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私塾.义学.族学.社学.课件.pptx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529136
  • 上传时间:2022-09-12
  • 格式:PPTX
  • 页数:107
  • 大小:7.58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私塾.义学.族学.社学.课件.pptx》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私塾 义学 社学 课件
    资源描述:

    1、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教育私塾.义学.族学.社学.东明精社.华林书院.万木草堂私学,由私人发起举办,因与官学相对而得名。在中国教育史上,私学以其灵活的教育方式和优良的教育传统闻名于世,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前 言私学发源于春秋时,到春秋末期初步繁荣。春秋时期,官学衰废和文化下移,涌现出许多私学教育家,如郑国的邓析、鲁国的少正卯和孔子等,私学影响力日益壮大,战国时期,私人讲学之风大盛。儒家的孟子“从者数百人”;荀子先后在齐、秦、楚国著书讲学,培养出李斯、韩非这样一流的政治家和理论家;子夏在西河讲学,据说弟子有300多人,李悝、吴起,魏文侯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墨家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要求学生具有侧苦、耐劳、

    2、服从和舍己为人的精神,重视生产劳动和科技如识教育。在这个时期,私学几乎取代官学,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前 言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禁绝私学。汉朝时,私学得到恢复,形成书馆和经馆两种类型。书馆以启蒙教育为主,先教认字,然后可以读孝经和论语。完成书馆学业的学生。大部分人中断学业,少部分人则进入地方官学成者直接进入大学,还有一部分进入更高一级的私学经馆。经馆以传授经学为主。一般由当时精通儒学的名家创立,其讲学已初具学术讨论与研究性质。由于汉朝实行官私并举的教育政策,私学发展速度较快,办学的规模与官学不相上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以吏为师魏晋南北朝时魏晋南北朝时期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

    3、兴废无靠,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成为教育的台柱。私学多为名师大儒开办,不仅教学质量与规模超过官学,而且分布面更广,类型多样化。私学的教学内容开始突破儒学占统治地位的官学教有传统,讲授玄学、佛学、道教、科技常识等。私学还重视启蒙读物和传统教村的编辑,规范教学内容,千字文醒氏家训等私学教材相继在这个时期问世。隋唐时期,官学发达,教育制度比较完备,但私学仍继续发展,并与官学相互补充,构成完备的教育办学体系。隋朝大儒王通、曹宪,唐朝颜师古、孔颖达、尹知章、韩愈等都曾在私学中教校学生。许多名儒也曾隐居山水胜地、开学馆,设书院。隋唐时期宋朝时,私学教育得到充分发展。虽然经过三次兴学,北宋地方官学有很大发展

    4、,但官学能容纳的学生人数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因此私学更为普通。南宋官学有名无实,许多学者致力于兴办私学:一方面,书院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并逐渐成为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蒙学教育形成相对的教学内容,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等启蒙教材大都为宋人编撰或改词。宋 朝到清末时,书院数目超过过以往任何朝代,估计有接近2000所。但是,在办学方式上逐渐转向官学,又走向官学化的老路,沦落为科举的附庸。明清时期,私学在规模上空前宏大。在科学垄断仕途的人才选拨制度影响下,官学成为科学附庸,导致“士风日晒”。士大夫从开始不满官学到远离官学,继而纷纷创办私学,复兴书院,以施展自己的教育抱负。辽、金、元各

    5、朝的私学也很活跃。当时战乱频繁,官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而且统治阶层更迭,各民族都迫切需要加速培养本民族的治国人才,私学才得以兴盛,其形式有私塾、家塾、经馆、家学等。私学的发展走过一条不断充实、不断完善的过程。从没有固定场所到有一定的场所,再到有专门的固定场所。从教育的无阶段性到教育的分阶段性,再到教育的专门阶段性;从教育内容的独立化到教育内容的专一化,再到教育内容的普遍化。从私学的特性看,越来越向现代意义的学校制度靠近壹壹目目 录录肆肆贰贰叁叁义学私塾私学特点类型演变陆陆目目 录录玖玖柒柒捌捌东明精社华林书院社 学族 学伍伍万木草堂壹壹类型演变私学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自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之后,

