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3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四章-(详细)道路交叉设计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524255
  • 上传时间:2022-09-11
  • 格式:PPT
  • 页数:134
  • 大小:13.08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四章-(详细)道路交叉设计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第四 详细 道路 交叉 设计 课件
    资源描述:

    1、一、平面交叉的定义一、平面交叉的定义定义:定义:道路与道路(或铁路)在同一平面上相道路与道路(或铁路)在同一平面上相交的地方称为平面交叉,又称为交叉口。交的地方称为平面交叉,又称为交叉口。第五章第五章 道路交叉设计道路交叉设计 第一节第一节 平面交叉设计平面交叉设计二、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内容二、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交叉口设计的主要内容:交叉口设计的主要内容:(1)正确选择交叉口的形式,确定各组成)正确选择交叉口的形式,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几何尺寸;部分的几何尺寸;(2)进行交通组织,合理布置各种交通设)进行交通组织,合理布置各种交通设施;施;(3)验算交叉口行车视距,保证安全通视)验算

    2、交叉口行车视距,保证安全通视条件;条件;(4)交叉口立面设计,布置雨水口和排水)交叉口立面设计,布置雨水口和排水管道管道。二、交叉口的交通分析n进出交叉口的车辆可能产生的交错点进出交叉口的车辆可能产生的交错点:n分流点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 驶的地点;驶的地点;n合流点合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 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n冲突点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 相互交叉的地点。相互交叉的地点。1实行交通管制。实行交通管制。

    3、在交叉口设置交通信号灯或由交在交叉口设置交通信号灯或由交警指挥,使发生冲突的车流从通行时间上错开。警指挥,使发生冲突的车流从通行时间上错开。2采用渠化交通。采用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内合理布置交通岛、交在交叉口内合理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和标线、或增设车道等,引导各方向车流沿通标志和标线、或增设车道等,引导各方向车流沿一定路径行驶,减少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如环形一定路径行驶,减少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如环形平面交叉可消灭冲突点。平面交叉可消灭冲突点。3修建立体交叉。修建立体交叉。将相互冲突的车流从通行空间上将相互冲突的车流从通行空间上分开,使其互不干扰。这是解决交叉口交通问题最分开,使其互不干扰。这是

    4、解决交叉口交通问题最彻底的办法。彻底的办法。n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的方法: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的方法:根据交叉口的几何形状,可分为根据交叉口的几何形状,可分为:“十十”字形字形两条道路以两条道路以9090度正交,使用度正交,使用最广泛,具有形式简单、交通组织方便,最广泛,具有形式简单、交通组织方便,外形整洁、行车视线好等特点。外形整洁、行车视线好等特点。X形形-两条道路以非两条道路以非9090度斜交,交叉角应度斜交,交叉角应大于大于4545度,一方面交叉口太小,导致行车度,一方面交叉口太小,导致行车视距不良,对交通安全和交通组织不利,视距不良,对交通安全和交通组织不利,另一方面,交叉口太小,增加交叉面

    5、积,另一方面,交叉口太小,增加交叉面积,从而会增加通行时间而降低通行能力。从而会增加通行时间而降低通行能力。三、三、平面平面交叉口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交叉口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T”字形字形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的交叉,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的交叉,或一条尽头式的路与另一条路的搭接;或一条尽头式的路与另一条路的搭接;Y形形通常用于道路的合流及分流处;通常用于道路的合流及分流处;错位错位相邻相邻T或或Y行相隔很近,形成错位行相隔很近,形成错位复合式(多路)交叉复合式(多路)交叉5条及条及5条以上道条以上道路相交叉。路相交叉。平面交叉口的布置类型:平面交叉口的布置类型:1 1加铺转角式:加铺转角式:交叉口用适

    6、当半径的圆曲线交叉口用适当半径的圆曲线平顺连接相交道路的路基和路面。平顺连接相交道路的路基和路面。特点:特点:交叉口形式简单,占地少,造价低,交叉口形式简单,占地少,造价低,设计方便,但行车速度低,通行能力设计方便,但行车速度低,通行能力 小。小。适用:适用:交通量小,车速低,转弯车辆少的三、交通量小,车速低,转弯车辆少的三、四级公路或地方道路:四级公路或地方道路:也可用于转也可用于转 弯交通量较小的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弯交通量较小的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 交叉。交叉。设计关键:设计关键:确定合适的加铺转角半径,以满确定合适的加铺转角半径,以满 足行车和通视要求。足行车和通视要求。通过设置导流岛、划

