7【辩论流程】1.第一阶段(陈词阶段)(1)立论陈词:正方一辩陈词 2 分钟,反方一辩陈词 2 分钟;(2)立证陈词(进一步阐述本方观点);正方二辩陈词 2 分钟,反方二辩陈词 2 分

    15、钟。2.第二阶段(盘问阶段)(1)正方三辩提问,反方任何选手(只限一名)选手回答;(2)反方三辩提问,正方任何选手(只限一名)选手回答。(3)提问用时累计 1 分钟,回答用时累计 2 分钟。3.第三阶段(自由辩论阶段)由正方首先发言,然后反方发言,正反方轮流发言。共用时 5分钟。4.第四阶段(总结陈词阶段)反方四辩总结陈词,用时2分钟。正方四辩总结陈词,用时2分钟。【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评价标准】按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科学等要素进行综合评价。能够从两 个方面,比如“积极的一面:隋炀帝初登皇位时,确实干了很多功在千秋的大事。第一、完善科举制,用考试选拔人才。第二、开凿大运河,打通了南

    16、北交通,促 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第三、灭掉陈朝,打破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重 新完成了大一统。消极的一面:隋炀帝后期,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导致了隋朝的 短命。第一、无休止地实行过重的赋役政策,导致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第二、大规模举兵征伐高丽,造成兵役赋税过重,百姓流离失所。第三、个人骄奢淫逸,贪图享乐,导致吏治腐败,政局昏暗,最终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综合上述要素,按优、良、合格、基本合格 4 个等级进行评价。【作业分析】需要学生做到“史论结合、感由史生、有感而发”,是一种较为开 放的作业形式,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认识。由于辩论赛需要查找资料需要花费一 定时间,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较高,故而

    17、将本题设置为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同 学在师生合作下选做。【设计意图】隋炀帝是一位极富争议的皇帝,本题通过组织辩论,激发、拓展学 生思维,深化学生对隋炀帝有个客观的认识,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评价历史 人物。开放式的作业有利于激发学生深层思维,发展学生个性。作业时间:10 分钟1.王溥 唐会要 记载:“载初元年(690)二月十四日,武太后试贡举人与洛城 殿,数日方毕。殿前试人,自兹始也。”材料中“殿前式人”最早开创于()A.唐太宗时期B.隋炀帝时期C.唐玄宗时期D.武则天时期【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学生阅读题干,找出关键性信息“武太后”“殿前试人,自兹始也”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18、,武则天时期开始实行殿试制度。故 D 选项正确;A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B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C 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这些都与题干无关,故 A、B、C 选项错误。8【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察科举制的有关知识,科举制自隋朝创立以来,到唐朝 进一步完善,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了殿试 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形成对科举制发展的纵向认知。从 题型上考察学生将史料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2.唐太宗认为“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人才”。当年太宗平定刘周武,刘下属部 将虽然投降,但随后又纷纷叛逃而去,只剩尉迟敬德还留在营中。太宗

    19、手下诸将 劝他杀了敬德,免生后患,但太宗却认为敬德是个人才,不仅不杀反而重用之。这体现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A.从善如流B.善于用人C.虚心纳谏D.勤于政事【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根据材料“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人才”和重用尉迟敬德,可以说 明唐太宗善于用人,故选 B 选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从善如流”“虚心纳谏”“勤于政事”,故排除 ACD。【设计意图】本题考查的是本课重点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引领学生阅读材料,学 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探病症】材料一: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贞观政要集校(1)根据上述材料概

