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神经系统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三章神经系统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神经系统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三章第三章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一、神经系统的组成一、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中枢神经系统系统脑(延髓、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大脑等)脑(延髓、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大脑等)脊髓脊髓神神 经经 系系 统统外周神经外周神经系统系统脑神经脑神经 脊神经脊神经 植物性神经植物性神经按解剖部位按解剖部位躯体神经躯体神经按功能按功能感觉(传入神经)感觉(传入神经)躯体感觉神经躯体感觉神经植物性感觉神经植物性感觉神经运动(传出神经)运动(传出神经)躯体运动神经躯体运动神经植物性运动神经植物性运动神经二、神经系统的进化二、神经系统的进化无无 有有分散分散 集中集中简单简单 复杂复杂 第
2、二节第二节 神经的兴奋与传导神经的兴奋与传导一、神经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神经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生物体在生命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电现象生物体在生命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电现象称为称为生物电生物电。(一)兴奋与兴奋性(一)兴奋与兴奋性 1 1、刺激与兴奋性、刺激与兴奋性v刺激刺激:能引起生物机体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能引起生物机体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 各种环境因子。各种环境因子。直接刺激直接刺激 (direct stimulus)(direct stimulus)间接刺激间接刺激 (indirect stimulus)(indirect stimulus)v反应反应:由刺激而引起的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由刺激而
3、引起的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v兴奋兴奋: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冲动的反应。: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冲动的反应。v冲动冲动(impulse)(impulse):可传导的快速的生物电变化。:可传导的快速的生物电变化。v可兴奋组织可兴奋组织(excitable tissue)(excitable tissue):神经组织、:神经组织、肌组织、腺组织。肌组织、腺组织。v兴奋性兴奋性:可兴奋组织受到有效刺激时,具有:可兴奋组织受到有效刺激时,具有发生兴奋即产生冲动的能力。发生兴奋即产生冲动的能力。2 2、引起兴奋的条件、引起兴奋的条件v组织的机能状态组织的机能状态v刺激的特征刺激的特征刺激强度刺激强度刺激的作用时
4、间刺激的作用时间强度强度-时间变化率时间变化率v阈强度阈强度 (Threshold intensity)(Threshold intensity)或或阈值阈值 (Threshold)(Threshold):当固定刺激持续时间和强度当固定刺激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时间变化率不变时,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率不变时,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度。v阈刺激阈刺激 (Threshold Stimulus)(Threshold Stimulus)v阈上刺激阈上刺激 (Superthreshold Stimulus)(Superthreshold Stimulus)v阈下刺激阈下刺激 (Sub
5、threshold Stimulus)(Subthreshold Stimulus)(二)静息电位(二)静息电位 1.1.静息电位的概念静息电位的概念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esting potential):细胞在安静):细胞在安静时,即未受刺激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时,即未受刺激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呈膜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呈膜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高等哺乳动物神经和肌肉细胞膜静息膜电位一高等哺乳动物神经和肌肉细胞膜静息膜电位一般为般为-70-70-90mv。+膜外膜外正正+膜内膜内负负-跨膜电位测定示意图跨膜电位测定示意图2.2.静息
6、电位形成的机理静息电位形成的机理 (1 1)静息时细胞内外离子特点和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静息时细胞内外离子特点和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 (2 2)静息电位形成的机理)静息电位形成的机理 细胞内的细胞内的K K+在细胞膜内外浓度差作用下携带正电荷外在细胞膜内外浓度差作用下携带正电荷外流,当膜内外流,当膜内外K K+浓度差(浓度差(K K+外流动力)和外流动力)和K K+外流所形成的外流所形成的电位差(电位差(K K+外流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外流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K K+的净通量为零,的净通量为零,此时所形成的电位差稳定于某一数值而不再增加,即形成此时所形成的电位差稳定于某一数值而不再增加,即形
