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9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整套课件教程:传染病护理.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520995
  • 上传时间:2022-09-11
  • 格式:PPT
  • 页数:298
  • 大小:17.06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整套课件教程:传染病护理.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整套 课件 教程 传染病 护理
    资源描述:

    1、传染病护理第一章绪论1第一章绪论Part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常见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原虫、蠕虫等。其中由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又称寄生虫病。上述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均属于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有传染性的疾病才称为传染病,它可在人群中传播并造成流行。1、掌握传染病的概念、特征,感染过程的表现、流行过程、预防方法,消毒隔离及传染病区医护人员个人防护。2、熟悉传染病的临床特点、常见症状、体征及护理措施。3、了解传染病护理工作特点、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传染病的诊

    2、断与治疗原则。学习目标感染的概念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机体有足够的防御能力使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病原体便在人体内生长、繁殖,使人生病。感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人人体后,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将病原体消灭或排出,不产生病理变化,也不引起任何临床症状。2.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或不显性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发生或只发生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上无明显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3.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人人体后

    3、,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和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特有的症状、体征。4.潜伏性感染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能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在机体内。5.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侵人人体后,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而不出现临床症状。在乙型肝炎、伤寒、霍乱、痢疾等许多传染病中,病原携带者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毒力数量变异性侵袭力包括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在同一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病

    4、原体可因环境、药物或遗传等因素而发生变异。2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Part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流行过程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l 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l1.患者是重要传染源,包括急性期及慢性期患者,尤其是轻型患者数量多、症状轻,且不易发现,故作为传染源意义更大。l2.隐性感染者在某些传染病中,如脊髓灰质炎,隐性感染者是重要传染源。l3.原携带者由于病原携带者无任何症状和体征而不易被发现,但可长期排出病原体,是重要的传染源。l4.受

    5、感染的动物某些传染病可由动物体内排出病原体,导致人类发病,如鼠疫、狂犬病等,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l 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侵入另一个易感者体内所经历的途径。传播途径由外界各种因素所组成。主要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l1、呼吸道传播l2、消化道传播l3、接触传播l4、虫媒传播l5、血液、体液、血制品传播l6、土壤传播途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l 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易感人群越多,传染病越容易发生。普遍推行人工主动免疫,可把易感者水平降到最低,使流行不再发生。易感人群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2、社会因素

    6、A AB B主要是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等,通过作用于流行过程三个环节对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以及文化水平等,对传染病流行过程有决定性的影响,其中社会制度起主导作用。传染病的特征基本特征(一)(二)(三)(四)有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所引起的,临床上检出病原体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有传染性病原体从宿主通过某种途径感染另一个宿主的特性,称为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1、流行性2、季节性3、地方性有感染后免疫由于病原体的种类不同,感染后所获免疫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强弱也不同。传染病的临床特点1243急性传染病患者度过前驱期后,进入发展阶段,病情逐渐加重,达到了顶峰

    7、,出现某种传染病特有的症状、体征。此期又可分为上升期、极期和缓解期。机体免疫力增长到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指病原体侵入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通常所说的潜伏期是指常见(平均)潜伏期,如流行性腮腺炎的潜伏期最短为8天,最长为30天,常见潜伏期为18天。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在此期的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的,为许多传染病所共有,一般持续1-3天。起病急骤者,则无前驱期。潜伏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传染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前驱期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二)流行病学资料(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一)临床资料 全面、准确、详

    8、尽地询问病史,进行系统、细致的身体评估,对确定临床诊断极为重要,特别应注意有诊断价值的体征。流行病学资料包括年龄、职业、籍贯、发病季节、居住与旅游地点、个人及周围卫生情况、密切接触史及预防接种史等,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传染病的诊断。1一般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尿液、粪便常规检查和生化检查。2病原学检查为传染病的确诊提供依据。3免疫学检查4其他 传染病的治疗治疗传染病的目的,不但在于促进患者的康复,还在于控制传染源,防止进一步传播。要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的原则。(一)治疗原则治疗方法1234传染病患者一般应卧床休息,各种传染病的不同阶段应

