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中考语文复习课件专题六 议论性文章阅读.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年北京中考语文复习课件专题六 议论性文章阅读.ppt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课件 下载 _二轮专题_中考专区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一、(2019北京,2224,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绵延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始终不乏英雄的身影。何为英雄?英雄,就是当人民、国家处于危 险之时,不惧艰险,挺身而出,解黎民于倒悬,救国家于危难,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杰出之人。 誓要“精忠报国”的宋朝名将岳飞,为抵御外侮,满怀一腔热血,义无反顾奔赴沙场。“许身国威壮河 山”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在一次核试验发生事故时,明知会有遭受核辐射的危险,但为了取回破碎的部件,了 解事故的原因,他坚决地说:“我进去吧。”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用生命担当使命,这正是英雄们所具有 的一种高尚的品质。 面对危险,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这是英雄
2、不同于凡人的又一可贵之处。2018年10月11日,在云南省麻栗 坡县的老山雷场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说了句“你退后,让我来”。在,A组 北京中考题组,突遇爆炸时,他本能地一挡,两三米外的战友得救了,他却从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在危险时刻第一个冲上 前去,用自己的牺牲换取他人的平安和幸福,这种舍己为人的气概正是英雄们身上所具有的伟大气质。正由于英雄具有这些崇高的品质,其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对个人而言,英雄为我们树 立起精神的标杆,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国家而言,英雄是国家的符号,每个国家都需 要有引以为豪的英雄。英雄们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质
3、,正是构筑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可以说,正 是千千万万的英雄,才使得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于危亡中现生机,由积贫积弱走向繁荣昌盛。 因为英雄具有崇高的品质和巨大的价值,所以,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过,一个没有 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尊崇英雄,是对历史的尊重,是 对正义的维护,是对信仰的坚定,是对未来的守望。让我们把学习英雄作为一种时代的追求,让崇尚英雄蔚 然成风。 1.根据你对全文论述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在第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2分),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甲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中始
4、终不乏英雄的身影。 乙文章列举岳飞、邓稼先、杜富国的典型事例,来论证英雄所具有的品质。 丙第段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了英雄具有构筑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 3.下面是两位英雄留下的诗句。请你任选其一,结合诗句的内容和上面的文字, 简要说明他(她)具有怎样的 英雄品质。(3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一、 1.答案 (示例)全社会都要崇尚英雄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中心论点的能力。文章首段阐释英雄的内涵;中间部分论述英雄具有高尚品质,以及 英雄对社会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尾段得出结论,强调社会需要崇尚英雄。画线处的句子是尾段总起句, 起
5、概括作用,横线前一句提到“英雄具有崇高的品质和巨大的价值”,结尾提到把学习英雄作为一种时代 的追求,故应填“全社会都要崇尚英雄”。注意补写的句子的思路要与前后文一致。 2.答案 乙 本题考查提取观点,判断观点和材料关系的综合能力。甲处,开篇指出“中华民族在五千年 历史中始终不乏英雄的身影”,起到引出话题的作用,并非中心论点。丙处,第段仅从国家方面对“英 雄具有构筑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这一论点进行论证,并未从个人方面进行论证。 解题关键 明确文章观点,理清论证思路。,3.答案 (示例)我选文天祥的诗句。文天祥在诗句中说要“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为国家甘愿赴死的 豪情。文中说英雄有“为了民族和国
6、家的利益,用生命担当使命”的品质。所以,文天祥具有为国家甘愿 献身的英雄品质。 解析 文章论述的英雄品质有: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用生命担当使命;舍己为人的气概等。据此,再联系 诗句内容作答即可。文天祥诗句的意思是为了国家宁愿赴死;秋瑾诗句的意思是为了国家、民族甘愿赴 死。这两个诗句都表现了为了国家甘愿牺牲的英雄品质。,二、(2018北京,2224,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 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万丈
7、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 读。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读书如果违背了循 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 会因噎废食。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 慢了。”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浅入深建立起来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是与学科知识 体系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 杰出的科学家都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 杰出的
8、画家都是从最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开始练起,杰出的文学家也都是从最简单的遣词造句开始写起。他 们都是在起点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会不断提高,有了后来的成就。这充分说明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 取得好的结果。,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随着对内容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因而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 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南宋哲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是他对自己读书 经验的总结。他曾每日从礼记左传等经籍中选取两段,反复阅读,出口成诵,进而不断思考,融会贯 通,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正是这样,他才成为伟大的哲学家。 青年人读书欲望很强,读书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有些人读