    7、分车道等措施,使单向通过设置导流岛、划分车道等措施,使单向右转或双向左、右转车流以较大半径分道行右转或双向左、右转车流以较大半径分道行驶的平面交叉驶的平面交叉 2分道转弯式:分道转弯式:特点:特点:交叉口转弯车辆,尤其是右转弯车交叉口转弯车辆,尤其是右转弯车辆行驶速度和通行能力都较高。辆行驶速度和通行能力都较高。适用:适用:车速较高,转弯车辆较多的一般道车速较高,转弯车辆较多的一般道路。路。设计关键:设计关键:确定较大的转弯半径,并设置确定较大的转弯半径,并设置合理的交通导流岛。合理的交通导流岛。为使转弯车辆不影响其它车辆的正常行驶,为使转弯车辆不影响其它车辆的正常行驶,在交叉口连接部增设变速

    8、车道和转弯车道的平在交叉口连接部增设变速车道和转弯车道的平面交叉。面交叉。3扩宽路口式:扩宽路口式:特点:特点:可减少转弯交通对直行交通的干扰,可减少转弯交通对直行交通的干扰,车速较高,事故率低,通行能力大,但占地多,车速较高,事故率低,通行能力大,但占地多,投资较大。投资较大。适用:适用:交通量较大、转弯车辆较多的二级公交通量较大、转弯车辆较多的二级公路和城市主干路。路和城市主干路。设计关键:设计关键:主要解决扩宽的车道数,同时也主要解决扩宽的车道数,同时也要满足视距和转角曲线半径的要求。要满足视距和转角曲线半径的要求。在交叉口中央设在交叉口中央设置中心岛,用环置中心岛,用环道组织渠化交通,

    9、道组织渠化交通,使进入环道的所使进入环道的所有车辆一律按有车辆一律按逆逆时针时针方向绕岛单方向绕岛单向行驶,直至所向行驶,直至所要去的路口离岛要去的路口离岛驶出的平面交叉,驶出的平面交叉,俗称转盘。俗称转盘。4环形交叉:环形交叉:优点:优点:驶入交叉口的各种车辆可连续不断地单向运驶入交叉口的各种车辆可连续不断地单向运行,没有停滞,减少了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时行,没有停滞,减少了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时间;间;环道上行车只有分流与合流,消灭了冲突点,环道上行车只有分流与合流,消灭了冲突点,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交通组织简便,不需信号管制;对多路交交通组织简便,不需信号管制;对多路交叉

    10、和畸形交叉,用环道组织渠化交通更为有效。叉和畸形交叉,用环道组织渠化交通更为有效。缺点:缺点:是占地面积大,城区改建困难;增加是占地面积大,城区改建困难;增加了车辆绕行距离,特别是左转弯车辆;一般了车辆绕行距离,特别是左转弯车辆;一般造价高于其他平面交叉。造价高于其他平面交叉。适用:适用:多条道路相交,通过交叉口的交通多条道路相交,通过交叉口的交通量总数为量总数为5003000辆小时,左右转弯车辆小时,左右转弯车辆较多,且地形较平坦的情况。辆较多,且地形较平坦的情况。1.交叉口范围直行交通:交叉口范围直行交通:设计速度原则上应与路段设计速度相同设计速度原则上应与路段设计速度相同。两相交公路的等

    11、级或交通量相近时,平面交叉范围内的设计两相交公路的等级或交通量相近时,平面交叉范围内的设计速度可适当降低,但不得低于路段设计速度的速度可适当降低,但不得低于路段设计速度的70。2.转弯交通:转弯交通:设计速度因分、合流及用地等影响,通常应适设计速度因分、合流及用地等影响,通常应适当降低,或按变速行驶需要而定。当降低,或按变速行驶需要而定。右转弯车道:设计速度不宜大于右转弯车道:设计速度不宜大于40kmh;左转弯车道:左转弯车道:设计速度不宜大于设计速度不宜大于20km/h。四、交叉口的设计速度四、交叉口的设计速度第二节第二节 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一、车辆交通组织方法一、车

    12、辆交通组织方法(一)设置专用车道(一)设置专用车道 组织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在各自的车道上分组织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在各自的车道上分道行驶,互不干扰,根据行车道宽度和左、直、道行驶,互不干扰,根据行车道宽度和左、直、右行车辆的交通量大小可作出多种组合的车道右行车辆的交通量大小可作出多种组合的车道划分。划分。1设置专用左转车道设置专用左转车道2实行交通管制实行交通管制3变左转为右转变左转为右转(图(图a)(二)左转弯车辆的交通组织(二)左转弯车辆的交通组织在车道上划线,或用绿带和交通岛来分隔车流,在车道上划线,或用绿带和交通岛来分隔车流,使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速度的车辆能象渠道内使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速

    13、度的车辆能象渠道内的水流那样,沿规定的方向互不干扰地行驶的的水流那样,沿规定的方向互不干扰地行驶的交通组织。交通组织。(三)组织渠化交通(三)组织渠化交通二、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组织二、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组织n(一)行人交通组织(一)行人交通组织n 行人交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行人在人行人交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行人在人行道上行走,在人行横道线内安全过街,使人、行道上行走,在人行横道线内安全过街,使人、车分离,干扰最小。车分离,干扰最小。(二)非机动车交通组织(二)非机动车交通组织1.在交叉路口,非机动车道通常布置在机动车道和在交叉路口,非机动车道通常布置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人行道之间。2.

