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八年级物理下(第九章)物体的浮与沉-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八年级物理下(第九章)物体的浮与沉-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docx》由用户(天方乘风)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技术2.0微能力 模板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 信息技术 2.0 能力 中学 年级 物理 第九 物体 中小学 作业 设计 大赛 获奖 优秀作品 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下载 _其它版本_物理_初中
- 资源描述:
-
1、中学八年级物理下(第九章)物体的浮与沉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微能力2.0认证-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目 录作业设计方案撰写:TFCF优秀获奖作品3 单元信息 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物理八年级下学期沪科版第九章浮力单元组织方式团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认识浮力第九章第一节2阿基米德原理 (第 1 课时)第九章第二节3阿基米德原理 (第 2 课时)第九章第二节4物体的浮与沉 (第 1 课时)第九章第三节5物体的浮与沉 (第 2 课时)第九章第三节二 单元分析 (一)课标要求本章内容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中属于“运动和相互作用
2、”这一主题。这部 分内容涉及较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综合性强, 内容也较抽象。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 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内容要求如下: 通过常见事例及实验,认识浮力。 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能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活动建议: 利用吸管、橡皮泥等制作简易的密度计; 用注射器、橡皮管及硬币制作简易的潜水艇。 在网上查阅资料,利用身
3、边的器材, 自己或与同学合作制作一个孔明灯。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深潜信息,讨论影响其受液体浮力大小的因素。2(二)教材分析1.知识框架2.内容内在逻辑分析本单元在 2022 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属于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领域,浮力是是对前 面学习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及密度等知识的延伸和综合应用, 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要求较高, 是 初中教学的难点。这章一共包括三节内容: 认识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及物体的浮与沉。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 认知水平出发, 通过两个类比实验, 提炼事物的共同属性,认识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本节的难 点,教学中通过模型建构,结合已学的力学知识,层
4、层递进推理来突破难点。接着从浮力的三要素 深度学习, 通过实验重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动手 操作和收集处理数据等能力。 渗透科学探究方法, 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反思,分享更多数据,找到 普遍规律,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应用物体的浮沉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是本 章的重点, 也是难点之一。浮力知识与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浮力对日常生产、生活以及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三)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维度分析:浮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力, 是初中物理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在小 学的科学课和日常的生活经验中对浮力已经有
5、了一些前概念, 但是学生根据生活现象得到的一些结 论有些是片面的,甚至有些是错误的。通过课前作业的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诊断出问题的源3头,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多种学习活动。在认知有冲突的地方, 有 针对性的通过实验、讨论等教学手段,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 形成新的认知平衡。从学生的技能维度分析:八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还不够,思考问题往往不够全面。这章是对前面所学的压力、液体压强、力的平衡等知识的综合应 用, 难度大。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满足每个学生发展 的需求,因材施教, 重视物理概念的
6、建构过程,促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教师通过实验探究帮 助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 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提升操作技能与探究能力, 发展核心素养。从学生的素质维度分析: 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强的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 知欲, 也是学生心里发展,树立正确人生观, 培养必备品格的关键期。教学中要依据核心素养内涵 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丰富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就 感,提升自尊水平。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科技成就, 体会中华民族的智慧,培养学生实现中华 民族复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三 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引导学
7、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 生活,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据此本单元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表: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物理核心素养能力维度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浮力以及生活中常 见的浮沉现象。物理观念、科学探究了解2.经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及“阿基米德原 理”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在探究 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发展有针对性的观 察能力、基于现象的分析能力、基于证据的总结能 力,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并 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反思和交流。科学探究、科学思维掌握3. 通过模型建构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渗透科学研 究的方法, 培养初步的科学推理能力,利
8、用证据对 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能独立思考, 对相 关信息和结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塑造有创造性见解 的品格与能力。达到深度学习。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知道4. 应用沉浮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物理知 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学会用沉与浮的 知识解决与浮力有关的知识。 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知 识的应用价值; 通过密切联系实际, 可以激发学生 的好奇心和保持良好的求知欲; 并树立科学技术应 用与生活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科学、 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形成科学态度和正 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科学研究、科学思维、 科学态度与责任应用4四
