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财政学.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学课件·财政学.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课件 财政学
- 资源描述:
-
1、财政学导论导论 一、关于财政学的简要说明(一)本课程的学科性质 1.财政学是一门宏观经济学科。2.财政学是一门部门经济学科,研究的是政府财政部门的经济活动。二、为什么学习财政学(一)学习财政学是完善经济知识结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二)学习财政学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政府的财政行为(三)学习财政学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生活中的种种财政现象 三、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1.财政运行的基本规律 2.财政收支活动 3.财政制度 4.财政政策(二)财政学研究的方法 1.归纳与演绎分析法 2.历史与逻辑分析法 3.定量与定性分析法 4.实证与规范分析法 四、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一
2、)西方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 1.古典学派的财政理论(1776年20世纪30年代)2.凯恩斯学派的财政理论(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3.新自由主义学派的财政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二)我国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 五、财政学与相关经济管理课程的关系(一)财政学与主要的基础经济学课程 1.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基础经济学课程,都是讲最基本的经济知识和理论。2.财政学与微观经济学内容的衔接关系。3.财政学与宏观经济学内容的衔接关系。4.财政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的衔接关系。(二)财政学与其他相关经济管理课程主要是与金融学,(或货币银行学)、财务管理学的关系 1
3、.财政学与金融学 2.财政学与财务管理学 六、本书框架 本课程内容即按“先支后收”的体系分为五篇:基础理论篇支出理论篇收入理论篇管理理论篇调控理论篇。第一章 财政基础理论第一节 财政概念 一、财政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1.“财政”一词的来源。2.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因而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3.简略的财政概念。从实际工作来看,财政是指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政府的职能。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
4、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也可以理解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二)财政的基本特征 1.公共性与阶级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二、公共物品与公共需要(一)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私人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2.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3.混合物品
5、。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许多公共物品同时具有上述的两种特征,属于纯公共物品,但也有些物品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称之为混合物品或准公共物品。(二)公共需要 1.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 2.公共需要的特征 3.公共需要涵盖的范围颇广 4.社会的公共需要是共同的,但又是历史的、特殊的 三、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1.有关英文“public finance”一词的译法问题 2.从理论上说,涉及财政学的发展方向问题 3.“公共财政”一词的实际应用问题第二节 政府和市场 一、学习财政学为什么从政府和市场关系说起?(一)首先需要明确,我们这里学习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财政学。(二
6、)我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二、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一)市场与市场效率(二)市场失灵 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三、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一)政府的经济作用 图1-1 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图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家庭企业政府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公共物品公共物品货币货币需求产品需求产品供给供给征税征税(二)政府干预程度和干预手段 1.立法和行政手段 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3.财政手段
7、(三)政府干预失效 1.政府决策失误 2.寻租行为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 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第三节 财政职能 一、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 1.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只要存在着政府和财政,这种功能就不会消失。2.市场的关系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者说是经济体制转轨中的基本问题,所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重新认识财政概念的基本立足点,也同样是分析财政职能的基本立足点。3.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决定及分配时采取部门法,将整个国民经济分为政府、企业(集体)、家庭(个人)和对外四个部门,研究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研究政府、
8、企业、家庭和进出口之间的关系。二、资源配置职能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三、收入分配职能(一)洛伦兹曲线 图1-2 洛伦兹曲线人口比例收入比例OXYA 绝对公平分配线 (二)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机制和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2.
9、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四、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的最优结合。4.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关键词】市场失灵 外部效应 政府干预 公共物品 公共需要 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复习与思考】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说起。2.
10、什么是市场失灵?3.参考图1-1试述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4.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5.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6.试述公共需要的历史性与特殊性。7.试述研究财政职能的基本思路。8.试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9.试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10.试述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含义及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第二章 财政支出基本理论第一节 财政支出原则和分类 一、财政支出的原则(一)收支平衡原则(二)公平原则(三)效率原则(四)稳定原则 二、财政支出分类(一)我国现行财政支出功能分类 按支
11、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二)我国现行支出经济分类 财政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净贷款(三)按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 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这些支出的目的和用途虽然有所不同,但具有一个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资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国家的职能。转移性支出则与此不同,它们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这些支出的目
12、的和用途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即财政付出了资金,却无任何所得,在这里,不存在交换的问题。我们将此类支出称为转移性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第二节 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一、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一)反映财政活动规模的两个指标 衡量财政活动规模可以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绝对数指标来表示,但通常是以两个相对数指标来表示,即财政收入占GDP或(GNP)的比重和财政支出占GDP或(GNP)的比重(二)反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 1.财政支出增长率,以G(%)表示。财政支出增长率表示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即所谓“同比”增长率。用公式表示为:G(%)=G/G
13、n-1=Gn-Gn-1/Gn-1 2.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以Eg表示。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用公式可以表示为:Eg=G(%)/GDP(%)3.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以MGP表示。该指标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GDP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MGP=G/GD 二、财政支出规模增长变化的一般趋势(一)瓦格纳法则 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f Wagner)最先提出财政支出扩张论,他的研究成果被后人称为