    14、在交叉口内,一般车流量下非机动车随机动车按在交叉口内,一般车流量下非机动车随机动车按交通规则在右侧行驶,不设分离设施。交通规则在右侧行驶,不设分离设施。2.车流量较大时,可采用分隔带(或墩)将机动车车流量较大时,可采用分隔带(或墩)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离行驶,减少相互干扰。与非机动车分离行驶,减少相互干扰。3.当车流量很大,机、非之间干扰严重时,可考虑当车流量很大,机、非之间干扰严重时,可考虑采用立体非机动车交通组织,并与人行天桥或地道采用立体非机动车交通组织,并与人行天桥或地道一起考虑。一起考虑。第三节第三节 交叉口的车道数和通行能力交叉口的车道数和通行能力 一、交叉口的车道数 n 交叉口各

    15、相交道路的车道数,应根据交通控制方法、交通交叉口各相交道路的车道数,应根据交通控制方法、交通量、车道的通行能力及交叉处用地条件等决定。在城市道路量、车道的通行能力及交叉处用地条件等决定。在城市道路上还应考虑大量非机动车交通存在的需要。上还应考虑大量非机动车交通存在的需要。n 从渠化交通考虑,交叉口最好按车种和方向分别设置专用从渠化交通考虑,交叉口最好按车种和方向分别设置专用车道,以使左、直、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能在各自的专用车车道,以使左、直、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能在各自的专用车道上排列停候或行驶,避免相互干扰,提高通行能力。道上排列停候或行驶,避免相互干扰,提高通行能力。n 但在交通量较小的道路

    16、上设置过多的车道是不经济的,可但在交通量较小的道路上设置过多的车道是不经济的,可考虑车道混合行驶。考虑车道混合行驶。n一般情况,交叉口的车道数宜比路段上多设一条。一般情况,交叉口的车道数宜比路段上多设一条。道路通行能力:道路通行能力:是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是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路段适应车流的能力,以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最大车辆数表示。路段适应车流的能力,以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最大车辆数表示。单位时间通常以小时计(辆小时)。单位时间通常以小时计(辆小时)。道路通行能力计算方法:道路通行能力计算方法:车头时距法和车头间距法车头时距法和车头间距法车头时距:车头时距:指连续两车

    17、通过车道或道路上同一地点的时间间指连续两车通过车道或道路上同一地点的时间间隔。隔。以车头时距计算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以车头时距计算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C=3600t车头间距:车头间距:是指交通流中连续两车之间的距离。是指交通流中连续两车之间的距离。以车头间距计算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以车头间距计算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C=1000Vl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n(一)有信号控制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一)有信号控制交叉口的通行能力n 停车线断面法:停车线断面法:已知交叉口处车道使用规定、信号显示周已知交叉口处车道使用规定、信号显示周期及配时,以进口道停车线为基准断面,凡通过该断面的车期及配时,以进口道停车线

    18、为基准断面,凡通过该断面的车辆即认为己通过交叉口。据此来计算通过停车线断面上不同辆即认为己通过交叉口。据此来计算通过停车线断面上不同行驶方向车道上的小时最大通过量(即该车道通过能力),行驶方向车道上的小时最大通过量(即该车道通过能力),各进口车道通行能力之和即为交叉口的可能通行能力。各进口车道通行能力之和即为交叉口的可能通行能力。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n1一条直行车道的通行能力一条直行车道的通行能力N直直:ssgtavTTN23600直n式中:式中:T信号周期(信号周期(s),一般),一般T=6090s;n Tg一个周期内的绿灯时间(一个周期内的绿灯时间(s););n vs直行车辆通过交叉口的

    19、车速(直行车辆通过交叉口的车速(ms););n a平均加速度(平均加速度(m/s2););n ts直行车平均车头时距(直行车平均车头时距(s)。)。n(一)有信号控制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一)有信号控制交叉口的通行能力n 停车线断面法:停车线断面法:已知交叉口处车道使用规定、信号显示周已知交叉口处车道使用规定、信号显示周期及配时,以进口道停车线为基准断面,凡通过该断面的车期及配时,以进口道停车线为基准断面,凡通过该断面的车辆即认为己通过交叉口。据此来计算通过停车线断面上不同辆即认为己通过交叉口。据此来计算通过停车线断面上不同行驶方向车道上的小时最大通过量(即该车道通过能力),行驶方向车道上的小时最