9、 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一)设计流程(二)设计思路解读1.作业设计的理论依据作业设计应以阶段性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注重教学的整体设计,避免枯燥、 碎片化的概念堆砌, 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和功能化, 促进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2.明确学习目标,关注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作业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对作业的难度合理控制。目标上要体现多样性和层次性,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构建过程,因为科学合理的认知结构,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和优化知识结 构,促进知识迁移, 完善思维过程。3.分层设计作业、关注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的作业,以利于因材施教, 充分体现在实 施课程标准的实践中让全
10、体学生都参与作业或练习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学习物 理的动机和兴趣,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4.加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实践类作业,可以进一步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以更好地完成知识 意义的自我建构和能力体系的自我建构;可以在实践和操作中,获得观察能力的培养和信息搜 集、整理和交流的能力,进而获得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和提高。55.作业的反馈作业及时反馈能使师生了解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调节教学进度以及 查缺补漏,学生通过老师的帮助或自我反思,进行有效的学习。反思性的训练能促进学生进行 知识的意义建构,真正提升其学习能力和提高其学业水平。(三)创新
11、点解读 1.作业形式多样,有丰富的层次性。形式多样的个性化作业可以兼顾每一个学生的优势领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业分层 设计,多种选择,兼顾基础性作业和探究性、实践性作业,提高作业对学生差异的适应性,帮 助学生建立自信,确保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作业获得成就感。(1) 问卷式作业。课前作业利用问卷星制作问卷调查, 精准的反应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 解和掌握情况, 以及即将学习的知识可能存在的难点。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给出解决方案。(2) 访谈类作业。通过与学生以访谈的形式, 获得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发现学习中存在 的薄弱环节,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方法,对作业中暴露出的问题采取有效措
12、施加 以改进。(3)物理小日记。学生通过物理日记,可以归纳所学习的物理知识和学习过程中的感悟, 也可以记录生活中发现的物理现象及对现象的本质思考,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 理,实现知识结构化。(4)迷你实验室。学生利用录屏软件制作习题微课,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物理学习中,帮助学生适应数字时代的要求,提升学生 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5) 实践作业及跨学科实践作业。结合生活实际, 布置实践性作业,注重“做中学”“用中 学”,通过“煮水饺”、“打捞沉船”等实践作业, 养成能从物理学视角观察事物的习惯, 把所学 概念和规律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形
13、成初步物理观念。通过智慧故事“怀丙捞铁牛”、“孔明灯 的来历”等,了解我们古代人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实践作业“打捞沉船”等体会物 理学对人类生活、工程实践和社会发展的影响。2.借助平台,网络学习。对于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拓展性的作业,可以把这类背景的题目通过实验展示,录好视频上 传到平台,学生通过网络扫码观看,学习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更形象直观的理解, 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3.练习作业重主观题兼客观题。本单元的题型设计中,课前、课中作业拒绝了选择题,选择题作为练习题, 容易助长师生 “重结果、轻过程”价值取向和思维习惯。在设计题型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有活动、 推理、有
14、操作等,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但选择题具有客观、快捷、 知识覆盖广的特点,是一种很好的考试题型,在单元质量检测中按一定比例出现,体现单元检 测试卷既重视知识也重视对能力的考查。64.坚持原创题、创新题, 杜绝照搬原题。作业设计要坚持素养立意,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与解决 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杜绝照搬辅导资料上的原题,有的题目背景过于陈旧或脱离实际,命 题时要注意结合课时作业的反馈情况,有针对的立足课标考查重难点及易错点。5.多元评价,突出个性。评价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等不同视角的评价作用,帮助学生在评价中 获得自信, 不断反思,
15、认识自我;评价方式多元化,重视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讨 论发言、动手操作等过程中的整体能力和特长的评价,而不是只有终结性评价;评价标准多元 化, 评价中不是只关注学习成果,而是从情感、态度、合作、意志等方面进行多角度评价, 充分 发挥不同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五 作业设计 第一节 认识浮力课时学习目标行为动词学习目标的外显行为了解1. 认识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 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2. 知道浮力的大小可以用称重法测量。理解1. 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2. 理解称重法的原理是二力平衡。3. 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能用浮力产生原因解释生活中
16、的现象。独立操作1. 能通过实验证明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2.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经历1. 经历浮力现象的探究过程,纠正一些片面感性认识,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 经历浮力产生原因的理论探究过程,认识模型建构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 一,培养创新意识。(一) 课前作业题 号作 业 性 质内容来 源设计意图难 度完 成 时 间71活 动 作 业小实验:“浮不浮? ”将黄色、白色乒乓球按照如图所示状态置于矿泉水 瓶内。(1)向瓶中倒水,观察两只乒乓球的状态。(2) 扫码在线填写问卷,将你的结果分享给大家。浮力小实验结果调查问【参考答案】原 创【设计
17、意图】1.黄色乒乓球漂浮, 让学生直观感受浮 力的存在。2. 白 色 乒 乓 球 沉 底,为后面分析浮 力产生原因做铺 垫。3. 两只乒乓球形成 对比, 引发学生认 知冲突,激发学习 兴趣。4. 在线填写问卷, 后台统计数据,便 于教师了解学生关 于浮力的前概念, 进行针对性教学。【核心素养】团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团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较 易3分钟(二)课堂作业题 号作 业 性 质内容来 源设计意图难 度完 成 时 间2活 动 作 业利用桌上的物体,感受水对物体的作用力1. 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是否有力的作用?2. 试猜想这个力的方向?原 创【设计意图】1. 亲身体验浮力的 存在。2. 体现“从
18、生活走 向物理”的课程基 本理念。3. 培育学生由事实 经验提出合理猜想 的物理学科核心素 养。较 易4分钟8【参考答案】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方向 可能竖直向上。【核心素养】物理观念团科学思维团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3活 动 作 业做一做:探究浮力的方向。对乒乓球进行受力分析,利用重锤线判断浮力的方 向原 创【设计意图】1. 直观展示出浮力 的方向与重力的方 向相反的特征,重 锤线的对比演示, 加深理解浮力的方 向是竖直向上.2. 通过问题证据 解释交流,锻 炼学生动手能力的 同时,更培养学生 的科学探究能力。【核心素养】团物理观念团科学思维团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较 易5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527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