9、书贪多求快,“在空中起跳”,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结果收效甚微。因此,一个人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日益精进。 1.上面的文字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 。(限12个字以内)(2分)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甲第段分别引用陆清献和华罗庚的话,来充分论证本段的观点。 乙第段论述的重点是:任何学科知识体系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 丙第段先说内容理解的加深会带来思考的深入,据此提出观点,再用朱熹的言行作证明。 3.下面是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两则语录,哪一则有助于你理解上面的文字?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
10、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二、 1.答案 (示例)读书应当循序渐进 解析 本题考查提炼概括论点的能力。本文第段提出论点: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第段指出 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第段阐述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打好基础,循序渐 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第段指出循序渐进的阅读是读书者进步的阶梯。第段总结:一个人只有掌握 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日益精进。由此提炼概括中心论点。注意字数限制。 方法技巧 提炼论点的方法: (1)明确论题,摸准论点。 (2)分析结构,把握论点。 (3)根据论据,辨析论点。 (4)抓住语言标志,确认论点。 2.答案 乙 第段首先从任何学科知识体系的起
11、点都是基础知识谈起,引出读书要从基础知识开始的观 点;然后论证了“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的观点。,易错警示 理清思路 首先要理清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逻辑关系;其次要明确文章的话题和论点,不能断章取义。 3.答案 (示例1)我选择。这则语录说的是“温故而知新”的读书方法能使人进步,而文中说的“循序渐 进”也是一种能使人进步的读书方法。所以,这则语录有助于我理解掌握正确读书方法的重要性。 (示例2)我选择。这则语录说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与思相结合,才能有所收获,而文中说在循序渐进的 阅读中能产生深入的思考,从而使人进步。所以,这则语录有助于我理解阅读中思考的重要性。 解析
12、“温故而知新”是一种温习旧知识能产生新的思考,从而使人进步的读书方法,文中“循序渐进” 也是一种能使人进步的读书方法,故这则语录有助于理解文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说学 与思结合才能有更多的收获,读书循序渐进的过程就是一步步加深思考的过程,故这则语录有助于理解文 章。解答时二者选其一进行说明即可。,三、(2017北京,1719,9分)阅读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完成13题。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出自吕氏春秋诚廉,意思是说:石头可以被碾碎,但 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本质;丹砂可以被磨细,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本色。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名节操守不容玷
13、 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就如同石之坚、丹之赤一样不可改变。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认为这是人的“正性注”。大雪压枝,不改四季青葱 的本色,是松柏的品节;狂风席卷,不改九天翱翔的征程,是鲲鹏的志向。古人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认为天地 之间,虽然品物万殊,但皆有其正性。人的正性就是“人间正气”。 古往今来,凡立身高洁、守志坚决之人,皆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固守信念而视死如归,文天祥便是 典范。南宋末年,文天祥临危受命,率军抗敌,兵败被俘,不受威逼利诱,至死不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是文天祥忠贞不渝品质的表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他
14、大义凛 然、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 。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爬雪山,过草地,冒着枪林弹雨,出生 入死,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在高原寒、炊断粮、风餐露宿的条件下,在面对围追堵 截、伤亡巨大的情况下,若没有坚韧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若没有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理想信念,红 军就不会成就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闻名世界的壮举。 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人间正气”,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提供了凝聚力和驱动力,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 的坚实基础。“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这种“人间正气”激励着中华儿女不忘初 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取材于姜广辉的
15、同名文章,有删改) 注 正性:最根本的品性。,1.下列词语中,对理解本文中心论点起关键作用的两个词语是 和 。(2分) 名节操守 理想志向 不可改变 人间正气 大义凛然 出生入死 2.根据上下文的论证过程,在第段的横线处填写句子,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甲既然个人如此,群体理应也是这样 乙个人尚且如此,一个群体更是这样 丙不仅个人如此,一个群体也是这样 3.请你从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文天祥除外),借这个人物说说你对“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 的理解。(4分),三、 1.答案 名节操守 理想志向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关键信息的理解能力。中心论点的理解主要源于分论点内容,文
16、章从个人 和群体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分析了个人和群体对自己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的坚守和付出的意义。依此 我们可以判定,对理解本文中心论点起关键作用的两个词语应该是“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 2.答案 丙 本题考查理清思路、理解段落间关系的能力。第段分别从个人和群体两个角度论述 “凡立身高洁、守志坚决之人,皆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固守信念而视死如归”的观点。两段内容 构成递进关系。 3.答案 (示例)小说红岩中的江姐,为实现劳动人民翻身解放和建立新中国的革命理想,面对敌人的严 刑拷打坚贞不屈,这正是“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的具体表现。 解析 对“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的理解,首先要立足于文
