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套课件教程:传染病护理.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整套课件教程:传染病护理.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整套 课件 教程 传染病 护理
- 资源描述:
-
1、传染病护理第一章绪论1第一章绪论Part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常见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原虫、蠕虫等。其中由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又称寄生虫病。上述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均属于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有传染性的疾病才称为传染病,它可在人群中传播并造成流行。1、掌握传染病的概念、特征,感染过程的表现、流行过程、预防方法,消毒隔离及传染病区医护人员个人防护。2、熟悉传染病的临床特点、常见症状、体征及护理措施。3、了解传染病护理工作特点、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传染病的诊
2、断与治疗原则。学习目标感染的概念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机体有足够的防御能力使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病原体便在人体内生长、繁殖,使人生病。感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人人体后,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将病原体消灭或排出,不产生病理变化,也不引起任何临床症状。2.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或不显性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发生或只发生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上无明显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3.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人人体后
3、,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和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特有的症状、体征。4.潜伏性感染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能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在机体内。5.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侵人人体后,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而不出现临床症状。在乙型肝炎、伤寒、霍乱、痢疾等许多传染病中,病原携带者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毒力数量变异性侵袭力包括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在同一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病
4、原体可因环境、药物或遗传等因素而发生变异。2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Part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流行过程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l 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l1.患者是重要传染源,包括急性期及慢性期患者,尤其是轻型患者数量多、症状轻,且不易发现,故作为传染源意义更大。l2.隐性感染者在某些传染病中,如脊髓灰质炎,隐性感染者是重要传染源。l3.原携带者由于病原携带者无任何症状和体征而不易被发现,但可长期排出病原体,是重要的传染源。l4.受
5、感染的动物某些传染病可由动物体内排出病原体,导致人类发病,如鼠疫、狂犬病等,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l 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侵入另一个易感者体内所经历的途径。传播途径由外界各种因素所组成。主要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l1、呼吸道传播l2、消化道传播l3、接触传播l4、虫媒传播l5、血液、体液、血制品传播l6、土壤传播途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l 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易感人群越多,传染病越容易发生。普遍推行人工主动免疫,可把易感者水平降到最低,使流行不再发生。易感人群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2、社会因素
6、A AB B主要是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等,通过作用于流行过程三个环节对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以及文化水平等,对传染病流行过程有决定性的影响,其中社会制度起主导作用。传染病的特征基本特征(一)(二)(三)(四)有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所引起的,临床上检出病原体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有传染性病原体从宿主通过某种途径感染另一个宿主的特性,称为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1、流行性2、季节性3、地方性有感染后免疫由于病原体的种类不同,感染后所获免疫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强弱也不同。传染病的临床特点1243急性传染病患者度过前驱期后,进入发展阶段,病情逐渐加重,达到了顶峰
