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水资源系统的要素及及特征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二章水资源系统的要素及及特征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水资源 系统 要素 特征 课件
- 资源描述:
-
1、2022-7-241 第二章第二章 水资源系统的要素及特征水资源系统的要素及特征2022-7-242系统论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50-60年代应用系统工程解决复杂问题。目前,系统思想与系统方法广泛地渗透到各学科领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利用程度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只用传统的、常规的方法难于完美地解决如此庞大而复杂的问题,因而,将系统思想、概念、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水资源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就构成了水资源系统分析。2022-7-243 讲授内容讲授内容第一节 系统的概念第二节 水资源系统的构成与变化第三节 地表水资源系统第四节 地下水资源系统2022-7-244
2、第一节第一节 系统的概念系统的概念u 一 系统的定义及其结构要素u二 系统的类别 u三 系统的特性2022-7-245 简单的说,系统思想与方法的核心是把所有研究的对象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并从整体的角度去考察、分析和处理事物。一一 系统的定义及其结构要素系统的定义及其结构要素 关于系统的定义,比较通用的提法为:凡是在一定环境下,为实现某一目标,有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因素(部分)而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集合体,称为系统。系统方法认为,不应当将系统理解为各组成部分(要素)的简单集合,而应将其理解为诸要素以一定规则组织起来,并共同行动的整体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方式便是
3、系统的结构。因此,我们也可以将系统理解为“有结构的集合”。2022-7-247 任何一个系统均包括两部分:输入系统本身(由三元素组成)运转系统输出系统所处环境(系统本身以外的部分)2022-7-248系统与环境的界限称为系统边界。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称为系统结构系统结构。环境对系统的作用是系统输入,系统对环境的作用是系统输出;在动态条件下,输出可反作用于输入,即为反馈。把输入转换为输出就是系统的功能。系统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称为系统行为。2022-7-249 在工程体系中的系统,可描述为:在给定时间内,使物质(原料、能量、信息)的输入与物质(产品、能量、效益)的输出相互联
4、系起来,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具有一定功能的任何结构、装置、设计方案和运行程序的有机体,均称为系统。而且这个系统本身是它所从属的一个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子系统),即为系统的相对性。2022-7-2410 以分析为主的近代自然科学长期以来采用的方法是,将所研究的事物精细地分为各个互不联系的独立部分、分别加以研究,把各部分研究结果之和作为对所研究事物整体的认识。这样做,实质上是将研究对象当作诸要素简单累加而成的集合,而没有将其如实地看成一个有机整体。2022-7-2411 一个系统,不仅内部诸要素存在着相互作用,而且还与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系统接受环境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输入,经过系统的变换,再向环境
5、产生物质、能量或信息的输出 系统的输入与输出系统的输入与输出 2022-7-2412 环境对系统的作用也称之为激励,系统在接受激励后对环境的反作用称之为响应 系统的激励和响应系统的激励和响应 2022-7-2413在同等降水条件下,不同的地下水系统,由于其岩层、构造、地貌乃至分布范围大小不同,泉流量的变化各不相同。在不同的地下水系统中,以同种方式开采同样数量的地下水,地下水位的降低也有很大差别。分析系统输入与输出(激励与响应)的对应关系有助于了解系统结构;对系统结构的了解有助于我们预测激励-响应关系。2022-7-2414二二 系统的类别系统的类别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从不
6、同的角度,可将系统分成不同的类别,可分为三类:自然系统系统的分类 人工系统复合系统(自然人工)2022-7-24151.自然系统自然系统 自然系统是由自然物质组成的系统,如生物系统、生态系统、水文系统等。2022-7-24162.人工系统人工系统 人工系统是为达到人类需求的目的人为建立起来的系统,如水利、交通等。2022-7-24173.自然自然-人工复合系统人工复合系统 由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组合起来的复合系统。它既有自然系统的特征,有具备人工系统的特性,如航天导航系统等。2022-7-2418三三 系统的特性系统的特性集合性关联性目的性系统的特性整体性不确定性环境适应性2022-7-2419
7、1.集合性集合性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相互区分的要素(或子系统)组成。一个系统常常是由若干子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子系统又是由更小的系统构成,形成一个多层次结构。2022-7-24202.关联性关联性 组成系统的各部分之间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即为系统的关联性。2022-7-24213.目的性目的性 系统的目的性是指系统都均有特定的功能,即既定的目的。2022-7-24224.整体性整体性 系统的整体性是因为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各构成要素的独立功能及其相互间的有机联系,只能在一定的协调关系下统一与系统整体之中。脱离了整体性,各构成要素的功能及要素间的作