    9、采取合理饮食,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以提高机体防御能力和免疫功能。一般疗法又称特效疗法,具有清除病原体,促进身体康复,达到根治和控制传染源的目的。常用药物有抗生素、化学制剂和血清免疫制剂等。病原治疗不但有减轻患者痛苦的作用,而且可通过调整患者各系统的功能,可达到减少机体消耗、保护重要器官、使损伤降至最低的目的。对症治疗某些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可引起某些后遗症,需要采取针灸治疗、理疗、高压氧等康复治疗措施,以促进机体恢复。康复疗法5有些中药有抗微生物、调节免疫机能及对症治疗等作用,对某些疾病有较好的疗效。针灸在治疗瘫痪等后遗症方面也有较好作用。中

    10、医中药治疗管理传染源此处添加详细文本描述,建议与标题相关并符合整体语言风格,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对患者的管理对患者应尽量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传染病报告制度是早期发现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必须严格遵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对接触者的管理对病原携带者的管理如属于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应尽可能给予隔离、治疗;如无经济价值的动物则应予以灭杀,动物尸体应焚毁或深埋,尽可能减少污染。接触者是指曾经与传染源发生过接触的人,可能受到感染而处于疾病的潜伏期。对接触者采取的措施称为检疫。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接触者分

    11、别采取医学观察、留验或卫生处理,并适当给予免疫接种或药物预防。(一)(一)(二)(二)(四)(四)(三)(三)切断传播途径对于各种传染病,尤其是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切断传播途径通常是主要的预防措施。应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的措施。如消化道传染病,应着重加强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及粪便管理,保护水源,消灭苍蝇、蟑螂、老鼠等。对呼吸道传染病,应着重进行空气消毒,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提倡外出时戴口罩,流行期间避免大型集会等。对虫媒传染病,采用药物等措施进行防虫、杀虫、驱虫等。保护易感人群将制备好的含抗体的血清或抗毒素注入易感者体内,使机体迅速获得免疫力的方法,称为人工被动免

    12、疫。免疫持续时间仅2-3周。对某些尚无特异性免疫方法或免疫效果尚不理想的传染病,在流行期间可给易感者口服预防药物,对于降低发病率和控制流行有一定作用。将减毒或灭活的病原体,纯化的抗原和类毒素制成菌(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体于接种后1-4周产生抗体,称为人工主动免疫。免疫力可保持数月至数年。1.人工主动免疫2.人工被动免疫3.药物预防增强特异性免疫力传染病护理工作的特点(一)传染科的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运用临床护理学的知识,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术,结合传染病的特点指导传染病的护理,使患者转危为安,早日康复。(二)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和管理方法是传染病护理工作的

    13、重点,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隔离消毒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他们进行家庭护理及自我保健,防止院内感染和传染病的扩散。(三)护理人员在做好患者护理的同时还应重视个人防护。传染病的隔离隔离定义种类措施将传染病患者(传染源)与健康人和非传染病患者分开,安置在指定地方,进行集中治疗和护理,防止传染和扩散。(一)隔离的定义要求隔离分为A系统和B系统两类。1、严密隔离(黄色标志)2、呼吸道隔离(蓝色标志)3、消化道隔离(棕色标志)4、接触隔离(橙色标志)5、血液(体液)隔离(红色标志)6、脓汁(分泌物)隔离(绿色标志)7、虫媒隔离8、结核菌隔离(灰色标志)(二)隔离的种类及措施传染病

    14、的消毒种类定义用化学、物理等方法消除或杀灭环境中的病原体称为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一)消毒的定义1、预防性消毒是指未发现传染源,对有可能受病原体污染的场所和物品所进行的消毒措施。2、疫源地消毒是指对目前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地区进行消毒。其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到外界中的病原体。(二)消毒的种类传染病的护理护理评估是整个护理程序的基础,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的仔细询问、观察和护理体检等方法收集患者的流行病学、身心状况及辅助检查资料,了解其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整理分析后,才能作出护理诊断,制订护理措施。(一)护理评估传染病的护理1.发热发热是传染病共有的、最常见的症状。传染病是由

    15、病原体感染引起的,故发热系感染性发热,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体温上升期(2)极期(3)体温下降期2.发疹包括皮疹(又称外疹)和黏膜疹(又称内疹),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有发疹。疹子的形态、出现的时间、分布的部位、出疹的先后顺序等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3.中毒症状病原体的各种代谢反应,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如乏力、全身不适、厌食、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等。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谵妄、脑膜刺激征、中毒性脑病、呼吸循环障碍(感染性休克)等表现,有时还可引起肝、肾损害。(二)常见症状和体征传染病的护理1有传播感染的危险与病原体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血液、体液等传播有关。2体温过高

