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的合理用药问题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生儿的合理用药问题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生儿 合理 用药 问题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新生儿的合理用药问题新生儿的合理用药问题 医药保健医药保健UC聊天室聊天室 反冲力反冲力新生儿的临床用药新生儿的临床用药v新生儿对药物反应的特点新生儿对药物反应的特点 v 新生儿药代动力学的特点新生儿药代动力学的特点v 新生儿药物监测的重要性及常用药物新生儿药物监测的重要性及常用药物 v母乳哺养的新生儿用药母乳哺养的新生儿用药 v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v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合理用药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合理用药定义定义 新生儿系指胎儿从出生至生后28d的小儿。从出生到28d为新生儿期。新生儿离开母体进入独立生活环境各器官需要进一步完善功能,需要进一步进行有利于生存的重大调整。因此,对外
2、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抗病力弱,最易导致疾病。早产儿系指胎龄未满37w出生的新生儿。体重低、功能差,需“追赶式生长”。多数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早产儿的死亡率较高,因早产儿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发生多种合并症。我国新生儿死亡率为19。新生儿的特点新生儿的特点v1.脏器功能发育不全,酶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药物代谢及排泄速度慢。v2.随出生体重、胎龄及生后日龄的改变,药物代谢及排泄速度变化很大。v3.病儿之间个体差异很大。v4.在病理状况下,各功能均减弱。v因此,新生儿所用药物剂量及给药间隔、途径等,应随小儿成熟程度和病情不同而异。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或
3、效应)依赖于药物的体内浓度(多数用血药浓度代表),而后者又取决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物的吸收与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与给药途径 除药物理化性质外,与给药的途径密切关系。除药物理化性质外,与给药的途径密切关系。经胃肠道给药经胃肠道给药 药物的口服吸收主要取决于胃酸度、胃排空时间和病理状态。胃肠道外给药胃肠道外给药 皮下或肌内注射,皮下或肌内注射,吸收速度取决于局部血流及药物特性。静脉给药静脉给药,药物直接入血并迅速分布到作用部位,发挥治疗作用,是危重病儿可靠给药途径。新生儿静脉给药时应注意新生儿静脉给药时应注意v按规定速度给药;v有些药物渗出可引起组织坏死;v反复应用同一血管可产生
4、血栓性静脉炎,应变换注射部位;v避免用高浓度溶液。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吸收 口服给药口服给药:对早产儿和早期新生儿不太适合:(1)早产儿出生后1w内几乎没有胃酸分泌,新生儿初生时胃液pH接近中性,第2天之内有短暂下降,再度回升至中性,所以胃内缺乏必要的酸度。(2)胃排空延迟易使药物到达肠道的时间较长。(3)胃食道反流常见。(4)脂肪吸收不良,影响脂溶性药物的肠道吸收。(5)早产儿如持续胃管滴注,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6)特殊慢性病(如心衰和慢性肺部疾病)可引起右心房压增高,进而引起肠道淤血。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吸收 肌肉注射、皮下注射或皮肤外用药肌肉注射、皮下注射或皮肤外用药:药物吸收的多少
5、取决于局部血液灌注和药物沉积面积。早产儿和新生儿有以下不足:(1)肌肉组织少、局部血液灌注不足,特别是在缺氧、低体温或休克时。(2)由于肌肉组织少,预期注射到肌肉的药物可能进入皮下。(3)对小早产儿肌肉注射可局部硬结或脓肿、储库效应。(4)皮肤角化层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有些药物经皮肤黏膜吸收迅速且过多,可发生中毒反应(如硼酸、类固醇激素等)。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吸收 静脉注射静脉注射:对早产儿和新生儿是最理想的给药途径需要注意的事项:(1)最好用微量泵。(2)脐静脉、脐动脉给药有分别引起肝坏死、肢体或肾坏死的危险。(3)对于极低体重儿,静脉输液极慢时,可延缓药物进入血液循环。药物的分布药物的分布
6、 药物吸收后药物从血液循环进入各种体液、器官和组织。分布与组织大小,脂肪含量,体液的pH值,药物的脂溶性和分子量,与蛋白结合的程度及生物屏障等因素有关。新生儿药物分布特点新生儿药物分布特点 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 脂肪含量低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 早产儿及新生儿的分布分布特点 1.体液因素:新生儿体液占体重的比例高(达80%),早产儿更高。使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中容易稀释,浓度较低。2.脂肪因素:含量低,早产儿仅占体重的1%3%,足月儿占12%15%,脂溶性药物(如地高辛)不能与之充分结合,使血中游离药物浓度升高。早产儿及新生儿的特点 3.血浆白蛋白因素:(1)与药物联结力低:新
