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套课件教程:大学生就业指导.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整套课件教程:大学生就业指导.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整套 课件 教程 大学生 就业指导
- 资源描述:
-
1、大学生就业指导第一章 了解就业环境与制度 第一节 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与前景 第二节 现行的就业政策 第一节 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与前景 在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时代走进了“大众化教育”时代。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是106万,2001年是118万,2002年是145万,2003年是212万,2004年是280万,2005年是338万,2006年是413万,2007年是482万,七年间翻了两番还多。具体见表1-1。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与前景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那么,大学生的就业到底面临一种怎样的形势,国家对大学生就
2、业有哪些积极的政策,这是每一名面临就业的毕业生首先要了解的问题。表1-1 我国高校毕业生增长情况一览表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尤其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的标准越来越高。他们不仅挑选名校和高学历的毕业生,而且注重毕业生综合素质;不仅注重学生的自荐、面试和笔试,而且也非常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表现;不仅要求毕业生学习成绩好,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高,而且身心要健康。诚实可信、踏实肯干、具有强烈事业心和
3、团队精神的毕业生普遍受到欢迎;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及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已成为许多用人单位所要考核的内容;取得一些技能证书也成为一些地区和单位接收毕业生的基本条件之一。此外,愈来愈多的用人单位为了选到优秀的毕业生,已不局限于参加校园招聘会,而是很早进驻学校单独进行招聘,或经常与学校保待联系,随时物色合适人选。总之,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已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他们选择人才更加注重的是素质、能力。(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发生明显的变化广大毕业生的自主择业意识不断增强,不再等待“分配”,而是提早准备,主动出击,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实力的基础上,通
4、过多种渠道广泛联系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而且毕业生选择单位的标淮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仅因用人单位所有制的性质为择业界限,而是勇于到各种所有制经济实体和单位就业,不再仅注重用人单位的地理位置、经济效益和福利待遇,更侧重于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和用人机制;不再过度强调专业对口,而是更关注人职匹配度的实现。毕业生就业渠道也逐渐多元化,毕业生不仅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通过学校获得就业信息,而且也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人才交流大会来落实就业去向,部分人还借助于家长、亲朋好友、校友、同学的推荐来获取就业信息,签订就业协议。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的毕业生采取了“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策略,有的则宁愿暂时待业,继
5、续复习,立志考研深造。总之,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变化,使其就业空间扩大了,就业领域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多了。(三)大学生就业走向“买方”市场随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显,大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也表现的极为突出,有些专业“供不应求”,供需比达到1:30,有的专业“供大于求”,甚至无人问津。可以说大学生就业基本趋于市场化,价格机制在就业市场上的调节作用也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工作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毕业生同层次间挤占岗位的效应将呈增强的趋势。同层次、相同专业来自不同学校的毕业生,其在就业过程中形成的培养质量和个人特色方面的竞争将格外激
6、烈。由于目前的人才市场是“买方市场”,许多单位在选拔人才过程中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导致研究生抢占本科生岗位,本科生抢占专科生岗位的局面。预计随着我国毕业研究生人数的增加,这种局面将进一步加剧。(四)毕业生的就业方式发生改变随着国内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类中小企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已经远远超过了大中型企业。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到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的毕业生明显增多;参加灵活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明显增多;自愿到艰苦地区、艰苦行业的毕业生明显增多,这也说明高校毕业生已经开始了理性的思考。虽然毕业后暂时找不到全职工作的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并且各个层次的毕业生都有,但毕业生和家长们的心
7、理承受能力普遍增强。有关专家表示,中国大学生就业在今后几年内将呈现两大趋势:一是大学生就业层次将会逐步下降,大学生将从社会精英转向普通劳动者;二是可以说,大学毕业生资源不再短缺,大学生就业将主要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基层。(五)大学生就业过程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虽然目前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总体上说,目前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与各行各业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够,目前所谓的“就业难”主要表现在毕业生在地区分布和结构上的不平衡上。包括专业结构矛盾、地域结构矛盾、学历结构矛盾等等。地区之间的供需不平衡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东部沿海地区对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大,西部欠发达地区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少,即使
8、是同一专业,在不同地区的需求情况也大不相同。(六)大学生毕业生初期失业率上升2001年毕业生在离校时未落实或未完全落实就业岗位的约为30万人,2002年40约为万,2003年约为60万,2004年约为70万。根据国外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的经验和特点来看,大学生毕业生后15年内失业率较高,但总体上要低于社会的平均失业率,而且待遇高于社会上其它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一)我国正处于就业高峰期二十多年来,中国经历了社会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发生快速而巨大的变化。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早期,为了振兴经济,开始有限度地鼓励人才流动,目前我国正