    16、与病原体感染有关。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有关。4活动无耐力与饮食限制、病原体引起全身中毒表现有关。5焦虑与不了解传染病的知识有关。6社交孤立与患传染病住院隔离有关。7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病原体和(或)代谢性产物引起皮肤血管损伤有关;与躯体不能活动或与排泄物刺激有关。8体液不足与呕吐、腹泻、入量过少或大量出汗有关。9组织灌注量不足、休克与严重感染中毒有关。10疼痛 头痛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有关。11潜在并发症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肝功能衰竭、颅内高压症、惊厥发作等。(三)护理诊断传染病的护理1、隔离与消毒:每种传染病都应根据病原学特点及流行病学资料执行相应的隔离消毒

    17、措施,以防止疾病的传播。2、一般护理:(1)休息与活动(2)饮食护理3、病情观察:(1)发热(2)皮疹(3)意识(4)液体的出入量(5)特殊体征4、对症护理:(1)发热护理(2)皮肤护理(3)口腔护理(4)眼部护理5、用药护理:高热患者使用退热药物,注意剂量不要过大,避免大汗导致虚脱;6、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细心观察与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情绪反应及其产生的原因,关心体贴患者,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7、健康教育(1)向患者及家属做好疾病的宣传教育工作,讲解疾病的预防及治疗。(2)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症状的原因、过程及对机体的损害。(3)教会患者及家属一些自我护理方法。(4)指导患者转移注意力,解除

    18、焦虑情绪,(5)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会病后康复的方法。(四)护理措施传染病区医护人员个人防护医护人员工作前,应当在清洁区认真洗手后依次戴工作帽、防护口罩、穿防护服或长袖工作服,换工作鞋后进入半污染区。在隔离区、ICU工作的医护人员可以先穿工作衣裤或刷手服,再穿防护服或长袖工作服,换工作鞋后进入半污染区。手部有破损或疑有损伤的应戴乳胶手套。进入污染区之前,应洗手后加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防护眼镜,穿隔离衣,戴乳胶手套、鞋套,为患者实施吸痰、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喷射或飞溅的工作前,应戴上全面型呼吸防护器。一次性外科口罩、隔离衣只限于污染区内穿着,被患者血液、体液、分

    19、泌物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并适当处理。1进入前传染病区医护人员个人防护医护人员离开污染区,应当按程序脱卸防护物品,避免洁污交叉、增加污染的机会。医务人员从污染区进入半污染区前,必须先清洁、消毒双手,依次摘掉防护眼镜、外层口罩、一次性工作帽,脱掉隔离衣、鞋套、手套等物品,分置于专用污物容器中,再进行手的清洁和消毒。进入清洁区前,应当清洁、消毒双手后脱掉防护服或工作服,摘掉防护口罩、工作帽后再清洗和消毒双手。脱卸防护物品时,手应当接触物品的清洁面。2离开感谢您的聆听!传染病护理第二章病毒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护理2第二章病毒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护理Part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只能在易患细胞内复制。病毒

    20、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人类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约占全部传染病的70%80%。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各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A,简称甲肝),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B,简称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C,简称丙肝),丁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D,简称丁肝),戊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E,简称戊肝)等。1了解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2熟悉各型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3掌握急性肝炎、重型肝炎的

    21、临床表现。4掌握各型肝炎的治疗及预防。5.能够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并理解、关爱患者。学习目标病理学1.甲型肝炎病毒(HAV)属嗜肝RNA病毒科,无包膜,呈球形,直径为27 32 nm。2.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DNA病毒科,直径为42 nm。3.丙型肝炎病毒(HC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为55 nm。4.丁型肝炎病毒(HDV)为单股环状闭合RNA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在血液中由HBsg包被形成直径为3537 nm球形颗粒。5.戊型肝炎病毒(HE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为3234nm。发病机制与病理特征传播途径易患人群流行特征传染源甲肝、戊肝以粪口传播为主,水源污染和水生