8、用就失去意义 2022-7-24235.5.不确定性不确定性 系统的不确定性是因为系统中某些不能用确定性方法描述其状态构成要素。其组成部分的活动或者由于人们的认识尚未完全掌握其规律,或者由于活动带有一定的随机性,而只能用统计手段反应其活动状态和进程,这就使系统具有不确定性。2022-7-24246.环境适应性环境适应性 任何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必定与外部环境发生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换,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这就构成系统的环境适应性。2022-7-2425 第二节第二节 水资源系统的构成与变化水资源系统的构成与变化u一一 水资源系统的构成水资源系统的构成u二二 水资源系统的影响因素水资
9、源系统的影响因素2022-7-2426一、水资源系统的构成一、水资源系统的构成 将系统思想、概念、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水资源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就构成了水资源系统分析。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是人类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可实施人为控制、水量分配调度和科学管理的水资源形式。所以,在供水工程学中主要侧重于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把具有相互联系的这两类水资源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水资源系统,进行综合评价、水量开发利用调度和科学管理。2022-7-2427 水资源系统结构框图水资源系统结构框图地表水体地表水资源系统流域水资源系统地下含水系统地下水资源系统地下水流动系统2022-7-2428 考虑到地表
10、水、地下水的运动方式、赋存条件差异明显,且以不同的结构形式组成各自的实体系统(地表水系统、地下水系统),而且无论地表水系统还是地下水系统,可供开发利用的水与不能列入资源范畴的水总是共处于同一河系或渗流场之中,两者之间在水量、水质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进行适量评价和制定开采方案之前,必须分别查明地表水系统和地下水系统的结构特性、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物能交换关系,即查明地表水、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及补给、径流、排泄规律。2022-7-2429二二 水资源系统的影响因素水资源系统的影响因素1.自然条件下水资源的变化自然条件下水资源的变化2.人类活动对水资源质与量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水资源质与量的影响3.
11、水资源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的协调发展水资源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的协调发展2022-7-24301.1.自然条件下水资源的变化自然条件下水资源的变化 水资源的质与量及其分布状况是自然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们既有历史继承性的一面,又有不断变化发展新生性的一面。地史学、地貌学、古水文地质及古气候的研究成果证明了水文循环是个不断演化的过程,而且也提供了追溯宏观演化轨迹的重要线索和有力证据,为研究水资源自然变化打下了基础。2022-7-2431 古气候的研究表明,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是:地球高纬度地区是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中低纬度地区则是干旱期与湿润器的交替。由于这种交替变化,不同地区的降水、蒸发都有明
12、显的差异。除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外,自晚新世开始到上新世-更新世强烈隆升的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变化、地形地貌的再造、生态的演替以及水文循环的重组都具有极深远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格局和今后长期的演化趋势。2022-7-2432 气候、地质、植被的演化最终形成了现今的水资源分布状况,其标志为:我国的四大水文循环系统的形成(太平洋水文循环系统、印度洋水文循环系统、北冰洋水文循环系统和鄂霍次克海水文循环系统);黄河、长江等几条东西向大河在最近100万年间相继贯通入大海,确定了我国以及流域的分布格局;新构造运动促使了地形的分异,山地、盆地、平原(高原)称为三大阶梯中次一级的地貌单元,它们的
13、组合使地表水、地下水分布埋藏形态多样化。2022-7-2433 作为自然系统的一个局部或过程片段,水资源中小时空尺度的变化总是伴随自然条件的宏观改变,以十分活跃的方式表现出来。有资料表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近百年来我国西北的山地冰川有进有退,总的趋势是退缩。2022-7-24342.2.人类活动对水资源质与量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水资源质与量的影响 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着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时空分布。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影响的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水资源的间接干预,即通过环境的变化影响水资源系统的输入输出过程;另一种是以改变水资源系统结构方式直接干扰,改变水资源的自然状态。2022-7-24352022-
