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直接投资与企业国际化经营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海外直接投资与企业国际化经营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外 直接投资 企业 国际化 经营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模式、案例第一部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论基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研究探讨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具有特殊意义。从事国际化经营将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国际化经营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国际商务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它主要包括一个国内企业怎样发展为一个跨国企业。具体的研究重点包括: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论基础;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过程(阶段);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测评;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道路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内外环境条件;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竞争优势及其决定因素;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选择(微观企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政策选择(宏
2、观)。一、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内涵对企业国际化经营这一范畴,国内外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种解释:(1)企业国际化是企业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发展的渐进演变过程。70年代中期,北欧学者提出了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他们认为企业国际化应被视为一个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表现为企业对外国市场逐渐提高承诺的连续形式。(2)企业国际化是企业有意识地追逐国际市场的行为体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商务学的著名专家理查德罗宾逊教授在其著作中提出:“国际化的过程就是在产品及生产要素流动性逐渐增大的过程中,企业对市场国际化而不是对某一特定的国家市场所做出的反应。”(3)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英国国际
3、商务学的著名教授斯蒂芬扬等在国际市场进入与发展一书中,认为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所有方式。这些方式主要包括产品出口、直接投资、技术许可、管理合同、交钥匙工程、国际分包生产、特许经营等等。(4)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走向世界的过程。梁能在国际商务中指出:企业走向世界的过程可以从两方面来讨论,其一是企业经营的国际化,也就是企业产销活动的范围怎样从一国走向世界的问题;其二是企业自身的国际化,也就是一个原先土生土长的地方性企业,如何向跨国企业演变发展的问题。(5)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可以分为“外向国际化”和“内向国际化”。1外向国际化主要包括直接或间接出口、技术转让、国外各种合同安排
4、、对外直接投资等形式;内向国际化则主要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三来一补、吸收外资等形式。这里先明确申明,在以下讨论的企业国际化中只包括企业的外向国际化的范畴。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在国与国之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在全球范围内实行生产资源的配置,以及其他超出国境的各种经营活动。1 鲁桐:WTO与中国企业国际化,第14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11月版二、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要理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迅猛发展对相关各国经济发展影响深远,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注。各国学者纷纷对此进行探讨和研究,考察并总结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实践经验,以期从理论上说明并指导本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由于各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