    20、大通过量(即该车道通过能力),各进口车道通行能力之和即为交叉口的可能通行能力。各进口车道通行能力之和即为交叉口的可能通行能力。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n1一条直行车道的通行能力一条直行车道的通行能力N直直:ssgtavTTN23600直2一条右转车道的通行能力一条右转车道的通行能力N右右n式中,式中,tr右转车平均车头时距(右转车平均车头时距(s)。)。n 根据观测,平均根据观测,平均tr3.03.5s。rtN3600右 1)有左转专用信号显示时)有左转专用信号显示时 3一条左转车道的通行能力一条左转车道的通行能力N左左n式中:式中:T1一个周期内的左转显示时间(一个周期内的左转显示时间(s);

    21、);n v1左转车通过交叉口的车速(左转车通过交叉口的车速(s););n t1 左转车平均车头时距(左转车平均车头时距(s),取),取t1=2.5m。11123600tavTTN左 1)有左转专用信号显示时)有左转专用信号显示时 3一条左转车道的通行能力一条左转车道的通行能力N左左11123600tavTTN左(1)利用绿灯时间:)利用绿灯时间:当有左转专用车道而无左转信号显示时,当有左转专用车道而无左转信号显示时,驶入左转车道的车辆,只能利用绿灯时间内对向直行车流中出驶入左转车道的车辆,只能利用绿灯时间内对向直行车流中出现可穿越空档实现左转。据实测,可穿越时距约为现可穿越空档实现左转。据实测

    22、,可穿越时距约为8s,直行车,直行车头时距约为头时距约为3.54s,故穿越时距约为直行车头时距的,故穿越时距约为直行车头时距的2倍倍。2)无左转专用信号显示时)无左转专用信号显示时21直直NNnn 式中:式中:N直直一条直行车道一个周期的通行能力;一条直行车道一个周期的通行能力;ssgtavTN2直n N”直直每个周期实际到达的直行车辆。每个周期实际到达的直行车辆。(2)利用黄灯时间:)利用黄灯时间:黄灯亮时通过车数黄灯亮时通过车数n2为为 n 2)无左转专用信号显示时)无左转专用信号显示时n式中:式中:Ty每周期黄灯时间,每周期黄灯时间,s。n 一条左转车道的通行能力一条左转车道的通行能力N

    23、左左为为1122tavTny)360021nnTN(左n 式中:式中:N直直一条直行车道一个周期的通行能力;一条直行车道一个周期的通行能力;ssgtavTN2直n N”直直每个周期实际到达的直行车辆。每个周期实际到达的直行车辆。一条车道上有直、左混行时,因去向不同二相互干扰,甚一条车道上有直、左混行时,因去向不同二相互干扰,甚至会停车,应乘以折减系数至会停车,应乘以折减系数K。另据观测,左转车道通过时间约为直行车的另据观测,左转车道通过时间约为直行车的1.5倍。倍。n 4一条直左混行车道的通行能力一条直左混行车道的通行能力N直左直左n式中:式中:1直左车道中左转车所占比例;直左车道中左转车所占

    24、比例;n K折减系数,取折减系数,取K=0.70.9。n 5一条直右混行车道的通行能力等于一条直行车道的通行能一条直右混行车道的通行能力等于一条直行车道的通行能力。力。n 6一条直左右混行的通行能力等于一条直左混行车道的通行一条直左右混行的通行能力等于一条直左混行车道的通行能力。能力。KNN)2111(直直左 无信号控制交叉口一般是指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时,无信号控制交叉口一般是指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时,困次要道路交通量不大,可不设交通信号控制,根据主要道困次要道路交通量不大,可不设交通信号控制,根据主要道路优先通行的交通规则,次要道路上的车辆必须等待主要道路优先通行的交通规则,次要道路上

    25、的车辆必须等待主要道路上的车辆之间出现足够长的间隔时间而通过交叉口。路上的车辆之间出现足够长的间隔时间而通过交叉口。主要道路上的车流可视为无交叉的连续交通流。主要道路上的车流可视为无交叉的连续交通流。当主要道路上的车流出现的间隔大于临界间隔当主要道路上的车流出现的间隔大于临界间隔a(即(即50%的驾驶员可以接受)时,可供次要道路上车辆汇入或穿越。的驾驶员可以接受)时,可供次要道路上车辆汇入或穿越。(二)无信号控制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二)无信号控制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设次要道路上的车辆相隔的车头时距为设次要道路上的车辆相隔的车头时距为,则次要道路单向,则次要道路单向可通过的最大车辆数可通过的最大车辆数