14、7-2436 人类活动的间接干预可发生在全球性的宏观层次上,也可仅限于区域上。人类活动在全球性宏观层次上的间接干预,如人工废气排放导致的温室效应;过度采伐及垦殖使水土流失加剧、沙漠化日趋严重等。这些问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可能引起全球变暖、大气环流受到干扰、气候异常,从而使一些国家和地区降水过多出现洪涝灾害,而另一些国家和地区连年干旱、水资源匮乏,甚至会因生态退化导致区域水文循环过程的永久性变异。人类活动在区域层次上的间接干预,主要是指那些规模较小、仅限于小区域内的各种人为活动,如封山育林小流域治理、都市建设等。2022-7-24372022-7-2438 开发利用水资源是人类对水资源时空分布干
15、预的直接方式。修建水库就是把天然河流的线状源变为面状源,引水渠系则完全是人工的线源或网状的源以及开采地下水必然使自然系统的结构以及物能传输过程发生改变,形成新的水文情势。2022-7-2439 例如,拦截地表水有可能使下游河段过水量减少,甚至干枯,导致河流对地下水补给量的锐减,区域地下水位降低,如海水量减少。从地表水体引水或跨流域调水,会加大地表水的分支流程,使水的周转期延长,水流的分散性增强,有可能影响到地表水的更新周期和运动节律,形成新的水量、盐分的收支关系。2022-7-2440 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也产生类似的问题,不同的是,地下水是以“场”的方式存在的,地下水渗流场和水化学场的人为变异一
16、般较缓慢,延迟效应却更为突出,而且抽水井的位置、开采强度和抽水历时过程对渗流场、水化学场最终形态的塑造是关键性的。2022-7-2441 总之,水既是一种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环境要素。水资源系统的变化会影响环境,而环境的变化又导致水资源系统的变异。正因为两者具有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联系,人类任何不适当的活动都将使双方受到损害。尤其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的失误,不仅水资源的质、量及其时空分布朝着背离人们愿望的方向发展,而且还可能通过环境的反馈给水资源的长远利用留下难以逆转的苦果。这方面的范例在国内外屡见不鲜。2022-7-24423.水资源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的协调发展水资源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的协调发
17、展 人类面临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为了生存环境并持续发展,应寻找一条能使水资源开发利用得以持续的道路。由于水资源具有特定的本质,其时空变化既有一定的因果性、周期性,又带有一定的随机不确定性,对其未来的估计只能是大概的,不可能准确无误地进行预测、评价。此外,水还兼有资源与环境的二重性,即可开发利用为人类造福,又会因开发利用导致水资源自身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异,给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类生存条件带来不利影响。2022-7-2443在水资源永续利用的问题上,人们始终面对几个基本矛盾:水资源的有限性与用水量不断增长、供不应求的矛盾;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水资源系统供水功能时变性与人们对其稳定性的
18、期望之间矛盾。2022-7-2444 学者们提出,应当注意开发中的平衡技术,使水资源开发产生的环境负效应与预计取得的社会效益相平衡。为保证这种平衡的实现,应遵循三个不受损害的原则:u供饮用的地下水源和土地生产力得到保护的原则;u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受干扰的原则;u可更新的淡水资源不过量开发的原则。2022-7-2445 我国水资源问题的要害是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关系的失调,避免导致人工-自然复合系统的功能障碍,就必须正确地分析两个系统的耦合关系,通过对人工系统结构的调整已顺应自然系统演化规律,使人为活动与水资源、水环境彼此适应,达成和谐、协调的新关系。2022-7-2446第三节第三节 地表水资源系
19、统地表水资源系统 一一 地表水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地表水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 二二 地表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地表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2022-7-2447一一 地表水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地表水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 1.地表水系统的组成要素 2.地表水系统的结构 3.地表水系统的形态结构特征2022-7-2448 地表水资源系统是水资源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因其自身结构、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其在整个水资源系统有其独有的特点。2022-7-24491.地表水系统的组成要素地表水系统的组成要素 地表水系统由水体和流域组合而成。河流、湖泊是分布最广泛、也是最常见的地表水体。大多数情况下,湖泊与河流相通。湖泊可以
20、是河流的源头、中转站或排泄场所,两者在空间上组成网络状的水系。河流、湖泊中的水,除部分来自地下水的排泄外,绝大部分来自大气降水。受地形和地表岩土透水能力的控制,大气降水转化的地表水径流量也因地而异。2022-7-2450 地形高低起伏形成若干低地,低地被较高的山脊和坡脊环绕,这些山脊和坡脊称为分水岭或分水线。在平原区,地表面的轻微凸起也可相连成分水线。陆地表面被长短不一、高低错落的不同等级分水线分割成大大小小的汇水区域流域。域内的地形、坡面形态、地表岩性、植被覆盖程度是流域的组成要素。除降水的影响外,它们的空间组合决定了河谷、河道、洼地的形态分布以及地表水的产流情况。2022-7-24512.