    22、贝类(如毛蚶)受染可致暴发流行。日常生活接触多散在发病。甲肝和戊肝的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人类对各型肝炎普遍易患。戊肝以青壮年发病为多。甲肝的发病率有明显的秋、冬季高峰。戊肝也有明显季节性,流行多发生于雨季或洪水后。乙肝、丙肝、丁肝无明显季节性。乙肝有家庭聚集现象。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潜伏期为:甲肝平均30天(1545天)、乙肝6090天(40180天)、丙肝612周(226周),丁肝同乙肝,戊肝平均40天(1060天)。按临床经过分为以下4种类型。1.急性肝炎(1)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甲肝、戊肝起病较急,有畏寒、发热。黄疸期:发热消退,但尿色更黄,巩膜、皮肤出现黄染,于12周内达

    23、高峰。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远较急性黄疸型肝炎常见,占急性肝炎病例的90%以上。2.慢性肝炎乙肝、丙肝、丁肝可迁延不愈演变成慢性肝炎。慢性肝炎是指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者;发病日期不明,有同类型肝炎病史者;有明显肝外表现(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者;影像学或肝活检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表现者。慢性肝炎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度。3.重型肝炎(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急性肝坏死。发病初期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病情发展迅猛,可有高热、极度乏力;起病14天内消化道症状进行性加重、黄疸迅速加深、肝脏进行性缩小,并发出血及明显出血倾向

    24、、腹水、肝肾综合征;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性格改变、行为异常、意识障碍等肝性脑病表现。(2)亚急性重型肝炎 又称亚急性肝坏死。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4天以上而出现上述症状者属于此型。4.淤胆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又称毛细胆管型肝炎,主要表现为较长期(3周)肝内梗阻性黄疸,可有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呈白陶土样、肝大和梗阻性黄疸的化验结果。5.并发症和预后甲肝与戊肝并发症少见。部分乙肝、丙肝、丁肝转为慢性肝炎。慢性乙肝可出现多个器官损害,如胆道系统炎症、糖尿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心肌炎、肾小球肾炎等。也可发生重型肝炎,引起肝性脑病,继发感染、出血、电解质紊乱及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且可并发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

    25、肝炎后脂肪肝、门脉性肝硬化,肝硬化者可继发肝细胞癌。重叠感染其他肝炎病毒后均可使病情加重。预防1.管理传染源l(1)隔离患者和病原携带者:甲肝、戊肝自起病日起隔离3周。乙肝、丙肝由急性期隔离至病毒消失。从事饮食、托幼、自来水等工作的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应暂时调离原工作岗位。l(2)对接触者的管理:接触甲肝、戊肝患者的儿童应检疫45天。密切接触急性乙肝、丙肝者亦应进行医学观察,检疫期限目前尚无定论。l(3)献血员管理:各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严禁献血。有肝炎病史及肝功能异常者亦禁止献血。健康人献血前应按规定进行健康检查。预防2.切断传播途径l(1)甲肝和戊肝:重点在于切断传播途径,如加强水源、

    26、大便管理和食品卫生工作,搞好环境和个人卫生,作好饮水消毒。l(2)乙肝、丙肝和丁肝: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加强血源管理,保证血液、血制品及生物制品的安全生产与供应;医疗及预防用的注射器应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制,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各种医疗器械应进行严格消毒;加强托幼单位和服务行业的食品及饮食卫生管理,洗漱用具专用,公用茶具、面巾、理发用具应按规定进行消毒处理。预防3.保护易患人群l(1)主动免疫:1)甲肝:易患人群可接种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2)乙肝:对于血清HBsAg阴性和抗HBs阴性的人,尤其是儿童可接种乙型肝炎疫苗,HBsAg阳性的母亲所分娩下的新生儿(HBV标记物阴性者)

    27、为重点接种对象。l(2)被动免疫:1)甲肝:对甲肝患者的接触者,可应用丙种球蛋白肌内注射,以预防发病,剂量为 0.050.1mL/kg。注射时间越早越好,不宜迟于接触后714天。2)乙肝:适用于已暴露于HBV的易患者,包括HBsAg阳性母亲所分娩下的新生儿。制剂为高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肌内注射,免疫力可维持3周,常与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应用。实验室检查(1)血清酶检测:以血清ALT最为常用,是判断肝细胞损害的重要指标,但ALT增高程度与肝细胞损害的严重性无关。急性肝炎在黄疸出现前3周,ALT即开始增高,直至黄疸消退后24周恢复正常。慢性肝炎患者病情活动进展时ALT也增高。(2)血清清