    20、括唐初的社会状况。【择良方】材料二:贞观二年,京师地区发生蝗虫,唐太宗前去查看灾情,看见蝗虫,他顺手拿了一 只放进自己的嘴里,并骂道:“老百姓靠庄稼养活生命,而你们却吃庄稼,我宁 愿让你们吃我的内脏。”侍从见此劝说道:“蝗虫是污秽之物,吃下去会生病的。”唐太宗说:“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苦,我不怕生病。”贞观政要(2)根据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唐太宗在执政过程中非常重视什么?材料三:太宗谓侍臣曰:“朕每夜恒(总)思百姓间事,或(有时)至夜半不寐(睡 不着)故于屏风上录其(大臣)姓名,坐卧恒看。在官如有善事,亦具列于 名下(大意是官员中如果有为老百姓做了好事的,都在屏风上写上他们名字)。”贞观政要(3)依据

    21、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唐太宗在治国过程中又使用了什么药方?【析疗效】9材料四:(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粮食丰收),流散者咸(都)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一年内)断死刑(被判为死刑的人)十九人。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长途旅行的人不用带粮食),取给于道路焉(沿途都 可以得到别人的供给)。资治通鉴唐纪(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唐太宗时期的治国效果。【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1)社会状况:经济萧条,社会动乱;(2)重视民生,减轻老百姓 负担,鼓励生产;(3)注重吏治,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关职权及决策程 序;(4)治国效果: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力强盛;【作业分析】第

    22、(1)问学生可以根据材料信息直接得出;第(2)问学生阅读材 料就直观的得出唐太宗在治理国家的时候非常重视民生问题;第(3)问根据材料找出关键信息,特别是省略号后面强调的,结合所学知识即得出答案;第(4)问学生阅读材料找出关键性信息“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可以得出在唐太宗的治理下“经济发展”;通过“皆外户不闭”得出“社会安定”;【设计意图】本题在设计是巧妙的应用了“我与唐太宗寻找治国良方”的方法,来考查唐朝在唐太宗的统治期间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知识点,考查本课的重难点。材料一考查唐太宗统治前夕的社会问题,材料二、三主要是为唐太宗关注 民生、重视吏治提供佐证;最后一则材料则是经过唐太宗的治

    23、理,唐朝进入治世 的表现。本题以材料解析题的方式考查分析历史问题的解析能力,引导学生加强“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意识,提高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另一 方面本题材料体现时序性,培养学生“时空观念”。通过同学们自己编演历史短剧 武则天登基,形象地再现历史情景,感受 千古唯一女帝的风采,提高历史的运用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1.学生查找相关历史资料,编写剧本,进行角色扮演;2.制作相应的剧本。把班级学生分组,要求每组编演一幕短剧;对角色扮演提出 一些要求,剧本编写进行相应的指导。历史短剧要尽量地再现历史,主要情节要 符合历史真实。【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评价标准】历史短剧是今天人演过去的事

    24、,要尽量地再现历史。通过小组成员 的合作,共同完成短剧的编排和演出任务。历史短剧的背景知识和主要情节要符 合历史真实,同时可以有一些合理的想象、发挥,使历史短剧流畅、生动、有趣。综合上述要素,按优、良、合格、基本合格 4 个等级进行评价。【作业分析】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其统治期间,打击官僚贵 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减轻农民负担,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基础。邀请学 生撰写剧本,能深化学生对武则天的进一步了解,呈现出个性化的学习成果,有 很强的开放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10【设计意图】历史短剧的设计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寓教于乐。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表演能力,

    25、提高历史素养。针对七年级学生,结合这样的 历史教学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科目的认同感。让学生感受到兼容并包、百花齐放的校园氛围。由于历史短剧需查阅大量资料,团结协作,排练需要花费 一定时间,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故本题设为选做题。作业时间:10 分钟1.下图描绘的是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求婚使者的场景,这与唐朝民族交往有关的事件是()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图片出自: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年 11 月第 1 版,第 15 页)A.金城公主入藏B.文成公主入藏C.唐蕃会盟碑D.金瓶掣签【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材料中的图片是著名画师阎立本的 步辇图,描绘松赞干布的使