7、成静息电位;所以说静息电位实质为静息电位;所以说静息电位实质为K K+外流所形成的跨膜电外流所形成的跨膜电位。位。2.2.静息时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静息时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1.1.静息时细胞内外离子分布的特点静息时细胞内外离子分布的特点 细胞内细胞内KK+一般比细胞外液高一般比细胞外液高3030倍倍 细胞内带负电荷的生物大分子细胞内带负电荷的生物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质主要是蛋白质)比细胞外液高比细胞外液高1010倍倍 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中NaNa+和和CLCL-都比细胞内高都比细胞内高2020倍倍 细胞内正离子主要为细胞内正离子主要为K K+,负离子主要为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分子。,负离子主要为带负电
8、荷的蛋白质分子。细胞外正离子主要为细胞外正离子主要为NaNa+,负离子主要为,负离子主要为CLCL-。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分子完全不可通过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分子完全不可通过 NaNa+和和CLCL-通透性极小通透性极小 K K+有较大的通透性有较大的通透性结论:静息时,细胞内的结论:静息时,细胞内的K K+在细胞膜内外浓度差作在细胞膜内外浓度差作用下携带正电荷外流。用下携带正电荷外流。(四)动作电位(四)动作电位 1.1.动作电位的概念动作电位的概念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ction potential):可兴奋组织接受):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而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原有的
9、极化状态立即消失,并刺激而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原有的极化状态立即消失,并在膜的内外两侧发生一系列的电位变化,这种变化的电位在膜的内外两侧发生一系列的电位变化,这种变化的电位称为动作电位。全过程包括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称为动作电位。全过程包括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2.2.动作电位形成的机理动作电位形成的机理 刺激刺激 膜对膜对Na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的通透性突然增大 NaNa+带正带正 电荷迅速内流电荷迅速内流 电位差逐渐减小直至电位差逐渐减小直至0 0 去极化去极化 NaNa+带正电荷继续内流带正电荷继续内流 去极化进一去极化进一步发展步发展 膜外变负,膜内变正膜外变负,膜内变正 反极化
10、反极化 K K+带正电荷外流带正电荷外流 膜电位逐渐下降,直至大致恢膜电位逐渐下降,直至大致恢 复静息电位水平复静息电位水平 复极化复极化 NaNa+KK+泵运转泵运转,完全恢复至静息电位水平完全恢复至静息电位水平膜对膜对Na+Na+的通透性迅速回降到正常水平的通透性迅速回降到正常水平膜对膜对K K+的通透性迅速增大的通透性迅速增大 3.3.动作电位组成动作电位组成v极化极化 (Polarization)(Polarization):膜内外两侧电位维:膜内外两侧电位维持内负外正的稳定状态持内负外正的稳定状态v去极化或除极化去极化或除极化(Depolarization)(Depolarizati
11、on):膜内负:膜内负 电位减小的过程电位减小的过程 反极化反极化 超射超射 (overshoot)(overshoot)v复极化复极化 (Repolarization)Repolarization):膜电位向静息:膜电位向静息电位水平恢复的过程电位水平恢复的过程v超极化超极化 (Hyperpolarization)Hyperpolarization):膜内负电位:膜内负电位增大的过程增大的过程2 2、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超常期 低常期低常期 时间时间 0.3 ms 0.3 ms 3 ms 3 ms 12 ms 12 ms 7
12、0 ms70 ms时相时相 去极化去极化+复复极化极化 负后电位前负后电位前部部 负后电位后负后电位后部部 正后电位正后电位 阈强度阈强度 无限大无限大 高于正常高于正常 低于正常低于正常 高于正常高于正常 兴奋性兴奋性 0 0 渐增渐增 最大最大 低于正常低于正常 电位反应电位反应 无无 可产生可产生AP AP 可产生可产生AP AP 可产生可产生AP AP NaNa+通道状通道状态态 失活失活 逐渐恢复逐渐恢复 基本恢复基本恢复 完全恢复完全恢复 不论何种性质的刺激,只要达到一不论何种性质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在同一细胞所引起的动作电定的强度,在同一细胞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波形和变化过
13、程都是一样的;并且位的波形和变化过程都是一样的;并且在刺激强度超过阈刺激以后,即使再增在刺激强度超过阈刺激以后,即使再增加刺激强度,也不能使动作电位的幅度加刺激强度,也不能使动作电位的幅度进一步加大的现象。进一步加大的现象。动作电位的动作电位的“全或无全或无”特特性性二、神经冲动的传导二、神经冲动的传导(一)神经传导的一般特征(一)神经传导的一般特征v生理完整性生理完整性 v双向传导双向传导 v非递减性(不衰减性)非递减性(不衰减性)v绝缘性绝缘性 v相对不疲劳性相对不疲劳性v神经冲动的传导:动作电位在神经冲动的传导: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同一细胞上的传布过程。上的传布过程。v神经冲动的传递:动作