9、处在改革开放后的第四次人才流动期。在这流动中,四股劳动大军纷纷涌向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是大学毕业人数激增,而社会整体需求则保持相对平稳或略有增长。二是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越来越依赖于非农就业的工资性收入,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步伐还将进一步加快。三是,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年过渡期的结束,国企改革力度的加大和经营机制的转换,下岗工人数量会继续增加。四是“海归”人数增加。我国制定和实施留学人才回归计划,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归国寻找发展机会,他们的归来获得了国内大学生无法比拟的优先权和企事业单位的青睐。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即使是“海归”有些也变成了“海待”。如此多的就业人员一同
10、涌 向一个狭小的就业市场,客观上增加了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剧了就业岗位少而就业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很多人提出了保持经济增长的办法,要求我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7%以上。遗憾的是,这一办法的效果越来越有限。国际上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方法一般采用就业弹性这一指标。按照国际惯例,经济增长一般伴随着就业的增长。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呈现出波动不定且总体明显下降的趋势。从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平均0.34(扣除1990年的异常变动)降到90年代以后的0.118,下降了65.3%。这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收能力在逐步减弱,因而单纯依靠经济增长来解决就业问题存在着明显
11、的不足。有关专家称,劳动力资源过剩将成为新世纪我们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未来10年我国农业和工业失业人员较多,此外,电信业、金融业、保险业、石化产业、信息产业等行业也会减员增效,出现较多的失业人员。但是,我国未来新增就业机会也不少,甚至有些行业能够大量增加就业机会,如专家预测,入世后我国纺织业新增就业机会达282.5万个,服务业新增就业机会达266.4万个。此外,钢铁工业、房地产业、家电业、食品业、商业等将会出现繁荣的景象,因而也会相应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错位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错位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
12、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结果导致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大量的大学生难以找到可心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是用人单位招聘不到急需的人才。(三)毕业生择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矛盾“大众化”教育意味着高校毕业生不完全能占据传统意义上的“精英”岗位,而是要到更广泛的行业,更广泛的领域中去就业。大学生择业观与人才市场需求错位普遍存在,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就业的薪资期望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实际待遇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对薪资的期 望普遍高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待遇;另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的自我意向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很多大学生头脑中精英意识过强,对薪资和职位的要求较高
13、,眼高手低,不能胜任理想职位。由于他们不能恰当地给自己定位,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出现大学生就业市场“就业不难、择业难”的现状。一部分大学生宁愿待业或做临时工作,也不愿意“屈就”。三、大学生就业环境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就业环境的发展趋势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就业已经成为每一个国家发展所要面对的难题之一。在人口众多且经济增速较快,劳动参与率很高但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经济增长率较高但经济结构不协调,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总环境下,要实现充分就业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
14、展更加突出的位置”“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注重扶持中小企业”。这 些措施表明,我国的新增劳动力将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决定同时指出:“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这使每个人能够以平等身份、相同起点参与竞争,迎来更加宽松、宽广的个人创业新天地。可以预见,我国的就业岗位潜力将得到更有效、更充分的开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
15、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实现了充分就业的社会。充分就业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从数量上看,每个人都有一份工作;另一个是从质量上看,每个人在其工作岗位上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是有机联系的两个方面。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 国家通过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劳动工资制度等把每个人固定在某一岗位上,这虽然可以说是每个人都有工作,但显然不能算是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共同作用所达到的社会全体成员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能位相适、按劳取酬。200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提出把积极扩大就业、
16、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作为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受到关注的。2003年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指出,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率较高。美国和韩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分别占35%和23%。我国每百人中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5人。因此,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是提高我国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上升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而毕业生却逐年增加,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日益激烈。因此,大学毕业生要准确、全面地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辨证地看待国
17、际国内形势,特别要正确地看待国家在前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必胜的信心。充分利用实习、见习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选择好就业的定位和方向,树立起面向市场、面对就业竞争的信心和勇气。只有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去,青春才能多彩,人生才能闪光。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启动,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2006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启动,每年招募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农村基层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