    28、蛋白检测: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常表现为血清清蛋白减少,球蛋白升高,形成A/G比值下降,甚至倒置,反映肝功能损害严重,对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3)血清和尿胆色素检测:黄疸型肝炎时血清直接和间接胆红素均增高。尿三胆检测黄疸期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均增加。(4)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检测:凝血酶原及多种凝血因子主要由肝脏合成,肝病时PT延长,并与肝损害程度成正比。PTA40%提示重型肝炎。(5)血氨检测:血氨增高提示肝性脑病。1.肝功能检查实验室检查(1)甲肝:患者在起病开始至12周内血清抗HAV IgM均呈阳性,故此抗体检测具有诊断意义。(2)乙肝:HBsAg和抗HBs、HBeAg

    29、和抗HBe、HBcAg和抗HBc、HBV DNA(3)丙肝:检测血清中抗HCV和HCV RNA,提示具有传染性,抗HCV无保护性。(4)丁肝:血清中除HDVAg和抗HDV、抗HDV IgM、抗HDV IgG阳性外,尚可检出HBV感染的标记物阳性。(5)戊肝:HEV感染者血清中抗HEV呈阳性,抗HEV不具有保护性。2.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治疗1.急性肝炎: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E,进食量过少时可由静脉补充葡萄糖和维生素C。2.慢性肝炎:可应用以下药物。3.重型肝炎:(1)一般支持疗法:可输入人血白蛋白或新鲜血浆。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2)阻断肝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可应用促

    30、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激化液等。(3)免疫调节疗法:可应用胸腺素及免疫抑制药等。(4)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应用。(5)对症治疗病毒性肝炎目前缺乏可靠的特效治疗,急性肝炎应卧床休息,辅以适当药物。慢性及重型肝炎应合理用药。护理评估流行病学资料身心状况评估心理和社会辅助检查资料评估1 12 23 34 4护理诊断1.疲乏(明显乏力)与肝细胞受损有关。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体重减轻)与摄入不足和(或)呕吐有关。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皮肤瘙痒有关。4.知识缺乏(缺乏病毒性肝炎的防治知识)一一与肝炎知识传播受限有关。5.焦虑(烦躁不安)与不了解预后或病情严重预后不良有关;恐惧(惊恐不安)一

    31、一与病情严重受到死亡威胁有关。6.急性意识障碍(性格改变、昏迷)与氨中毒、支/芳氨基酸比例失衡、假性神经递质形成有关。7.有感染的危险与机体抵抗力低下有关。8.潜在并发症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护理目标1.患者能说出休息的重要性及措施。2.患者及家属能说出营养的意义及方法。3.患者能解释皮肤瘙痒原因,并了解皮肤的自我护理,未发生破损及感染。4.患者及家属能复述本病的传播方式及预防措施。5.患者能说出肝炎的防治知识,消除焦虑、恐惧。6.患者及家属能复述和识别引起昏迷的危险,患者意识恢复。7.患者住院期间不出现感染。8.患者住院期间不出现并发症、并能识别并发症。护理措施1243合理的饮食

    32、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肝细胞再生及修复,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患者要注意皮肤、口腔黏膜的清洁护理。甲肝和戊肝采用消化道隔离;乙肝、丙肝和丁肝采用血液、体液隔离和接触隔离。休息是治疗肝炎的主要措施,嘱患者注意卧床休息,减少机体能量消耗。隔离和消毒饮食日常卫生一般护理休息和活动心理护理1.细致地作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解除其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态度。2.可以举例介绍同类患者的治疗经过和预后情况等方式,鼓励患者树立信心。3.向患者讲明卧床休息可以减轻肝脏负担,有利于肝功能恢复。4.帮助患者解决困难,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5.解释隔离的必要性,使患者消除因隔离产生的焦虑情绪,并能配合隔离消毒的要求,作

    33、好个人卫生。向患者说明医护人员穿隔离衣是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肝炎病毒感染。病情观察及并发症的护理若患者出现性格改变、行为异常、狂躁不安、意识障碍提示肝性脑病。若患者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呕吐咖啡样液体或解柏油样大便则为皮肤黏膜及消化道出血。2若患者出现少尿、无尿、尿素氮升高则为肝肾综合征。31 防治继发感染及时发现感染的征象:注意观察体温、血常规的变化,注意观察各个器官、腔道感染的相应症状及体征。加强对感染的预防:保持病室空气流通,减少探视;作好病室环境消毒,每天对地面、家具、空气消毒23次,防止交叉感染。2发生感染时及时按医嘱应用抗感染药。31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1234讲解肝炎预