14、电位在神经冲动的传递:动作电位在两个细胞两个细胞间的传布过程。间的传布过程。(二)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中的传导(二)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中的传导1 1、无髓神经纤维的传导:、无髓神经纤维的传导:近距离局部电流近距离局部电流 2 2、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远距离局部电流,远距离局部电流,“跳跃式跳跃式传导传导”(图)(图)(三)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三)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1 1、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影响传导速度因素影响传导速度因素v直径粗细直径粗细粗纤维粗纤维R R小,电流大,传导速度快小,电流大,传导速度快 细纤维细纤维R R大,电流小,传导速度慢大,电流小,传导速
15、度慢v有无髓鞘有无髓鞘 v温度:恒温动物较变温动物快温度:恒温动物较变温动物快 3 3、单相和双相动作电位、单相和双相动作电位2 2、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神经干内许多神经神经干内许多神经纤维电活动的总和。纤维电活动的总和。一、突触的结构及传递一、突触的结构及传递(一)突触的结构(一)突触的结构 第三节第三节 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活动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活动定义: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或其他细胞定义: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或其他细胞相接触的部位。相接触的部位。v突触前膜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突触小体、突触囊泡、递质突触囊泡、递质v突触间隙突触间隙v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受体
16、、酶:受体、酶 突触的结构突触的结构线粒体线粒体图图11 11 神经元胞体及表面的突触小体神经元胞体及表面的突触小体 扫描电镜像扫描电镜像神经元胞体神经元胞体 突触小体突触小体(二)突触的分类(二)突触的分类根据突触接触部位分类(图)根据突触接触部位分类(图)轴轴树突触树突触 轴轴体突触体突触 轴轴轴突触轴突触根据突触传递信息的方式分类根据突触传递信息的方式分类 化学性突触(图)化学性突触(图)电突触(图)电突触(图)根据突触的功能分类根据突触的功能分类兴奋性突触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抑制性突触(三)(三)突触的传递过程突触的传递过程化学性突触的传递机理(图)化学性突触的传递机理(图)神经冲动
17、传到轴突末梢使突触前膜去极化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使突触前膜去极化突触突触前膜前膜CaCa2+2+通道开放通道开放CaCa2+2+内流进入突触小体内流进入突触小体递质释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放至突触间隙扩散至突触后膜扩散至突触后膜,与后膜的特异受体与后膜的特异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结合或化学门控通道结合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的改变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的改变某些带电离子进出突触后膜某些带电离子进出突触后膜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离子离子离子离子二、突触后电位二、突触后电位(一)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一)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定义:定义:突触后膜电位在递质
18、作用下发生去极化突触后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 改变,这种电位称为改变,这种电位称为EPSPEPSP。机制:机制: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递质与突触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突触后膜对NaNa+、K K+、ClCl,尤其对尤其对NaNa+通透性增加通透性增加 Na Na+内流内流 突触后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膜局部去极化产生产生EPSPEPSPEPSPEPSP总和作用总和作用兴兴奋突触后神经元奋突触后神经元 特点:特点:局部兴奋局部兴奋定义:定义:突触后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突触后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改变,这种电位称为化改变,这种电位称