5、基础和发展模式以及发展路径等等各不相同,因此学者们提出了各具特色的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有关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各种理论,虽然各有侧重,甚至观点各异,但这些理论的目的无非都是力求回答以下问题: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成长历程及其特点?必要性?推动因素或动因?具体模式及其选择(国际生产方式)?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一)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阶段论 1、北欧学派的观点 一批北欧学者在70年代中期提出了关于企业国际化成长历程的理论观点。其主要代表人物有:Johanson,J.and J-E.Vahlne,Carlson,Forsgern。这些学者可称之为企业国际化理论的“北欧学派”。他们以企业行为理论研究方法为基础,
6、对欧洲一些有代表性的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进行了个案研究。该理论认为,应当把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看成是一个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表现为企业对国际市场逐渐提高承诺的连续不断的形式1。有学者称这一理论为“优泼萨拉国际化模型(Uppsala Internationalization Model)”。“北欧学派”在70年代中期对瑞典有代表性的四家制造业公司进行了深入的个案研究,他们发现,这些企业在海外经营战略步骤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即最初的外国市场联系是从偶然的、零星的产品出口开始,随着出口活动的增加,母公司掌握了更多的海外市场信息和联系渠道,出口市场开始通过外国代理商而稳定下来;再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海
7、外业务的扩大,母公司决定有必要在海外建立自己的产品销售子公司;最后,当市场条件成熟以后,母公司开始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制造基地。因此“北欧学派”把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划分为四个不同发展阶段:1 1、不规则的出口活动;2、通过代理商出口;3、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4、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Johanson等人发现,他们所研究的这些企业,其国际化经营过程是依照上述四个阶段,由易到难、逐渐升级、依次更替的。不仅没有一个企业跳过出口销售阶段直接从国内经营转到海外直接投资,甚至很少有直接从第三阶段开始国际化经营的。1 鲁桐著WTO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第7880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11
8、月。“北欧学派”认为,上述四个阶段分别表示一个企业对海外市场的卷入程度或由浅入深的国际化程度。企业国际化的渐进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市场范围扩大通常是按照以下地理顺序进行: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二是企业跨国经营方式的演变通常按照以下路径展开:纯国内经营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海外生产。“北欧学派”用“市场知识”来解释企业国际化的渐进特征。市场知识分为两部分,一是可以从教育过程、书本中学到的一般的企业经营方法和技术,即客观知识;二是只能通过亲身的工作实践来积累的关于具体市场的知识和经验,或称经验知识。决策者市场知识的多寡直接影响其对国外市场的机会
9、和风险的认识,从而影响海外市场的经营决策。北欧学派关于企业国际化的阶段理论可以用下列图示来说明:当企业经营者缺乏对市场的信息和了解时,减少风险的本能使其国际化经营决策处于试探阶段,并把海外市场投入降到最低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海外经营活动,企业家获得并积累了对该市场的认识和经验;海外经营活动反过来增加了决策者的市场知识,成为决策者认识和把握海外市场机会的新基础,从而推动企业把更多的资源投向海外市场。“北欧学派”还用“心理距离”(Psychic Distance)的概念来分析解释企业选择海外市场的先后顺序。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妨碍或干扰企业与市场之间信息流动的因素,包括语言、文化、政治体系、教育水平、经
10、济发展阶段等等。他们认为,当企业面临不同的外国市场时,选择海外市场的顺序遵循心理距离由近到远的原则,因为企业在一个相对熟悉的环境中比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经营成功的可能性要高得多。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阶段论引起了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以期检验这一理论。多数学者认为,该理论适用于解释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行为,而对于大型、多元化的企业而言,国际化经营的渐进特征不十分明显。上述“阶段论”对于现阶段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有一些重要的参考意义:第一,该理论强调经营者的经验知识对其海外经营活动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这值得当前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时认真考虑。如果一个
11、企业决策者缺乏对海外市场的了解和认识,该企业盲目开展不切实际的国际化经营很可能面临巨大风险;而了解海外市场的重要途径是去实践,通过实践获得海外市场的实际经验教训。该理论把企业国际化经营看成是一个渐进连续的、动态的学习和反馈过程。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在对待国际化经营时,既不能畏缩不前,也不能盲目冒进。应当在“学习”过程中展开国际化,在国际化中不断“学习”。第二,该理论强调文化因素对海外经营的直接影响,特别是对那些国际市场经验不足的中小企业而言,在语言、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市场更易获得国际化经营的成功。这一点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区位选择也有启发意义。第三,该理论关于国际化经营阶段的论述,阐