    6、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朝代的更迭,也在不断地发展着。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私学类型。私学类型的发展,经历一条漫长的道路,其形式、内容、特点等方面都有着一个演变的历史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主要是私人讲学活动,一个私学大师就是一个私学学派,其传业授徒的目的是在“百家争鸣”中占有一席之地,冀望自己学派的政治思想能为统治者所用。这一时期的私学 不很正规,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没有专门的教育设施,也没有成体系的教育管理制度,教材也不统一”。每一家私学讲授的是以自己学派为特色的千姿百态的教育内容,这些教育内容又形成各私学学源的独特风格。私学在教学课程上没有固定的安排,随意性很大,在游历的旅程中,在吃饭的过程中,

    7、甚至在娱乐的时候,都随时教授。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主要体现在学派上,无派不成学,无学不成派。到汉朝时,私学经历秦代的厄运之后,开始恢复并有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两种类型:一种是教育程度较低、主要面向童蒙的书馆;另种是程度较高且主要面向青少年成人的“精舍”“精庐”“经馆”等,名称不一。第二种类型的私学由经师自行开设,收徒讲学,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发展很快,一些著名经学大师的弟子动辄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从唐朝时开始出现书院,标志着私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也是中国古代私学发展的最完善和最高级的阶段。由于唐朝统治者开始关注交通、经济、文化不发达的穷乡僻壤地区的教育,这时还出现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地方自

    8、办的教育形式乡学。唐朝的这一做法被以后的统治者所效法,广为实行。宋朝出现的冬学(农村闲暇季节开办的临时性学校),元、明、清三代出现的社学,都可视为特殊意义的私学,它们都是国家给予政策支持,由乡民士绅自办的学校。明清时期还普遍出现了被称为“义学”“义塾”“私塾”的私学形式,主要由地方政府提倡,在乡间设立。大都在民间传授,构成古代私学中-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类型 科技私学。私学产生的每一个朝代,几乎都有科技私学。在中国古代私学类型演变中,还存在着家学或某门特定的专业技术私学。古代的科学技术如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医学等,官方提倡的不多,贰贰私学特点从私学的历史来看,它的发展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不可避免地受

    9、制于政府的文教政策,但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呈观出与官学不同的特点。私学的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春联法国时期,诸于百家私学的开办不受时间地点、人员、经费等的限制。孔子周游列国,随时教徒,随地授业。唐朝时私学的校址和师资的选择、规模的大小,种类的多少等方面,都显示出较强制便利性。如私学仿照科举考试采用帖经、诗赋等方法,就使人对它刮目相香,明朝时,高级私学有结庐授徒讲学和官余教学等形式。私学的招收对象有教无类。官学对学生的入学资格有明文规定,与此相比,私学的招收对象冲破民族、地域和阶层的界限,平民布衣受教育的机会显著增加,如孔门弟子三干,不分老少(颜路比孔子小6岁,公孙龙比孔子小47岁、不分智愚(高柴愚

    10、直,曾参迟钝),不分勤情(颜回好学,宰予大白天睡觉),充分体现“有教无类”的思想。魏晋南北朝时,寒门子弟的人学率上升趋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教师。元朝庙学的招生对象包括平民百姓,社学只在农闲时开办,其对象是农民及农家子弟。私学的教育经费公私兼具。私学的教育经费基本为自筹,但也不排斥官方资助。早期开办私学的代表人物孔子,其招收学生的条件很简单,只要“自行以上、吾未尝无诲焉”。魏晋南北朝时,儒家私学有的要求学生兑资入学,有的酌收束格,还有的接受帝王的“资给”或“馈赠”。元朝庙学大多是民间捐资成集资兴建、维持。历代书院经费来源有的是政府拨给的,有的是私人筹措和捐献的,有的则是通过“学田”自给自