    26、 者禄东赞面见唐太宗李世民求婚的场景,最终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故 B 选项正确;A 项金城公主是在唐中宗时期嫁到西藏,故 A 错误;C 项是 赤德祖赞上书唐朝皇帝唐蕃“和同为一家”,故 C 项错误;D 项金瓶掣签制度是清 朝时期加强,D 项错误。【设计意图】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是本课的重点,而文成公主入藏是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典型代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唐朝民族关系,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并且此图出自历史教科书,通过此题检测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2.下图唐三彩人物陶俑的造型简洁流畅,服饰轻薄、飘逸衬托出人物的动态,从 而体现出唐朝的社会风气()彩陶女

    27、俑A.闭关锁国彩陶骑马女佣彩绘持镜女立俑B.开放包容C.高度繁荣D.崇尚平等11【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通过题干信息和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唐朝女子的社会地 位比较高,说明唐朝的社会风气呈现出开放包容的特点,故 B 选项正确。ACD 题 干信息未体现。【设计意图】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通过实物史料,一方面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透过文物感受历史。培养“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诗歌中的蓬勃气象深刻展现出盛唐的气象。【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图片出自: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年 11 月第 1 版,

    28、第 11、12 页)(1)根据上述图片结合所学,写出唐朝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缲丝鸣机杼,百里声相闻。李白赠清漳明府侄聿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 秘色越器(2)根据上述图片结合所学,思考手工业发展表现。【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唐纪十四(3)根据上述材料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评价实施主体】教师12【评价标准】(1)表现:垦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农业生产工具进步,兴修水利;(2)表现:纺织业品种繁多,工艺水平高,陶瓷器生产

    29、水平提高出现 了青瓷、白瓷、唐三彩;(3)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方式:战争、和亲、册封、设置管理机构等;【作业分析】第(1)问学生观察图片“曲辕犁”和“筒车”可以得出唐朝农业 的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而图片雨中耕作图反映了唐朝农业生产 的发展状况;第(2)问依据李白的诗句结合题干的图片得出唐朝丝织业的发展;依据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美的是唐朝越窑盛产的青瓷,并结合图片展示的白瓷、青瓷,得出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第(3)问唐太 宗所说的话的意思是“过去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 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可以得出唐太宗统治时期对待各民族的态

    30、度是 平等的,结合所学得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而唐朝处理周边各民族关系的方式结 合所学得出。【设计意图】本题通过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考 查本课的重难点。本题在设计方面以“诗歌”来展示盛唐的气象,从农业、手工 业、民族关系三个方面考查。通过展示关于曲辕犁、筒车、青瓷等内容的图片和 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唐朝农业、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 系,并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史料实证的能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盛世的唐朝海纳百川、气象万千,它吸取着来自各方的文化打造出了一个开放、自由的社会之风。唐朝的开化不仅在于政治、经济,同样来自于其丰富多彩 的娱乐文化生

    31、活。蹴鞠在唐朝是很普遍的运动,从王公贵族到普通百姓无不显现 出对蹴鞠的热爱。杜甫的 清明 一诗提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 同”足以见得蹴鞠在民间的普及,蹴鞠活动的长期发展是唐代开化风气的生动写 照。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一场以“感受唐朝风貌”为主题的趣味足球比赛。1.活动地点:学校操场2.活动项目:(1)运球绕杆接力(2)蒙眼射门(3)运球过杆(4)颠球 3.活动奖励:(1)单项奖:奖个人前八名,奖状一张,笔记本一个(2)团队奖:奖团体总分前三名【评价实施主体】教师13【评价标准】严格遵守比赛规则,在公平公正的情况下,综合上述要素按单项奖 和团队奖两个等级进行评价。【作业分析】本题既帮

    32、助学生了解唐朝的娱乐文化活动,也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学科跨学科互动,增加了趣味性和可行性。【设计意图】实现历史教育育人方式的转变,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组 织本活动,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完善自己的认识。体会大国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 的背后是民族的大融合,文明的大交汇,国力的大强盛,也是文化繁荣的重要基 础和保证。通过学习和活动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事物 的意识,提升“唯物史观”素养。作业时间:10 分钟1.2022 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日本记者辻冈义堂因太喜爱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在中日两国社交媒体意外走红,还收获昵称“义墩墩”。他在在北京冬奥会结束之际表白中国