12、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当企业开始考虑向国际市场扩张时,贸易进入模式应当是一种风险最小、成功可能性最大的选择。这说明我国的中小企业不宜跳跃式地普遍从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国际化经营。2、罗宾逊的企业国际化阶段论 有关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阶段以罗宾逊提出的六阶段论最具代表性。这六个阶段按其发展过程分别如下:第一、起步阶段。当一个企业的经营范围完全局限于其国内市场,随其业务的发展,一旦国内市场出现原材料供应偏紧,而国外市场同样的货源价格相对较低廉时,则该企业可能用它的部分产品去换取国外的原材料。这时,该企业的经营活动已开始涉足国际市场,属于企业国际化的起步阶段。可是由于这类企业的目标市场在国内,进口原材料的目
13、的是为了保证和扩大国内市场的产品供应,所以这类企业仍属国内企业。第二,出口阶段。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产品出口已成为该企业的长期经营内容,而且组织结构也出现相应的变化,往往在其销售部下再设置一出口部,全面负责企业产品的出口业务,并再国外建立销售、服务机构和仓储设施。这类企业除了国内的经营业务以外,还专职从事出口业务,因此被称作“出口企业”(Export Enterprises)。第三,国际经营阶段。当某个企业的出口业务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规模时,其原有的出口部在公司中的地位随之不断上升,直至达到与国内其它事业部门或职能部门同等的地位,成为直接由企业高层领导指挥的经营国外一切业务的国际部。在此阶段,有
14、时企业也以参股的形式组建合资企业或成立子公司,或与其他公司结成联盟。这时国内的公司总部或母公司对国际部或国外子公司仍实施绝对的控制,重大的决策都由公司总部或母公司做出,其决策方式是单向型的。这类企业被称作“国际企业”(International Enterprises)。第四,多国经营阶段。随着国外子公司数量的增加,企业的海外据点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各子公司直接受母公司的领导,子公司既可生产母公司指定的产品,也可经销其他产品,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子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经营活动,能迅速反映市场的要求,这样,随其决策权限的扩大,子公司就逐步趋于能影响母公司的决策,母子公司之间
15、的决策方式也就由单向型发展成为双向型。但由于各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松懈,缺少相互间的沟通,而且在行使各自的经营自主权时,往往多着眼于本公司的局部利益,所以整个企业在形成统一步调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企业进入这一阶段,就可称之为“多国企业”(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第五,跨国经营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开始通盘考虑其整体利益。国外的子公司与母公司总部的联系更为密切,母公司通过与各子公司间建立沟通网络来有效地协调各子公司的经营活动,以实现整个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为了全面统一管理,决策权限也更趋于集中。企业这时就可被成为“跨国企业”(Transnational Enterpris
16、es)。第六,超国界阶段。超国界企业是企业国际化的最高级形式,其经营范围已遍布世界各主要市场。随着一个全球展开性网络的存在,企业可能从“全球战略”出发考虑业务安排。具体而言,即在经营活动中,以全球的竞争视野和思维方式,全方位考虑来自各国、各地区的竞争以及各种可能变化的环境制约因素,并从全球角度、长远利益出发,最合理地配置及使用其有限的资源,有效地选择、组合和进入各种市场。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其自身实力和应变能力已大大加强,而“国界”对它的约束力则相对减弱,所以被称为“超国界企业”(Supranational Enterprises)。(二)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引力理论 如果把推动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
17、的企业内部因素看成是推力因素,则可把外部因素看成是引力因素。有关推力因素的论述,形成了各种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分工理论和国际投资理论;有关引力因素的论述,形成了国际化经营的各种引力理论,也叫做带动论。11 梁能著跨国经营概论,第115页11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订单带动论 从历史实践和大量调查结果来看,多数企业的初始出口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而运费下降、汇率波动、市场环境变化等经济因素对企业的初始出口的直接影响很小。企业最初的出口冲动大多来自与海外客户主动送上门来的订单。这种未经企业本身努力而得来的出口机会,常常是企业出口的直接原因。对于从未开展过出口业务的企业来说,一开始就靠自己主动
18、寻找海外市场和客户是走向国际市场最困难的一环。而这种送上门来的订单,大大降低了初始出口的风险,给原先犹豫不决的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了一种动力,促使他们迈出国际化经营的第一步。2客户带动论在很多行业,尤其是服务性行业,如银行、保险、广告业,企业的跨国经营通常是受到现有客户的带动。往往是其客户先打入国外市场,在国外站住了脚跟,需要相应的金融、保险、广告和其他服务。为其服务的银行、保险公司、广告商为了不失去这些客户,就必须相应地扩展自身的业务,跟随客户去海外从事国际化经营。我国的大量中小企业,自身单独实施国际化经营的风险太大,综合实力太弱,如果有条件,不妨借鉴上述理论,跟随自己的客户逐步开展国际化经营。