    34、防知识强调急性肝炎彻底治愈的重要性介绍各型病毒性肝炎的预后及慢性化因素肝炎与婚育的关系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护理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B)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性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高达20%50%,并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病原学】乙型脑炎病毒属虫媒病毒B组,呈球形,核心为单股正链RNA,外有脂蛋白的包膜。此病毒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尤其在神经细胞内更适宜生长繁殖,故又称嗜神经病毒。乙脑病毒抵抗力不强,易为常用消毒剂杀灭,加热5630分钟即可灭

    35、活,但耐低温和干燥。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护理1243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多数为隐感染。感染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本病具有严格的季节性,我国主要流行于夏、秋季,约有90%病例发生在7、8、9三个月内,发病年龄在常以10岁以下儿童居多,26岁儿童最多见。乙脑是人蓄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和动物(包括猪、牛、羊、马、鸡、鸭等)均可成为传染源。患者及病蓄,其中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多发于7、8、9月份。主要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蚊虫叮咬后,病毒先在肠道内繁殖,然后在唾液腺,经叮咬传播给人或动物,再由动物感染更多的蚊虫,蚊虫感染乙脑病毒后,可带毒越冬并经卵传代,故蚊虫也是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传染

    36、源易感人群流行特征流行病学传播途径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护理人被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后,病毒进入人体,在单核巨噬细胞内繁殖,继而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病毒血症,如不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则呈隐性感染。当机体防御技能降低或病毒量多、毒力强时,病毒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广泛性损害。乙脑主要病变以脑实质广泛性炎症为主,尤以大脑皮质、中脑、丘脑等最为严重。由于病变的程度及部位不同,临床上出现多样化的神经系统症状。发病机制与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多数病人病程811天后进入恢复期,体温逐渐恢复,神志逐渐转清,以后语言、表情、运动及各种神经反射逐渐恢复,通常2周左右完全恢复。部分病人需13个月以上的恢复

    37、期。初期病程第13天,起病急,体温在12天内升高达3940,常伴头痛、恶性、呕吐,多有神经倦怠或嗜睡,少数可有颈强直或抽搐。后遗症期极期恢复期约5%20%重症病人在发病半年后留有精神、神经症状,称为后遗症。其中以失语、强直性瘫痪、扭转痉挛、精神失常等较为常见,经积极治疗后可有一定程度的恢复。病程第410天。初期症状逐渐加重,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和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一)(一)(二)(二)(四)(四)(三)(三)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护理发生率约10%,以支气管肺炎最为常见,多因昏迷引起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或因应用人工呼吸器后引起。其次是肺不张、尿路感染、褥疮

    38、等。并发症辅助检查脑脊液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血常规压力增高。外观清亮或微混,白细胞多在(50500)109/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则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白细胞总数常在(1020)109/L,中性粒细胞增至80%以上。(1)特异性IgM抗体检查(2)血凝抑制试验病程第一周死亡病例的脑组织可用组织培养法获得病毒,但脑脊液和血清中不易分离到。治疗要点1234住院隔离治疗,及时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注意水和电解质平衡。一般疗法1.发热2.惊厥和抽搐3.呼吸衰竭对症治疗1.肾上腺皮质激素2.抗菌药物其他治疗以清热解毒、芳香化浊等为主,可按卫气证及气营证进行辨证施治

    39、。中医中药治疗5恢复期病人应加强护理,注意营养,防止褥疮及继发感染,并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后遗症者,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综合治疗措施。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护理(二)切断传播途径(三)保护易感人群(一)管理传染源 加强对猪的管理,流行季节前对猪进行疫苗接种,能有效地控制乙脑在人群中的流行。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应注意消灭蚊虫孳生地,也可用灭蚊药物。流行季节采用各种防蚊措施,如蚊帐、驱蚊剂等。我国采用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可提高人群免疫力,此疫苗安全性大、反应轻,效果好,人群保护率可达85%98%。疫苗接种应在乙脑开始流行前1个月完成,注射后23