    26、Q次次为为(二)无信号控制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二)无信号控制交叉口的通行能力qqaeeQQ1)(主次n式中:式中:Q主主主要道路双向交通量(辆小时);主要道路双向交通量(辆小时);n q 主要道路交通流率,主要道路交通流率,n qQ主主3600(辆秒);(辆秒);n 主要道路临界间隔时间(主要道路临界间隔时间(s)。对停车标志控制)。对停车标志控制的交叉口为的交叉口为68s;对让路标志为;对让路标志为57s;n 次要道路最小车头时距(次要道路最小车头时距(s)。对停车标志为)。对停车标志为5s;对让路标志为对让路标志为3s。第四节第四节 交叉口的视距与圆曲线半径交叉口的视距与圆曲线半径 一、交叉

    27、口的视距一、交叉口的视距 (一)视距三角形(一)视距三角形 为了保证交叉口上行车安全,驾驶员在进入交叉口前的一段为了保证交叉口上行车安全,驾驶员在进入交叉口前的一段距离内,应能看到相交道路上的行车情况,以便能及时采取措距离内,应能看到相交道路上的行车情况,以便能及时采取措施顺利驶过或安全停车。这段必要的距离应该大于或等于停车施顺利驶过或安全停车。这段必要的距离应该大于或等于停车视距视距ST。视距三角形:由视距三角形:由相交道路上的停车视距所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相交道路上的停车视距所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在其范围内不能有任何阻挡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距三角形。在其范围内不能有任何阻挡驾驶员视线的

    28、障碍物。第四节第四节 交叉口的视距与圆曲线半径交叉口的视距与圆曲线半径 一、交叉口的视距一、交叉口的视距 (一)视距三角形(一)视距三角形 为了保证交叉口上行车安全,驾驶员在进入交叉口前的一段为了保证交叉口上行车安全,驾驶员在进入交叉口前的一段距离内,应能看到相交道路上的行车情况,以便能及时采取措距离内,应能看到相交道路上的行车情况,以便能及时采取措施顺利驶过或安全停车。这段必要的距离应该大于或等于停车施顺利驶过或安全停车。这段必要的距离应该大于或等于停车视距视距ST。视距三角形:由视距三角形:由相交道路上的停车视距所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相交道路上的停车视距所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在其范围

    29、内不能有任何阻挡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距三角形。在其范围内不能有任何阻挡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二)识别距离(二)识别距离 n识别距离:识别距离:为保证车辆安全顺利通过交叉口,应使驾驶员在交为保证车辆安全顺利通过交叉口,应使驾驶员在交叉口之前的一定距离能识别交叉口的存在及交通信号和交通标叉口之前的一定距离能识别交叉口的存在及交通信号和交通标志等,这一距离称为识别距离。志等,这一距离称为识别距离。n1无信号控制的交叉口无信号控制的交叉口n 对无任何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可采用各相交道路的停车视距对无任何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可采用各相交道路的停车视距。n 2有信号控制的交叉口有信号控制的交叉口n 对有信号控制

    30、的交叉口,在车辆正常行驶条件下,识别距离对有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在车辆正常行驶条件下,识别距离力使驾驶员能看清交通信号和显示内容,能有足够时间制动减力使驾驶员能看清交通信号和显示内容,能有足够时间制动减速直至停车,但这种制动停车并非急刹车。速直至停车,但这种制动停车并非急刹车。aVtVSS266.32n3停车标志控制的交叉口停车标志控制的交叉口n对停车标志控制的交叉口,一般为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交叉,对停车标志控制的交叉口,一般为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交叉,主次关系明确,而且对标志的识别要比对信号容易,因此,主次关系明确,而且对标志的识别要比对信号容易,因此,可采用式(可采用式(8-10)及识别时间为

    31、)及识别时间为2s计算。计算。二、交叉口的圆曲线半径二、交叉口的圆曲线半径n 交叉口的圆曲线半径:交叉口的圆曲线半径:n 交叉范围相交道路的圆曲线半径交叉范围相交道路的圆曲线半径n 分道转弯式圆曲线半径分道转弯式圆曲线半径n 加铺转角式圆曲线半径加铺转角式圆曲线半径n(一)相交道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一)相交道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n在交叉口范围内,主要道路的设计速度在交叉口范围内,主要道路的设计速度V仍采用路段仍采用路段规定值,次要道路可取路段的规定值,次要道路可取路段的0.7倍;横向力系数倍;横向力系数可可按不同计算行车速度在按不同计算行车速度在0.150.20之间选用;超高横坡之间选用;超高