7、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血浆白蛋白产生不足,且以胎儿白蛋白为主。在血药浓度不变的情况下,游离药浓度增加,使药性增强但半衰期缩短。某一总血药浓度对成人和年长儿是治疗范围,在早产儿则可能已处于中毒范围。早产儿及新生儿的特点 3.血浆白蛋白因素:(2)影响联结的因素:游离脂肪酸、胆红素浓度较高,血pH值较低,降低联结,容易药物中毒。在白蛋白上联结受体上的竞争,如有机阴离子药(磺胺类、吲哚美辛等)的不当应用可使游离胆红素增多造成核黄胆。药物的代谢药物的代谢 药物代谢的脏器是肝,代谢速度取决于肝大小和酶系统的代谢能力。脂溶性药物,需与葡萄糖醛酸、硫酸盐等结合排出。新生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低,药物代谢清除率减慢
8、。药物的代谢药物的代谢 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进行,过程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孕29w早产时,肝脏代谢酶的活性只有成人的36%,对药物的代谢能力较差。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排泄的药物如吲哚美辛、水杨酸盐和氯霉素,必须减量和延长给药时间间隔。氯霉素可产生“灰婴综合征”。新生儿的硫酸结合能力好,可对葡萄糖酸结合力不足起补偿作用。早产儿及新生儿的代谢代谢特点 1.新生儿肝细胞微粒体中细胞色素P-450总量仅为成人的一半,对茶碱、咖啡因、安定、苯巴比妥等水解清除率低,半衰期明显延长。2.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等活性低,可致氯霉素的“灰婴综合征”。通过该途径代谢的药还有吗啡、对乙酰氨基酚等,应非常谨慎用。3.磺
9、基转移酶发育已完善,茶碱可在新生儿体内代谢转化成咖啡因。4.酶诱导剂的应用,几天以后某些药物用常见剂量,药效可能降低。药物的排泄药物的排泄 主要从肾脏,其次从肠道、胆道和肺排出。新生儿肾组织结构未发育完全,肾小球数量较少。主要以原型由肾小球滤过及肾小管分泌排泄的药物消除较慢。新生儿肾对酸、碱与水、盐代谢调节能力差,应用利尿剂时,易出现酸碱及水盐平衡失调。新生儿的排泄排泄特点 1.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低,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均不足成人的40%,早产儿更低,1w后,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出现球管不平衡现象并且持续几个月。需要从肾脏排泄的药物有抗生素、地高辛等,对早产儿及新生儿易在体内蓄积中毒,所以一般
10、来说,日龄越小,出生体重越轻,药物半衰期越长。1w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应q12h给药,1w后改为q8h。2.病理情况的影响:如缺氧和低血压可使肾血流量减少,注意减少剂量,延长间隔时间。新生儿药物监测的重要性新生儿药物监测的重要性 日龄、胎龄、病理等因素使不同的药物代谢有较大差异。新生儿时期个体差别较任何年龄组均大。多数常用药物如抗生素、抗惊厥药等不能只根据治疗反应来决定用药。新生儿药物安全及中毒范围较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儿童及成人高23倍。新生儿进行血药浓度检测的特点新生儿进行血药浓度检测的特点 1.新生儿的药理学复杂: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广泛应用新药,极低体重儿已能成活,但这类人群的
11、常见药代动力学资料缺乏。2.新生儿的药物毒性反应高,为24%,儿童及成人为6%17%。新生儿需监测的药物1.毒性较大的药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头孢噻肟钠;氯霉素 2.治疗量与中毒量比较接近的药 地高辛;苯巴比妥;氨茶碱;母乳哺养的新生儿用药母乳哺养的新生儿用药 必须注意母亲用药物对婴儿的危害性,避免滥用。哺乳期应禁用的药物:激素类、避孕药、抗代谢药、甲状腺功能抑制剂、溴化物、麦角碱类、锂制剂、胺氧化酶抑制剂、氯霉素、克拉霉素、利福喷丁、甲硝唑、阿苯达唑、噻苯唑、舒林酸、曲酮唑、酮康唑、伊曲康唑、抗焦虑药、苯茚二酮以及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制剂等药物。如必须进行同位素检查时,应待同位素排清后再哺乳。母乳
12、哺养的新生儿用药母乳哺养的新生儿用药 哺乳期应慎用的药物:如镇静剂、抗惊厥药、抗心律失常药、抗精神失常药、阿司匹林、青霉素、磺胺药、广谱抗生素、可吸收的导泻剂等。暂停授乳的药物:喹诺酮类、头孢克肟、头孢泊肟酯、磺马曲坦、甲吲洛尔等。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 对药物有超敏反应对药物有超敏反应: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健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敏感,用吗啡可引起呼吸抑制;常规量的洋地黄即可出现中毒。对酸、碱和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能力差、过量的水杨酸盐可致酸中毒、氯丙嗪易诱发麻痹性肠梗阻、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间长即可诱发胰腺炎。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 药物所致新生儿溶血、