17、本作者的观点“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 固守信念而视死如归”;然后选取文学作品中能够体现这种精神的人物,阐释这个人物是如何实现对品节 的保持、对信念的固守的;最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自己的理解。,四、(2016北京,2123,9分)阅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完成13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遵循的处世之 道。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就日常生活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我们应该从自己的 所欲所想出发,推及他人,从而理解
18、他人的所欲所想,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你不愿被人嘲笑,那你就不 要嘲笑他人;你不愿被人非议,那你就不要非议他人;你不愿被人欺骗,那你就不要欺骗他人。这就是“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只想“我高兴就好”“我便利就行”,不顾他人的感受,那人与人之间就必然失去 友善,社会也难以和谐。人们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在早晚高峰堵车时,总有这样的司机,只图自己的一时便 利而不顾他人,左穿右插,随意变线加塞儿。这种做法,轻则会惊吓对方,进而引发纠纷,重则会造成交通事 故,甚至危及生命。不论出现哪种结果,都是损人不利己。可见,只有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 人们才会相互理解、减少矛盾,社会才会和谐。
19、 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习近平主席在阐述我国和平外交政,策时,一再重申,在五千多年的人类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秉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已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中国人民近代以后经历了一百多年战乱频发的惨痛历史,最懂得和平的宝贵,最懂得发展的重要,决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任何地方重演,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由此可见,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彰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价值。 总之,奉行“己所不
20、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既是 ,同时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 1.根据文意,将文章第段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限18个字以内)(2分) 2.阅读第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 展开论证的。(3分) 3.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作简要说明。(4分) 你的思考:,你的说明:,四、 1.答案 (示例)人们相互理解,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解析 本文是从两方面来论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必要性的。第段、第段分别从“维护社会公 德、促进社会和谐”和“处理国际关系”两个角度加以阐述的。“同时也是弘扬中
21、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是对第段内容的总结;依此可根据第段内容概括出“人们相互理解,促进 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之类的结语。 解题关键 此题要求填写结论段的关键语句,做题时要关注所填写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进而分析其与前 文各语段内容的关系。 2.答案 (示例)首先提出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最后点明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的社 会意义。,解析 本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提出本段观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 社会和谐的准则;第二个层次借助对比论证观点;第三个层次点明这一准则的社会意义。 3.答案 (示例)你的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固然好
22、,“己所欲”就“施之于人”一定会好吗? 你的说明:家长不顾我们的兴趣爱好,一味地按照他们的意愿替我们报各种兴趣班,结果家长付出很多,却没 能把我们的兴趣培养出来。 解析 对于文章的思考,可以从观点的现实意义、说服力等角度展开。说明时,要结合现实生活进行阐释。 易错警示 本题给了考生广泛的答题空间,但是需要注意思考不能脱离文本主要内容,解释说明要结合现 实生活,同时解释说明一定要与思考的内容相关。,五、(2015北京,2123,9分)阅读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完成13题。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中华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优秀道德遗产,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以及 人与社
23、会关系的实践结晶,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传统美德中最重视一个“忠”字。传统意义上的“忠”,虽然有忠于君主的糟粕成分,但更多的是对祖 国的忠诚。屈原自投汨罗,张骞出使西域,戚继光抗倭,林则徐销烟这些先贤的事迹之所以为人们世代 传颂,就在于这种“忠”实际上促进了国家、民族发展。孙中山先生曾说:“现在说到忠于君,固然是不可 为;说忠于国是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 是把生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今天弘扬“忠”,就是提倡每一个人既要热爱我们的文化、族群, 又要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做好每一件事。这种于国于事
24、的担当意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传统美德对促进人际和谐有积极作用。传统美德以仁爱为本,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注,都体现了这种仁爱美德。“仁者爱人”,一个 有仁爱之心的人,就必然为爱所驱使,为所爱的人奉献,关心他,爱护他。因此,这种美德是调节人际关系、保 障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近年来,一些人过分追求个人私利,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紧张,影响了社会的 和谐与稳定。倡导仁爱,可以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提升奉献意识,使人与人相互为善,彼此之间充满友爱。 因此,充分汲取传统道德中的仁爱美德,既是净化社会风气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