14、“瓦格纳法则”(WagnersLaw)。瓦格纳法则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图2-1 瓦格纳法则的解释人均GDPG3财政支出/GDPY3Y2Y1G2G1O 瓦格纳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所谓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和法律的设施。所谓经济因素,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协调工作
15、。此外,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二)皮科克(Peacock)和威斯曼(Wiseman)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皮科克和威斯曼在瓦格纳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他们对1890-1955年间英国公共部门成长情况的研究,提出了导致财政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并认为外在因素是说明财政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他们对内在因素的分析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定上:政府喜欢多支出、公民不愿意多缴税。当政府在决定预算支出规模时,应该密切注意公民关于赋税承受能力的反应,公民所容忍的税收水
16、平是财政支出规模的约束条件。在正常条件下,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上升,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的税收也会上升,于是,政府支出上升会与GDP上升呈线性关系。这是内在因素作用的结果。一旦发生了外部冲突,例如战争,政府会被迫提高税率,而公众在危机时期也会接受提高了的税率。这就是所谓的“替代效应”,即在危急时期,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财政支出的比重上升。但在危机时期过去以后,公共支出并不会退回到先前的水平。比如,一个国家在结束战争之后,总会累积大量的债务,公共支出会持续较高水平,因此,每一次较大的经济和社会动荡,都会导致财政支出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这种财政支出上升的规律,即称为替代规模效应理论。图2-2 主要
17、经济发达国家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变化趋势 三、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三、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一)我国改革开放后财政支出增长的基本特征图2-3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率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发展变化趋势(二)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发展变化原因的分析 在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是比较高的,这是由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的。在改革之初,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向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阶段,与此相对应,财政收入增长放慢了,许多项目的支出特别是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便在财政支出账上或多或少有所缩小,有的甚至消除了,于是导致财政支出增长弹性和增长边际倾向的下
18、降。四、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及合理规模选择的路径(一)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 1.经济性因素 2.政治性因素 3.社会性因素(二)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分析(三)政治决策程序第三节 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一、关于财政支出结构发展变化的学说(一)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W.W.Rostow)的经济发展阶段论(二)内生增长理论(三)实证分析图2-4 美国财政支出中主要项目所占比重的发展变化趋势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思路(一)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历史进程 1.改革开放之初,为了激发经济活力,财政收入一度下降。2.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是建立社
19、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明确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图2-5 2009年财政支出结构图示(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保障社会民生的长效机制 一是促进经济发展与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协调的关系。二是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三是财政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关系。四是增加投入和制度建设的关系。第四节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 一、财政支出的效率(一)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ABCXY30%25%20%70%75%80%图2-6 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系(二)财政支出的生产效率(三)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是财政支出效率的集中表现 二、财政支出效益的分
20、析(一)财政支出的效益(二)财政支出的内涵和范围 1.财政支出的内源性效益 2.财政支出的部门绩效评价 3.财政支出的单位绩效评价 三、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一)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地用在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它通过对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对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成本效益分析法可以广泛应用于成本和收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评价,如公共工程项目等,但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即不能应用于成本和收益无法用货币计量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支出项目的评价。2.最低成本法。最低成本法,也
21、称最低费用选择法。这种评价方法与成本效益分析法的主要区别,是不用货币单位计量备选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作为择优的标准。因而,最低成本法是适用于评价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二)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 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1)规模效益指标体系(2)结构效益指标体系(3)支出项目效益指标体系(4)公共部门(单位)效益指标体系【关键词】收支平衡原则 公平原则 效率原则 稳定原则 财政支出功能分类 财政支出经济分类 购买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财政支出的效率 财政支出的效益【复习与思
22、考】1.财政支出的原则。2.试述“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3.试述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及其原因分析。4.试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5.试述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借鉴意义。6.根据个人的理解,阐述我国当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7.试述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8.试述“成本效益”分析法。9.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第三章第三章 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第一节 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 一、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的定义 行政管理支出是政府维持其各级职能机构运转所需要的经费。国防支出是政府为了满足全体成员安全的需要,安排一部分财政资金用于国防建
23、设和保卫国家安全的支出。二、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的性质 三、我国行政管理支出规模图3-1 1978-2006年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变动趋势 四、国防开支的变动分析表3-2 1985-2009 年国防支出及其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值年份项目财政用于国防支出/亿元财政支出/亿元占财政支的比例GDP/亿元占GDP的比例1985191.532004.259.56%9016.02.12%1986200.752204.919.10%10275.21.95%1987209.622262.189.27%12058.61.74%1988218.002491.218.75%15042.81.45%19
24、89251.472823.788.91%16992.31.48%1990290.313083.599.41%18667.81.56%1991330.313386.629.75%21781.51.52%1992377.863742.2010.10%26923.51.40%1993425.804642.309.17%35333.91.21%1994550.715792.629.51%48197.91.14%1995636.726823.729.33%60793.71.05%1996720.067937.559.07%71176.61.01%1997812.579233.568.80%78973.0
25、1.03%1998934.7010798.188.66%84402.31.11%19991076.4013187.668.16%89677.11.20%20001207.5415886.507.60%99214.61.22%20011442.0418902.587.63%10965.21.32%20021707.7822053.157.74%120332.71.42%20031907.8724649.957.74%135822.81.40%20042200.0128486.897.72%159878.31.38%20052474.9633930.287.29%183084.81.35%200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