    11、足。私学的师资力量多种多样。官学对教师的任职资格有不同的限制,私学则没有。早期私学师资来源于平民学者。后世私学的教师。有的曾入仕做官或短暂为官,但教师的资格不以入仕与否为先决条件。康宋以后,随着科举制的强化和读书人的增加,许多科学落第者选择教书谋生,这成为私学特别是蒙学教育师资的主要来源。从私学的教学方法异彩纷呈。蒙学教学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手段以讲授法为主要手段;高级私学因其教育对象多是具备自学能力的成年人,其教学方式更加丰富。除了自学辅导式等传统教学法之外、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汉朝的次相授业法(又称“高足弟子代授法”),魏晋南北朝佛家私学的“格义”“纤法”“高足弟子复讲、代讲法”,唐

    12、朝的竞飞歌咏、直观教学法,宋朝事功学派及清朝颜李学派的“习行法”等私学的教学管理人情味浓。私学管理具有人情味浓、民主性强的特点,师生关系较为融洽。论语中的孔子对弟子坦率真诚,弟子对他敬爱尊重。纵观历代私学,名师大多热心教席,慕名来学的生徒能虚心请教。中华民族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在私学中得到很好的展观。叁叁私塾私塾是中国古代私人开办的教育机构。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形式和私学的重要组织部分。1 1私塾的发展可追溯到汉朝,西汉的书馆一般分为两个学习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进行识字教育,使用的教材有仓颖篇凡将篇和急就篇等。学生除了学习汉字外。还经常进行书法练习和少量的数学训练。2 2第二阶段除继续识字和书法之外,

    13、重心转移到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上,使用孝经论语等书籍,使学生初步接受储家学说的熏同。书馆这一初等教育机构及其教育内容等,开创后世私塾的教有模式,诸如识字教育、书法教育、儒家学说的传授。基础数学知识的学习、个别教学等,为以后私塾教学所继承并发杨光大。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私塾延缩不衰。隋唐时期,官学虽然发达,但仅此步于县学,民众的教育依然依靠私学。当时的私学义分为乡学、村学、私塾、家塾、家学等,私塾是由整师自己办学,自己招生。与后世的私塾相比,其范围比较狭窄,仅指塾师自己设学。宋朝以“塾”命名的教育机构大量出现,尤其是义塾:当时的县学囿于校会、师资等的限制,无力为基层民众提供基础教育,他们的教育一般

    14、由“塾”来承担。明清时期,私塾发展到鼎盛,其办学方式、教学内容和管理方法已经定型。由于官办小学时立时废,教学质量与民间私塾教育相比也要逊色,因此官方不反对私人兴建学校。这时的私塾已经形成完善的体制,教学质量较有保证,办学范围普及到农村和贫穷地区。当时的县学囿于校会、师资等的限制,无力为基层民众提供基础教育,他们的教育一般由“塾”来承担。明清时期,私塾发展到鼎盛,其办学方式、教学内容和管理方法已经定型。由于官办小学时立时废,教学质量与民间私塾教育相比也要逊色,因此官方不反对私人兴建学校。这时的私塾已经形成完善的体制,教学质量较有保证,办学范围普及到农村和贫穷地区。2015私塾的类型多种多样。古人

    15、称私塾为“学塾”“教馆”等。按照施教程度的不同,私塾可以分成蒙馆和经馆两类。蒙馆以儿童为教育对象,教授的内容浅显。仅识字为主;经馆以教授成年人为主,内容多与科举有关。清朝末年,根据私垫设置情况的不同,学部把私塾细化,分为义塾、族塾、家塾和自设馆。添字义塾是明清时期由私人创办的免费学馆,经费主要由当地商人、地主或者地方官员出资以及民众捐款。族熟是由多家或一族或一村创办。推举有资质的地方能人为学董管理。经费由村中公共财政支出以及学生支付,地点一般为祠堂。家塾是在家教学,多数是富人家庭的孩子聘请老师回家教学。自设馆是塾师在自己家中或借别人的房屋、祠堂、库等地方设置学堂,自主招生,并向学生收取一定的费