    32、横坡ih,以不大于,以不大于2%为宜,最大不应超过为宜,最大不应超过6%。)(1272hiVR设计速度设计速度 当右转弯车辆比较多时,为保证右转车辆能当右转弯车辆比较多时,为保证右转车辆能以规定速度分道行驶,应对最小转弯半径加以规定速度分道行驶,应对最小转弯半径加以限制。在右转车辆计算行车速度已确定的以限制。在右转车辆计算行车速度已确定的条件下,取条件下,取=0.160.20,最小圆曲线半径,最小圆曲线半径的一般值采用的一般值采用ih=2%计算,极限值用计算,极限值用ih=6%计计算。算。n(二)分道转弯式交叉口最小圆曲线半径(二)分道转弯式交叉口最小圆曲线半径 为了保证各种右转车辆能以一定速

    33、度顺利转弯,交为了保证各种右转车辆能以一定速度顺利转弯,交叉口转角处的缘石或行车道边缘应做成圆曲线或多叉口转角处的缘石或行车道边缘应做成圆曲线或多心复曲线。心复曲线。加铺转角边缘的圆曲线半径:加铺转角边缘的圆曲线半径:n(三)加铺转角式交叉口转角半径(三)加铺转角式交叉口转角半径 定义定义:在交叉口内增加左、右转车道,以提高交叉口的通在交叉口内增加左、右转车道,以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的设计方法。行能力的设计方法。一、设置条件一、设置条件 1平面交叉符合下列条件时应设右转车道:平面交叉符合下列条件时应设右转车道:(1)平面交叉角小于)平面交叉角小于60,且右转车较多时;,且右转车较多时;(2)右

    34、转交通量大,且为主要交通方向时;)右转交通量大,且为主要交通方向时;(3)右转车辆所需车速较高时;)右转车辆所需车速较高时;(4)有特殊需要时。)有特殊需要时。2平面交叉除下列条件外应设左转车道:平面交叉除下列条件外应设左转车道:n (1)不允许左转弯时;)不允许左转弯时;n (2)道路交通量很小,通行能力有富裕时;)道路交通量很小,通行能力有富裕时;n (3)相交道路设计速度为)相交道路设计速度为40km/h以下,设计小时交通量以下,设计小时交通量小于小于200辆时;辆时;n (4)无对向直行交通,且进口道车道数较路段多一条时。)无对向直行交通,且进口道车道数较路段多一条时。第五节第五节 交

    35、叉口的拓宽设计交叉口的拓宽设计 二、设置方法二、设置方法n(一)右转车道设置方法(一)右转车道设置方法n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二、设置方法二、设置方法n(一)右转车道设置方法(一)右转车道设置方法n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宽右转车道。(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n 左转车道是在进口道左侧扩宽出的车道。左转车道是在进口道左侧扩宽出的车道。n 1宽型中间带:宽型中间带:当没有较宽中间带(一般当没有较宽中间带(一般不小于不小于5m)时,将道口一定长

    36、度的中间带压)时,将道口一定长度的中间带压缩宽度,由此增辟出左转车道。缩宽度,由此增辟出左转车道。n2窄型中间带:窄型中间带:当设有较窄中间带(宽度小当设有较窄中间带(宽度小于于5m)时,利用中间带后宽度不够,可将道)时,利用中间带后宽度不够,可将道口单向或双向车道线向外侧偏移,增加不足部口单向或双向车道线向外侧偏移,增加不足部分宽度。分宽度。n3无中间带:无中间带:当相交道路不设中间带时,可通过两当相交道路不设中间带时,可通过两种途径增辟左转车道。种途径增辟左转车道。n(1)向进口道的一侧或两侧扩宽,增加进口道路幅)向进口道的一侧或两侧扩宽,增加进口道路幅总宽度,在进口道中心线附近辟出左转车

    37、道。总宽度,在进口道中心线附近辟出左转车道。n(2)不扩宽进口道,占用靠近中心线的对向)不扩宽进口道,占用靠近中心线的对向车道作为左转车道。车道作为左转车道。第六节第六节 环形交叉口设计环形交叉口设计n一、中心岛的形状和半径一、中心岛的形状和半径n(一)中心岛的形状(一)中心岛的形状n一般多用圆形,有时也用圆角方形和菱形一般多用圆形,有时也用圆角方形和菱形n主次道路相交时宜采用椭圆形主次道路相交时宜采用椭圆形n交角不等的畸形交叉可采用复合曲线形。交角不等的畸形交叉可采用复合曲线形。n(二)中心岛的半径(二)中心岛的半径n1按计算行车速度的要求计算:按计算行车速度的要求计算:)(2)(1272m