7、,出现某种传染病特有的症状、体征。此期又可分为上升期、极期和缓解期。机体免疫力增长到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指病原体侵入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通常所说的潜伏期是指常见(平均)潜伏期,如流行性腮腺炎的潜伏期最短为8天,最长为30天,常见潜伏期为18天。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在此期的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的,为许多传染病所共有,一般持续1-3天。起病急骤者,则无前驱期。潜伏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传染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前驱期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二)流行病学资料(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一)临床资料 全面、准确、详
8、尽地询问病史,进行系统、细致的身体评估,对确定临床诊断极为重要,特别应注意有诊断价值的体征。流行病学资料包括年龄、职业、籍贯、发病季节、居住与旅游地点、个人及周围卫生情况、密切接触史及预防接种史等,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传染病的诊断。1一般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尿液、粪便常规检查和生化检查。2病原学检查为传染病的确诊提供依据。3免疫学检查4其他 传染病的治疗治疗传染病的目的,不但在于促进患者的康复,还在于控制传染源,防止进一步传播。要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的原则。(一)治疗原则治疗方法1234传染病患者一般应卧床休息,各种传染病的不同阶段应
9、采取合理饮食,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以提高机体防御能力和免疫功能。一般疗法又称特效疗法,具有清除病原体,促进身体康复,达到根治和控制传染源的目的。常用药物有抗生素、化学制剂和血清免疫制剂等。病原治疗不但有减轻患者痛苦的作用,而且可通过调整患者各系统的功能,可达到减少机体消耗、保护重要器官、使损伤降至最低的目的。对症治疗某些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可引起某些后遗症,需要采取针灸治疗、理疗、高压氧等康复治疗措施,以促进机体恢复。康复疗法5有些中药有抗微生物、调节免疫机能及对症治疗等作用,对某些疾病有较好的疗效。针灸在治疗瘫痪等后遗症方面也有较好作用。中
10、医中药治疗管理传染源此处添加详细文本描述,建议与标题相关并符合整体语言风格,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对患者的管理对患者应尽量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传染病报告制度是早期发现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必须严格遵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对接触者的管理对病原携带者的管理如属于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应尽可能给予隔离、治疗;如无经济价值的动物则应予以灭杀,动物尸体应焚毁或深埋,尽可能减少污染。接触者是指曾经与传染源发生过接触的人,可能受到感染而处于疾病的潜伏期。对接触者采取的措施称为检疫。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接触者分
11、别采取医学观察、留验或卫生处理,并适当给予免疫接种或药物预防。(一)(一)(二)(二)(四)(四)(三)(三)切断传播途径对于各种传染病,尤其是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切断传播途径通常是主要的预防措施。应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的措施。如消化道传染病,应着重加强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及粪便管理,保护水源,消灭苍蝇、蟑螂、老鼠等。对呼吸道传染病,应着重进行空气消毒,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提倡外出时戴口罩,流行期间避免大型集会等。对虫媒传染病,采用药物等措施进行防虫、杀虫、驱虫等。保护易感人群将制备好的含抗体的血清或抗毒素注入易感者体内,使机体迅速获得免疫力的方法,称为人工被动免
12、疫。免疫持续时间仅2-3周。对某些尚无特异性免疫方法或免疫效果尚不理想的传染病,在流行期间可给易感者口服预防药物,对于降低发病率和控制流行有一定作用。将减毒或灭活的病原体,纯化的抗原和类毒素制成菌(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体于接种后1-4周产生抗体,称为人工主动免疫。免疫力可保持数月至数年。1.人工主动免疫2.人工被动免疫3.药物预防增强特异性免疫力传染病护理工作的特点(一)传染科的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运用临床护理学的知识,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术,结合传染病的特点指导传染病的护理,使患者转危为安,早日康复。(二)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和管理方法是传染病护理工作的