21、2.地表水系统的结构地表水系统的结构 地表水系统的结构指地表水体与流域的空间形态及其相互作用联系的方式。在地表水系统中,地表水与流域始终保持着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地表水流在输送流域产流的同时,通过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改造着流域,使河道沟谷的坡降、宽度、长度不断变化,坡面形态改观,甚至会因溯源侵蚀过度发展,造成河流袭夺,扩大流域的范围。2022-7-24523.地表水系统的形态结构特征地表水系统的形态结构特征 (1 1)河道的分支性河道的分支性 河流分干流和支流,流入干流的支流称一级支流,流入一级支流的支流称二级支流,以此类推。不同级别的支流和干流汇合,形成水系或河网。水系的分支特
22、征常用分叉系数和河网密度(drainage density)表征。一般来说,分叉系数越大的流域,河网密度也越大。2022-7-24532022-7-2454(2 2)流域的嵌套性)流域的嵌套性 任何一级支流都有相应的汇水流域。河流的分支级别与流域级别是一致的。一个大的流域包含着若干个中等流域,而每个中等流域又包含众多小流域。我们把不同级别流域叠置、嵌套的结构现象称为嵌套性。2022-7-2455(3 3)水流运动的单向性)水流运动的单向性 地表水的运动严格受地形的控制,呈现出由高处向低处的流动。雨季时,当降水强度超过地表岩土的渗透能力时,会产生地面径流。这种超渗产流沿坡向进入沟谷、河道,再从低
23、级别支流向高级别支流传递,汇入干流。最终由干流的下游出口排出。旱季时,河道的水量主要由地下水的排泄量维持,基本没有坡面产流,水流仍保持由低级别支流向高级别支流的单向运动。2022-7-2456(4 4)河槽的多变性)河槽的多变性 河槽(河床),是河谷中经常有水流的部分。山区河谷的形成受地壳运动和水流侵蚀的作用,发育过程一般以下切为主。断面呈“V”形或“U”形,断面狭窄,切割深,河床宽深比一般小于100:1,在峡谷段甚至小于(10:1)(20:1)。河流的平面形态常见巨石突起,岸线及不规则,急变卡口众多,开阔段与峡谷段相间出现。河床纵坡面坡度很大,形态不规则,急滩深槽上下交错,河道中常出现台阶,
24、形成瀑布。平原河流的河槽主要是受水流侧向侵蚀作用,其平面形态常分为顺直型、弯曲型、分汊型、游荡型河段,平 原 型 河 流 河 床 纵 坡 平 缓,水 面 比 降 一 般 为0.01%0.1%。2022-7-2457资料:渭河流域黄土分布面积广泛,植被覆盖条件差,夏季多暴雨,因此,水土流失严重,每年有大量泥沙冲入河床,致使渭河成为一条多沙性河流。根据历史记载,秦朝和西汉时期,渭河水量充沛,河流航道通畅,船舶可直达咸阳和长安。东汉以后,渭河流域气候趋于寒冷,自然植被遭受破坏,黄土区水土流失加重,航道阻塞,下游曲流相当发育。到隋王朝建立不久,因渭水泥沙经常使航道阻塞停滞,水路运输困难重重,于开皇四年
25、(公元584年),重开漕渠,自大兴城(今西安)西引渭水,东至潼关入河。可见当时泥沙淤积问题比较突出。唐朝时期(公元670741年)泥沙问题略有改善,漕运改用水陆交替使用,但困难仍然存在。天宝元年(742年),由于渭水淤积,韦坚又重开漕渠,取名广运渠。太和元年(公元827年)和开成元年(公元838年)还几次修过广运渠。以上历史资料,说明公元初年,尤其到五世纪,渭河下游沙苑以东是曲流发育、流浅沙深,河道随环境和水沙条件的变化淤积时轻时重的状况。2022-7-24582022-7-245944年来长江干流江苏段河道平均冲淤速率变化注:资料来自长江干流江苏段44年来河道冲淤变化的时空特征地理学报地6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