    16、用。知识教育方面文学的出现使得知识教育方面有高厚蒙求名物蒙氏史学摘要等,此外还十分重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方面的书籍。私塾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私塾属于启蒙教育范畴,教学内容涵盖识字教育、知识教育、道德教育三个方面。使用的教材,道德教育方面的有小学圣谕广训等,识字方面的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2017私塾的教学方式以背诵为主,私塾对学生背书的要求特别高,可以说,读书是私塾学生的主要活动和方式。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大多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放在教师的讲桌上,然后站在一旁,悉听教诲。学生随后回到自已座位上去朗读。清末明初以后,随着西方学校制度的引入,私塾逐渐被教育界视为非正规教育。甚至被认为是封建教育的代表

    17、,是落后的东西。应该被取缔或改良。然而在中国古代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私塾由于费用低、课程灵活等特点,成为普通民众接受启蒙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于传播传统文化,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肆肆义学义学,又称“义塾”,是指为社会上的孤寒子弟设立的一种免费教育机构。中国历史上有确切记载的义学始设于北宋时期。宋仁宗时,一代名相范仲淹(见图4-4)在家乡吴县(今属江苏苏州)购买良田作为“义田”,随后又置屋聘师,创办义学来教育宗族子弟。明朝初年,社学在官方的扶持下趋于兴盛,为民间贫寒子弟提供教育机会,义学只起到拾遗补阙的作用。明朝中期以后,义学蔚成风气。清朝时,在统治者的倡导下,全国各地普

    18、遍设立义学。尤其在康熙、雍正年间,朝廷多次下诏,不仅责令贵州、云南、广西、四川等边远地区设置义学,还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广泛设立带有民族性质的义学促进少数民族族地区蒙学教育的发展。义学的类型有很多种。从兴办主体的身份来看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由地方政府出资兴办,招收辖区内的贫用儿童,让他们有上学的机会,如南阳府(令属河南)的镇平义学就由知县刘助创设。AB第二种是由乡绅创办,主要供本家族内于弟就学,有时也适当招收族外的贫困子弟。C第三种是由科场失意的儒生创设,他们开馆招生,收取不等的费用,以维持生计。义学的特点是公益性和平民性。义学的招生对象主要是没有能力聘请教师而有发展前途的所谓俊秀子弟,大多数情况下

    19、对他们是免费的,具有公益性的特点。义学为那些家庭贫困的子弟提供上学的机会,有的直接强调仅仅面向贫家子弟,又具有明显的平民性特点。这两个特点无论是对平民家庭来说,还是对教育的普及而言,都起到积极的作用。1 1义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三部分:一是读书识字。义学招收的学生大多是年龄较小的孩童,读书识字成为义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读书识字,学生能够应付日常生活中的些事务,如看书、写信和阅读政府法令等。2 2二是生活礼仪。义学要求学生懂得礼仪揖让,懂得长幼有序,每日放学均要向老师行礼,以培养他们日常行为规范,最终成长为传统社会所需要的忠臣孝子。3 3三是帝王诏令等。义学把一些皇帝诏令和政府法律作为学习教

    20、材。如朱元璋的御制大造。康照皇帝所定的圣渝十六条和圣渝广训分别是明、请时期各类学校的必读教材。义学的出现使得一般民众的子弟,尤其是贫寒子弟,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了他们进入统治阶层的概率,有利于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伍伍族学族学是指中国古代社会宗族开办的配学。与其他私学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家族性质,入学者大多是本族的子弟,办学经费也由宗族提供。中国古代家族社会地位的高低以及家族利益是否使代代延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家族是否“累世簪缨”“代有闻人”。在科举成为入仕主要途径的社会背景下,家族的科举及第人数,为官的人数以及为官者官位的大小。成为衡量一个家族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志。许多家族都通过提供财

    21、力等各种措施支持教育,如设置学田,建立族学,资助子孙进学读书或赶考等。从地域分布上看,南方族学的数量多于北方,南方的族学又集中在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地区。而且从南宋开始,南方成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心。与北方相比,这里的家族影响更大,它们有兴办族学的经济实力,也有主动性。最终,其教育的效果就极为明显,反映在科举入仕的人数上,南方远远超过北方,及第者中,出身于世家大族的非常多,他们的入仕不仅加强了家族与政府的联系,也能更好地保护自己所在家族的利益。8月9月在多数情况下,族学由几间学堂、几名塾师和几十名学生组成。这样的族学遍布全国各地,有的地方甚至达到相当普及的程度。族学的规模可大可小,没有限制