    33、,并希望成为中日友好的桥梁。实际上早在唐朝时,中日交 往就十分密切。以下能体现唐朝中日友好往来史实的是()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戚继光抗倭 A.B.C.D.【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正确。唐玄宗时期,鉴真六次东渡弘扬佛法,将唐朝的医药文化、建筑文化等传到了日本,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友好交往做出了杰出贡献,符合 题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扎实掌握鉴真东渡的主要史实.错误。玄奘西行是唐朝对外交往的典型事件,为中印友好做出了杰出贡献,与题干要求 体现中日友好往来的史实不符,因此通过此选项来了解学生对玄奘西行这一知识 点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正确。唐朝时期,

    34、日本先后向唐朝 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 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扎实掌握遣唐使 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错误。戚继光抗 倭,属于中日交往范畴,但不是友好交往,戚继光抗倭性质是反侵略战争,不符 合题意,且时间不符。通过此选项要区别鉴真东渡与戚继光抗倭的性质不同。因 此C项正确。【设计意图】中日文化交流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本题以 2022 年冬奥会热点 为切入点,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考察学生对遣唐使、鉴真东渡知识点的掌握,多维度考察,帮助学生更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渗透学科素养。2.相传唐

    35、朝来华求法的新罗僧人修行刻苦,圆寂后肉身不腐,安徽省的九华山被佛教徒视为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千百年来香火鼎盛;新罗人崔致远入唐求学,考中进士后做官,写下大量诗文,他的文集桂苑笔耕流传至今。以上材料体 现的共同点是()A.九华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B.新罗人崔致远的文集广为流传14C.唐与新罗的友好交往D.新罗僧人到中国学习佛法【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阅读题干信息两则材料,分别讲述了新罗人唐朝来华学习佛法、文 化,历史渊源颇深,都体现了唐与新罗的友好交往。因此本题选 C。A、B、D 表 述正确,但与题干中体现材料共同点的要求不符,因此错误。【设计意图】唐与新罗的交往是本课教学

    36、的重点内容。两则材料一则与安徽佛教圣地九华山相关,一则来自书本的知识拓展。通过本题的设计,考察学生对唐与 新罗的关系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学生阅读材料和理解材料的能力,体会唐与 新罗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新罗对中华文化的学习方面,相应地进行常识积累,加强 学生对中国文化在世界产生的影响,提升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3.在印度很多教科书中都有关于玄奘的故事,其中课文 佛的影子,讲的就是 玄奘如何感化一伙强盗的故事。让玄奘在印度如此受推崇得益于玄奘的著作()A.西游记B.红楼梦C.大唐西域记D.水浒传【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题干信息提到“印度”“玄奘”结合所学可知是玄奘西行,玄奘西

    37、 行加强了中印的交流。回国后根据玄奘口述,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对 研究中外交流史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选择“C”选项;A 选项是易错混淆项,西 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B 和 D 也是小说,故错误。【设计意图】玄奘西行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而 大唐西域记 记述 了中亚、印度半岛、西域等地 100 多个国家的历史,留下了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 贵资料。故通过本题考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4.下列文物是出土于唐代墓葬的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和非洲黑人俑,这说明唐 朝对外交流的特点是()图片出自: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年 11 月第 1 版,第 22 页)A.唐朝的对外交流仅存在

    38、于阿拉伯、欧洲和非洲B.唐朝对外交流范围广 C.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D.唐朝与新罗、日本交往密切【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 知识的基础上,对图片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分析图片可知,大食是 唐朝人对阿拉伯人的专称,许多大食商人往来于陆路与海路,在做商品交易的同 时也将伊斯兰教带入中国,并开始在中国的西安、广州、泉州等地定居。唐代墓15葬中发现的大食人俑就是这一历史背景的产物;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所以产 自东罗马的金币、银币流通到中国;图片非洲黑人俑反映出了唐朝与非洲有交往,所以图片能证明唐代唐代与阿拉