19、为IPSPIPSP。机制:机制: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递质与突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膜对后膜对K K+、ClCl 尤其尤其是对是对CLCL-通透性加大通透性加大CLCL-内流内流突触后膜超极突触后膜超极化化 产生产生IPSPIPSPIPSPIPSP总和作用总和作用抑制突触后抑制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神经元的兴奋性(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三、神经肌肉间的兴奋传递三、神经肌肉间的兴奋传递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特点(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特点运动终板运动终板:运动神经纤维末梢运动神经纤维末梢终止在骨骼肌纤维的表面构终
20、止在骨骼肌纤维的表面构成卵圆形的板状结构。成卵圆形的板状结构。运动单位: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和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它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纤维,它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纤维,叫做一个运动单位。叫做一个运动单位。轴突末梢轴浆内含线粒体、轴突末梢轴浆内含线粒体、囊泡(含囊泡(含ACh);终板膜上);终板膜上有乙酰胆碱受体、阳离子通有乙酰胆碱受体、阳离子通道、胆碱酯酶;道、胆碱酯酶;图图45 45 运动终板光镜像运动终板光镜像 (氯化金染色氯化金染色)图图47 47 运动终板扫描电镜像运动终板扫描电镜像(二)神经(二)神经-肌肉接头间兴奋的传递过程肌肉接头间兴奋的传递过程v AP到达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到达运
21、动神经元轴突末梢 v v接头前膜去极化,接头前膜去极化,Ca 2+通道开放通道开放 v vCa 2+内流,引起囊泡向前膜方向运动内流,引起囊泡向前膜方向运动 v v囊泡释放囊泡释放Ach,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与终板膜受体结合 v v终板膜对阳离子、尤其是终板膜对阳离子、尤其是Na+通透性增加通透性增加 v vNa+内流,终板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内流,终板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 v v 终板电位扩布至邻近肌膜,肌膜去极化达阈电终板电位扩布至邻近肌膜,肌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产生动作电位,并传播到整个肌细胞位水平,产生动作电位,并传播到整个肌细胞 电信号电信号出胞出胞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电信
22、号N-M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终板电位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1.1.定义定义:运动终板膜的去极化电位称为终板电位。运动终板膜的去极化电位称为终板电位。2.2.特点特点:其电位只是去极化,不会反极化。其电位只是去极化,不会反极化。没有没有“全或无全或无”特性,有等级性,电位大小与递质特性,有等级性,电位大小与递质(Ach)量正相关。量正相关。无不应期,有总和现象。无不应期,有总和现象。以电紧张形式进行扩布,终板电位与神经冲动、肌以电紧张形式进行扩布,终板电位与神经冲动、肌细胞动作电位和收缩是一对一的。细胞动作电位和收缩是一对一的。Ach在完成传递
23、后即被终板膜上的胆碱脂酶水解而在完成传递后即被终板膜上的胆碱脂酶水解而失活,终板电位消失,以备下次神经冲动的传递。失活,终板电位消失,以备下次神经冲动的传递。(三)影响神经(三)影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因素肌肉接头传递的因素 1.1.细胞外液细胞外液CaCa2+2+浓度升高时,乙酰胆碱释放量增加,有利浓度升高时,乙酰胆碱释放量增加,有利于兴奋传递;相反,于兴奋传递;相反,CaCa2+2+浓度降低时,则影响兴奋传递。浓度降低时,则影响兴奋传递。2.2.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是触发终板电位的关键,而受体阻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是触发终板电位的关键,而受体阻断剂,如美洲箭毒和断剂,如美洲箭毒和-银环蛇毒可特
24、异性阻断后膜乙酰胆碱受银环蛇毒可特异性阻断后膜乙酰胆碱受体通道(能与体通道(能与AchAch竞争受体)竞争受体),从而造成传递阻滞从而造成传递阻滞,使肌肉松弛。使肌肉松弛。3.3.胆碱酯酶能及时清除乙酰胆碱,保证兴奋由神经向肌肉胆碱酯酶能及时清除乙酰胆碱,保证兴奋由神经向肌肉传递。如有机磷制剂(敌敌畏、乐果、敌百虫)、新斯的明等,传递。如有机磷制剂(敌敌畏、乐果、敌百虫)、新斯的明等,均有抑制胆碱酯酶的作用,使乙酰胆碱在体内蓄积,导致后膜均有抑制胆碱酯酶的作用,使乙酰胆碱在体内蓄积,导致后膜持续性去极化,使传导阻滞,导致功能障碍。持续性去极化,使传导阻滞,导致功能障碍。*肉毒梭菌毒素抑制肉毒梭
25、菌毒素抑制AchAch释放,黑寡妇蜘蛛毒促进释放,均引起释放,黑寡妇蜘蛛毒促进释放,均引起接头传递阻滞。接头传递阻滞。v肌纤维内包含有数百到数千条纤维状的肌原纤肌纤维内包含有数百到数千条纤维状的肌原纤维,直径维,直径1-2 mm1-2 mm。v光镜下可见肌原纤维有暗带和明带。光镜下可见肌原纤维有暗带和明带。v电镜证实暗带和明带是由高度有序排列的粗肌电镜证实暗带和明带是由高度有序排列的粗肌丝和细肌丝构成。丝和细肌丝构成。(四)骨骼肌的收缩(四)骨骼肌的收缩1 1、骨骼肌的功能解剖和超微结构、骨骼肌的功能解剖和超微结构 (1 1)粗肌丝和细肌丝构成肌原纤维)粗肌丝和细肌丝构成肌原纤维暗带和明带暗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