    22、:小的塾师1名,学生只有几个人;大的名师会聚,学生人数也多。族学的教育目的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族学能满足家族子弟读书识字的重要,在为他们提供普及性教育的同时,宣扬孝、悌、仁、义等儒家的纲常礼仪,这有利于维护家族内部的团结;另方面,族学又能满足家族子弟参加科学考试的渴望,为他们进入仕途提供阶梯,并希望他们将来能回馈家族。在现实生活中,有经济实力和条件的家族。学校的划分较为细密,两级学校分类也较为明确。当然,有许多家庭教育,由于经济原因或其他原因,族学教育阶段的划分没有那么明显。入族学教育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由于家族教育目的具有两重性,这就决定族学教育分成两个阶段。即初级的蒙学教育和较高一级的应试

    23、科学教育。族学的经费以田产为主。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在教育经费来源上,族学也表现出较强的农业性:田产是维持族学正常教育活动的必要经济来源。有的只提供给蒙学教育、家庭子弟要准备参加科举考试,需要到好的地方去求学读书。这时,家族可以给他们提供资助,这在族规上都有规定。1 1虽然家庭对族学投入经费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最常见和最稳固的是划出学田,用学田的收入支持族学。元、明、清诸朝,族学的设置蔚为大观,学田的数目也有了极大的增长,这成为族学固定的经费来源。2 2从北宋的范氏义学开始,族学成为家族制度的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不仅扩大了家族的功能,体现了宗族的扶助价值,而且丰富了私学的办学形式。而通过族学、儒

    24、家的纲常伦理也就落实到社会底层或大众层面。陆陆社学社学是元明清时期在乡村设立的,介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官学与私学之间的乡学村校。社学萌芽于唐、宋两代,创设于元朝。唐朝的社学除了在敦煌遗书里能见到一点记载外,并未见于其他史籍。宋朝时,社学的数量略有增多,但没有形式观模,在官方史籍中也未见记载,我们对它的机制还不清楚。因此,唐、宋两朝只能视为社学的萌芽时期,其性质类似于私立书院、义学和私塾。到元朝时,朝廷正式下诏创立社学,把它推向全国。南 宋社学多由朝廷倡导,各地方官史创办。其对象是普通在家子弟,教师不是由政府委任,面是由民间推荐产生,其条件必须是通晓经书。此外,这种社学是利用农闲时期举办的

    25、。社 学“与宋朝乡村中的“冬学”有类似之处。明朝社学管理比较产严格,制度较为完备,社学教育享有官学教师的一些待递。其中,教育家王阳明为杜学官学化和制度化做出了巨大贡航。王阳明的社学著作社学教条作为指导当时江西社学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被他以行政手段实施于各个社学的教学中。清朝规定各直省的州、府、县都设立社学,每乡一所,教师要选择“文义通晓、行谊谨厚”者。同时,为鼓励兴办社学和学生进入社学,政府给子社学的师生优惠待遇,比如减免劳役等。社学的显著特点是社与学合而为一。元明清时期,社是一种地方基层组织或民间团体,承担着劝导农桑、储粮备荒和教化农家子弟等职责。社学则突出社的教化功能,但与那些正规的以科举入

    26、仕为宗旨以及培养各级官吏的府州。社 学县学不完全相同,它主要是对农家子弟进行所谓教化和训俗的场所。教学内容首先是以礼为教,灌输伦理道德。其次是启蒙识字,读书习字,也兼学一些与农业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有关的常识。社学的性质介于官学与私学之间。社学有明显的官学性,元、明、清三朝均曾明确下诏在全国范围内兴办社学,还规定各地社的设置数额;社学均置有学田,其中有许多由政府置办,以作为社学经费的来源。主持社学教师聘任的除一些豪姓外,大多是提学官或各地方官员;社学教师根据朝廷的政策。还享受免除徭役的待遇;地方政府每设一所社学,其行政官员就要将社学师生名录造册上报,以备提学监督考核之用。这些因素给社学打上浓厚的