    38、biVRbn式中:式中:b紧靠中心岛的车道宽度(紧靠中心岛的车道宽度(m););n ib环道横坡度(环道横坡度(%),一般采用),一般采用1.5%;交织:交织:就是两条车流汇合交换位置后又分离的过程。就是两条车流汇合交换位置后又分离的过程。交织长度:交织长度: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辆,在环道行驶时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辆,在环道行驶时相互交织,交换一次车道位置所行驶的距离,称为相互交织,交换一次车道位置所行驶的距离,称为交织长度。交织长度。n 2按交织段长度的要求计算半径按交织段长度的要求计算半径R:n 交织段长度所要求的中心岛半径交织段长度所要求的中心岛半径Rd,近似地,近似地按交织段长度所围成的圆

    39、周大小来推导按交织段长度所围成的圆周大小来推导)(22)(mBBlnRpdn式中:式中:Bp相交道路的平均路宽(相交道路的平均路宽(m)。环道上的车道布置:环道上的车道布置:(1)靠近中心岛的一条车道作绕行之用,)靠近中心岛的一条车道作绕行之用,(2)最靠外侧的一条车道供右转弯之用,)最靠外侧的一条车道供右转弯之用,(3)中间一至二条车道为交织之用)中间一至二条车道为交织之用 环道上一般设计三到四条车道为宜。如交织段长度环道上一般设计三到四条车道为宜。如交织段长度较长时,环道车道数可布置四条;若相交道路的车较长时,环道车道数可布置四条;若相交道路的车行道较窄,也可设二条车道。行道较窄,也可设二

    40、条车道。每条车道宽每条车道宽3.503.75m,二、环道的宽度二、环道的宽度 交织角:交织角:是进环车辆轨迹与出环车辆轨迹的平均相是进环车辆轨迹与出环车辆轨迹的平均相交角度。它以距右转机动车道的外缘交角度。它以距右转机动车道的外缘1.5m和中心和中心岛边缘岛边缘1.5m的两条切线交角来表示的。的两条切线交角来表示的。三、交织角三、交织角n 交织角越小,行车就越安全。交织角以控制在交织角越小,行车就越安全。交织角以控制在2030之间为宜。之间为宜。一、交叉口立面设计的要求和原则一、交叉口立面设计的要求和原则第七节第七节 交叉口的立面设计交叉口的立面设计n 1.相同等级道路相交时,一般维持各自的纵

    41、坡不变,而改变纵相同等级道路相交时,一般维持各自的纵坡不变,而改变纵坡较小的道路的横坡度。坡较小的道路的横坡度。n 2.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时,主要道路的纵、横断面均维持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时,主要道路的纵、横断面均维持不变,而将次要道路双坡横断面,逐渐过渡到与主要道路纵坡不变,而将次要道路双坡横断面,逐渐过渡到与主要道路纵坡相一致的单坡横断面,以保证主要道路的交通便利。相一致的单坡横断面,以保证主要道路的交通便利。n 3.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方向背离交叉口。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方向背离交叉口。n 4.交叉口范围布置雨水口时,一条道路的雨水不应流过交叉口交叉口范围布置雨水口

    42、时,一条道路的雨水不应流过交叉口的人行横道,或流入另一条道路,也不能使交叉口内产生积水。的人行横道,或流入另一条道路,也不能使交叉口内产生积水。n 5.交叉口范围内横坡要平缓些,一般不大于路段横坡,以利于交叉口范围内横坡要平缓些,一般不大于路段横坡,以利于行车。纵坡度宜不大于行车。纵坡度宜不大于2%,困难情况下应不大于,困难情况下应不大于3%。n 6.交叉口立面设计标高应与周围建筑物的地坪标高协调一致。交叉口立面设计标高应与周围建筑物的地坪标高协调一致。二、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二、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 凸形地形凸形地形 凹形地形凹形地形 分水线地形分水线地形 谷线地形谷线地形 斜坡地形

    43、斜坡地形 马鞍形地形马鞍形地形 设计方法:设计方法: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及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及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1.路段设计等高线的计算和画法路段设计等高线的计算和画法三、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三、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 n设等高距为设等高距为h,n则中心线上相邻等高线的水平距离则中心线上相邻等高线的水平距离l1为:为:11ihl n设置路拱以后设置路拱以后(路拱高(路拱高h1),等高线在车行道边线上的位置,等高线在车行道边线上的位置沿纵向上坡方向偏移的水平距离沿纵向上坡方向偏移的水平距离l2为:为:3231221iiBihl 设计方法:设计方法: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

    44、及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及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1.路段设计等高线的计算和画法路段设计等高线的计算和画法三、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三、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 153.10153.20l2l1i1i3 设计方法:设计方法: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及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及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1.路段设计等高线的计算和画法路段设计等高线的计算和画法三、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三、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 方格网法方格网法n2交叉口上设计等高线的计算和画法交叉口上设计等高线的计算和画法hG=hA-AGi1 223iBhhGE3333ADAChhhhCAAD2)()(11333