13、重点,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隔离消毒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他们进行家庭护理及自我保健,防止院内感染和传染病的扩散。(三)护理人员在做好患者护理的同时还应重视个人防护。传染病的隔离隔离定义种类措施将传染病患者(传染源)与健康人和非传染病患者分开,安置在指定地方,进行集中治疗和护理,防止传染和扩散。(一)隔离的定义要求隔离分为A系统和B系统两类。1、严密隔离(黄色标志)2、呼吸道隔离(蓝色标志)3、消化道隔离(棕色标志)4、接触隔离(橙色标志)5、血液(体液)隔离(红色标志)6、脓汁(分泌物)隔离(绿色标志)7、虫媒隔离8、结核菌隔离(灰色标志)(二)隔离的种类及措施传染病
14、的消毒种类定义用化学、物理等方法消除或杀灭环境中的病原体称为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一)消毒的定义1、预防性消毒是指未发现传染源,对有可能受病原体污染的场所和物品所进行的消毒措施。2、疫源地消毒是指对目前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地区进行消毒。其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到外界中的病原体。(二)消毒的种类传染病的护理护理评估是整个护理程序的基础,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的仔细询问、观察和护理体检等方法收集患者的流行病学、身心状况及辅助检查资料,了解其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整理分析后,才能作出护理诊断,制订护理措施。(一)护理评估传染病的护理1.发热发热是传染病共有的、最常见的症状。传染病是由
15、病原体感染引起的,故发热系感染性发热,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体温上升期(2)极期(3)体温下降期2.发疹包括皮疹(又称外疹)和黏膜疹(又称内疹),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有发疹。疹子的形态、出现的时间、分布的部位、出疹的先后顺序等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3.中毒症状病原体的各种代谢反应,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如乏力、全身不适、厌食、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等。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谵妄、脑膜刺激征、中毒性脑病、呼吸循环障碍(感染性休克)等表现,有时还可引起肝、肾损害。(二)常见症状和体征传染病的护理1有传播感染的危险与病原体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血液、体液等传播有关。2体温过高
16、与病原体感染有关。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有关。4活动无耐力与饮食限制、病原体引起全身中毒表现有关。5焦虑与不了解传染病的知识有关。6社交孤立与患传染病住院隔离有关。7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病原体和(或)代谢性产物引起皮肤血管损伤有关;与躯体不能活动或与排泄物刺激有关。8体液不足与呕吐、腹泻、入量过少或大量出汗有关。9组织灌注量不足、休克与严重感染中毒有关。10疼痛 头痛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有关。11潜在并发症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肝功能衰竭、颅内高压症、惊厥发作等。(三)护理诊断传染病的护理1、隔离与消毒:每种传染病都应根据病原学特点及流行病学资料执行相应的隔离消毒
17、措施,以防止疾病的传播。2、一般护理:(1)休息与活动(2)饮食护理3、病情观察:(1)发热(2)皮疹(3)意识(4)液体的出入量(5)特殊体征4、对症护理:(1)发热护理(2)皮肤护理(3)口腔护理(4)眼部护理5、用药护理:高热患者使用退热药物,注意剂量不要过大,避免大汗导致虚脱;6、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细心观察与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情绪反应及其产生的原因,关心体贴患者,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7、健康教育(1)向患者及家属做好疾病的宣传教育工作,讲解疾病的预防及治疗。(2)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症状的原因、过程及对机体的损害。(3)教会患者及家属一些自我护理方法。(4)指导患者转移注意力,解除
18、焦虑情绪,(5)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会病后康复的方法。(四)护理措施传染病区医护人员个人防护医护人员工作前,应当在清洁区认真洗手后依次戴工作帽、防护口罩、穿防护服或长袖工作服,换工作鞋后进入半污染区。在隔离区、ICU工作的医护人员可以先穿工作衣裤或刷手服,再穿防护服或长袖工作服,换工作鞋后进入半污染区。手部有破损或疑有损伤的应戴乳胶手套。进入污染区之前,应洗手后加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防护眼镜,穿隔离衣,戴乳胶手套、鞋套,为患者实施吸痰、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喷射或飞溅的工作前,应戴上全面型呼吸防护器。一次性外科口罩、隔离衣只限于污染区内穿着,被患者血液、体液、分
19、泌物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并适当处理。1进入前传染病区医护人员个人防护医护人员离开污染区,应当按程序脱卸防护物品,避免洁污交叉、增加污染的机会。医务人员从污染区进入半污染区前,必须先清洁、消毒双手,依次摘掉防护眼镜、外层口罩、一次性工作帽,脱掉隔离衣、鞋套、手套等物品,分置于专用污物容器中,再进行手的清洁和消毒。进入清洁区前,应当清洁、消毒双手后脱掉防护服或工作服,摘掉防护口罩、工作帽后再清洗和消毒双手。脱卸防护物品时,手应当接触物品的清洁面。2离开感谢您的聆听!传染病护理第二章病毒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护理2第二章病毒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护理Part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只能在易患细胞内复制。病毒