    27、官方烙印。另一方面,社学也具有私学性。朝廷倡设社学,主要是授权各地方政府,而没有相应的强制措施,各地所设社学数额也极少能达到额定数;社学在发展过程中兴废无常,针对这一状况,有时朝廷宣称由民间自立社学,地方政府不得干扰;在办学过程中,朝廷也无力对社学进行统一的管理与严格的控制,以至于有些社学完全被豪姓掌握。社学秉承传统教育的意旨,对私学进行一定的规范,可以视为官学教育的延伸。社学设置于社会最基层的乡、村、里、社,具有明显的基层性;社学为百姓提供初等教育,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蒙学形式,又具有基础教育特征。正因为如此,这一形式具有利于文化教育的普及,也有利于统治阶级进行政治社会伦理教育。柒柒华林书院

    28、大书院的创办人为胡仲尧,其别号光辅,奉新同安乡人,南唐时曾任寺丞官,入宋以后,做过洪州(今江西南昌)助教,后迁国子监主簿。华林书院位于今江西奉新华林镇,是当地胡民家族开办的一所家族书院,也是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和鹅湖书院齐名的古代“江南四大书院”之一。他平生除创办华林书院外,还在赤岸、会埠带兴建郁竹书院、吟溪书院、南垣书院、车坪书院等。由于办学成绩卓著,他曾先后两次得到宋太宗的诏书旌表。胡氏家族是奉新的大家族。唐朝末年,曾做过饶州判官的胡清献回到华林,聚族及向居。他在扩建华林的同时创办培养胡氏子弟的家族私塾,即书院的前身。南唐时,胡清献之孙胡玛将私塾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学舍。北宋雍熙初年(9

    29、84年),胡珰之曾孙胡仲尧大建华林书院,他搜集图书,聘请名士前来讲学,吸引了几百名来自备地的学子。到北宋中叶,书院发展到鼎盛地步,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大书院。书院坐落在云峰秀拔的华林山西南的山脚处,地处“四时烟景似沧海”的幽静环境中,是读书、治学的绝佳场所。据文献记载,书院主题为抚携式古建筑,正堂一进3栋,左、右各2栋,共7栋。除主殿外,还有能表义门,书亭、东阁、男膳堂、女膳堂等一组建筑群。主殿门口有一对气势非凡的华表,新扶门国,旁边有“龙池”,因士子们常在池中洗涤笔视,以至于池水变黑,又称“墨池”。另外有一口专供书院食鱼的养鱼池,与墨池相对。登高望去,墨池与养鱼池就如华林山这条巨龙的对眼睛。万

    30、年官牌坊前雄踞对石狮,书院门上镶嵌一块巨型橫匾,上书“华林书院”四字,字迹隽秀,笔力道劲,门两边有联云:“前川栽成君子竹,联桥挺出大夫松。”华林书院集教习、起居,休闲、娱乐于一体。反映了中国古代南方山水园林的建筑风格。在经历千百年的岁月后,今仅见书院遗址,石匾、石门槛、石碾、石磨、石门枕。天井等。书院办学有三大特色:第一,它是文学派的书院。在华林书院可以尽情地呼吸文学的芬芳,到书院讲学的全都是文学家。诚如当时诗人曾致尧所称:“学友尽为文苑客。”第二,它是家族化的书院。胡氏家族累世累代同心同想,恳养一种共有的风尚,把家族教育办起来,让族内子弟讲经史、诵诗书、习礼义。第三,它重视女学,招收女学生。