    39、伯、欧洲和非洲都有交往,B 是正确选项;A 选 项说法太绝对故错误,C 和 D 不符合题意;【设计意图】唐朝对外交往非常频繁,唐对日本、新罗、天竺、波斯、大食等国 都有往来,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唐朝对外交往范围极广,增强国际视野和开放的心 态。中印两国在唐朝的文化交流十分密切,这种密切的关系离不开一个人玄奘法师,他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去往印度取经,为印度佛教在东方的发展做出 了重要贡献。鲁迅赞他为“民族的脊梁”,梁启超称它为“千古一人”,玄奘法 师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己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请你查阅相关资 料,根据对玄奘西行相关史实的了解,制作一张手抄报,主题自拟。【评价实施主体】师生

    40、共同完成【评价标准】按照手抄报中所要求的图文并茂,从手抄报的整体性、美观性及创 新性三方面测评,按优、良、合格、基本合格 4 个等级进行评价。【作业分析】本题以中印文化交流的相关内容,围绕学生熟知的历史人物玄奘制 作手抄报,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跨美术学科学习的能 力,通过查阅资料和制作,能够更扎实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综合能力。【设计意图】玄奘西行加强中印的交往,是本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重难点。以“手抄报的形式加强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宇表达能力、综合能力、展 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历史史实,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

    41、观念”的核心素养。作业时间:10 分钟1.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述:“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中的“汉16皇”指的是()A.汉武帝B.汉高祖C.唐太宗D.唐玄宗【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释 义为唐明皇偏好美色,当上皇帝后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美女,却都是一无所获。“汉皇”原指汉武帝刘彻。此处借指唐玄宗李隆基。唐人文学创作常以汉称唐。因此D 项正确。【设计意图】安史之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通过本题的设计,考察学生对安 史之乱背景的掌握,唐玄宗统治后期,任人唯亲,肆意享乐,朝政日益腐败,安 史之乱的爆发并非偶然,帮助学

    42、生更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也考察了学生史料实 证和“历史解释”素养。2.下表五代时期政权更迭反映了什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16 年 3 帝13 年 4 帝12 年 2 帝3 年 2 帝 1 王9 年 3 帝A.政权更迭,社会动荡B.社会安定,经济繁荣C.人口减少,经济衰败D.政治清明,国力强盛【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题干有明确的信息“五代时期政权”,通过表格信息对比得出五代 时期政权更迭从而引发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故 A 选项正确;B、D 不符合五 代时期的时代特征因此错误。C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故 C 错误;【设计意图】本题通过表格的方式考查五代的社会特征,更加

    43、直观,培养学生比 较分析能力突破本课的重点。通过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体会统一的重要性,树 立忧患意识。3.下图是唐朝全国户数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A.八王之乱B.黄巢起义C.黄巾起义D.安史之乱【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A 项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不是唐朝时期,而上图“唐朝户数 变化示意图”发生在唐朝时期,故 A 项错误。B 项黄巢起义指的是唐朝末年(878 年884 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而上图“唐玄宗天宝 十三年(754 年)至唐肃宗乾元三年(760 年)全国户数变化简表”发生在唐朝 中期,故 B 项错误。C 项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

    44、战争,而上图发生在唐朝时17期,故 C 项错误。D 项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 年 12 月 16 日至 763 年 2 月 17 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这 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符合题意,故 D 项正确。【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根据题干的柱状图直观感受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 年)至唐肃宗乾元三年(760 年)全国户数变化,培养学 生阅读、分析、对比的能力,通过对比加深历史问题的理解,引导学生从时空来 审视历史事件的发生。4.在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是()A.大泽乡起义B.黄