19、3竞争带动论 在很多行业,人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如果该行业的某个主要企业打入了某一国外市场,其他企业就会很快跟上,也去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开辟市场。这种“一哄而上”、跟随竞争者走向国外市场的情形常常发生在寡头垄断行业。在寡头垄断行业,各主要企业在国内市场的饱和常常发生在同一时期;与此同时,由于寡头行业的特点,任何单一厂商市场份额的大幅上升都会导致整个竞争态势的重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厂商也会跟进,打入同一市场,宁可两败俱伤,也不能让对手独霸一方。竞争带动论在一定程度上解剖了一个行业中几个寡头企业相继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现象。4关键企业带动论 传统的企业竞争理论常常把企业当作独立的决策单位来分
20、析,80年代发展起来的“网络”理论认为,任何企业都只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生存。一个行业就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任何行业中都有“枢纽”企业(核心企业)和“卫星”企业之分。两类企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关键企业带动论就是用这种行业网络关系理论来解释企业国际化行为,认为众多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就是由其行业中的枢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所带动的,因为这些卫星企业已经与其枢纽企业之间建立了固定的产供销关系网,双方都已经在这一网络中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保持这种原有关系比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重新发展新的关系要方便经济得多。因此枢纽企业打入国际市场后,往往愿意把其在国内的卫星企业带到国外;卫星企业也愿意跟随核心
21、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这不仅保证卫星企业的市场,而且免除了他们独立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高风险和高成本。5、区位优势带动论 约翰邓宁的国际生产综合模型认为,企业的对外投资决策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前两个优势是决定企业能否对外投资的因素,即推力因素;区位优势则是引力因素,相当于目标市场的商务环境,具体主要包括:经济环境(要素禀赋及其成本;市场需求;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政府的政策);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6.6.理查德森空间偏好论理查德森空间偏好论 1971年,理查德森结合各种强调跨国经营企业“特有优势”的静态方法和“产品周期理论”的动态方法,系统地提出了其动态的综合性模型,试
22、图用定量的方法将直接投资的一系列关键决策变量包容在一个模型中。其中,他创立了跨国投资“空间偏好”的概念,首次涉及到了建立在非经济变量基础上的主观心理因素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理查德森认为,企业的跨国直接投资活动不能完全由经济性变量来解释,预期盈利前景良好(如特有优势、管理技能和专长、国外市场的较低成本、东道国的进入壁垒和关税壁垒等一系列有助于投资企业在当地建立起垄断性市场地位并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的存在未必会导致国外企业的直接投资。在企业的决策参考变量中,非经济因素常常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为此他引入了所谓“空间偏好”(spatial Preference)这一主观概念来说明各项非经济因素的投
23、资效应,并以此为核心,在吸收各种投资成因论合理成分的情况下,提出了具有相对可释性的对外直接投资一般动态模型。按理查德森的观点,企业管理人员对于国外市场具有一种心理“距离”感,即企业管理人员主观上对国外政治制度、社会环境、法律体系、语言文化不够熟悉。通常情况下,经理们具有偏好于在充分熟悉的市场地域进行经营活动的倾向,而要使他们克服这种心理上的距离偏好,就必须用类似于消费理论中针对时间偏好(即现时消费倾向)给予利息刺激的方法一样,也使企业获得足够高的利润收益水平,从而降低空间偏好率。这里空间偏好率大小不仅反映各国投资环境的差异,而且还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减值。总的来说,投资地点越接近,各种环境差异
24、平均而言也越小,经理人员的空间偏好也就越低,反之则越高。按照理查德森的理论,跨国经营厂商对国外市场投资机会的评价主要基于两个变量:经济因素和反映管理者“空间偏好”的主观因素。在世界范围内,即使不同的市场存在相同的盈利机会,或经济上利润预期水平相同,厂商基于空间偏好对这种机会的价值评价往往也不同。因此经济投资环境的改善并不能自然导致外资的流入,而必须同时对政治、社会、文化、法律等各种社会环境进行综合改造治理,这样才能导致大规模外国直接投资局面的形成。(三)竞争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是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90年代初期提出的,该理论研究的核心是国际竞争环境与跨国公司竞争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动态调整
25、及相互适应的过程。跨国公司的各种职能可以用价值链构成来描述,价值链是跨国企业组织和管理其国际一体化生产过程中价值增值行为的方法。在价值增值活动中,有些是垂直和相继联系的,比如生产地点的选择、生产的装配、产品的运输、广告和销售、售后服务等,有些则是在任何时点或所有时点上发生的水平联系,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开发、采购、财会等其他管理活动。(参“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1、关于竞争战略在竞争战略这本书中,波特从产业分析的角度,在微观层面剖析了企业所面临的产业竞争及可能采取的产业竞争战略。作为整个分析的基础,波特首先提出了一个分析技巧的综合框架。这一框架是建立在对产业的五种竞争作用力及其战略含义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