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终ppt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终ppt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文地理学 电子 教案 ppt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人 文 地 理 学电子教案研制研制 赵赵 荣荣 李连璞李连璞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面面 向向 2 1 世世 纪纪 课课 程程 教教 材材使用说明使用说明 使用说明使用说明目目 录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文化与人文地理学 第三章 人口分布与迁移 第四章 人口与发展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第六章 工业的出现与发展 第七章 种族 民族 民俗 第八章 语言地理 第九章 宗教与宗教地理 第十章 聚落地理 第十一章 旅游地理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 第十三章 政治地理 第十四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论论第一节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
2、究对象和任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二节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第三节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人文地理学的研究 对象和任务对象和任务人文地理学的性质 概念 研究主要内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1.人口、粮食、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经济建设事业空间分布的合理化3.认识环境与区域的文化关系,使其合理化4.研究政治军事方面的知识,巩固国防 属于社会
3、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人地关系第二节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人文地理学的发展n人文地理学的产生n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n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人文地理学的产生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及各种地理志等。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具有奠基意义。洪堡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李特尔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因果关系。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4、 古代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近代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德国流派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法国流派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英国流派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和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美国流派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3.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第三节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的
5、研究方法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n传统方法n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利用n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1.充分掌握和分析研究资料2.利用和编制地图3.进行人文地理的野外考察工作1.计量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在人文地理学的应用2.遥感技术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3.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应用1.新三论的基本概念: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2.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 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第二章第二章 文化与人文地理学文化与人文地理学n文化概念和文化结构n文化的形成与特点n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n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概念与文化结构文化概念与文化结构
6、n文化概念n文化结构 文化概念 (1)泰勒泰勒:就文化的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2)克罗伯和克鲁克洪:克罗伯和克鲁克洪: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并通过符号而传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型的和隐型的;其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在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文化结构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具有物质性、基
7、础性和时代性等方面的特点。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培育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独立性强,非但不随物质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反而制约着物质文化的发展。第二节第二节 文化的形成与特点文化的形成与特点n人类的出现及其对环境的适应n从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比较看文化的特点 人类的出现及其对环境的适应人类的出现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适应是指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
8、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文化适应是指人类在适应环境过程中,除了体质发生变化外,还出现的另一种变化,这就是对工具的利用和制造,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技术等。从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比较看文化的特点从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比较看文化的特点 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不同之处 (1)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2)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3)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常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而文化的取代是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4)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同。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
9、处 (1)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2)两者都在演化中,都是通过新的性状和新的文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其适应性。(3)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的。(4)在竞争与选择过程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不同之处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不同之处第三节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n人文的空间现象 文化区n文化的时间现象 文化扩散n文化生态学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n文化整合 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n文化景观人文的空间现象人文的空间现象 文化区文化区n形式文化区n功能文化区n乡土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
10、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形式文化区的特征是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形式文化区形式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例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功能文化区功能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是指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用一种符号作标志。乡土文化区与功
11、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乡土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时间现象 文化扩散文化扩散n扩展扩散n迁移扩散 接触扩散接触扩散 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等级扩散等级扩散 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刺激扩散刺激扩散 指某种文化现象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在一地存在,人们不得不将其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存在并传播。迁移扩散是指某种
12、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的,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本身的特点。另外,由于是随人迁移,特别是迁移到远处,使这种文化区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其与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文化生态学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与环境的关系n核心观点 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n几种主要的人地关系论点 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可能论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还有生态论、环境感知、文化决定论及和谐论等观点。文化整合文化
13、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文化除了可分为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外,它们各又可分为一些文化特质。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文化系统实现了整合,就可发挥文化上的正向功能作用。社会或国家的改革,实际是在文化系统中消除其不协调的部分,扭转其负向功能,使之实现新的整合。文化景观文化景观n文化景观的概念n文化景观的分类n文化景观的差异性第四节第四节 其他学科对人地其他学科对人地 关系的探索关系的探索n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n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n年鉴学派中的