    45、巾起义C.黄巢起义D.李自成起义【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唐朝后期,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 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C 项符合题意。秦末爆发陈胜吴广起 义,A 项不符合题意。东汉晚期爆发黄巾起义,B 项不符合题意。明末爆发李自 成起义,D 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 C。【设计意图】本题考查黄巢起义的相关知识点,解题关键在于熟悉中国古代史上重要农民起义发生的时间,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5.五代十国指的是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导致五代十国出现的根源是()A.黄巢起义B.藩镇割据C.安史之乱D.七国之乱【评价实施

    46、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安,政权并立,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藩镇割据,故 B 项正确。A 项是易错项,黄巢起义是直接原因,题干问法是“根源”,CD 项不符合题意,故错误。【设计意图】本题引领学生认识唐朝与五代十国之间的延续与断裂,加深学生对藩镇割据深远影响的理解,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培养学生 的时空观念。唐玄宗时唐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而且颇具争议的一位皇帝,结合所学知识,以“我眼中的唐玄宗”为题写一篇短评。(要求:有理有据、史论结合、表达清 晰;500 字以内)【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评价标准】按论点

    47、明确、论据充分、论证科学等要素进行综合评价。能够从两 个方面,比如:唐太宗,我想大家都不陌生,是唐朝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他是一 位功过都很突出的皇帝,既打造了唐朝历史上的开元盛世局面,又让鼎盛的唐朝 由盛转衰。下面说说我眼中的唐玄宗,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人才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励精图治。进一步完善科举制,选拔有用的人才。重视地方官的选 拔,考核县令十分严格,不合格就撤职。任用有才干、敢于进谏的姚崇、宋璟做 宰相,让整个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史称“开元盛世”。同 时,他也十分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分封少数民族的领袖人物等措施,巩固了18唐朝的边疆,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多民

    48、族国家的统一。“一骑红尘妃 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唐玄宗的后期,他宠爱杨贵妃,荒废朝政。真可谓 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唐玄宗任命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当宰相,信任杨玉 环的干儿子安禄山,荒淫无道。在此之下,杨国忠把持朝政,贪污腐败,朝臣上 下怨声载道。安禄山表面上顺从,私底下招兵买马,起兵造反,史称“安史之 乱”。战争消耗了唐朝的国力,即使安史之乱平息了,唐朝的衰败颓废之势也是 很难逆转的。唐玄宗是唐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前后期截然不同,前期励精图 治,后期荒淫无道,真应了那一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以说,唐朝的灭 亡也是历史的必然。综合上述要素,按优、良、合格、基本合格 4 个等级进

    49、行评 价。【作业分析】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必备的学科能力之一。评 价唐玄宗,要坚持正确的评价标准,要做到有理有据、史论结合。本题是一种较 为开放的作业形式,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认识。由于写作读后感都需要花费一定 时间,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较高,故而将本题设置为选做题。【设计意图】唐玄宗是唐代历史上引人瞩目的君主,在他执政之时,既有河清海 晏的盛世景象,也有血雨腥风的战乱局面。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 由盛转衰,唐玄宗后期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以唐玄宗为切入口可以很好地 落实相关内容。本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评价唐玄宗,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 法,通过回顾唐朝后期相关事实,加

    50、深对唐朝衰亡原因的理解。开放式的作业有 利于激发学生深层思维,发展学生个性。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作业时间:30 分钟1.渌水亭杂识中记载:“日本,唐时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谓之大唐街,今且长十里矣。”英语则称之为 Chinatown。直到现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每逢 节日气氛浓郁,热闹非凡。遍布世界的唐人街反映了()A.唐朝时的中国人遍布世界各地B.唐朝人朋友遍天下C.唐朝对世界经济、文化影响深远D.唐朝是整个中国史上最鼎盛的王朝【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题干信息讲述了唐人街最早被日本称为大唐街,而英语翻译为Chinatown,表明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pdf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54527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