20、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人类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约占全部传染病的70%80%。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各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A,简称甲肝),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B,简称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C,简称丙肝),丁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D,简称丁肝),戊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E,简称戊肝)等。1了解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2熟悉各型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3掌握急性肝炎、重型肝炎的
21、临床表现。4掌握各型肝炎的治疗及预防。5.能够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并理解、关爱患者。学习目标病理学1.甲型肝炎病毒(HAV)属嗜肝RNA病毒科,无包膜,呈球形,直径为27 32 nm。2.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DNA病毒科,直径为42 nm。3.丙型肝炎病毒(HC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为55 nm。4.丁型肝炎病毒(HDV)为单股环状闭合RNA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在血液中由HBsg包被形成直径为3537 nm球形颗粒。5.戊型肝炎病毒(HE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为3234nm。发病机制与病理特征传播途径易患人群流行特征传染源甲肝、戊肝以粪口传播为主,水源污染和水生
22、贝类(如毛蚶)受染可致暴发流行。日常生活接触多散在发病。甲肝和戊肝的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人类对各型肝炎普遍易患。戊肝以青壮年发病为多。甲肝的发病率有明显的秋、冬季高峰。戊肝也有明显季节性,流行多发生于雨季或洪水后。乙肝、丙肝、丁肝无明显季节性。乙肝有家庭聚集现象。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潜伏期为:甲肝平均30天(1545天)、乙肝6090天(40180天)、丙肝612周(226周),丁肝同乙肝,戊肝平均40天(1060天)。按临床经过分为以下4种类型。1.急性肝炎(1)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甲肝、戊肝起病较急,有畏寒、发热。黄疸期:发热消退,但尿色更黄,巩膜、皮肤出现黄染,于12周内达
23、高峰。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远较急性黄疸型肝炎常见,占急性肝炎病例的90%以上。2.慢性肝炎乙肝、丙肝、丁肝可迁延不愈演变成慢性肝炎。慢性肝炎是指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者;发病日期不明,有同类型肝炎病史者;有明显肝外表现(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者;影像学或肝活检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表现者。慢性肝炎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度。3.重型肝炎(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急性肝坏死。发病初期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病情发展迅猛,可有高热、极度乏力;起病14天内消化道症状进行性加重、黄疸迅速加深、肝脏进行性缩小,并发出血及明显出血倾向
24、、腹水、肝肾综合征;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性格改变、行为异常、意识障碍等肝性脑病表现。(2)亚急性重型肝炎 又称亚急性肝坏死。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4天以上而出现上述症状者属于此型。4.淤胆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又称毛细胆管型肝炎,主要表现为较长期(3周)肝内梗阻性黄疸,可有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呈白陶土样、肝大和梗阻性黄疸的化验结果。5.并发症和预后甲肝与戊肝并发症少见。部分乙肝、丙肝、丁肝转为慢性肝炎。慢性乙肝可出现多个器官损害,如胆道系统炎症、糖尿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心肌炎、肾小球肾炎等。也可发生重型肝炎,引起肝性脑病,继发感染、出血、电解质紊乱及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且可并发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
25、肝炎后脂肪肝、门脉性肝硬化,肝硬化者可继发肝细胞癌。重叠感染其他肝炎病毒后均可使病情加重。预防1.管理传染源l(1)隔离患者和病原携带者:甲肝、戊肝自起病日起隔离3周。乙肝、丙肝由急性期隔离至病毒消失。从事饮食、托幼、自来水等工作的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应暂时调离原工作岗位。l(2)对接触者的管理:接触甲肝、戊肝患者的儿童应检疫45天。密切接触急性乙肝、丙肝者亦应进行医学观察,检疫期限目前尚无定论。l(3)献血员管理:各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严禁献血。有肝炎病史及肝功能异常者亦禁止献血。健康人献血前应按规定进行健康检查。预防2.切断传播途径l(1)甲肝和戊肝:重点在于切断传播途径,如加强水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