18、工作。可以说高校的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已经唱响。高校毕业生既面临着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社会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施展才干的空间和职业岗位以及相关优惠政策;另一方面,由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干部任用制度的创新,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中国加入WTO后所带来的冲击等一系列影响,社会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毕业生必须深刻认识就业的整体趋势,准确把握各种机遇,才能实现自身的充分就业。第二节 现行的就业政策一、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一、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200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四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
19、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的国办发200219号文件。该文件明确提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合理使用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并明确提出了“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校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纲领性文件。之后有关部委又出台许多与之相配套的文件,下面介绍几个重要文件的主要内容:(一)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19号)的主要内容:1、认清形势,深化改革2、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3、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4
20、、拓宽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5、制定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6、完善尚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有关政策7、进一步整顿和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秩序(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的主要内容:1、充分认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重要意义2、完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3、积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4、对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非本地生源的高校毕业生,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要取消落户限制 5、从2006年开始,省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考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包括报考特
21、种专业岗位)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以后逐年提高。6、对招录到省级以上党政机关、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应有计划地安排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1至2年。今后在选拔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时,要注意从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拔。7、进步扩大选调生的规模 8、从2005年起连续5年,每年招募2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时间一般为2到3年,工作期间给予一定生活补贴9、从2006年起,国家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三)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6号)的有关内容:从20
22、06年开始连续5年,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由人事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共青团中央成立全国“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负责这项工作的总体规划、协调和指导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要成立由人事、教育、财政、农业、卫生、扶贫、团委等部门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落实本地区基层服务岗位,负责组织报名、招募、审核、体检、培训、派遣及相关材料的上报等工作。该项目的招募对象为政治素质好,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
23、针政策;学习成绩合格,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具有敬业奉献精神,遵纪守法作风正派;身体健康的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招募工作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并应有一定比例的名额招募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具体招募程序为:1、汇总计划。每年4月底前,省级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要收集、汇总乡镇一级教育、农业、卫生、扶贫等基层岗位需求信息,并上报全国“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同时面向社会公开发布;2、组织招募。每年5月底前,各地根据下达的招募计划和实际情况,采取考核或考试的方式进行招募;3、确定人选。经审核、体检确定人选后,省级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要组织“三支一扶”大学生签署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
24、申请书,并于每年6月底前将“三支一扶”大学生名单上报全国“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备案;4、培训上岗。各地要组织“三支一扶”大学生进行上岗前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党和国家有关基层工作特别是农业、教育、卫生、扶贫方面的方针政策、本地区基层工作的现状、拟服务单位和岗位的基本情况、乡镇共青团有关工作业务等。每年7月底前派遣“三支一扶”大学生到服务单位报到。具体管理办法为:1、户档管理。服务期间,“三支一扶”大学生户口应统一由省级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指定的有关机构管理,也可根据本人意愿将户口转回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应按规定为其办理落户手续。人事档案原则上统一转至服务单位所在地的县级政府人事
25、部门,党团组织关系转至服务单位。对服务期间积极要求入党的,由乡镇一级党组织按规定程序办理。2、日常管理。服务单位要负责为“三支一扶”大学生安排工作岗位,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承担其日常管理工作,并根据工作需要积极为其提供业务培训机会。团县委要在每个接收“三支一扶”大学生的乡镇择优选拔12名条件适宜的大学生兼任乡镇团委副书记,并负责协调落实相关任职程序。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协调管理办公室要引导并教育“三支一扶”大学生遵纪守法,服从分配,虚心学习,联系群众,自觉遵守服务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接受服务单位的管理,充分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基层群众服务。3、考核管理。县级政府人事部门负责“三支一扶”大学生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