    40、周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年,接种对象为10岁以下儿童和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人员。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护理1、流行病学资料询问患者有无被蚊虫叮咬史等。2、身心状况评估患者有无发热、惊厥、抽搐、呼吸衰竭等。血象、脑脊液血清学检查及病毒分类等结果。护理评估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护理1、体温过高与乙脑病毒感染有关2、急性意识障碍与脑实质炎症、脑水肿有关3、有窒息的危险与乙脑所致惊厥有关4、有受伤的危险与惊厥、抽搐、意识障碍有关5、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脑疝护理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护理1、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2、意识清醒或无昏迷发生。3、无窒息发生。4、未发生意外伤害。5、无并发症发生。护理目标1、

    41、隔离2、休息3、饮食4、病情观察5、对症护理6、健康教育护理措施麻疹患者的护理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s spots)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为特征。本病传染性强,易造成流行。病后有持久免疫力。麻疹患者的护理【病原学】【流行病学】A AB B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无亚型,在电镜下病毒呈球形或丝状,中心为单股负链RNA,外有脂蛋白包膜,膜内有血凝素,能凝集猴红细胞。经组织细胞培养连续传代后,病毒逐渐失去致病性,但仍保持抗原体,故常用人羊膜或鸡胚细胞培养传代制备减毒活疫苗。1、传染源2、传播途径3、人群易感

    42、性4、流行特点麻疹患者的护理麻疹病毒侵入上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在其内复制,通过局部淋巴组织进入血流,形成第1次病毒血症。病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并在此广泛繁殖,大量病毒再次侵入血流,形成第2次病毒血症,出现高热和皮疹。目前认为麻疹发病机理是全身性迟发型超敏性细胞免疫反应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病程中机体非特异免疫力和免疫反应降低,哮喘、湿疹、肾病综合征在麻疹病程中或病后可能得到暂时缓解,且教易继发细菌感染。结核病在麻疹后可复发或加重,麻疹初期结核菌素试验多转为隐性。发病机制与病理特点麻疹患者的护理(二)出疹期(三)恢复期(一)前驱期 从发病到出疹,一般34日。主要表现有发热,体温逐渐升

    43、高,婴幼儿突发高热可发生惊厥。上呼吸道炎症在发热同时出现,可有咳嗽、流涕、打喷嚏、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并有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水肿。发病34日后开始出现典型皮疹,从耳后发际开始,渐及额、面、颈、躯干及四肢,最后达手掌及足底,25日出齐。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5mm,高出皮面,呈充血性,压之褪色,疹见皮肤正常。皮疹出齐后病情缓解,发热开始减退,体温在1224小时内降至正常。上呼吸道症状减轻,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浅褐色色素斑,糠麸样脱屑,持续12周消失。无并发症者病程约1014日。麻疹患者的护理(二)心肌炎(三)喉炎(一)支气管肺炎 最常见,约占12%15%,由麻疹病毒引起的

    44、支气管肺炎多不严重,继发肺部感染时病情加重,可有高热、咳嗽、脓性痰、鼻翼煽动、口唇发绀、肺部啰音等。多见于2岁以下患重型麻疹或并发肺炎和营养不良,表现为气促、烦躁,、肢端发绀、面色苍白、心率快、心音低钝、肝短期内肿大等急性心力衰竭症状。麻疹过程中可有轻度喉炎,并发细菌感染后可发生严重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缺氧等呼吸道梗阻表现。麻疹患者的护理有条件者取早期病人鼻咽部及眼结膜分泌物进行病毒分离,但阳性率较低。(四)病毒分离1.检测抗体 检测麻疹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是早起诊断方法。2.检测抗原 用荧光抗体检测剥脱细胞中麻疹病毒抗原体。(三)血清学检测初期取病人鼻咽分

    45、泌物、痰和尿沉渣涂片可见多核巨细胞。(二)多核巨细胞检测(一)血象白细胞总数为4.06.0)X109/L,淋巴细胞相对增高。辅助检查麻疹患者的护理要点治疗高热者可韵情用少量解毒剂,应避免急骤退热致虚脱;咳嗽用祛痰止咳药;烦躁不安可用镇静剂。(一)对症治疗1、支气管肺炎2、心肌炎3、喉炎(二)并发症治疗麻疹患者的预防流行期间避免易感儿童到公共场所。麻疹无并发症这可以在家隔离,以减少传播和继发医院内感染。医务人员要做好隔离、消毒工作。1.主动免疫 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均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我国计划免疫规定为8个月龄初种,7岁时复种,皮下注射0.2ml,各年龄剂量相同。2.被动疫苗 年幼弱体者接触麻疹