    31、历史上许多著名学院,还没有听说过有相授女生的,华林书院在此方面书写了新的一页。不论是本家族的还是亲友中的女性,只要愿意,都能进入书院学习。在书院的西面还为女生专设了一个女曙堂。女生跟男生一样。享有书院的各种权利。如果有名流来院讲学,她们便列幔帐以听;书院举行盛宴,她们也照例参加。宰相向敏中曾有“花凝玉勒含烟薄,酒泛金樽醉绮罗”的诗句以纪实。书院开创一代读书新风,取得显著的教育成果,为朝廷培养了大批人才。不乏有宰相等。宋供二年(989年),胡克颖、胡用之叔侄二人同中进士。一时名震朝野。有诗称赞说:“四海二雄今绝少,一门双第古无多。”宋景德二年(1005年),胡用时、胡用庄、胡用礼兄弟三人又同榜及

    32、第。宋真宗赋诗称赞:“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他族未闻有,联今止见胡。”胡氏家族的科学佳话自此享誉天下,慕名来此讲学或题诗赞颂的巨卿名士有72人之多。如宰相王钦若、李昉、陈尧雯、张齐疑、晏殊、吕蒙正,集贤院学士钱若水。翰林学士梁颢,龙图直学士刘锡以及苏轼、杨万里、黄庭坚等著名文人,都留下名篇佳作,现存诗作达80余首。在华林书院是胡氏家族办的书院,其办学宗旨是皀累世聚居和数代讲经史、诵诗书、习礼仪的家风传下去,以博取“孝悌声华辉北阙,门朗显赫耀南方”的声誉,具有鲜明的家族性和求仕性,因而其沿革完全与胡氏家钱的盛衰联系随着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士族门阀对政治的作用不断削弱,胡氏这个800人同居共聚的

    33、大家族也开始失去往日的辉煌与荣耀。此外,华林书院培养胡氏于弟踏上仕途,远走高飞,更为聚族而居的胡氏家族带来瓦解的危机。到胡仲尧曾孙胡直孺的时候,随着胡氏子孙仕途各异,家族逐渐分散开来,最后他不得不“易书院为官观。掷祖产于住持”,将山上的财产交给浮云官管理。一个庞大的家族终于走到离散的尽头。在胡直孺去世几十年后,胡氏家族已完全在衰落,连祖产也保不住了。捌捌东明精舍明精舍位于今浙江浦江,是郑氏家族兴办的一所家族塾学,因建于东明山南得名。东明精舍的创始人郑德障(1244-1305年),是郑氏五世孙。为了让家族子孙有一个专心读书的地方。他创建东明精舍。此后,郑德障之子郑大和对精舍加以修茸、扩建。使房舍

    34、增至21间。扩建后的精舍声名渐著,大儒吴莱、宋廉相继在这里执教。其中,宋濂主讲20多年。授经著书,与其徒天台方孝等弟子讲学于此。著有东明山精舍壁记,精舍由此走向兴盛。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浦江知县祠子祥重视地方教育。首创浦阳书院,郑氏裔孙尔梧。若奇等闻风响应。积极捐资办学,将精舍改称“东明书院”。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嘉庆十一年(1806年)和道光四年(1824年),书院均进行过修茸。民国元年(1917年),书院改为“东明高等小学”,东明精舍至此结束了它600多年的历史。添字东明精舍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与元、明两朝大儒有深厚的渊源,元朝的柳贯、黄缙、吴莱。明朝的宋濂、戴良、胡翰、方孝

    35、檽等。都曾在这里求学或主讲。它的学术始源于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和以吕祖廉为代表的儒学(金华学派)。以持续圣道,扶植纲常为办学宗旨,教育目标在于培养既具有圣贤人格又具有济世求民才能的体用兼备的理想人才。东明精舍兼具义学和族学性质。它虽然由郑氏家族出资创办。学生也以郑氏家庭子孙为主,但又不同于当时一般的族学。它不仅允许同邑的异性子弟就读。也欢迎各地学子前来,是一所名副其实的义学。东明精舍的教学有独到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它注重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奋发进取的精神。在学习管理中。它以真标准要求学生,要求他们不仅掌握知识,还要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宋濂因仰慕东明书院之名。以原籍金