13、黄疸和核黄疸药物所致新生儿溶血、黄疸和核黄疸:新生儿应用某些药物可使血中游离胆红素升高,加重黄疸,甚或诱发胆红素脑病或核黄疸。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 高铁血红蛋白症高铁血红蛋白症:新生儿对易致高铁血红蛋白症的药物极敏感,原因有:一是新生儿红细胞内的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不足;二是由于红细胞内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和促酶活性低,若服用具有氧化作用的药物,不能使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逆转;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 高铁血红蛋白症高铁血红蛋白症: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药物,长效磺胺、亚甲蓝、苯佐卡因及与其类似的局麻药、硝酸盐、次硝酸铋和经皮吸收的含苯胺或氯苯胺化合物
14、等具有氧化作用的药物有诱发高铁血红蛋白症的可能,应慎用。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 出出 血血:新生儿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未完善,用药稍不当即可引起出血,如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抗凝血药等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应用保泰松、皮质激素类、三氟拉嗪、氯丙嗪、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青霉素、磺胺类药、环磷酰胺、秋水仙碱、肝素等,甚至静脉输注高渗溶均有可能导致颅内出血,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 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新生儿的神经系统仍在发育阶段,血脑屏障发育未成熟,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较脆弱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反应,如吗啡类药
15、物易引起呼吸抑制;抗组胺药,苯丙胺,氨茶碱,阿托品可致昏迷或惊厥;皮质激素易引起手足搐搦;氨基糖苷类药物易致听神经损害;呋喃妥因不但引起前额疼痛且可能引起多发性神经根炎。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 灰婴综合征灰婴综合征:氯霉素应用于新生儿,可能出现厌食、呕吐、腹胀,进而发展为循环衰竭,全身呈灰色称为“灰婴综合征”,其死亡率很高,尤其剂量超过100mg/(kgd)时发生此症机会更高。近年来由于耐氨苄西林的流感嗜血杆菌出现,氯霉素在新生儿中再度被启用,但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其治疗药物范围为1025mg/L,如无血药浓度监测条件,则尽量不用。药物所致新生儿溶血、黄疸和核黄疸药物所致新
16、生儿溶血、黄疸和核黄疸 生理性黄疸 易引起新生儿溶血或黄疸的药物 药物引起黄疸或溶血的途径 胆红素脑病发病机制 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治疗 药物所致新生儿溶血、黄疸和核黄疸药物所致新生儿溶血、黄疸和核黄疸 生理性黄疸 病因病因 (一)胆红素产生相对过多。(二)胆红素与白蛋白联结运送的能力不足。(三)肝细胞摄取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差。(四)肝脏系统发育不成熟。(五)肠肝循环增加。药物所致新生儿溶血、黄疸和核黄疸药物所致新生儿溶血、黄疸和核黄疸 生理性黄疸 多在生后23日出生,第46日最明显,足月儿多在生后710日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第34周消退。黄疸先见于面、颈,然后可遍及躯干及四肢,一般稍呈黄色,巩
17、膜可有轻度黄染,但手心足底不黄。小儿全身健康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大小便颜色正常。药物所致新生儿溶血、黄疸和核黄疸药物所致新生儿溶血、黄疸和核黄疸 易引起新生儿溶血或黄疸的药物 解热镇痛药:阿可匹林;抗疟药;伯氨喹、扑疟喹、奎宁;呋喃类:呋喃妥因、痢特灵;抗生类:新生霉素、氯霉素、四环素、青霉素;药物所致新生儿溶血、黄疸和核黄疸药物所致新生儿溶血、黄疸和核黄疸 中枢神经抑制药:氯丙嗪、奋乃静、苯巴比妥、水合氯醛、乙醇等;其他:如二巯基丙醇、对氨基水杨酸、奎尼丁、维生素K,亚甲蓝、甲睾酮、苯甲酸钠咖啡因、山梗莱碱、毛花苷C(西地兰)、毒毛花苷K,甲苯磺丁脲等。药物所致新生儿溶血、黄疸和核