14、地理观n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第三章第三章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分布与迁移n人口分布 n人口移动 第一节第一节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n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n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n中国人口分布n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分布不平衡:分布不平衡:(1 1)人口分布有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2)邦奇的人类大陆图显示,世界上有四个人类大陆:东亚
15、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2020世纪世纪909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2020世纪世纪808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年代世界人口分布中国人口分布 1.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 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提出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为止。2.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 有研究表明,我国距海岸200 km、500 km、1 000 km范围内的人口分别占35.9%、60.2%、90.6%。3.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
16、直方向上的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平衡分布不平衡 我国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分布在较为低平的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等都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和矿产资源等)2.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 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通运输条件)3.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第二节第二节 人口移动人口移动n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n人口迁移的形式n人口迁移的机制1.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2.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 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包括为经
17、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前者称人口流动人口流动,后者称人口迁移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主要空间取向 2.人口迁移的时间形式人口迁移的时间形式 居住历史分析 随机方法1919世纪人口迁移状况世纪人口迁移状况 第四章第四章 人口与发展人口与发展n人口增长过程n人口转变模式n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n人口与发展第一节第一节 人口增长过程人口增长过程n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n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n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n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1.极低的人口密度2.高出生率和
18、高死亡率3.人口分布相对集中4.人口迁移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1.高人口密度2.出生率和死亡率呈不断波动状态3.出现定居的村落4.出现劳动分工、手工制作业及社会阶层分化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1.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2.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3.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世界人口每增长1个10亿,所用时间逐渐缩短。世界人口的第1个10亿用了近100万年时间。从19世纪初至1930年的100余年时间里,世界人口实现了第2个10亿的增长过程。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开始了加速增长,到1960年已发展到30亿。从1960年到1975年,世界人口由30亿发展到40亿,至1987年突破50
19、个亿,到1999年,仅用了12年时间就突破了60亿。第二节第二节 人口转变模式人口转变模式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发达国家人口转变模式简述发达国家人口转变模式简述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分析 1.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与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 2.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1.经济的发展及其引发的生活方式、生育观念和妇女
20、地位等的进步和提高 2.政府对节育的态度和相关的人口政策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给人口转变设置了障碍。根据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的高低差别,也可将其分为多种类型。除了极端类型之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使出生率持续下降,这种转变类型代表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转变模式。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n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及人口转变模式n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的成因探讨 1.加速增长阶段 2.负增长阶段 3.高速增长阶段 4.减速增长阶段 5.波动增长阶段 6.持续增长阶段1.死亡率维持极低水平而出生率却居高不
21、下的成因2.第四阶段出生率大幅度下降的成因3.第五阶段人口波动的成因第三节第三节 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n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n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n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 (1)土地资源与人口增长土地资源与人口增长:土地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立足之地,在农业产生之初及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由农业所导致的对土地的开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但土地资源也日益遭到破坏,最终导致耕地面积锐减,为人口良性发展设置了障碍。(2)淡水资源与人口增长)淡水资源与人口增长:淡水资源是人类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淡水充足之地,居住的人
22、往往倍增,但人口的增长使淡水资源日益紧张。(3)森林资源与人口增长:森林资源与人口增长:森林为经济建设提供原料和林副产品,同时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大气、降低噪声、保护野生动植物等生态功能,使其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随着人口增长,开垦荒地,建筑屋舍,取得燃料及发展工农业,森林面积急剧减少,严重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4)矿产资源与人口增长矿产资源与人口增长: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工业革命后,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促进了人口的增加,但人口增长过快造成了对能源的过度需求,从而与有限的能源总量产生矛盾,最终导致了人类的能源危机。1.人口构成及其分类人口构成及
23、其分类 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人口系统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在一个人口系统中,各种人口构成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它们按照一定目标有秩序、有规律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口构成可分为自然构成自然构成和社会经济构成社会经济构成两大类,自然构成主要包括人口的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社会经济构成主要包括职业构成、文化教育构成、婚姻家庭构成、阶级构成、民族构成和种族构成等。2.人口构成与人口发展人口构成与人口发展 (1)人口性别构成对婚姻和家庭状况有很大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到人口的增长、移动和其他人口构成。(2)人口的年龄构成对人口发展动态有很大的影响:年龄构成较轻,
24、少年儿童比重大,则将来相继进入婚龄、育龄的人数必然大,出生率高;反之亦然。(3)人口的文化教育构成对人口数量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少生、优生”等现代生育观逐渐深入人心,而且文化素质的提高就延长了劳动者的受教育时间,相对推迟了人口的结婚年龄;另一方面,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长,世界上妇女平均生孩子的数量与其文化程度呈反比。1.鼓励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发达的欧美国家和人口出现明显老龄化趋势的国家 2.抑制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发展中国家应对人口过快增长的措施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 第四节第四节 人口与发展人口与
25、发展n人口因素的两重性n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n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的意义人口因素的两重性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因素突出地表现出其两重性特征: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而存在。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成果及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人口对发展确有影响作用,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人口的作用会更突出,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财富、政治势力、分配不公平、管理和组织不善、资源浪费以及军事活动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发展,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以上因素产生的问题更加恶化,更激化了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1.适度人口的概念适度人口的概念 适度人口的概念是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基础上的,前者
展开阅读全文