    45、iRhiRhhFEc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3.平面交叉设计示例:平面交叉设计示例:BACD3.平面交叉设计示例:平面交叉设计示例:第一节第一节 概概 述述 定义:定义:立体交叉(简称立交)是利用跨线构造物使道路与道立体交叉(简称立交)是利用跨线构造物使道路与道路(或铁路)在不同标高相互交叉的连接方式。路(或铁路)在不同标高相互交叉的连接方式。立交是高速道路(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的统称)必不可立交是高速道路(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的统称)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少的组成部分。优点:优点:使各方向车流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行驶,消除或减使各方向车流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行驶,消除或减少了冲突点;少

    46、了冲突点;车流可连续运行,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车流可连续运行,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节约了运行时间和燃料消耗;节约了运行时间和燃料消耗;控制了相交道路车辆的出入,减少了对高速道路的干扰。控制了相交道路车辆的出入,减少了对高速道路的干扰。第五章第五章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一、立体交叉的组成一、立体交叉的组成 入口入口出口出口第二节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和适用条件立体交叉的类型和适用条件 n一、按结构物形式分类一、按结构物形式分类n 1上跨式:上跨式:用跨线桥从相交道路上方跨过的交叉方式。用跨线桥从相交道路上方跨过的交叉方式。n特点:特点:施工方便,造价较低,排水易处理,但占地大,

    47、引道施工方便,造价较低,排水易处理,但占地大,引道较长,高架桥影响视线和市容,宜用于市区以外或周围有高较长,高架桥影响视线和市容,宜用于市区以外或周围有高大建筑物处。大建筑物处。n 2下穿式:下穿式:用地道(或隧道)从相交道路下方穿过的交叉用地道(或隧道)从相交道路下方穿过的交叉方式。方式。n特点:特点:占地较少,立面易处理,对视线和市容影响小,但施占地较少,立面易处理,对视线和市容影响小,但施工期较长,造价较高,排水困难。多用于市区。工期较长,造价较高,排水困难。多用于市区。二、按交通功能分类二、按交通功能分类n (一)分离式立交(一)分离式立交n 构成:构成:仅设跨线构造物一座,使相交道路

    48、空间分离,仅设跨线构造物一座,使相交道路空间分离,上、下道路无匝道连接的交叉方式。上、下道路无匝道连接的交叉方式。n 特点:特点:立交结构简单,占地少,造价低,但相交道立交结构简单,占地少,造价低,但相交道路的车辆不能转弯行驶。路的车辆不能转弯行驶。n 适用:适用:高速道路与铁路或次要道路之间的交叉。高速道路与铁路或次要道路之间的交叉。n (二)互通式立交(二)互通式立交n 构成:构成:设跨线构造物使相交道路空间分离,且上、设跨线构造物使相交道路空间分离,且上、下道路有匝道连接,以供转弯车辆行驶的交叉方式。下道路有匝道连接,以供转弯车辆行驶的交叉方式。n 特点:特点:车辆可转弯行驶,全部或部分

    49、消灭了冲突点,车辆可转弯行驶,全部或部分消灭了冲突点,各方向行车干扰较小,但立交结构复杂,占地多,造各方向行车干扰较小,但立交结构复杂,占地多,造价高。价高。互通式立体交叉分类及平面布置方式互通式立体交叉分类及平面布置方式 n 1部分互通式立交部分互通式立交n 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之间至少有一个平面冲突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之间至少有一个平面冲突点的交叉。点的交叉。n适用条件:适用条件:当个别方向的交通量很小或分期修建时,当个别方向的交通量很小或分期修建时,高速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或用地和地形等限制时可采高速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或用地和地形等限制时可采用这种类型立交。用这种类型立交。n代表形式:代表

    50、形式:菱形立交、部分苜蓿叶式立交等。菱形立交、部分苜蓿叶式立交等。n(1)菱形立交)菱形立交三路立交三路立交 四路立交四路立交(2)部分苜蓿叶式立交)部分苜蓿叶式立交 n(2)部分苜蓿叶式立交)部分苜蓿叶式立交 n2完全互通式立交完全互通式立交n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全部在空间分离的交叉。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全部在空间分离的交叉。n匝道数与转弯方向数相等,各转向都有专用匝道。匝道数与转弯方向数相等,各转向都有专用匝道。n适用条件:高速道路之间及高速道路与其它高等级适用条件:高速道路之间及高速道路与其它高等级道路相交。道路相交。n代表形式:喇叭形、苜代表形式:喇叭形、苜蓿叶形、蓿叶形、y形、形、X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四章-(详细)道路交叉设计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52425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