18、黄疸药物所致新生儿溶血、黄疸和核黄疸 药物引起黄疸或溶血的途径 1.溶血 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的新生儿发生溶血的机率高。水溶性维生素K、磺胺类、萘啶酸、呋喃唑酮和噻嗪类利尿药,致红细胞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低,易导致溶血性贫血,而加重黄疸。药物所致新生儿溶血、黄疸和核黄疸药物所致新生儿溶血、黄疸和核黄疸 药物引起黄疸或溶血的途径 2.影响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 3.增加胆红素自肠道再吸收 应用减少肠蠕动的药物或杀灭肠道菌群的药物,使胆红素在肠内吸收量增多,又使胆红素不能正常地被正常菌群还原为尿胆原,被再吸收入血。药物所致新生儿溶血、黄疸和核黄疸药物所致新生儿溶血、黄疸和核黄疸 胆红素脑病发
19、病机制 发病机制未明,多数研究提示血清游离胆红素升高或血脑屏障通透性降低与发病有关。如头孢嗯唑,头孢曲松钠和头孢哌酮钠以及脂肪制剂等药物在体内竞争白蛋白结合位点,可致血清游离胆红素增高;此外,快速滴注高渗葡萄糖或碳酸氢钠可使患者血浆渗透压达到或超过345mmol/L,可致胆红素沉积于脑组织诱发胆红素脑病。药物所致新生儿溶血、黄疸和核黄疸药物所致新生儿溶血、黄疸和核黄疸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治疗:酶诱导剂 苯巴比妥和尼可刹米 抑制溶血过程 泼尼松或氢化可的松 减少胆红素形成 输注白蛋白 药物所致新生儿溶血、黄疸和核黄疸药物所致新生儿溶血、黄疸和核黄疸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
20、药物治疗:酶诱导剂酶诱导剂 因新生儿肝微粒酶仅为成人的l%2%,酶诱导剂可诱导肝细胞微粒体合成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提高肝清除胆红素的能力,一般须用药23d才开始显效。常用药物为苯巴比妥和尼可刹米、苯巴比妥,还可增加肝细胞内蛋白含量,使肝细胞膜的通透性提高,从而增加肝细胞膜摄取未结合胆红素的能力。用量:苯巴比妥5mg/(kgd),分23次服用。此外还可用10%活性炭溶液。药物所致新生儿溶血、黄疸和核黄疸药物所致新生儿溶血、黄疸和核黄疸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治疗:抑制溶血过程 泼尼松或氢化可的松 减少胆红素形成:锡卟啉类药物是一类与血红素结构相似,能减少血红素向胆红素转化,增加对胆红素
21、的摄取、排泄及胆红素的光破坏作用,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卟啉类药物作为血红素加氧酶的竞争抑制剂在治疗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及其他胆红素代谢紊乱方面效果独特。常用有锡-原卟啉(SnPP)和锡-中卟啉(SnMP)。输注白蛋白:减少游离的未结合胆红素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合理用药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合理用药 v新生儿窒息 v新生儿惊厥v新生儿败血症 v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窒息常见原因:胎儿窘迫、呼吸中枢受抑制或损害。新生儿窒息的药物治疗:1.纠正酸中毒:5%碳酸氢钠35ml/kg加25%葡萄糖10ml,5min内自脐静脉缓慢注入,注射速度过快可引起脑脊液pH改变过速产生呼吸抑制。新生儿窒息新生
22、儿窒息新生儿窒息的药物治疗:2.心内注射强心剂:无心跳(出生时无心跳,或抢救过程中心跳暂停)可心内注射1%肾上腺素0.20.5ml。3.给氧:一般吸氧至青紫消失,呼吸平稳为止.必要时停止吸氧参考血气分析。4.预防感染:需要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复苏时的药物应用新生儿正压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时用药的复苏 何时注射肾上腺素何时注射肾上腺素:在30秒人工呼吸和又30秒胸外按压配合人工呼吸后,心率仍低于60次/分钟,就需要使用肾上腺素。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复苏时的药物应用 何时注射肾上腺素何时注射肾上腺素:在建立适当的人工呼吸之前,不需要使用肾上腺素,因为:*将会浪费宝贵
23、时间,这些时间应集中在建立有效人工呼吸和给氧上。*肾上腺素会在缺少氧气的情况下增加心肌负荷和耗氧量,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心肌损伤。尤其对早产儿避免使用大剂量的肾上腺素。心率改善后,残留的肾上腺素会造成潜在的高血压和脑血流灌注增加的可能,从而导致颅内出血。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复苏时的药物应用 如何注射肾上腺素如何注射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应通过输送药物到心肌的最佳途径注射。心肌的血液来自位于左心室上的冠状动脉。因此,肾上腺素应注入快速流进心脏的血液。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复苏时的药物应用 如何注射肾上腺素如何注射肾上腺素 对新生儿来说,最佳途径是:*气管套管:注射入气管套管的肾上腺素会被肺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