    36、华潜溪跋涉百里之途,前来此处问学:有“读书种子”之称的方孝孺也慕名从宁海赶来。东明精舍作为一所文学,在资助乡里贫苦子弟求学问道,使之学有所成方面,确实功不可没。在制度建设方面,从精舍到转来的书院,它之所以能够持续地办学600余年。关键还在于在办学之时就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教学管理单程东明书院章程。东明精舍不同于浦江官办的月泉书院。它的“草根性”特点决定它的财政和教育资源不由官府控制而能保持相对独立性。能够在教学和研究上实现一定的自主权。它所具有的宽容。自由、独立而又富于人文性的独特精神,给教育注入人生机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东明精舍的办学长盛不衰。玖玖万木草堂A万木草堂位于今广东广州长兴里,

    37、是晚期推新派学者廉有为创办的一所新式学堂。光绪十六年(1890年)春,康有为举家迁往广州,居住在曾祖父康式鹏(字云衡)的老屋云衡书屋。继陈千秋、梁启超师事康有为之后,徐勤等青年学子闻风来学。纷纷授训康有为的门下,到年底增至20余人。B云衡书屋桃李盈门,已经无法容纳,而来学者仍络绎不绝。盟年春。康有为拘陈千秋。梁启超之请。租赁长兴里邱氏书屋(今广州中山4路长兴里3号),正式开设学堂,又称“长兴学舍”。C韩文举。梁韩杰、曹泰、王党任、麦孟华、陈和泽、林奎等青年学子先后入学。光绪十八年(1892年)。康有为把学堂迁移到卫边街邝氏祠(今广州第13中学),学生逐渐增多。达40余人。次年,学堂再迁于广府学

    38、宫仰高祠(今广州工人文化宫),来学着更多,达100余人。康有为从长远打算,租赁此处10年。由陈千秋、梁启超充任学长。还特地装置上一方匾额。题曰“万木草堂”。草堂的教学内容融会中西。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义理之学,包括孔学、佛学、周朝诸子学、宋明学、秦西哲学;第二部分为考据之学,包括中国经学史学、万国史学、地理学、数学、格致学;第三部分为经世之学。8月9月族学的包括政治原理学、中国政治沿革得失、万国政治沿革得失。政治实用学、群学;第四部分为文字之学。包括中国词章学、外国语言文字学。这些内容以孔学、佛学、宋明学为体,以史学、西学为用,把经世之学、自然科学、图谱、射击等列入教学内容,强调学以致用。这

    39、种不新不旧、不中不西的格局,恰恰适应了那个新旧交替年代的社会需要,一时造成人才荟萃、学术活跃的崭新局面。陈千秋、梁启超、徐勤、曾泰等赫赫有名的康门“十大弟子”都出自这里,后来成了戊戌变法运动的骨子。草堂的教育目的不在科举。康有为一反中国旧式书院的传统,不要求学生的潜心训诂词章,而是引导青年知识分子跳出科举的藩篱,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教育、智育和体育的教育思想,主张以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句话为学纲。他不仅以渊博的知识熏陶学生,而且以自己满腔的爱国热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和他一-起肩负起救国救民的“匹夫之责”。除了听老师讲深以外,就是自学和做笔记,每半个月将笔记交给老师批答一次。如见

    40、到学生有独创之处,康有为就传见学生,启发他们进行深入研究,使学生获益匪浅。草堂的教学方式具有新意。草堂的学生开始只有20多人,到清光端二十样(1894年)达100多人。学生不分班级,也不进行严格的考试。康有为还挑选学问造诣较深的学生协助自己著述。梁启超、陈千秋、麦孟华、徐勤、欧婴甲等人是万木草堂的高材生。康有为著述时,先对论点、体例和基本要求作出规定,然后选高材生分工在阅资料,编出初稿,供他编着时使用。著作完稿后,再由高材生做校勘等工作。万木草堂是康有为聚徒讲学、培养维新人才、著述变法理论的场所,它采用一套与旧式书院不同的教育思想,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中国传统教育史上是个创举。万木草堂以不唯科举而兴学育人的突出特色,为广开展智、增进风气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促进了教育、文化的近代化进程。谢谢观赏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私塾.义学.族学.社学.课件.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52913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