    46、病人后,应在5日肌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3ml,可防止发病。在接触病人6日后注射,可减轻症状。免疫有效期38周。对麻疹病人应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隔离、治疗。隔离期为出诊后5日,有并发症者延长至10日。对密切接触麻疹的易感儿童应检疫3周,已做被动免疫者应延长至4周。(三)保护易感人群(二)切断传播途径(一)管理传染源护理评估1、流行病学资料 询问患者有无与麻疹患者接触史;有无发热、流泪、口腔粘膜异常等。2、身心状况评估 患者有无发热、流涕、流泪、皮疹等。3、辅助检查 血象、血清学检查及病毒分类等结果。麻疹患者的护理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麻疹病毒感染有关。2.皮肤完整性受损;皮疹;与皮肤血管受

    47、损有关。3.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于发热及摄入减少有关。4.潜在并发症;支气管肺炎、心肌炎、喉炎。护理目标1.体温恢复正常。2.皮肤黏膜完整。3.体液恢复正常。4.未发生并发症。麻疹患者的护理060504030201并发症护理饮食休息对症护理病情观察隔离措施护理措施流行性感冒患者的护理1.主要传染源是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的病毒携带者。2.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3.人群易感性4.流感的流行特征是发生突然,蔓延迅速,发病率高,流行过程短。5.发病机制与病理特征:流感病毒经呼吸道吸入后,侵犯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复制繁殖,引起上呼吸道症状,在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后,较多量的病毒随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引起传播流行。潜

    48、伏期为13天。突发高热、寒战、头痛、肌痛、全身不适,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较轻或不明显,少数病例可有腹泻水样便。发热35天后消退,但患者仍感明显乏力。年老体弱者及幼儿患者病情可较重,出现高热不退、全身衰竭、剧烈咳嗽、血性痰液、呼吸急促、紫绀等一系列肺炎表现。并发症有气管炎或支气管炎、细菌性肺炎。流感病毒不耐热、酸和乙醚,对甲醛、乙醇与紫外线等均敏感。但对干燥及寒冷又相当耐受力,能在真空干燥下或-20以下长期保存。根据流感病毒内部及外部抗原结构不同,分甲、乙、丙3型。尤其是甲型流感病毒更易发变异,已多次引起世界范围的大流行。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分类正常或相对淋巴细

    49、胞增多。如白细胞显著增多,常提示合并继发性细菌感染。鼻粘膜印片检查上皮细胞可见包涵体、做荧光抗体染色阳性率达90以上。血清学检查取病后3天内和24周后双份血清,做补体结合实验或血凝抑制实验,效价递增4倍或以上者,可以确诊。此处添加详细文本描述,建议与标题相关并符合整体语言风格,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此处添加详细文本描述,并符合整体语言风格,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治疗要点对症治疗防治继发性细菌感染抗病毒治疗预防对继发细菌感染、有风湿病史者或抵抗力差的幼儿、老人,尤其是慢性心、肺疾病患者可考虑应用磺胺药物与抗生素。金刚烷胺和甲基金刚烷胺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效。病毒唑对各型流感病毒均有疗效,用药治疗24

    50、小时有73%患者体温恢复正常。1.应用解热镇痛药物并进行支持治疗。儿童患者禁用阿司匹林,以免发生雷耶(Reyes)综合征。预防流感的基本措施是接种疫苗。疫苗接种在每年流感流行前的秋季进行;老年人、儿童、有免疫抑制的患者可接种流感疫苗。流行时,尽可能隔离患者,尽量减少人群聚集及集体娱乐活动。护理评估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是否正常,鼻黏膜印片是否阳性,血清检查是否阳性。4.辅助检查当患者得知流感是传染病,且传播迅速,有死亡的可能性,会产生焦虑、恐慌的不良情绪。3.心理社会评估询问患者有无畏寒、发热、乏力;有无鼻塞、喷嚏、咳嗽、咳痰等;有无发热;眼结膜、鼻咽部黏膜有无充血水肿;扁桃体是否肿大。2.身体评估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整套课件教程:传染病护理.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52099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